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诚民 孙建泽 宗殿成 翟金龙 吴 迪 郭 晗
(齐齐哈尔大学 体育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在世界经济、文化、科技高速发展,世界人民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了[1]。高等教育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课程思政”建设是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校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中心任务的重要抓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光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必须通过社会实践的有效检验,通过多部门的协同培养,才能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协同教学”模式由美国“协同教学之父”夏普林(Shaplin J.T)首先提出[2],经过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要求两个以上的教师或教学辅助人员通过优势互补合作,共同针对某一主题完成教学活动的过程,可以通过典型、合作、支持、平行、分离分化和主导等模式来完成[3]。多元协同就是系统研究多元主体之间通过优势互补合作发展,进而产生最大化效能的过程[4]。齐齐哈尔大学近几年在研究生《运动处方》课程教学改革中,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深化课程思政教育,以多元主体协同为核心,倾力培养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收到了非常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独立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多主体协同配合能力、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能力等,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体育专业人才应该是具有一定的体育理论基础和娴熟体育专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5]。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应该在打下坚实理论基础后,全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但是,现阶段在体育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存在培养方式、课程设置、考核评价、学位论文等方面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6],还存在专业型体育研究生与学术型体育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确等问题[7]。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不足,严重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课程设置的理论课比例大于专业实践课程比例[8],由于一些备受社会关注的体育项目被大量引入课程体系,造成体育实践课程门数的增加,针对传统体育实践课程的学时被大幅度减少,使学生在专业实践课程学习中形成了普及而不精湛的蜻蜓点水式状况,严重影响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专业技能的提升,造成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9]。研究生教育还存在有部分学生是跨专业考入体育硕士学习的,他们基本没有体育运动的基础,过多体育实践项目的学习,使他们更难做到一专多能。又由于在教学中学生直接参与的体育实践类活动较少,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过程,势必造成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实践应用能力较弱的状况,这种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离,是造成体育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提升的重要因素。
高校体育专业虽然与地方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但是实习基地涉及体育专业知识面过于狭窄,学生与实习基地的协同融合发展衔接不紧密,实习基地导师指导能力和水平欠佳,学生很难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选择实习基地等众多问题,严重制约了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0]。体育专业人才的主要就业方向为体育教师、教练员、健身教练、体育行业管理人才、运动康复师等,那么在人才培养中就应该根据就业需求,进行量身定制式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而不应该大帮哄、一刀切,应根据市场需求建立多方向的教育实习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现阶段体育专业研究生缺乏参与社会活动的实习实训平台,也是制约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多元协同育人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优势,通过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来实现育人的整体效应。齐齐哈尔大学人才培养以服务地方为总体目标,以辐射全国为发展方向,明确清晰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定位,为体育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校、院、专业、导师自上而下多元协同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强化《运动处方》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明确教与学的目的,形成教师与学生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其次,针对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科学规划《运动处方》课程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课程学习、专业实习实践等方法,有效提升体育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再次,进一步加强导师管理制度的实施与成效督导,新生入学即双向选择导师,每名导师指导3-4 名学生,从专业认知、能力培养、职业咨询、就业规划等全方位进行教育和督导。最后,通过社区运动处方健身指导、国民体质测试及指导等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通过校内、校外导师、实习基地等多元主体形成合力,通过校内运动处方知识的传授,校外针对个体运动处方制定、监督、调整完善等手段,通过多主体的协同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的奉献精神、科学精神和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精神等。
构建以“教学改革—能力突破”为核心的学院母体平台,形成以学科—课程—师资为核心的专业平台,孕育“校内外”互相协同的实习“锻造”平台。通过多课程的协同教学教育,有效提升研究生体育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研究生坚忍不拔、敢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优良品格。为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紧紧围绕新时代体育人才需求的特征,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知识输出模式为紧紧围绕典型案例开展实践探索、实地调研等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模式,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通过授课、实习、调查研究等环节的教学,充分利用多元资源来扩展知识,达到有效激发学生思考和发现问题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大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科学构建了以“教学改革—能力突破”为核心的《运动处方》课程人才培养的母体平台;通过构筑校级、省级、国家级等一流的体育学科和一流的体育专业,来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打造优质课程平台,实现翻转课堂的创新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高端人才引进,选派优秀教师培训学习、攻读博士学位等手段,有效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形成了以“专业—课程—师资”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平台;针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应与学校、体育培训机构、医院、康养中心等建立了长期的实习、实训基地,形成校内外双导师制的体育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习过程全覆盖,孕育“校内外”互相协同的实习“锻造”平台。
要想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光依靠学校的教育教学是不够的,必须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学校、社会、企业等多重资源协同保障,才能提升研究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在《运动处方》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正确引导,培养学生的正确健康观,让学生学会科学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水平,学会进行科学的医务监督和运动损伤的急救处理方法,能够针对自己身体发育需求,科学规划体育健身活动,养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进而树立远大理想,科学规划学习,科学规划事业,最终达到科学规划人生的教育目标;最后,目标的实现要通过运动处方等相关课程的教学与实践,以及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来实现。优化配置高校教育资源,通过与社会企业、社会组织联合开展利用运动处方指导科学健身等攻关项目方式来吸纳外部资源,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实训基地,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入,来促进研究生对运动处方课程学习目的的进一步明确,进而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研究生利用运动处方相关知识服务社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创新“双师型”培养制度,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导师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和在本领域的影响力,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一生的学术追求。要求导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娴熟的专业实践技能两方面的素质能力,在教学、科研能力方面应具有充足的教科研项目和经费,能够保证提升学生参与完成教科研项目的能力,在专业实践技能方面应具备1-2 项体育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指导资质及技能,双师型导师可以直接带领学生参加体育竞赛的组织与裁判工作、可以直接带领学生参加科学健身指导、营养指导等,双师型导师队伍的建设,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育教学的质量,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社会实践机会。其次,建立“团队合作”制度,充分发挥导师队伍的集体力量,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创新,构建了领导、导师和学生多元协同互助模式。建成了冰雪科研、冰雪运动康复服务的“冰雪科技团队”,完成了省队、国家队的运动康复的医疗保障,以及承担完成服务地方的多项冰雪运动科研项目;建成了“国民体质健康测量与健身指导科技团队”,承担完成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国民体质监测以及运动处方开具和指导监督任务;建成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科技团队”,通过与社区共建,与体育培训机构共建等形式,有效提升学生的体育运动技术水平、提升科学健身指导的实践能力。通过团队共建既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优良品质,又提升了学生服务社会的良好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靠集体的力量,通过学校、教师、社会和行业等共同协同培养来实现。通过校内的多元协同育人来筑牢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优良的思想品质,以多个复合平台协同发展为载体,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指导能力,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启发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通过制度的创新协同发展,通过与社会和行业等的协同配合,来有效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多元协同为核心的《运动处方》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了学校、教师、社会和行业的协同人才培养优势,学生把所学知识科学地应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有效提升了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服务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体育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任重而道远,还需要以多元协同为核心,积极探索,为早日实现体育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