李丹丹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留下一抹岁月的痕迹。时光流转,岁月荏苒,日子悄悄地溜走了,就这样悄无声息,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却又解开了一直困住我的不解之惑—生命,不得不来,却又不得不离开,它的归宿究竟在何处?这个答案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明白生命的意义。
去年暑假,我回到了家乡,以往每每读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句,总是羡慕文人的田野生活,乡下没有喧嚣,没有纷扰,有的只是田地和农作物和悠然的心境。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恰好赶上了一批落花生的收获时节。在一根根茎叶的下面,不是看得见的果实,而是泥土,花生埋在泥土下面,那么隐秘,那么深邃。拔土而出,花生的周围包裹着泥土,欲知它的真面目,还需要拨开重重泥土,似有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泥土之下,花生饱满的果实展露无遗,它的外表虽被泥淖覆盖,内里的果实却是纯净无瑕的。这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同,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生在世,不管浮沉几何,应如花生般保持纯净的内心,不被外界的泥淖污染,遵从自己的本心。
我自小就很喜欢花生,我对它的喜欢绝不止于表面。犹记得许地山先生的文章《落花生》,在星光璀璨、月华如练的夜晚,我再次通读文章,深悟其中的道理。这篇文章没有天高地远的高谈阔论,也没有卖弄噱头的玄机奥妙,整篇文章流露出质朴的韵味,引人深思。许地山所谈到的“落花生精神”—以出世的态度入世,做人要做有用的人,实实在在的人,不要做外表好看而对别人没好处、华而不实的人。这给我很大的启示,指引着我处世之道。我喜欢花生质朴的外表,欣赏它那坚硬外壳包裹之下纯洁的果实,这世间,再难寻觅这份纯真的质朴,坚守这份初心实属不易。
花生,又名“落花生”,正如其名,落花而生,我倒是很想知道它的一生,便在田地里观察早前已经播种的花生。它们被深埋地下,奋力破除阻碍,冲破土层,只因遇风而立,向阳而生,它们的根茎吸收着阳光和雨露,倔强地向上生长,只為结出丰硕的果实。生命,为了生存,究竟要历经多少磨难呢?凌晨,舒展身姿,伸张叶片;烈日当空,背灼炎热,根叶渐萎;日落黄昏,根叶微闭,休养生息。暴风雨之际,风怒号,雨倾泻,屋上茅草尽被卷走,花生的根叶也被风雨所困,折下了腰,我生怕它们受不住这样的摧残。它们的身姿虽弯,但生长的意志不会屈服,虽不像竹子那般“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但它们的根茎自有岿然不动的坚韧,待风雨过后,挫折之后,它们愈加顽强,挺直腰杆儿继续向上生长。落花生,即落花而生,开出橙黄色花瓣后,花生的果针向下生长,一头扎进土壤里,果针的顶端在里面渐渐长大,长成花生的果实。如此,落花而生,地上开花,地下结果。
落花生,一听名字,好似只是落花而生的简单过程,其实不然。花生在生长过程中遭受了多少风雨的摧残,风雨里,花落几人知呢?花生,它被人播种,不得不来到世上,完成开花结果的使命后,又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地下地上都艰险重重,为何还要那么努力地生长呢?正如余华先生《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他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最后所有的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一头老牛与他相依为命,即便命运多舛,但他仍努力地活着。我以前不明白书中折射出的道理,直到今年,我目睹了花生的成长过程,恍若明白了这不解之惑:生命,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并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生命只是活着,无论幸福还是不幸,都需要亲身经历;万物生死共济,在有限的生命里努力地活着,就是最无悔的事,每一个生命都无可替代,都弥足珍贵。花生的果实深埋地下,不像花朵娇艳地立于枝头,也不像苹果、橘子、石榴等水果把丰硕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让人垂涎不已。花生的果实埋在泥土里,周围尽是泥淖,它的外表不是那么鲜艳亮丽,但它的果实味美,而且很有价值,不为虚名,只是默默奉献。人生亦是如此,如果只是外表美丽,但什么也做不了,就只是绣花枕头一包草,没有任何价值;只有内外兼修,做个有用的、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是对生命最大的敬畏。
落花生,去年的暑假,有它相伴,注定不凡,这是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一次经历,它带给我的启示,是我成长路上的一次升华。“生命诚可贵”,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人生在世,无论幸福或是不幸,只要努力地活过,就不会有悔恨,不会有羞愧。在有限的岁月里,做个像落花生那般朴实又有价值的人,生命的意义便得以升华。生命只此一次,只有努力地过真实的生活,过有价值的生活,才不算虚度光阴,才是人生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