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动交际看否定性回应话语“又来了”

2023-06-12 07:56刘德贝
关键词:否定性负面主观

刘德贝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日常会话组织的根本方式是实施各种“发起/引发”(intiation)和“回应”(response)行为所构成的相邻话对(adjacency pairs)[1][2]。回应行为是相对于引发行为而言的,即回应行为依赖于之前的引发行为。在相邻话对中,否定性回应话语是出现在回应话轮的一种表达方式,主要指说话人在对方话语或行为的引发下作出回应时,进行否定性的回答(否定问句的疑问焦点、非疑问焦点)或否定对方的行为,否定对方的话语内容(整体或部分)、话语合适性(appropriateness,认为对方的话语内容不正确、不可信、不确定等或话语行为不合适、不必要、不应该等),于是用否定性的话语成分(utterance)对其作出回应来表达说话人否定的态度、观点和立场。换句话说,否定性回应话语就是对对方行为、话语内容、话语行为的直接或间接回应。“量性评注”顾名思义即具有量性特征的评注。现代汉语中有些否定性回应话语是由具有评注性功能的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形成的,我们称之为“量性评注类否定性回应话语”,如“又来了、就那么回事、(你)还说呢、你也是、鬼才相信”等,它们都含有量性评注副词“又、就、还、也、才”。现代汉语中,否定性回应话语“又来了”由具有评注性功能量的增加而形成,常出现在互动性的会话环境中,是说话人对某种话语行为的反复出现表示厌烦,从而作出的否定性回应。例如:

(1)方远:师傅,你怎么来了?快坐快坐,您说您这么忙,您还,还往这跑。

张伟民:行了。恢复怎么样?

方远:没事,死不了。这不还等着接您班呢!

张伟民:行了,又来了。(电视剧《底线》)

(2)简佳:我是真的觉着自己配不上你。

小航:又来了。(电视剧《新结婚时代》)

例(1)、例(2)中否定性回应话语“又来了”都是在对方话语的引发下产生的,是对量的否定,往往用于否定话语合适性,即说话人认为对方反复这样说不合适、不必要或不应该,于是对其进行否定性回应。例(1)中在张伟民看来,方远反复说“这不还等着接您班呢”是不必要的。例(2)中小航认为简佳反复说“我是真的觉着自己配不上你”是不应该的。

“又来了”的用法备受学界关注,不少学者作了相关探讨。如,郭瑞芳认为“又来了”是句子[3]。李欣认为“又来了”是否定性简省句[4]。刘禀诚考察了“又来了”的形成过程[5]。朱军、卢芸蓉认为“又来了”是构式,语用功能表埋怨,并指出其仅与互动性的代动词“来”有关,形成机制是互动交际模式与省力原则[6]。梁凯、谢晓明认为“又来了”是话语标记,并考察了其立场表达功能和形成原因[7]。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学者们关注的是“又来了”的性质、语用功能和形成原因及机制,尤其是对代动词“来”的考察,但尚未达成共识。目前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又来了”的语言形式及功能在交际互动中是如何塑造的?“又”的负面评价义是如何浮现的?“又”与“又来了”的关系如何?否定性回应话语“又来了”又是如何形成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主要选取自然口语对话语料、影视作品台词、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语言语料库(MLC)以及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BCC)作为考察对象,部分语料选取汉籍全文检索系统,所有用例均一一注明出处。本文主要从互动语言学视角对否定性回应话语“又来了”的句法表现进行描写,其次根据其位置分布探讨“又来了”对序列位置的敏感性,考察它的话语功能,最后讨论其形成的交际动因和机制。

一 “又来了”的句法表现与位置分布

(一)句法表现

从否定形式上看,“又来了”没有“不、没、别”三类显性否定词,在互动语境中却能表达否定义,属于间接否定。在实际的话语语篇中,“又来了”的变化形式主要有:“你/您怎么又来了”“你/您又来了不是”“你/您又来了”等。例如:

(3)圆圆:那您准备把我亨特姑父伤成什么样儿啊?

孟朝阳:你怎么又来了?你别老姑父姑父的啊,我才是你姑父呢!(电视剧《我爱我家》)

(4)胖菊子:大赤包必死,你还勾搭那小妖精。

蓝东阳:你又来了不是。(电视剧《四世同堂》)

(5)阿春:我知道。你是说她越来越像她妈妈了。

起明:你又来了。(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

“又来了”常与责怪义或否定义话语标记“你看你”“看你”等共现,前面往往会出现惊讶或意外色彩的感叹词“哎、哎呀、哎哟”等和称呼语“爸、妈”等。例如:

(6)陈末妈:我儿子有媳妇,你没有。

陈末:你看你,又来了,你老这么说我,话里总带着刺,拿刀捅我。(电影《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7)和平:那咱把这孩子留下了吧?

志国:哎呀,你又来了!(电视剧《我爱我家》)

(8)牧春花: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多好。

严谢:妈!您又来了。我跟秋丽妹妹是以礼相待的。(电视剧《芝麻胡同》)

“又来了”表达了说话人的情绪和主观态度,往往是说话人在厌烦、生气、愤怒等情绪较为激烈时作出的语言反应,具有明显的感情倾向。值得一提的是,“又来了”在自然会话中常出现主谓易位和重复使用的现象。例如:

(9)傅老:让我引以为戒,笑话,我革命了这么多年,经受了多少考验呐,啊抗日战争时期……

志国:爸您看看又来了您,您那点儿事我们倒着就能背出来……(电视剧《我爱我家》)

(10)冠晓荷:要不,叫小文夫妇唱堂会?

尤桐芳:你少提文若霞啊!

冠晓荷:你呀!又来了又来了,人家那可不是戏子。人家过去那可是大家大业,那是有名的文侯爷。(电视剧《四世同堂》)

例(9)中言谈双方傅老和志国是父子关系,志国用“又来了您”表达对爸爸的否定与不满,带有明显的指责色彩。例(10)中说话人重复使用“又来了”,中间未出现停顿,语调紧凑、语速较快,表达其强烈不满,属于负面情感的宣泄。主谓易位现象常出现在亲属家庭关系中[8]。易位句和重复使用相对于常规句而言,更有利于说话人在会话过程中毫无顾忌地表达情感态度。

需要说明的是,“又来了”中的动词“来”有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具体的动词)的意思[9]。例如:

(11)圆圆:我不是说了么,不好意思,全是优点,没缺点。

志国、和平:嘿这又来了!(电视剧《我爱我家》)

→又瞎说了!(“瞎说”被代动词“来”所代替,形成了“又来了”)

从上述例(1)、例(2)、例(3)中同样可以看出,其中的“来”都可还原为动词“啰嗦”“胡说”“瞎说”等,可见这里的“来”是代动词用法,单纯起着语法替代作用。“又来+VP”在对话语境中,有些“VP”可以不出现,此时的“来”同样起着替代用法,互动标记功能的形式动词“来”直接替代“VP”的意义、功能,体现了互动标记功能与替代功能的叠加,具有“现场性”“评述性”等特征[10]。重音是话语中表达思想情感的一个重要韵律成分。例如:

(12)语境:讨论发表论文

A:那个=你的论文投稿了吗?

B:还没..在改格式。

A:哦..我的投了,

但是=被拒了。

C:^又来了,

天天讨论发论文,

就不能换个别的吗?(自然口语对话语料)

从例(12)可以看出否定性回应话语“又来了”的重音在“又”上,这种用法强化了说话人的否定性观点和负面情绪,实现了语用增效。可见,语言和语音韵律都是互动参与者表达互动意义和构建社会行为的重要资源。

(二)位置分布

互动语言学认为语言学产生于互动,互动塑造语言,语言结构和意义是话语参与者协作互动的产物[11]。我们将“又来了”放在会话序列中进行考察,位置分布包括横向的话轮位置和纵向的序列位置。

1.“又来了”的话轮位置

否定性回应话语“又来了”在话轮中可以位于话轮之首、话轮之中、话轮之尾,也可独占一个话轮。

位置一:话轮之首

(13)吕秀才:十年……人的一生,有几个十年啊?

郭芙蓉:又来了,叫你想点开心的事!(电视剧《武林外传》)

位置二:话轮之中

(14)傅老:昨天啊,我最后一个收的是老胡家,出了门我还数了数,正好是一百零五块……

和平:哎哟,爸爸爸您又来了,不是拢共就一百多块钱,丢就丢了也不是什么大钱。(电视剧《我爱我家》)

位置三:话轮之尾

(15)邢育森:为此我深表同情,原谅我。

佟湘玉:原谅你啥呀?额滴神呀,又来了。(电视剧《武林外传》)

例(13)至例(15)中的“又来了”分别位于话轮之首、话轮之中和话轮之尾。“又来了”有时也可独占一个话轮。例如:

(16)竹幼婷:马老师那天那件衬衫就跟这个一样,你会不注意到吗?

窦文涛:对,咱们大家伙看看。

马家辉:又来了。(电视节目《锵锵三人行》2012-07-13)

我们在BCC 语料库中抽取200 条用作否定性回应话语的“又来了”用例,考察其具体的话轮位置分布情况,结果如表1 所示:

表1 否定性回应话语“又来了”的话轮位置分布情况表

从表1 中可以看出,否定性回应话语“又来了”的话轮位置分布是不平衡的。话轮之首的“又来了”有106 例,占比53%;独占一个话轮有50 例,占比25%;话轮之中有32 例,占比16%;话轮之尾仅有12 例,占比6%。可见,否定性回应话语“又来了”以居于话轮之首为主。

2.“又来了”的序列位置

会话最基本的单位是由两个话轮构成的相邻对[12]。常见的相邻对有“询问—回答”“陈述—肯定/否定”“感谢—谦虚/感谢”“指责—否认/争辩”等。回应行为是相对于引发行为而言的,否定性回应话语是对引发行为的回应。言域的“又来了”在话轮序列中通常位于回应序列,一般不出现在引发序列。例如:

(17)窦文涛:你是信佛的人,你就明白了,人家有句话叫,菩萨为因,凡夫为果,就是凡夫不见棺材不落泪,他到结果的时候才知道害怕,菩萨是为因,就是相亲的时候就害怕了。

傅晓田:又来了。(电视节目《中文台》2013-06-13)

(18)小郭:等等,我问你,你最喜欢的人是谁?

掌柜:又来了。(电视剧《武林外传》)

(19)林悦:欧阳,我真得好好谢谢你。

欧阳:又来了,我不是说了吗?这是我工作,再说了,你我之间免谢。

林悦:那可不成。(电视剧《胡同》)

例(17)则是“陈述—否定”相邻对,傅晓田通过“又来了”对窦文涛的言行进行否定性回应。而例(18)是“询问—回答”相邻对,询问式引发话语属于信息寻求行为,掌柜用“又来了”对对方的询问进行否定性回应。例(19)是“致谢—谦虚”相邻对,欧阳用“又来了”拒绝了林悦的谢意,这种谦虚的表达方式其实也是一种委婉式间接否定。

值得注意的是,行域的“又来了”出现在回应序列时一般不是否定性回应话语。例如:

(20)窦文涛:咱们台湾的著名戏剧导演李国修又来了。

李国修:是,又来了。(电视节目《锵锵三人行》2008-01-04)

例(20)是“陈述—肯定”相邻对,“又来了”是行域引发话语,属于信息告知行为,回应序列的“又来了”是对引发话语中信息的知晓或确认,是对话语具体内容的回应,是行域回应话语。这类的“又来了”在相邻对中一般指具体动作行为,引发序列和回应序列的“又来了”都是对客观事实的陈述,此类用例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例(17)至例(19)回应的是话语行为本身,“回应话语内容”与“回应话语行为本身”存在本质差异,后者对会话序列结构的影响比前者要大得多。引发和回应相互关联,否定性回应话语“又来了”主要的指向对象是话语合适性即说话人认为他人的某种重复性话语行为在当前情境下是不合适或不适宜的,会话回应模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又来了”+ 进一步阐明否定的理由。例如:

(21)殷十三:取你项上人头!

包大人:又来了,你们还有没有点新鲜招数啊?(电视剧《武林外传》)

例(21)中“又来了”对对方进行否定性回应时,有后续句“你们还有没有点新鲜招数啊”对否定的具体内容进行明确,进一步阐述了否定的理由。说话人在后续句阐述理由时采用了反问形式。反问句的语义强度较高,并且作为回应性问句表达否定含义[13]。“又来了”和话语中的反问形式连用增强否定的效果,表达了说话人对对方的否定和反驳(disagree),可以看出说话人传达的否定性情感较为强烈。包大人用“又来了”否定回应对方后,并进一步引出否定的理由——(取你项上人头)这样的招数不新鲜。“又来了”用于句首进行否定性回应,然后再向对方阐明其否定的理由。这种“‘又来了’+后续部分(否定理由)”形式是“又来了”最常见的话轮构成方式,既有否定结构,又明确给出否定理由,否定的逻辑和构成较为完整。

第二种:独自构成话轮,无后续句。例如:

(22)许子东:他里边你看炒的最后是什么,他是国家大于党派,还有什么,还有就是规则大于结果,刚才讲269、269,在最后怎么还是照规则,最典型的就是戈尔跟小布什在佛罗里达打官司那一次,最后最高法院决定,我就盼望他269 对269。

查建英:你又来了。(电视节目《锵锵三人行》2012-11-08)

这种模式中,说话人只单纯用“又来了”进行否定性回应,并没有进一步阐述否定的理由,意在结束当前的话题。例(22)中说话人查建英是对许子东重复性话语行为的合适性进行否定,即“我认为你不应该/不必这样反复地说”,实际上,其否定的一般不是他人话语的具体内容(话语内容),而是这种话语行为本身(话语行为的合适性)。从会话序列的进行来看,无后续句的“又来了”暗示说话人否定对方重复性话语的合适性,希望结束当前话题。

值得注意的是,“又来了”回应的指向对象也可以是他人某种重复性具体动作行为,但这样的用例较少。例如:

(23)话还未了,突见莫小晴樱口一撇,不知哪来的伤心,又呜呜哭了起来。石继志一拍头,皱眉急道:“我的妈,又来了!”(萧逸《七禽掌》)

说话要合乎逻辑,引发和回应存在因果逻辑关系。回应受前一话轮的影响(不认同对方的重复言行),在因果逻辑的推动下,说话人在回应话轮对对方进行否定和反驳,即否定性回应话语“又来了”是由引发行为触发的。例(21)至例(22)是对他人某种重复性话语行为的否定性回应,即“我认为你不应该/不必这样反复地说”,其否定的实际上不是他人话语的具体内容,而是这种话语行为活动。例(23)是对他人某种重复性具体动作行为的否定性回应,即“我认为你不应该/不必这样反复地哭”。

Thompson、Fox 和Couper-Kuhlen 指出回应具有位置敏感性(positionally sensitive)和序列特征(sequence-specific)[14]。相同的语法结构在不同的话轮序列位置上具有不同的互动功能。“又来了”这种间接否定一般都不在引发序列,而是在回应序列。可见,否定性回应话语“又来了”受到话轮序列位置的影响,对会话序列位置具有敏感性,常用于应答序列的起始位置,是答话人对引发行为的第一反馈。互动交际中,回应序列的起始位置非常重要,它引领整个句子,为整个话轮奠定立场、态度和情感基调[15]。

二 “又来了”的话语功能

(一)序列组织功能

会话序列的组织功能体现在其对会话序列建构方面的作用。从互动交际看,否定表达是不同话轮之间产生关联的重要方式之一。否定性回应话语“又来了”的序列组织功能主要有:截断话轮、延续话轮、转接话轮、终止会话序列。

1.截断话轮

在言谈过程中,为了争取说话的机会,说话人往往会在他人言谈正在进行时打断,截断话轮。例如:

(24)傅老:就属她这句话最气人!什么叫真丢啦?难道还是假丢了么我……我记得清清楚楚,我最后收的是老胡家,出了门儿啊我还数了数……

志国:爸您看又来了,您整个一祥林嫂……

傅老:等等,你们让我把话说完,当时啊正好是一百零五块啊……(电视剧《我爱我家》

从例(24)中引发话语的省略号可以看出对方还未表述完,即说话人在他人话轮结束前就开始说话,用“又来了”打断,不让其继续说下去。说话人急于否定对方,通常会选择在第一时间即话轮之首进行回应,强行打断话轮,以宣泄自己负面情绪的目的,属于非合作性故意打断,是一种非常态的话轮转换方式。非合作型抢占话轮大多是由于说话人急于对前一说话人的话语进行否定或反驳,强行打断前一说话人的话轮[16]。

2.延续话轮

会话中,说话人用“又来了”对前述话语的反驳、修正、补充或拓展,有延续话轮的作用,延续话轮的同时也是对前面话题内容的延续,保持了谈话的延续性。例如:

(25)孟广美:这所有的人物都是美国的一家动漫公司,叫Marvel,他们旗下的不同,他们美国人从小看到大的,一个人物是一本漫画书,最后因为大坏蛋来了,他把自己的英雄人物全部集中在一部电影,其实这也就是黔驴技穷了。

窦文涛:对,他们说这还不是最强阵容,如果这玩意儿能卖钱的话,还有另一家公司拥有那个蝙蝠侠,还有那些更有名的。

王小帅:又来了,其实就是变着花的,在市场里变着花的变钱,变现,属于那种的。

窦文涛:而且这个钱,你像卡梅隆已经充分认识到,说要跟中国电影共存亡,你想他的《泰坦尼克号》,这个3D,一个电影再看一遍,都能在中国大陆1.5 亿美元的票房,它在北美的票房5000 多万美元,他现在看出来了,他的全球这次《泰坦尼克号》的票房,有一半是中国。(电视节目《锵锵三人行》2012-05-15)

延续话轮就是使同一话题延续下去,“又来了”具有话轮推进或延续的作用,体现了交际互动功能,同时为听话人理解后续话语提供引导,指明方向,使话轮衔接更加自然。例(25)中王小帅先用“又来了”否定后,再用“其实”引出对当前话题的进一步补充说明及拓展,可见“又来了”是接续当前话题“美国Marvel 公司”。

3.转接话轮

转接话轮是指不同说话人的谈话顺序前后相连或后一说话人的谈话承应上一话轮的结束标志[17]。“又来了”具有转接话轮和转换话题的作用。例如:

(26)潘长江:基本就都我自己买了,别人没买,想当歌手,那个十年前终于当了,想拍影视,也步入影视圈了,现在也终于是我们中国电视剧导演委员会的一名会员了,都是有证的……

陈鲁豫:牛。

潘阳:爸爸你真棒,你真棒。

潘长江:又来了,这个想当兵也当了。

陈鲁豫:二炮,大校是吧。(电视节目《鲁豫有约》2011-04-25)

例(26)中,潘阳说“爸爸你真棒,你真棒”不是说话人潘长江所期待的,所以用“又来了”进行否定完成话轮转接。这种前后话轮的转接方式是逆接关联[18]。说话人采用“又来了”结束了前一话轮的话题,引入了一个新的话题,完成了两个不同话题之间的转换。例句中前一话轮的话题是谈论潘长江的梦想,潘长江用“又来了”否定后,话题突然转到潘阳当兵的事。可见,“又来了”后续语段与“潘长江的梦想”没有关联,是新起的话题,这也体现了会话的互动性会增加话题转换的不可预测性。转接话轮和截断话轮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在话轮位置到来的时候正常打开话轮;后者是在话轮位置到来之前非正常地截断他人话轮[19]。

4.终止会话序列

话轮交替构成会话序列。终止会话序列指说话人终止了当前正在进行的言语行为,同时暗示了说话人希望终结当前话题。双方的谈话被终止,没有指定下一说话人,且未进行话轮交接,起到了结束话轮的作用。例如:

(27)“现在是不是很后悔没早一点接受我的约会?”他故意糗她。

“又来了!”安苹又是一阵尴尬。(张小曼《他们都说你爱我》)

例(27)中安苹认为对方反复说“现在是不是很后悔没早一点接受我的约会?”是不必要的。对方的言行让自己很尴尬、很意外,说话人用“又来了”终止了会话序列,结束了当前的话语,此时的“又来了”单独充当话轮。对方没有交接话轮,双方没有继续交谈下去,会话序列被终止。

(二)凸显主观情态

除了序列组织功能,否定性回应话语“又来了”在互动交谈(各种自然发生的言语交流)中的话语功能还有凸显主观情态,体现了交际双方的互动性。说话人在日常对话中,语言表达越间接,主观性往往越强。情态和说话人的主观性有关,可以定义为说话人主观态度或意见的语法表现[20]。否定性回应话语“又来了”在口语交际中,具有间接性、互动性、即时性、随意性,凸显了说话人的主观情态。例如:

(28)芳枝干脆挑明了说:“快点娶某啦!孤孤单单地有什么好?”

家树有些不高兴地抱怨着:“又来了,每次一回家就提这事!”(杨咏清《我是你今生的新娘》)

(29)仲平过来立在她面前,突然有点咄呐地说:“明天……是星期六。我想……晚上带你去我们家……”

“瞧,又来了!”兰香不好意思地望了一眼吴仲平。(路遥《平凡的世界》)

例(28)中家树否定芳枝的言行,且指责对方“每次一回家就提这事”,表达了家树的埋怨和责怪的主观情态。例(29)中兰香用嗔怪的语气否定仲平,这里的“又来了”是一种假性责怪,具有撒娇的主观情态。换句话说,“又来了”主要表达说话人责怪、埋怨、嗔怪等否定性情感。情感功能是通过话语表达说话人爱憎亲疏等主观情感和态度,既包括感情、情绪,也包括意向、态度[21]。凸显主观情态同样也是主观情感功能的表达。

(三)明示分离立场

立场(stance)指互动交际中说话人表达个人感觉、态度、价值判断等[22]。“话语立场”是语言的一个主观范畴,是交际互动中一种高频的会话行为,在互动参与双方或多方之间共同协作展开,是言者主观意义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23]。明示立场指说话人公开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说话人对对方话语立场表示不一致(disalignment)的态度,就是立场的分离。“又来了”在话语中具有明示分离立场的话语功能。例如:

(30)和平:没法儿打!你说要搁过去,我们家养着多少裁缝啊,啊?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多少衣服先一身一身先挨那儿摞着,摆着我们都不穿!现在让我一针一线给你们家打毛衣,我心里头我能好受么我?

志国:你看你看又来了你,你呀,就是在家没事呆得憋得你,多想想工作上的事,就说咱曲艺不景气吧,你也找找路子,上外头给人家唱两场去。

和平:我能唱去么我?想当年我们家逢年过节都请堂会都是人家给我们演,噢,现在我还得上赶着给人家演还得找路子?我对不起我祖宗啊我!(电视剧《我爱我家》)

在日常交谈中,言谈双方的话语立场很多时候是不一致的,双方有各自的观点、态度、情感等,这就形成了分离型话语立场。从例(30)中可以看出和平和志国的观点截然对立,分离型立场形成。双方彼此不服、互不让步,甚至难以调和,造成了言语冲突。可见,“又来了”具有表达分离型话语立场的功能。

三 “又来了”形成的交际动因与机制

(一)交际动因

语言结构的演变动因一般来自语言系统的外部,指一个语言单位发生演变的原因和因素。否定结构的构建与交际参与者的交际互动密切相关。“又来了”形成的交际动因如下。

1.考虑听话人的面子

交际互动双方的言语互动是一个交互主观性不断建构的过程[24]。否定性回应话语“又来了”在人际互动中既要突出说话人的主观情态、情感、态度与立场,又要关照到听话人的“面子”问题,考虑到听话人的接受度、减少其受损程度,这体现了人际互动中的交互主观性。例如:

(31)慕容嫣: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两句朴实而有力的话语,一直回荡在吕大侠那忧国忧民的心中。

郭芙蓉:又来了,你能不能听我说完啊?(电视剧《武林外传》)

例(31)中郭芙蓉未使用“别、不要”等否定词或“啰嗦、唠叨”等批评性词语否定慕容嫣的言行,且省略了主语“你”,减轻了否定的针对性,给对方留有余地。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着汉语交际,中国人重视礼貌语言,一般不直接用偏激的言语行为。量性评注类否定性回应话语是一种间接回应方式。这种间接否定性回应话语考虑了听话人的心理接受度,是对听话人“面子”的关照,从而达到以言行事的目的,体现了言语交际中的交互主观性[25]。从互动语言学的观点来看,是一种认识降级,即减轻负面话语的程度,弱化了语句的行事语力。

2.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语言表达分为显示和暗示。说话人在明示过程中存在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26]。交际意图包含话语的暗含意义,这种暗含意义不在句中直接表现出来。例如:

(32)和平:再跟我算账?放心,没那一天了……我就是舍不得圆圆……

志国:你看你,又来了!(电视剧《我爱我家》)

例(32)中和平可以通过“又来了”推导出志国的交际意图即“你不要再说了”。这种明示—推理过程涉及说话人的明示与听话人的推理。否定性回应话语“又来了”是互动交际的结果,对方通过互动语境推理出说话人否定的交际意图,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影响了语言形式的选择。听话人通过自己的语用推理作出这种否定性的判断符合说话人的暗示。言谈互动是一个生成与理解的过程,无论是话语生成还是话语理解,言听双方都希望话语理解取得成功。言者在话语生成时使用“又来了”为听话人的理解形成某种制约,便于听话人推理出言者传递的否定意图,体现了互动功能。“又来了”经常出现在否定性对话语境中,逐渐吸收了否定意义,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完全规约化后,对方不需要语用推理也能理解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3.意外信息的回应

反预期信息是意外信息的类型之一,是触发意外最常见的信息类型。“又来了”的引发话语往往不符合说话人的预期,因此触发了意外。例如:

(33)二强子:都怪我这病,拖累了你,我就是个废物。

陈慧:你看你看,又来了。不许你说这种丧气话。我还年轻,有手有脚的,怎么就不能出去打工了?对不对?等再过几年,咱家斌斌出息了,咱俩这日子就算熬出来了。(电视剧《胡同》)

“又来了”表达了说话人对意外信息的回应立场,即当人们接收意外信息时对于该信息给予的认识定位(epistemic position)表现。说话人无法接受该意外信息,因此持否定性回应立场。回应立场与回应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回应立场驱动回应形式的选择,回应形式映射回应立场的显现[27]。不管“又来了”回应的对象是重复性具体动作行为还是重复性话语行为,说话人都因重复信息而意外,据此做出否定性回应。“又来了”是否定性立场下的回应形式,表达了说话人对对方言行的意外信息的否定态度和不同的认识定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又来了”在互动交际中经常有“截断话轮”的现象,由于说话人急于表达自己的否定性回应立场,以此宣泄主观情绪。可见,否定性回应话语“又来了”的功能和建构特征受到意外信息的影响。

(二)形成机制

语言演化的机制一般来自语言系统的内部,指一个语言单位发生演变的方式和条件。“又来了”的形成机制如下。

1.“又”负面评价义的浮现

“又”是表重复或继续的增量副词[28]。“又来了”中的“又”为主观增量用法,其“重复义”带来的主观增量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性。“主观量”指具有主观评价的量[29],当量的增加大于说话人的预期量时是主观大量。偏离预期即与预期不符的主观大量表达的是反预期。例如:

(34)竹幼婷:马老师那天那件衬衫就跟这个一样,你会不注意到吗?

窦文涛:对,咱们大家伙看看。

马家辉:又来了。(电视节目《锵锵三人行》2012-07-13)

有的主观大量不是对预期的偏离,而与预期方向一致,只不过在量上多于预期,是对事件的超量完成,即超预期大量[30]。例如:

(35)我要把这手帕丢在凯西奥的寓所里,让他找到它。……我的话果然不差;瞧,他又来了!(莎士比亚《奥赛罗》)

说话人认为事情的概率仅比随机概率大一点,无法作出肯定的判断,从不确定性来定义这种特殊预期就是“小概率预期”,简称“小预期”[31]。例(35)的语境中隐含“他曾经来过”,一般来说“他又来”实现为现实的概率较小。从“我的话果然不差”可以看出,“又来了”和说话人的预期一致,即小概率正预期。所谓小概率正预期是指说话人有某一预期认识,并希望其发生,但其实现的可能性很低或不确定,所以一旦实现,就具有了正预期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郑娟曼认为“瞧,他又来了”中的“瞧”表达的是符合自己预期的口气[32]。我们在语料库中仅找到一例“瞧,他又来了”用例。的确,“又来了”存在小概率正预期的情况,但例句中的“他又来了”不在对话语体中,且“他”不能省略,语义是字面的,指具体行为动作义。反预期是在言语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否定性回应话语“又来了”的言域义在互动交际中浮现,即使有“瞧”的出现,表达的往往也是反预期。例如:

(36)“多谢钟公子,只是怎么好意思打扰你们这么久?”

“瞧,你又来了。”碧草叹了口气。(芃羽《为你吃狂》)

否定性回应话语“又来了”表达的是偏离说话人预期量的主观大量或过分主观大量。从例(36)中“碧草叹了口气”可以看出,对方重复的言行并不是说话人所期待的,属于偏离预期的主观大量。这种主观大量体现为一种反预期的语用功效,即现实中存在与主观预期相反或不一致的情形。可见,认为“瞧”是一个合预期或正预期标记有些牵强,“瞧”主要起提醒对方注意的作用。

预期的偏离是造成负面评价的根本原因,即负面评价是因反预期而引起的。副词中有一类“估价副词”,有的可以表达说话人的负面评价,像“又”与其英译的“again”一样,隐含不满的意思[33]。例如:

(37)你已经喝了三瓶啤酒了,怎么又想喝?(引自屈承熹《汉语篇章语法》)

例(37)中的“又”强调事件“喝酒”的重复,且兼带一些情感即说话人不希望该事件发生。方梅、乐耀认为现代汉语中副词“又”可以表达负面评价,但其不满态度的负面评价义来自反问格式“怎么又”[34]。例如:

(38)傅老:人家小吴同志说了,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歌,要一句一句地唱,啊我今天要能把这一句拿下来,那就差不多啦。“人说山西……”

志国:唉爸爸爸,不是说着说着怎么又来了,您饶了我们吧啊!(电视剧《我爱我家》)

例(38)中志国用反问形式“怎么又来了”来否定傅老反复唱歌。“怎么又来了”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傅老已经唱过的事实,二是志国认为傅老不应该再唱了。例句中的反预期以反问形式体现。

反问句中的“又”有“不悦”之意,表示同一件事的重复,有做得过分而带有责备的意味[35]。我们认为“又”在反问句中浮现出负面评价义,隐含讯问或追究,浮现出埋怨、厌烦、责怪的感情,具有负面评价色彩。陆俭明、马真也指出“又”倾向于说不如意的事[36]。因此,“又来了”在陈述句中也可以有表示不满的解读,如回应序列的“你又来了”表达了说话人对对方的厌烦之情,是负面评价义。反问句很可能是这种负面评价解读的重要过度语境(bridgeing context)[37]。换句话说,原本的反问格式“怎么又”去掉“怎么”后,“又”也可以表达说话人的负面评价态度。例如:

(39)傅老:是啊是啊,那个小寡妇到底是谁杀的?

志国: 唉呀爸,您怎么又来了(又来了)。您说说我这稿子该怎么写?(电视剧《我爱我家》)

“又”的负面评价义是动态浮现的过程。负面评价义的浮现往往是因为在互动交际中评价对象偏离了评价主体的预期。评价性解读对会话序列具有依赖性,回应序列是其负面评价义浮现的条件和基础。否定性回应话语“又来了”是在特定的互动性话语语境中高频使用下形成的,它和“又”的重复义、主观大量、反预期以及负面评价义密切相关,其内部关系如图1 所示。

图1 否定性回应话语“又来了”和“又”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

反预期并不总是和说话人的负面情绪相关,有时也传达说话人正面、积极的情绪[38]。反预期引起的负面评价义依赖于面对面的对话言谈,是互动交际模式下的浮现义。“又”的负面评价表达往往是因为评价对象偏离了评价主体的预期,这种偏离是在“量”上高于评价主体的预期,从本质上讲是量的否定。可见,否定性回应话语“又来了”是由具有评注性功能的量的增加而形成的,属于量性评注类否定性回应话语。“又”的负面评价义在互动交际中关联双方认识或预期,可形成否定性回应话语“又来了”以凸显双方立场的不一致、对方认识或话语行为的不合适性。

2.隐喻

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投射,从一个具体概念域投射到一个相似的抽象概念域[39]。“又来了”由副词“又”和动词“来”及动态助词“了”构成,最后凝固为一个整体,不再能从其语表意义理解,主要用于否定性回应。“又来了”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使用较多,人际关系的亲疏对交际策略的使用具有较大的影响。“又来了”用于否定性回应时已不是表趋向位移的实义短语。我们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中搜索“又来了”用例,发现“又来了”连用最早出现在元代,共15 例,其中3 例用作否定性回应话语。例如:

(40)行者报复去,说昨夜的客,今日又来了也。(吴昌龄《全元曲·花间四友东坡梦》)

(41)(生)我如今唤他出来,打他一顿,出了我这口气罢了。

(净、丑)阿哥又来了,你不曾打他,尚然要赎毒药害你,你若打了他一顿不打紧,他怀恨在心,你这条性命可不是断送在他手里?(徐《全元南戏·杀狗记》)

例(40)中“又来了”可以理解为“来”这个动作行为的重复,具有实在动作义。“来”表示靠近义,指的是空间上的距离。例(41)中的“又来了”已不是具体的动作行为,语义已经虚化,具有较多抽象义,没有实际概念义,是具有交互主观性的言域,用于否定性回应。

隐喻是基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产生的一种联想和表达行为。基于表达距离的相似性,“来”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由行域转移到言域,“又来了”由实际空间投射到了心理空间,实际空间的概念比心理空间的概念更加具体,所以用前者隐喻后者。到了清代,否定性回应话语“又来了”的用例逐渐增多,共15 例。例如:

(42)继之道:“这个万不敢当!卑职……”

雷溪抢着说道:“又来了!纵使我仰攀不上换个帖儿,也不可这么称呼。”(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回》)

“行”是动作行为,“言”是言语行为。“又来了”由实到虚,由客观行为转变为主观行为,其主观性不断增强,换言之,是一个主观化过程。“又来了”的主观化过程是通过隐喻从行域到言域的转移,最后凝固为一个整体,用作否定性回应话语。

四 结语

社会交际互动是语言的自然栖息地(natural habitat)。否定性回应话语“又来了”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是言谈参与者交际双方交互作用的结果。“又来了”主要是说话人对某种言行的反复出现表示厌烦,从而作出的否定性回应。“又来了”偏向于回应行为,对序列位置具有敏感性,常用于回应话轮的起始位置。“又来了”作为否定性回应话语,具有序列组织功能、凸显主观情态、明示分离立场的话语功能。否定性回应话语“又来了”是由量性评注副词“又”的增加而形成的,属于量性评注类否定性回应话语。“又”的主观大量包含反预期信息和小概率正预期信息,其中的反预期信息浮现出负面评价义,反问句是这种负面评价解读的重要过度语境。互动交际是互动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说话人对话语行为的编码,听话人对说话人话语行为的解读,对于语言成分功能的浮现具有重要作用。“又来了”形成的交际动因主要是考虑听话人的面子、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以及对意外信息的回应。“又”负面评价义的浮现和隐喻是“又来了”的形成机制。这些都体现了互动交际对否定性回应话语“又来了”的影响与塑造。“又来了”与“少来了”有哪些异同点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否定性负面主观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远离负面情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黑格尔哲学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论负面教育
论罗素和迪莫斯关于“否定性事实”的观点差异
主观指导与优劣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