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华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一方面指出应减轻中小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提出学校应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场馆学习是学生利用场馆的学习资源来实现自身学习行为改变的一种非正式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更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能力。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本文主要从学校的立场探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推进场馆学习的意义,以及优化馆校协同育人的策略,以提升中小学生开展场馆学习的成效。
一、场馆学习
场馆学习是由“场馆教育”一词演变而来,这种转变是对学习主体的一种回应,认为“学习”才是真正基于学生自我需要和自我实现的意义建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积极的自我改变。研究者于智慧等认为,随着场馆管理者和教育研究者的关注点从展览以教向学习者选学转变,场馆学习的概念逐渐取代了场馆教育,场馆学习也不再局限在传统场馆人文、科学和自然等知识的普及,更关注学习者核心能力和素养的发展。自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发布以来,人们对倡导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的呼声不断高涨。因此,场馆学习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其意义更多地体现在学生利用场馆的学习资源来实现自身学习行为的改变。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与途径选择性地开展场馆学习,借助场馆精心设计的学习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培养学习兴趣,创新学习方式,提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实现会学、乐学、善学。
二、中小学推进场馆学习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场馆的重要育人价值,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小学利用场馆资源开展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推进场馆学习,更体现了学校育人观念的转变,是中小学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做出的新的尝试与探索。
1.有利于推动学校课程建设,丰富学校课程类型
场馆学习资源是对学校教育资源的有益補充与拓展,为中小学生扩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资源,转变学习方式等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发掘、统筹与整合学校与场馆的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可丰富学校课程类型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符合时代的发展与要求。学校课程创新优化,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校课程教学质量。比如,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依托故宫博物院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课程资源整合的角度出发,运用场馆学习理论和课程融合理念架构了故宫课程体系,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相结合的新形式的场馆学习。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更让学生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了全面与深入的认识。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的探索成果,证明了学校利用场馆资源开发课程体系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为其他学校开展馆校共建特色课程提供了参考价值。
2.有利于丰富学生校外经验,促进校内外教育的有机融合
“双减”政策的颁布施行,为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供了保障,使得学生有机会在课后、周末与节假日等空闲时间与同伴或家长一同前往各类场馆,充分利用场馆资源进行广泛的学习。广泛的场馆学习既使学生达到科学利用空闲时间的目的,促使学生在场馆实践中探索新知,又丰富了学生的校外生活经验,促进校内外生活经验的有机融合。一方面,场馆的各类实物展品是学生获取新知的有效途径——由于实物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征,在兼具体验性、互动性、可操作性的学习中,学生得以温故知新,验证、巩固并深化课堂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各类场馆凭借着各自丰富的展品、多元的活动、真实的体验,能给予学生无穷的知识与力量,是学生校内学习的拓展与延伸。这些都有助于打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利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学习方式影响学习质量,更决定了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双减”背景下,学生不再整天埋头于枯燥反复的作业,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从而优化自己的学习方式。中小学进一步推进场馆学习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众多的机会与选择,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一,各类场馆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理想境域。场馆经过精心设计的学习环境具有鼓励学生学习的独特优势,学生能有机会积极主动地探索丰富的学习资源并从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场馆还能给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不管是喜欢用眼睛观察学习,喜欢与他人交流学习,还是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学习,不同场馆都能为不同学习偏好的学生提供有效学习的平台。
第二,场馆学习是学生与展品、家长、其他参观者以及场馆教育工作者之间对话互动的学习过程。学习在与他人的互动合作中生成,学生亦在合作中生成自己的理解,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在场馆学习共同体中,人们分享与传播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促进,助力群体中每一个人的发展。
第三,各类场馆中富有教育意义设计的丰富展品及教育活动深深吸引学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在阅读展品说明、观看影片、动手操作中,学生体验到自主探索的乐趣,从产生问题、分析问题到收集资料、实验操作与解决问题,学生领会到求知的快乐,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在探索过程中,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这为日后在多元场域中进行探究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小学推进场馆学习的策略
场馆学习对学生和学校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学校应重视加强与各类场馆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引进场馆的学习资源,并努力实现学校与场馆教育资源的有机融合,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探索新的途径与方式。
1.加强馆校合作,探索场馆学习新模式
为了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中小学应与场馆加强沟通、增进理解、促进合作,以期实现资源互补,专业互通。
首先,在综合学生学习的规律特点、课程标准、学校教育资源等基础上,中小学应充分利用各类场馆丰富的学习资源、多样的活动、科学的辅助手段等,开发有针对性且可操作的特色校本课程。其次,努力探索场馆学习新模式。或“先校后馆”,学生先在学校学习相关主题的课程知识,而后带着问题进入场馆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或“先馆后校”,学生在场馆参观学习后,回到学校,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深化与拓展;或利用移动场馆服务,把展品带进学校,带进课堂,让课堂学习变得更加直观、生动……以充分发挥场馆现有学习资源的价值,助力学生更广泛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最后,中小学要积极营造开放、活泼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支持学生运用多元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体验。
2.促进教师更新知识,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才能很好地完成新时代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还应充分了解校外教育资源,内化校外资源以拓展自身知识,从而为丰富课程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基础。
各类场馆蕴含了易于获取的丰富资源,具有极高的课程和教学价值,是教师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良好平台,支持职前教师与在职教师有效地利用场馆资源开发课程和辅助课堂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开展场馆学习,与场馆专业人员加强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深入学习不同场馆的知识,提升利用场馆资源开展教学的能力。
同时,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能够给予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如基于实物的学习、基于阅读的学习、基于体验的学习以及自由选择的学习等,以满足不同学生开展场馆学习的需求。此外,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设计相应的学习分享环节,鼓励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展示形式分享場馆学习的收获与感悟。通过场馆学习,不仅学生创新了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得以生动起来。
3.构建在线教育平台,开发线上学习课程
在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学校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在线教育平台,开发线上学习课程,将馆校合作共建的特色课程“网络化”,既能让更多学生受益,也能扩大学校和场馆自身的影响力,更有利于实现跨地区之间的教育合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使信息能够直观有效地传递,加强学生与展品、环境之间的互动性、参与性和体验性,有利于学习者获得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提高认知和学习能力。”有趣的线上学习体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系统连贯的课程体系更能促使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所选择,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安排学习内容,调节学习进度,变换学习方式,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切实提升学习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有利于实现“双减”减负提质增效的价值意蕴。
与此同时,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和普及,学生凭借一台电脑或者一部智能手机就能实现学习,能有效克服因馆校距离而带来的安全问题和场馆管理问题,符合时代的发展与学校的现实需求,也有利于更广泛地发挥场馆的教育功能。此外,线上课程数据统计与分析更能清晰地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指导提供数据支撑,有利于不断优化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双减”背景下,分布于大小城市中的各类场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合理休闲以及获取知识的重要平台。学校需与场馆不断加强沟通与合作,积极探索馆校合作新模式,共建在线教育平台;应着力提升教师利用场馆学习资源开展教学的能力,积极开发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提升中小学生开展场馆学习的成效。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王 燕
注:本文系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双减背景下校内外协同优化课后服务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2022B03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