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手脑并用”思想的课程思政理实互融模式探索

2023-06-13 19:36:34章金萍郭敏飞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课程思政

章金萍 郭敏飞

摘  要: 黄炎培“手脑并用”思想为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理实互融模式的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商业文化伦理课程为例,基于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以及教学评价改进的课程思政理实互融模式的整体设计,可以通过全方位融入课程思政、创设“双融”课堂、开展“三共”教学、实施多维评价等路径加以实现;并在机制、团队、平台、载体等方面提供保障。

关键词: 手脑并用; 课程思政; 理实互融; 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3)02-0093-05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课程思政是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手段。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强调“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1],更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解决课程思政的理实互融问题,实际上就是要实现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的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有机衔接与融合。

商业文化伦理课程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群的素质类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围绕营销专业塑造“讲诚信、有责任、能担当”的“义商”人格,培养具有法律意识、正确义利观、良好商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将课程思政目标确定为:“启商智、铸商魂、懂商规”,培养学生的商文化素养、商业职业道德、工匠精神、责任担当意识、劳动精神、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作为一门素质类专业基础课,如何在课程整体设计和教学实践中不囿于课堂的理论教学,而是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感知和体悟立德树人、德技双修的重要意义,正是需要积极探索一种理实互融课程思政模式。一个世纪之前,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所倡导的“手脑并用”思想为这种实践模式的探索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一、“手脑并用”思想之于课程思政的意义

“手脑并用”思想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杰出开创者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思想的精髓和核心理念。作为教育方法和教学过程的一条基本原则,“手脑并用”职教思想倡导“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2],这一内涵蕴含着丰富的职业观、人民观和实践观,与职业教育强调的立德树人、德技双修的培养目标具有天然的一致性,对于当前课程思政建设中如何实现理实互融仍然有着方向性指导。

(一)职业观与工匠精神的培养

“手脑并用”思想倡导敬业乐群的职业观。所谓敬业,是要求“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具责任心”;而“乐群”则是倡导“具有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2]。黄炎培先生还把“敬业乐群”立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敬业乐群的职业观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对职业的嗜好心、责任心及协作精神,正是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内容。在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并非依靠纸上谈兵的纯理论课程教学就能够达成,而是需要在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课程以及各类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中逐渐培养,即要做到做学合一。在专业课程教学,尤其是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将严格的职业规范、操作流程在反复的实践中形成为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

(二)人民观与诚信服务理念的确立

“手脑并用”思想反映了服务社会的人民观,倡导和要求职业教育应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社会、服务平民、服务国家。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无业者从业,使有业者乐业”[3]。他还将“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列为办职业教育须下的“三大决心”[3],并提出要“以手以脑贡献于國家民族”[3]。的确,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就是要顺应时代趋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合格的劳动者。在当代中国,人才建设成为重中之重,被视为中国未来成为世界强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发展职业教育不仅仅服务于专业化人才的个人成长,更是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现代化强国战略。正如黄炎培指出的,“办职业教育,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不仅是为个人谋生活,而且是为社会服务的”“谋生与做人。二者本应同时并重”[2]。落到微观层面的课程上,诚信服务、经世济民、关注社会现实的职业素养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之一。与技能训练可以只与训练的物质对象打交道不同,诚信服务的理念更加强调在与社会和谐共处、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中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三)实践观与务实作风的锻炼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理念倡导和要求职业教育注重实用、注重技能。正如黄炎培先生指出的,“所谓德育者宜归于实践”[3],职业教育“不惟着重在知,尤着重在能”[3]。他十分提倡“做学主义”,即“一面做,一面学,从做里求学”[3],认为要“注重实际问题、实际问题的实际解决”[3],强调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要手脑并用”[2]。因此,职业教育将“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从业人员作为培养目标,能够用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去解决社会和个人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现实问题。反映在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尤其强调将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有机统一,既不空谈理论,也不只会埋头做事,而是将做人、做事、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无疑为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无论是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还是教学评价,均需要将理实互融的课程思政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二、“商业文化伦理”理实互融课程思政模式的整体设计

“商业文化伦理”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在教学整体设计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思政设计理念贯穿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商业文化伦理课程作为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中“义商”人格塑造的重要课程阵地,立足“商业道德”和“商业素养”两个维度,突出中华传统优秀商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当代商业伦理思想与规范创新发展两条主线,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分别确定了理论学习和实践调研两大载体。一是以老字号活化为理论载体,选取中华优秀商文化的内核与传播及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代表性商帮的号规、风险防范机制等商规与顺势经营、开拓新市场等商道为理论教学内容,同时也包括当代商业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应遵循的伦理规范等内容;二是以模拟企业经营方案设计为实践载体,将对老字号企业的调研、评价以及为其策划活动方案作为实践教学内容,并延伸到挖掘当代商业企业成功经验、设计模拟企业使命口号、优化制度方案等。选取理实互融的教学内容,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中国传统商业伦理思想和中华优秀商文化的核心内容,深刻认识在商业道德冲突面前企业应做出的理性道德选择以及应遵守的商业行为原则和规范,形成深刻的商文化和商业伦理认知、感悟、实践与升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实践出真知。作为一门旨在提升学生商业文化素养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亦需借助各类实践载体。为此,在传统素质类课程常用的讲授法基础上,应创新教学方法,力求使学生在理实互融中学习到商业文化与伦理知识,完善调研、分析、思辨、策划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养。商业文化伦理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引入了探究式、沉浸式、体验式等实践教学方式。一是在课程教学与实践中融入基于知识厚度积淀、逻辑思维训练、工匠精神培育、劳动习惯养成等任务的案例分析、小组研讨、讲述分享、商词认知、商德养成实践、商德事件述评等探究式教学与实践方法;二是应用AR、VR等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走进3D商文化博物馆,感知中华优秀商文化中的商帮文化、商路文化以及历史上著名的代表性“义商”,帮助学生树立商文化自信;同时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团队用短视频形式演绎古今商业风云或进行商德事件述评,以提升学生分析、表达和思辨能力,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义利观,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升教学效果;三是在教学中设计各种传统商器的体验环节,以及在课前预习、课后作业中布置学生开展中华老字号调研活动,在实践中开展体验式教学。

(三)教学评价的改进

设计立体化教学评价体系,采用全过程、多维度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特别是将学生到课情况、参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角色扮演等纳入到课堂日常表现的考核,将网络平台学习与课外调研情况纳入到课外学习情况的考核。加大实践评价的内容和权重,将讲述中国商人自己的故事、商德事件述评视频拍摄、老字号活化方案设计、商德养成实践、企业调研等实践环节的评价权重提升到50%。在学前、学中、学后教学全过程实施评价,运用线上线下、定性定量结合、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理论考核+商德养成实践等开展多维度教学评价,力求使评价客观、公正,更为科学合理地指导教学实践。立体化的评价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提升的反馈,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及探究精神。

三、课程思政理实互融模式的保障

课程思政理实互融模式的实现,关键看实践环节的课程思政活动是否能够有效开展。为此,需要在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之下,加大校企合作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实践基地以及实战化合作项目建设,从而保证课程思政在课堂内外共同发挥作用。

(一)构筑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

课程思政的理实互融需要机制先行。学校和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等领域开展深度、有效的合作,并形成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才能保证学校的课程思政理论学习在行业企业提供的平台和载体中,经过实践锻炼真正入心、入脑。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说的,职业学校“设什么科,要看看职业界的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就是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3]。因此,在职业教育领域,增强法律与道德规范意识、树立“服务大众、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培养工匠精神和创新思维等课程思政目标,均需在产教融合的框架之下才能得以实现。

(二)建设校企合作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1]。作为理实互融课程思政执行主体的教学团队,必然也需要构建一支由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双师结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一方面,校内教师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加强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并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另一方面,契合人才培养与课程性质,应择优聘任行业兼职教师,既可运用抖音、QQ、钉钉、微信群以及线下课堂等互动平台,向学生介绍行业规范,分享从业经历,点评学生团队作品等;也可以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在实践中开展学导互动,用来自一线的信息完善、增强法律与道德规范意识。为了增强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还应组织行业兼职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明确课程思政职责,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考核,强化全过程监督,努力提升行业兼职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校内校外教学团队共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1]。

(三)完善职业素质养成的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是开展理实互融课程思政建设的平台。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是“从做里求学。从随时随地的工作中间,求得系统的知能”[3]。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各类实习基地是能够培养“去实地应用”的人才,因此,“适合青年期身心发展的自然要求”[3]。实践基地既是学生训练和精进专业技能、培养工匠精神的场所,也是学生熟悉行业企业最新信息、产品、工艺、管理等资源和技术,拓宽国际视野的前沿领域,更是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意识的职业素质养成的阵地。

(四)开发实战化合作项目载体

实战化合作项目载体有利于理实互融的课程思政目标有效达成。首先,在项目的选择中,可以引导学生以问题导向思维关注社会现实问题,选择社会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开展调研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其次,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指导学生以务实作风、钻研精神克服困难,完成项目任务,以培养工匠精神,从中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再次,在项目任务完成之后的分享和点评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总结经验、认识不足,提升分析和思辨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商业文化伦理课程思政理实互融模式的实施路径

商业文化伦理课程通过全方位融入课程思政、创设“双融”课堂、开展“三共”教学、实施多维评价等路径将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在课程教学之中。

(一)教学过程:融入全方位课程思政

围绕商文化素养和商业伦理规范的教育,实施“三课六环”教学,并将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践全过程融入教学之中。课前、课中、课后“三课”衔接,“习、导、述、析、拓、行”“六环”紧扣。课前的预习环节布置学生收集中国商人创业与经营史料、调研当代知名企业等学习与实践任务,帮助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习惯。课中的导、述、析、拓环节,以企业经营案例导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研讨;以讲述中国商人自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商帮号规讲解与诵读、商词认知、商器体验等引导学生对工匠精神产生共鸣;以商帮和商路文化积淀的商业精神感染学生积极创新;以商德事件述评短视频分享与点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在课后行的环节所进行的反诈骗宣传、反假货币宣传、扶贫电商志愿活动等商德养成实践使学生逐渐养成行为习惯,激发了学生热爱劳动、勇担责任的精神;寻访名商故里、追踪中华老字号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而参观“一带一路”货币陈列馆则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学生在商文化知识学习、商德事件述评、商词认知等理论学习环节与商器体验、老字号调研、企业家互动、模拟企业经营方案设计、商德养成实践等实践训练环节的融合中逐渐提升了商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了法律观、义利观、劳动观,将“德技并修”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教学环境:创设“双融”课堂

“双融”课堂是指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场域的创设能够更好地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将不同的教学和实践内容设置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之中,如将商史、商魂、商规、商训等内容的教学设置在传统文化教室,将商业风险防范的内容学习安排在票据博览馆,将粤商与浙商文化学习确定在创新创业实训室。同时,在不同的场景中,用最受当下学生欢迎的“剧本杀”方式进行角色扮演,团队协作演绎古今商业风云,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通过高度互动、演练而提升技能,达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沉浸式学习效果。第一课堂营造的课程文化,通过在“校中店”生产性实训基地、3D商文化博物馆、货币博览馆、产学合作企业、社团组织活动等第二课堂环境的实践,为学生开展营销实战、商德养成实践、企业调研等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养成活动提供便利,加深了理论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得到深刻的学习和实践体验,也较好达成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课程思政目标。

(三)教学模式:开展“三共”教学

“三共”教学是指教法上的传统与创新共融,教学主体上的教师与学生共情,实践上的体验与思辨共行。一是让学生体验诸多富有传统商文化特色的教具,结合信息化手段和设备,实现传统与创新共融。如用药秤、升斗感知徽商的诚信,用汇票与人民币的防伪技术理解晋商的风险防范机制,用拨浪鼓引出浙商“鸡毛换糖”的创业史,用VR等沉浸式设备观看3D商文化博物馆等,使每个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程思政學习和体验中体悟到传统商文化的可亲、可感、可触。二是教与学带入感情,融入角色,实现师生共情。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商业文化伦理课程的教学常态。在教与学、共同学习过程中,形成对商业文化伦理的感同身受。在师生共情书商训、师生共情诵商规、生生共演角色等教学相长、共同学习中形成师生、生生共情合作的教学与实践氛围,实现师生心灵沟通。三是立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实践中实现体验与思辨共行。课程不仅设置了诸多可以身体力行的体验式实践环节,同时还将高职学生看似并不喜欢和擅长的商德事件述评纳入教学实践之中,应用考核机制倒逼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跟踪一家企业,评述企业的商德事件,提升其作为大学生应有的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教学评价:实施多维评价

多维评价往往可以真实反映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情况。商业文化伦理课程构建了多维立体化评价机制。一是评价主体包括校内教师、校外导师、学生个体和团队等四类。二是评价内容包括态度、行动与展现三个方面,态度包含学生到课情况、自学目标达成度,参与小组讨论、回答提问等课堂活动参与度,课后实践的完成度等;行动包含课程平台学习、单元线上测试等日常过程性评价以及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与行业导师评价与期末卷面考试等形成性评价;展现包含讲述中国商人自己的故事、角色扮演作品、商德事件述评短视频、商德养成实践、企业调研等实践活动评价。三是评价手段设计了定性+定量、过程+形成性评价、理论考核+实践活动等多种手段。四是评价渠道体现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五是评价过程贯穿课前、课中与课后。立体化的多维评价将理论与实践评价有机融合,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提升的反馈,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及探究精神。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A/OL]. (2020-06-03)[2022-06-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中心.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评价[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51-62.

[3] 黄炎培. 职业教育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9-200.

[4]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1).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Teaching with Theory and Practice Based on the Thought of “Using with Hands and Brain”

——Taking the Course of Ethics Issues across Commercial Culture as an Example

ZHANG Jinping, GUO Minfei

(Zhejiang Financial College,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Huang Yanpei's thought of “using with hands and brain”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teaching with theory and practic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the course “Ethics Issues across Commercial Culture” as an example, the overall design of the integration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teaching with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course based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nd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evaluation will be realized by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ourse in an all-round way, creating a “dual integration” classroom, carrying out “three common” mode of teaching, and implementing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and will be provided guarantee in mechanism, team, platform, carrier, etc.

Keywords: using with hands and bra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teaching;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mplementation path

(責任编辑:姜聪瑞)

收稿日期: 2022-06-08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黄炎培‘手脑并用思想与商科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研究”(ZJCVA29);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21年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三教一体、三堂联动塑造‘义商人格——基于商业文化伦理课程思政育人实践”(SZ202110)

作者简介: 章金萍(1968—),女,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市场营销,商业伦理。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科技视界(2017年23期)2017-12-09 10:55:55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科技视界(2017年21期)2017-11-21 09:06:22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审美课堂:高中地理教学的新样态
地理教育(2016年11期)2016-12-20 16:26:24
烟草商业企业标准化管理实施路径研究
价值工程(2016年31期)2016-12-03 22:55:56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2:18:51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