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思政”主体间的协同育人体系研究

2023-06-13 20:27:17范成龙王强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大思政利益高职院校

范成龙 王强

摘  要: 高职院校“大思政”作为一项具有鲜明特色的系统化协同工程,涉及不同的育人主体和组织,在不同育人主体、主体间和组织间暗含着差异化的利益关切和行动逻辑。基于此,以人的利益为切入点,关注不同育人主体的利益诉求,促使不同育人主体形成集体行动,实现点协同;打破特定场域的运行秩序,重塑育人主体间的共同利益格局,实现线协同;发挥高校党建的独特优势,形成育人组织间的利益共享合力,实现面协同。在高职院校“大思政”点、线和面的协同中构建不同主体间“互利共赢”的育人体系。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利益; 育人;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3)02-0104-05

利益问题是贯穿社会各个领域最核心的问题,也是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发展乃至创新的一把钥匙。马克思认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286这佐证了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发展的基础。在以往关于“大思政”的研究中,大多从应然的角度认为人“天然”的会参与到“大思政”育人的工作中,而忽视“大思政”中主体人是最复杂、最多变的要素,致使育人主体难以形成合力。事实上,在推进“大思政”的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内部存在着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等多元主体,高职院校外部存在着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不同组织,在不同的主体、主体间和组织间都存在着差异化较强的利益关切和行动逻辑,面对不同育人主体、主体间乃至组织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如何在高职院校“大思政”实践过程实现其中的利益再平衡就成为打造协同育人的重要议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大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化、实践化和生活化,但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人才”[2],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大思政”必须与校内外的课程设置、经济转型的市场需求、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等有机衔接,而在这些影响“大思政”育人的多种因素中至关重要的是处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人,这些人既是社会关系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关系的受制约者,因此在“大思政”的实践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处理育人主体、主体间和组织之间的关系。基于此,立足于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以人的利益为切入点,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益功能为基础,深刻剖析高职院校开展“大思政”实践过程中育人主体、主体间乃至组织间的利益诉求、利益冲突和共同利益关切,使不同育人主体、主体间乃至组织之间的利益认同上升为价值认同,真正形成高职院校“大思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一、点协同:关注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促使不同育人主体形成集体行动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可以理解为人反映现实的一种形式,是积极行动的内在动力,表现为人对其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正是对于生存、享受和发展需求的满足促使人在实践过程中的集体行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像“盐”,所有育人主体就像“厨师”,所有学生就像“顾客”,在大思政实践的过程中,“厨师”是否有动力根据自身的分工,制作出贴近“顾客”实际,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的有“味道”的“大餐”,这取决于育人主体乃至接受客体的利益诉求是否得到满足。

(一)满足育人主体的正当利益诉求,形成合理利益认知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好育人的工作,而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有一定的归属,人的归属性说明人是社会关系的统一体,在所属的社会关系中个人无不打上群体的烙印,带有群体的特性。现代科学为我们指出了群体中主体行为产生的规律:需要—动机—行为。不难发现人的需求引发了动机,动机外化为人的行为,而行为选择总能从思想深处找到利益动因。因此在高职院校“大思政”实践过程中就需要把握育人主体的正当需求,明晰需求背后隐藏的利益诉求,将正当的利益诉求转化为构建“大思政”内在动力的抓手,真正提升高职院校“大思政”育人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既以本科育人模式为师,又不同于本科育人模式。在高职院校内部存在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等多个育人主体,师资力量参差不齐,部门之间界限明显,教师的信息化水平、科研能力难以形成合力,这使得其思政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与思政教育相匹配的师资、政策、资金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加之职业教育的属性,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的重視程度往往低于专业技能教育,在现代学徒制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往往注重专业技能的探索而产生思政教育的盲区,这使得重专业轻德育,重知识轻教育的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在高职院校“大思政”实施过程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育人方向呈现“两张皮”的现象,致使思政教育逐渐弱化、淡化。

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531,因此在高职院校内部要满足教师的合理利益诉求,激发其追求合理利益的动力。第一,坚守思政课教师在“大思政”中的核心地位。一方面,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纳入高校的整体规划中,以制度为引领,以提质培优为重点,在教学改革、经费支撑、职称评审、退出机制等硬实力方面强调执行力度与时效,在教学赋能、理论研究实践锻炼等软实力方面实现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指导,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不断实现个人和群体的需要,以内在的需要驱动实现思政课教师个人利益、“大思政”集体利益乃至国家利益的统一。另一方面,以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身份认同为突破口,以“四史教育”为契机,深刻领悟榜样人物艰苦奋斗的先进事迹,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用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激发思政课教师的精神力量。第二,把握专业课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在“大思政”中的基础地位。一方面,通过搭建大思政教师发展中心,引入市场经济治理方法,为相关教师设立具体的大思政任务点,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另一方面,通过集体教案、教学比赛、活动展示等搭建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的互动平台,准确把握不同学段学生的知情意行,在育人的交流互动中实现各部门的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二)辨析育人主体的利益价值取向,优化内在利益结构

义利之辩贯穿着中国社会的始终,人如何看待利益,如何处理利益关系,采取怎样的方式追求利益,构成了人的利益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的利益价值取向呈现出新特点,各种新事物的涌现加剧了人的思想波动,利益追求的选择更加多元化,人追求个人利益的愿望更为强烈,自主独立的意识不断增强。但是利益价值取向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拥有正确的利益观,而是增强了利益结构的复杂性。因此在高职院校“大思政”的实践中,要妥善分析人的利益价值取向的正当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必要的和妥善的引导,抵制诸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山头主义等形形色色的利益观。

高职院校各育人主体的公共交往构成了“大思政”的基础,各育人主体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3]98,高职院校育人主体是多元的,利益诉求亦是不同的,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希望通过自身的专业技术获得个人发展空间,赢得社会认可,更多的是追求社会效益;行业协会作为制定行业标准的非营利性组织,旨在促进本行业的发展,更多追求行业效益,难以投入大量精力乃至经费建设“大思政”。企业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是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老板或工作经验丰富的师傅受制于企业文化乃至经营目标,往往重视技术传授,过度追求工匠的一技之长,忽视思政教育,无法让学生产生职业归属感甚至拥有高尚的职业态度。因此如何在“大思政”各育人主体的利益诉求中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确立共同认可的利益价值取向,就成为实现大思政目标的新挑战。

高职院校“大思政”的实施过程必须妥善处理好各育人主体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确立共同认可的利益价值取向。第一,将行业协会、企业纳入“大思政”育人的全过程,填补行业协会、企业思政育人的空缺。高职院校需要扩大与具有思政教育功能的行业协会、企业的合作,与常驻的企业签订思政育人共建协议,聘请行业协会专家深挖顶岗实习、技术培训和现代学徒制过程中的思政元素,划拨相应的资金,在企业内部建设“思政教育长廊”,将企业师傅、工匠能手纳入其中,派驻院校宣讲团和思政教师讲好企业故事,扩大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和宣传力,保障行业协会、企业育人主体的合理利益关切。同时通过行业协会与院校的合作,开设相应的创新课程、创新社团、创业类讲座,使学生了解企业人物的成长历程与创业经历,将就业与生活目的有机衔接,不断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围绕真善美的伦理价值目标点燃学生通过专业技术满足个人利益的热情。第二,在各育人主体中采取科学灌输法,强化正向利益价值观的引导。一方面,通过科学灌输强化各育人主体乃至不同组织的归属感,加强不同育人主体之间情感纽带,将个人利益的实现转化为在组织内部实现社会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从而使得各育人主体共同致力于实现“大思政”育人的目标。另一方面,通过理论培训、主题讲座的方式引导各育人主体正确认识自我奉献精神,不断提升其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在经济行为中自觉调整与道德行为的关系”[4]164,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实现求利目的与求利手段的辩证统一。

二、线协同:打破特定场域的运行秩序,重塑育人主体间的共同利益格局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的社会关系形成不同的场域。高职院校场域的形成是政府、教师、企业、学生等众多关系主体共同作用的产物,正因为如此,“每一个场都引发并生产了一种特殊利益”[5],这种特殊利益的形成是具有资本的行动者在场域中的位置决定的。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启示我们在高职院校大思政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协调不同育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不同育人主体间的协调能力和程度,打破固有的内在秩序,用新的秩序乃至规则寻求育人主体间潜在的共同利益。

(一)统筹各方利益关系,推进良性沟通

在高职院校“大思政”的实施过程中通常存在着核心利益相關者、重要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等多元主体,在同一利益链条中,各个不同的育人主体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交织的,“不同利益主体因所处的地位不同……其对利益的诉求也肯定不一样,利益客体自然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4]115,因此在不同育人主体乃至不同群体内部都存在着差异化较强的利益关切和行动逻辑,这就需要在高职院校“大思政”的实施过程中注意梳理不同的利益关系,承认尊重各方育人主体合理的利益关切,整合利益关系,推动良性沟通。

教育部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强调:“推动全体教职员工把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成效上,推动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但在大思政实际实施过程中受固有观念和管理体制的影响,往往呈现出有分工无互动的现象,分工细化不仅没有拓展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范围,反而成为固守自身阵地、片面追求局部利益的牢笼。譬如,辅导员负责日常思政工作、思政课教师负责政治理论传授、专业课教师负责专业技能知识讲解、团委负责第二课堂实践、企业负责招聘学生实习、行业协会负责制定行业规范和技能标准,各个育人主体从自身利益需求出发,缺乏互动沟通致使大思政育人的整体目标难以有效实现。

在高职院校“大思政”的实践过程中,要梳理各方育人主体的利益关切,推动不同育人主体的有效沟通。第一,通过对话、沟通找到不同育人主体共同认可的利益原则,制定共同认可的实践方案。以社会调查、大数据、访谈的方式征集梳理育人主体的意愿、诉求和建议,匹配不同育人主体可视化的大思政网格员,针对学生入学、学习、活动、假期和实习就业等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的育人跟踪检测机制,形成各育人主体的质量评价数据,通过对质量评价数据的分析,形成不同育人主体之间的具有共同利益的执行方案。第二,建立可视化开放性的育人主体网络平台,构建交互主体的互动模式。各育人主体轮流担任各班级的学业班主任,针对网络平台中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定期开展各育人主体之间的交流会,通过先进育人主体榜样激励、经验分享,形成示范效应,使不同育人主体建立沟通、互动的关系,整合各方的利益关切。

(二)舒缓各方利益冲突,培养价值理性

从政治学的视角看,“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决定了任何结成利益关系的利益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性”[6],这种差异性可能因利益分配转为矛盾性。但同时也应看到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动力,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的利益矛盾有利于调动各育人主体的积极性,因此应妥善把握大思政育人共同体内部利益矛盾的对立统一。有了育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冲突和矛盾,就需要舒缓各方的利益冲突,避免过度的利益冲突可能引发的对抗性矛盾,以价值理性妥善解决各育人主体间的利益问题,达到各育人主体间的和谐共生,实现大思政的最终目标。

在高职院校“大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利益冲突如下:第一,从高职院校内部来看,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与高职院校存在利益冲突,他们在大思政的建构过程中追求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和公平的职称晋升通道,然而高职院校大思政尚未形成体系化制度化的动力机制,导致其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学生与高职院校也存在利益冲突,学生所学思政知识和专业知识与实习内容的相关性低,不能顺利就业,导致大思政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第二,从高职院校外部来看,一方面,行业协会与高职院校存在冲突,行业协会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将有限的经费用于本行业的发展,没有经费投入大思政的建设,但高职院校更希望行业协会专家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标准和岗位技能标准、挖掘更多课程思政元素用于大思政的建设,利益侧重点不一致,导致行会协会参与大思政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与企业存在利益冲突,企业更多追求直接的经济效益,然而高职院校希望在企业中建设思政长廊、思政基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价值诉求,两者缺乏一致的利益驱动机制,从而产生利益冲突。

高职院校“大思政”实施过程中利益驱动机制的建立必须将“硬约束”与“软实力”有效结合。第一,加强经费支撑,建立思政文化的融入机制。高职院校应建立经费保障机制,依托思政课的实践教学,鼓励思政课教师参与制定行业协会、企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思政文化融入企业文化乃至行业文化中,设置不同学段思政文化与企业行业对接的内容和载体,明晰工匠精神内在价值,不断发展企业乃至行业的精神利益,提升精神生活的质量。第二,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利益冲突的缓冲带。一方面,充分发挥兼职心理教师的作用,在育人主体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团体辅导和心理咨询的方式稀释育人主体间产生的利益摩擦与隔阂,培养乐观包容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制定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坚决惩治育人过程中利益主体产生的不良行为,优化育人主体的利益环境,保障各育人主体的机会平等、权利平等和规则平等。

三、面协同:发挥高校党建的独特优势,形成育人组织间的利益共享合力

不论是认识利益本质、梳理利益关系还是缓和利益冲突,都离不开一个总章程——党的领导。马克思曾说:“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283政党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大思政”实施过程中育人组织间利益共享的实质是立德树人。利益共享并不是随意的,人的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利益内容的多样形态,因此人在不同组织中的不同领域都有利益存在的形式。

党建涉及不同领域,这为构建各育人组织的利益共享提供了坐标,高职院校“大思政”利益共享的实质是完成育人的目标,发展人成为了各育人组织的利益联结点。在发展人的过程中,各育人组织基于组织的利益诉求创造了共同利益,这既包括财富、收入等物质利益,也包括权利、义务、认同等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但是各种利益的获得并不意味着平均占有,会因机会、程序、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出现差距,如果差距过大就会致使各育人组织的矛盾激化,产生心理落差,利益共享就会转向利益分化,混淆育人组织的价值选择。因此要完成立德树人的目标,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党建的独特优势,发挥各院系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统筹各育人组织间的利益关系,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党建+大思政”模式。

在“大思政”各育人组织利益共享的过程中,首先,要突出“党的领导”这一最本质特征。通过开展“青年干部培训会”“专题教育”等活动,明确大思政的中心工作是什么,发展瓶颈是什么,重点聚焦什么。通过构建大思政“问题发现靠党建”“问题发生靠党建”和“问题解决看党建”的工作机制,压实压紧各育人主体的政治责任,避免因利益差距过大或者利益冲突导致的不良行为,保持利益分配差距保持在一定合理范围内,激励育人组织将制度的他律性规则转化为自律性信念,着力塑造育人组织正确的利益观,促进各育人组织的协同发力。其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鼓励各院系基层党组织与政府部门、合作企业、科研院所等党组织开展思政的联学联建,通过建立“教师”和“学生”党员向所在社区报到的机制,培育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大思政党员之家、党员服务社区等,打造校内外党组织合作互通的“党建+大思政”命运共同体,在共同体内部推动行业专家与院系共建课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纳入到基层党组织的智库平台中,丰富高职院校大思政的智库平台资源。最后,将育人组织的需求纳入党建,充分发挥党建的凝聚作用。建立各育人组织交流疏导的大思政数字化平台,打开政府、企业、行业协会、院校间数据的共享通道,将“大思政”融入人的日常生活,打破不同育人主体、主体间乃至育人组织的利益观念和既有格局,为各育人组织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共同助力高职院校大思政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朱厚望,龚添妙.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与再定位[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7):66-70.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攻克菊. 人的利益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9.

[5] 包亚明.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64.

[6] 王浦劬. 政治学基础(第3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53.

Research on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Between the Main Bodies of “Macroscop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Human Interests

FAN Chenglong, WANG Qiang

(Tianjin Maritime College, Tianjin 300350, China)

Abstract: As a systematic collaborative project with distinct features,“macroscop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volves different educational subjects and organizations,which implies the variations of interest and concerns and logic of actions among different educational subjects,main bodies and organizations. Based on thi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take interests of people as a starting point,pay attention to the appeals of different educational subjects,promote different educational subjects to form collective action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point of coordination,break the running order of a specific field and reshape the pattern of common interests between educational subjects to achieve the line of coordination. What's more,they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Party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form the join force of benefit sharing between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so as to realize the surface of coordination. A mutual benefit of education system among different subjects should be constructed in the point,line and surface of coordination of “macroscop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enefits; education; path

(責任编辑:姜聪瑞)

收稿日期: 2022-03-06

基金项目: 天津高等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研究会2021年度课题“思创融合: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研究”(2021-3092);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20JSSZYB35);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20SJA1728);天津高等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研究会2021年度课题“供需结合视角下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解析与对策研究——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2021-3096)

作者简介: 范成龙(1995—),男,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思政利益高职院校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研究生法学(2020年6期)2020-04-13 07:59:4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学理论·下(2016年12期)2017-01-19 00:52:30
试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能源(2016年3期)2016-12-01 05:11:17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求知导刊(2016年25期)2016-10-17 23:41:55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4期)2016-10-11 22:11:53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31:29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