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思政元素及教学

2023-06-12 17:56:52李怀波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思政元素教学实践

李怀波

内容摘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高校外语教育的根本任务,尤其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课程思政问题。外国文学与国外意识形态以及西方主流话语密切相关,因此外国文学课程尤其要重视课程思政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中的思政内涵与元素,指出在文学思政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自然生态共同体、社会生态共同体以及伦理生态共同體三方面解析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所再现的“现实”与社会问题,通过布置批判性的读写作业,达成思政教学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 生态共同体 思政元素 教学实践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中国高校外语教育的根本任务,尤其要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课程思政问题。“就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而言,我们面对的是国外的意识形态和西方的主流话语,其文化价值观渗透在语言的背后。因此,外语教师不能简单地从国外‘拿来或‘移植,而是需要有一个思想意识的过滤过程,有必要进行语言意识形态的甄别与文化价值取向的鉴别。”[1]12面对国外意识形态以及西方主流话语,我们的外国文学课程尤其要重视并解决课程思政问题。

笔者在讲授美国文学新现实主义小说时,学生经常因为新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后现代主义实验手法感到困惑,怎样把握新现实主义小说中的思政素材成为困扰学生的一个问题。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现实关照以及生态共同体的视角进行思政教学,在作业环节,设置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以及批判性的读写作业,进一步彰显并强化“环境公正意识”,这对于我们理解倡导建立“环境公正”的生态共同体具有启示意义。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是作家在特定历史阶段对美国社会现实与历史事件的生动反映,也是对个体、社会群体的境遇和命运的真实写照。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的一大景观,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时表现出强烈的现实关照,其中后工业时代频发的生态危机与生态灾难是小说书写的重要题材之一。作家关注后现代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困境与危机,反思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对立,体现出鲜明的“生态意识”。笔者在讲授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时,主要引导学生从自然生态共同体、社会生态共同体和伦理生态共同体三个方面对新现实主义小说进行考察与分析。从研究界较少关注的生态共同体视角解读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聚焦小说中的生态书写这一重要现实元素,探讨新现实主义小说家借鉴实验性手法再现美国“另一种真实”的书写中对现代文明、科技发展、消费主义、道德乃至人类存在等诸多现实问题的思索与考量,从而实现思政育人的课程目标与导向。

共同体意指人类以集体形式生存和相处的互动关系联合体,是居住在某一特定地域中的人们组成的社区,或者拥有相同目标与共同利益的民族国家以及民族国家联合体。这一概念源远流长,根据雷蒙德·威廉斯研究,共同体最早可追溯到古拉丁语,并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共同体概念,体现“一种共同的身份与特征,一些互相交织的直接关系”。[2]11866年“生态学”创立以来,生态共同体成为生态批评的一个重要术语,指包括人类在内的物质世界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结,强调人类与“非人”生物在面对生态危机时具有共存共生的命运与未来。本文用这一含义概括新现实主义小说中的生态书写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性及其对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与栖居环境之间关系的思考。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环境公正”这一概念批判性审视新现实主义小说《白噪音》中的“生态共同体”思想及其美学表征,探索后工业时代政治、历史、文化、种族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如何造成生态危机中的环境非公正现象,并进一步提出应消弥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关注并积极回应生态“他者”的环境诉求,实现环境公正的生态共同体。具体而言,教师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小说中的生态意识表象掩盖下的环境非公正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态共同体视角解读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不仅可以拓展并延伸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的视野与范畴,更好地理解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如何反映现实并参与构建社会现实,而且可以从生态共同体思想参与构建生态文明层面体现应用价值,同时有助于加深并丰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刻内涵的理解和研究。从生态共同体视角研究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中的生态书写及其思想,有助于拓展与深化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研究,丰富战后“复数”现实主义研究范畴;有助于探究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生态共同体的环境公正是否在场,批判性审视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反映现实建构现实的文学想象;通过质疑与挑战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分析生态环境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种族、阶级、财富等因素的复杂关系,使文学批评理论与社会现实中的生态保护实践实现联结,达成生态文学批评想象影响社会现实、参与建构社会现实的实践应用价值;能够破除环境保护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以及人类中心主义,彰显环境公正生态批评理论与实践的跨学科特性和多元化视角,升华生态保护意识与理念,践行环境公正,捍卫生态“他者”;有助于倡导气候公正思想,维护发展中国家发展权、环境权与人民生存权,彰显“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一.自然生态共同体思政元素教学

自然生态共同体是早期生态批评中自然、乡村、荒野等未受人类社会影响的单纯自然,倡导自然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梭罗,梭罗深受爱默生超验主义自然哲学的影响,认为自然是精神的象征。为亲身实践爱默生超验主义哲学思想,梭罗深入荒野独自生活,从荒野自然中体验精神的自由与生命的自由。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家爱丽丝·沃克小说《敞开心扉的时刻》中,主人公在遇到情感问题时都会转向大自然寻求慰藉,并且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吸取力量从而获得新生,因为“人类已经将自己的巢穴弄的如此肮脏,已不可能再得到营养补给。”[3]74

教师在讲授《敞开心扉的时刻》时,可通过预设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对于小说中人物的救赎意义,比如“主人公解决情感问题的出路是什么?”“自然在小说中具有什么作用?”等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对于主人公乃至人类整体的疗伤治愈作用。与此同时,教师继续通过提问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质疑自然中心主义的可行性,比如“自然能否不受人类影响独立存在?”等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过渡到对社会生态共同体以及伦理生态共同体意义的探讨。

二.社会生态共同体思政元素教学

社会生态共同体认为“自然”不再是孤立的、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的世界,而是不断被人类重塑,与人类一起构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所有人类与非人的生命,以及其他所有的无生命的物质,都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复杂网络中联系在一起。”[4]8人类如果无视这种共同体的联结,从人类中心主义出发过度开发自然为己所用,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生态危机与灾难。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生态批评“社会生态”理论视角分析《地下世界》生态灾难叙事中的社会生态共同体思想,批判人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导致的环境危机,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强调非人自然家园与人类文化家园应相互融合、包容发展。正如新现实主义小说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所言,“‘瓦尔登湖让我们同时关注外部世界与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思考如果我们不能与整个人类保持良好的关系,又能与他人保持怎样的关系?如果我们不能与人类居住的地球保持良好的关系,那我们与整个人类又能保持怎么样的关系?”[5]366

《地下世界》是德里罗“小说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6]108。这部巨著以其独特的叙事深刻刻画了一幅百科全书式的冷战时期美国各阶层的社会生活。小说题材丰富,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科技、历史与虚构等等之间的关系。冷战时期对核武器所造成的恐惧以及后工业消费社会所产生的垃圾是这部小说的主题之一。“小说真正的主人公是垃圾”[7]63,地下世界是一个垃圾世界,垃圾才是这个世界真正的主人。德里罗对人类科技文明发展的伦理困惑以及后工业消费社会的反思,不仅是对美国当代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而且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发展、人类中心主义的“文化解剖”。

三.伦理生态共同体思政元素教学

伦理生态共同体关注弱势群体这一“生态他者”遭受的环境权益剥削以及环境灾难转嫁风险,维护环境非公正受害者,即“主流文化、政治与经济权势阶层以外的人”。伦理生态共同体批评摈弃自然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从环境伦理的视角出发旨在破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西方与东方、富人与穷人、白人与有色人种、男性与女性等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尊重不同群体的差异性,关注弱势群体环境公正的达成。

环境公正生态批评批判体现自然中心主义的自然生态共同体以及人类中心主义的社会生态共同体,提出以环境公正为核心的伦理生态共同体,呈现环境关注与社会公正之间的重要关联。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这一概念批判性审视新现实主义小说中的“生态共同体”思想及其美学表征,探索后工业时代政治、历史、文化、种族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如何造成生态危机中的环境非公正现象,并进一步提出应消弥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关注并积极回应生态“他者”的环境诉求,实现环境公正的生态共同体。

《白噪音》小说男主人公杰克·格拉迪尼教授,山上学院由他自己创建的希特勒研究系的系主任,山上学院坐落在美国小城镇铁匠镇。在一次化工废料引发的“空中毒雾事件”中,格拉迪尼教授固执的认为,作为一个有身份的人,一位大学教授,不可能毫无政府预警地受到毒雾的影响。在小镇上居民因毒雾来袭而恐慌逃离时,格拉迪尼教授却倔强地认为毒雾不会吹到镇上来。“穷人居住的暴露地区才会发生这些事情。社会以特殊的方式构成,其结果是穷人和未受教育的人成为自然和人为灾难的主要受害者,低洼地区的住户遭受水灾,棚户区居民遭受飓风和龙卷风之害。”[8]126在格拉迪尼教授看来,灾难只会发生在穷人和未受教育的人身上,永远都不会发生在像他一样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身上,他们这些人只会在休闲的周末一家人聚集在电视前才能看到这些灾难,甚至被这些灾难吸引,为之着迷。“我们寂静无声的看着房屋被大水冲进海洋,一座座村庄在大团流动的火山熔岩中整个儿倒塌、起火。每一场灾难都让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災难,看到更大、更宏伟、更迅猛移动的东西。”[9]70-71后现代工业社会使得人们变得“精神苦闷”“麻木不仁”。有身份的人晚上与孩子们一起围坐在电视前,“幸灾乐祸地”欣赏火山熔岩、泥石流和咆哮的洪水,“觉得非常好玩”。他们不想错过任何灾难,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有种种权利觉得灾难“令人着迷”,“只有灾难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们想得到它们,需要它们,依赖它们——只要它们在别处发生。”[10]72-73社会性因素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现象,进而使得不发达国家、穷人以及被边缘化群体更易成为环境非公正受害者。因此,只有关注弱势群体,回应环境非公正,才能真正实现生态共同体。

四.作业——小组讨论与读写

环境问题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许多学生也对身边的环境污染与破坏有深刻的感受。在设计作业时,首先邀请一些学生针对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中的环境灾难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感悟。在这一层面,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对文本中的灾难性事件侃侃而谈。其次,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见闻进行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代表就本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展示并给予引导性点评。最后,教师就如何才能有效消除环境非公正现象布置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小论文写作。从学生提交的论文来看,大部分学生都首先提到了要消除二元对立思维,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意识,说明本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达成度较好。学生都已经充分认识到环境非公正现象对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负面影响,并能在所提出的可能性应对措施方面能充分考虑到消除环境非公正现象的重要作用及意义所在。

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是作家在特定历史阶段对社会现实与历史事件的生动反映,也是对个体和社会群体的境遇和命运的真实写照。作为现实主义小说的一大景观,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折射出一个重要现象:小说创作时表现出强烈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与理念,反思人类破坏生存环境,再现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批判美国霸权思想倡导多元文化共存,探讨信仰缺失危机以及人类道德精神丧失忧虑等等。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在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表征方面表现出题材上的多样性和表征手法的多元化特征。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命运共同体”意识是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灵感与源泉,是其关注与表征社会现实问题的动力;同时,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并不是简单地机械地对现实进行“摹仿”,而是借鉴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叙事策略解构“中心”“霸权”与“唯一”,参与重构社会现实与历史进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域下启发并引导学生聚焦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命运共同体”书写与表征,同时探讨二者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这既有助于拓展并延伸对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的批评与研究的视野与范畴,同时有助于加深并丰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刻内涵与应用价值的理解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杨金才.新时代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2020(6):12.

[2]J. Hillis Miller. Communities in Fiction[M].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14:1.

[3]Alice Walker. Now is the Time to Open Your Heart[M].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4:74.

[4]Ashton Nichols. Beyond Romantic Ecocriticism: Toward Urbanatural Roosting[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1:8.

[5]Joyce Carol Oates. Uncensored Views & (Re)view[M].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05:366.

[6]John N. Duvall.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Don DeLillo [M]. Cambridge: Cambridge UP, 2008: 108.

[7]Tony Tanner. “Afterthoughts on Don DeLillo's Underworld”, Raritan: A Quarterly Review[J]. 1998: (4):63.

[8]唐·德里罗.白噪音[M].朱叶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中的生态共同体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2WWD003);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改革开放40年江苏外国文学研究”(项目编号2019SJZDA111);2021年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英语读写课程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SSNUJXGG2021YB07)。

(作者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思政元素教学实践
信息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及其运用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青年与社会(2019年7期)2019-04-05 14:19:54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23:49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59:29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7:24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