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整本书阅读导读课这样教

2023-06-13 00:47吴丽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3年5期
关键词:初识童谣儿歌

吴丽

一、依“标”托“本”,定准航向

导读课目标的制定,要紧紧依“标”托“本”。在这里,“标”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本”既指“小学语文教材”,又指作品本身。定准航向,就要依托“标”与“本”,实行“三看”原则。

(一)看课程标准,明学段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各个学段的总体教学目标和具体学习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以童话阅读为例,在“学习内容”中,从第一学段的“学习讲述”到第二学段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述”,体现了层级要求。依据总目标及具体要求,导读目标制定才不会有失偏颇。

(二)看语文教材,寻册次目标

阅读的册次目标就藏在教材“快乐读书吧”栏目里,一般以“小贴士”的形式出现。依然以童话阅读为例,二年级上册“读读童话故事”要求学生学习阅读封面,养成爱护书籍的习惯;三年级上册“在那奇妙的王国里”要求学生学习通过想象代入故事,感受人物悲喜,体会童话魅力。

(三)看作品本身,思教学价值

每部经典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文本价值,我们要充分研读作品,从作品丰富的教学价值中寻求合适的导读点进行导读,以体现作品的独特价值。比如童话故事《青蛙和蟾蜍》整本书阅读指导,可以进行如下教学价值定位:

二、遵循规律,快乐导航

如果把一本书的具体内容比喻为内部世界的话,那么书的外部信息,如封面、封底、腰封等,就可以称之为外部世界。遵循“由外而内”的一般阅读规律,整本书导读可以设置“初识作品—精彩引读—制订计划”三个基本板块。

(一)初识作品

初识作品,学生可以从书的外部信息,如作家简介、名家推介、相关故事了解作品地位;可以从书的外部特征,如封面、封底、腰封等了解作品风格与基调;可以从目录、梗概、序言等整体感知作品内容与主题。

1.运用光环效应,给学生留下美好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者对一本书的初步印象,常常决定了后来的阅读品质。在初识作品环节,我们可以运用光环效应,借作家作品的地位、荣誉及传奇经历等吸引学生。如介绍《鲁滨逊漂流记》的影响时,将相关数据标红加粗,在PPT上动态展现,每一个数字的出现都会给学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鲁滨逊漂流记》畅销300年,被译成100多种文字,19世纪末版本超过700版,发行量过亿,吸引了几十亿的读者。”

2.巧借目录、梗概、序言等内容“整体感知”作品。整体感知是鸟瞰式的、粗线条的,也是整本书阅读必须经历的过程。 例如《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名著,借助目录带领学生梳理人物与情节,初步感受作品“褒刘贬曹”的创作价值观,可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为学生走进作品打下良好基础。

(二)精彩引读

初识作品之后,教师要善于结合文本特质,选取合适的文本内容,并将其设计为导读点,进行精彩引读,使学生进一步走进作品。

1.精选关键内容,感受人物,初品主题。《草房子》一书塑造了生活在油麻地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秃鹤、纸月、桑桑、杜小康、细马……在众多人物中,学生往往因为名字而对秃鹤最感兴趣。关于秃鹤的内容很多,哪些可以成为理解秃鹤的关键?经过梳理可以发现,秃鹤独特的外貌,最能表现秃鹤调皮捣蛋的片段,以及最后他成为“最英俊少年”的结局,是理解秃鹤的关键内容。紧扣关键文段品读,学生既建立了对秃鹤的初步印象,又触摸到了作品关于“成长”的主题。

2.精选独特情节,感受新奇,引发推测。《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主角爱丽丝发现了一只奇特的兔子,跟着它掉进了一个兔子洞……冒险由此开始。教师可以巧妙抓住这一离奇情节,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大胆想象与预测:兔子掉进了一个什么样的洞?它会遇见什么?会有什么奇怪的事情发生?如果是你,你会有什么表现?猜猜爱丽丝会有什么表现……学生好奇心重,对于冒险类、奇遇类作品永远充满兴趣,这样的猜与读,最能激发他们一探究竟的阅读欲望。

3.精选文本特色,感受魅力,学习表达。《神笔马良》一书中的精美插图,由我国著名漫画家张光宇所画,至今被完整保存在清华大学博物馆里。结合这一特色,抓住低年级学生爱看图、爱猜测的特点,在插图上“大做文章”,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感受中国特色插图艺术之美。

再如,《水浒传》的人物绰号不仅符合人物特点,而且取名角度丰富,如长相体型、特殊本领、所用兵器、职业身份等,做到了人“号”合一。教师可在导读中让学生看图片猜绰号,看绰号猜人物,视频、图片、文段交替运用,引导学生发现绰号规律。学生在“品”绰号之时,感受到了表达之趣,初识了人物之貌。

4.精选典型文段,学习策略,领悟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文体,引领学生探寻不同的阅读策略,使童谣有童谣的读法,寓言有寓言的读法,科普作品有科普作品的读法。

如,《读读童谣和儿歌》一书中,可选择童谣《搬鸡蛋》进行导读。在课堂中巧妙渗透趣读童谣的阅读策略:结合插图读童谣,把童谣读准确,多种方式读童谣。层层升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趣味中悄然习得读儿歌的方法,为学习新儿歌做好准备。

再如,科普读物中的科技术语,是学生持续阅读的干扰因素。对于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可选取“为什么面包里放上酵母就会发起来”这个文段进行导读。学生对“酵母”这样的专业术语会有困惑,可以借助工具书、专业人士的解读、“秒懂百科”视频,逐步引导学生知道:借助酵母能制作面包,能提供能源,做化肥。这一范例使学生消除了对科技术语的畏难心理,从而让他们轻松走进文本,持续阅读。

(三)制订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是目标与行动之间的桥梁。在完成对学生的兴趣导读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养成按计划阅读的良好习惯。

制订阅读计划的常见元素有:阅读时间、阅读量、阅读收获、阅读评价。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要求制订阅读计划。低年级最好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简单易操作。如《读读童谣和儿歌》,可以设计“摘星星”计划表,学生每背一首童谣或儿歌,就可以涂满一颗小星星。然后让学生比一比,看谁的星星最多……

到了中、高年級,应适当增加阅读时间、阅读量、阅读任务。如《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周阅读记录单,提出了简单评价的要求:谈谈本周令自己印象最深的故事,用一个词或句子概括自己读这个故事的收获。

到了高年级,阅读计划除了有阅读时间、阅读量的要求外,阅读任务也应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如《水浒传》阅读任务:为喜欢的英雄好汉制作人物卡片(如下表)。

阅读是非常个性化的事情。教师可以提供计划单,提倡学生按计划行事,也要给学生自由,允许其按照自己的方式制订阅读计划。

新课标指出,整本书阅读应当让学生“丰富精神世界”。著名儿童文学家梅子涵先生曾说过,每一本有意义的书,就是一盏灯。“快乐读书吧”整本书阅读导读课,便是以儿童喜欢的方式,把灯点亮,拎到孩子们面前。语文教师应依托课标与教材“精准定标”,以儿童为本位,用正确的方式打开与儿童成长相契合的整本书世界,成为学生走向辽阔阅读海洋的快乐导航人。※

[本文系湘潭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小学语文‘快乐读书吧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TJK021BJJ020]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教育局)

猜你喜欢
初识童谣儿歌
初识地球
童谣里的童年
初识等效替代法
快乐童谣
初识“一线三直角”
睡觉儿歌
初识海湾女神
儿歌绝唱
七月的儿歌
念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