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女性主义视域下《使女的故事》解读

2023-06-12 03:02:06林秋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沉默

林秋

内容摘要: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于1985年发表长篇小说《使女的故事》。在小说中,她创作了特殊的女性身份——使女,以使女的特殊身份和细腻的口吻描述了在未来信奉极端宗教主义的男权社会中女性所经历的身份缺失、丧失话语权,继而被边缘化、成为属下阶层的遭遇。后殖民理论批评家斯皮瓦克结合了女性主义和种族问题,揭露了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的权力话语对于东方女性以及第三世界妇女的压迫,话语权力被剥削,她们沦为边缘化的他者。这与《使女的故事》中基列国的女性角色遭遇相仿。本文运用斯皮瓦克的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探究《使女的故事》中女性是如何沦为边缘性形象,以及她们与被殖民主体尤其是黑人女性和第三世界妇女的共同之处。

关键词:《使女的故事》 沉默 属下 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理论 斯皮瓦克

由于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和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都关注屈从于强权下的弱势群体,都重视语言问题,都试图解除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加之于被压迫主体身上的性别、文化、种族等枷锁。这使得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不可避免地结合到了一起。作为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种文化批评理论,后殖民女性主义超越了原来的女性主义的局限,进一步扩展了阅读政治的视野。一批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家涌现。这些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家都批评欧美白人女性主义未能结合具体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语境考察被压迫女性的生活经验。因而欧美白人女性主义无法代表并言说其他族裔女性的历史和利益。(刘岩 2019)

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家斯皮瓦克的贡献尤为突出,在《属下能说话吗?》一文中,她从话语层面阐述了知识和权力的关系。在葛兰西《狱中札记》中提到的“下层阶级”(subaltern)的基础上,进一步赋予了“属下”这个词特殊的涵义。她将属下概念扩展到了第三世界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即无法加入向上社会流动运动的人群(斯皮瓦克 1996:288),因此斯皮瓦克十分关注殖民地女性的生存现实,主张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审视女性的历史,尤其是殖民历史中女性的地位及作用。(刘岩 2019)有学者关注到女性同被殖民者的命运有相似之处:

女性在许多社会里都被归为“他者”,被边缘化,且在隐喻意义上“被殖民”。她们深陷于“主权”又从根本上游离于“主权”,被迫用游击战来对抗帝国统治。她们与被殖民种族和人民一样,都有着备受政治压迫的亲身感受,同样都被迫用压迫者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经验。(阿希克洛夫特等 2014:164—165)

在《使女的故事》中,阿特伍德虚构了一个男性掌权、信奉极端宗教主义的基列国,基列妇女受到父权制社会下来自男性、宗教、政治的多重压迫。本文认为,上述的多重压迫使得基列国的女性成为“属下”“他者”,她们被剥夺了话语权,身份认同处于长期缺失的状态。这些都使得她们和被殖民国家和种族的人们尤其是妇女有着相似之处:都被边缘化,都是属下阶层,都挣扎着抗争和生存。通过在内心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原有的姓名和身份到最后成功逃脱,将基列罪行公之于众,女主角奥芙弗雷德的抗争使得她逐渐获得自我意识的觉醒,最终找到自己的身份——一个独立自我的女性主体。

一.沉默的他者

“他者”这个概念频繁地出现在斯皮瓦克的著作中,在《一个学科之死》中,主要指的是属下女性。“属下代表着一种他者性”,在斯皮瓦克那里,属下女性被构建为一个他者。斯皮瓦克认为属下也不等同于“有色人种”的概念。“有色人种”的说法基于“色幻学”,即把“白色看作透明的”的,“没有黑色”的,是对白人自我表征的反映。(斯皮瓦克1999:165)因此《使女的故事》中,尽管大部分描述的是在基列国的白人女性,由于其“无法获得应给予权力或地位的过程”,成为了无权无势,生存于主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权利结构之外的存在。因此和黑人女性以及第三世界妇女一样,她们都是被边缘化的他者。而这种被边缘化的过程是逐渐实现的。

基列政权和极端宗教分子掌权者一步步将女性边缘化,方便掌控她们。在基列政府掌权的初期,妇女不允许拥有自己的工作和银行账户,财产由自己的男性亲属接管,这导致了女性首先在经济层面上要依附于男性。接着服从于新右翼原旨教义者建立起的基列共和国统治的女性要根据社会地位被划分为不同等级,在严格的社会教条规定下,她们被划分为夫人、使女、马大(女佣)、经济太太和嬷嬷。所有的女性将被迫抹去自己的名字和身份,接受基列政权赋予她们的新的身份。如文中的女主人公奥芙弗雷德(Offred),她的名字由用英文中表示所属关系的介词“of”加上她为之服务的大主教的姓“Fred”构成的,意为“弗雷德的”。这表明她已没有作为独立个体的身份,她的价值只是依附于有权力的男性,为其诞下子嗣。此外,基列男性掌权的同时,建立了压迫妇女的文化以控制她们。例如妇女没有自由挑选衣服的权力,她们衣服的颜色需根据其社会地位不同而定。使女穿象征生育的红色,还要戴上头巾不以真面目示人,这从侧面反映了她们受监禁的处境;在高官和大主教家做女佣的马大穿绿色,象征她们地位低下;大主教夫人穿蓝色和青绿色,这意味着她们地位高,与其他等级相比拥有一定的自由;经济太太穿彩色条纹,这代表着她们对于基列政府来说有不同用处,还可以生育孩子;负责教导和控制使女的嬷嬷穿棕色,意味着她们是严格遵守教义、没有独立思想感情的机器。基列政权用新的身份标签抹去她们原有的姓名和身份,由于丧失了个体差异性,她们的位置是随时可被替代的。和黑人女性或者第三世界妇女一样,基列國的女性处于身份缺失的尴尬境地,成为了被边缘化的属下阶层。

“属下忍受着沉默。”(斯皮瓦克 1985:120)在《属下能说话吗》一文中,斯皮瓦克讨论了女性和沉默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论述,妇女被描述和构建为不存在或沉默的人,她们的声音不能够被倾听。“在斯皮瓦克所检视的压制框架中,属下女性在各种压制框架中处于最底层,她们构成了种族、阶级和性别交叉点上最为引人注目的牺牲品。”(李应志 2008:102)在殖民主义的生产背景下,如果说属下阶层没有历史,没有话语权,那么属下女性就更是如此了。“我会当作你听到了我的声音。可是这无济于事,因为我知道你无法听见。”(阿特伍德 2017:44)基列国那些沉默的使女尤其是女主角奥芙雷德,在基列政权的强压下无法发声,即使说话也没有人听到,正如属下女性不能被听到也不能被看到。她们在公共场所不能自由交流,日常对话通常是选取圣经中的语录。一方面限制她们说话自由,固定她们对话的内容,另一方面是对她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洗脑:“祈神保佑生养。”她招呼道,这是我们之间的例行问候语。“愿主开恩赐予。”我也用例行的话回答。(阿特伍德 2017:20)

除了不能为自己发声,她们也不能阅读和写作,“……在我身边没有可以书写的工具,即使有也受到严格禁止。”(阿特伍德 2017:44)在斯皮瓦克看来,“知识必然压抑了差异和延异,一个完全公正的世界是不可能的,……”(斯皮瓦克 2014:198)基列政府为了从精神层面上控制女性,将她们排除在知识和语言的殿堂外,使得她们更加愚昧地顺从政府的统治。

基列政权对女性的管控远不止于此。由学校和体育馆改造的红色感化中心,向女性灌输诸如女性低于男性、女性必须服从于男性、生育是女人的首要任务等愚昧思想。在这里,负责管教、监视和压迫使女的职位叫做嬷嬷,“没有子女、不育或上年纪的未婚老处女可以通过担任嬷嬷一职,逃避成为多余人、被装船送往可怕的隔离营的厄运。”(阿特伍德 2017:351)基列国就像殖民国家那样,给一些被殖民者洗脑,将其培养为代理人。作为一开始被基列政权洗脑成功的女性,嬷嬷们承担了一个类似殖民地的代理人的身份,她们享有阅读写字、避免被送去隔离营的特权,作为获得权力的回报,她们为基列政权管理、控制着使女,防止她们有任何反抗的行为。利用女性镇压女性,以女性内部的敌对取代女性团结互助,基列政权有效限制、镇压了女性的觉醒和反抗。因此,就像被殖民者不仅要受到来自殖民者的压迫,还要受到那些助长了殖民和帝国主义扩张的本土代理人的压迫一样,基列社会的女性不仅受到来自父权制和男性的压迫,还要受到女性的压迫。导致基列国中的女性内部因为被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产生的敌对情绪更加突出,方便了基列政府对女性的掌控。

二.基列国的女性和被殖民国家的女性

如果将基列国看作一个殖民国家,那么基列国的女性就是被殖民者。她们所处的境地也与被殖民国家和种族的妇女类似。在《使女的故事》中,阿特伍德描述了沉默的、被压迫的、随时可被替换的女性形象——使女,《使女的故事》揭露了女性对于男性的统治以及男性对她们各方面的剥削的恐惧:

我们现在正处于这样一种境况。对我们中间还谈得上有什么境况的人而言,其境况确已陷入窘迫。(阿特伍德 2017:8)这不禁令人联想到第三世界的妇女或黑人女性。殖民者用基督教影响、改变被殖民者的价值观、信仰、文化和思想等,白人男性和殖民者折磨黑人女性和第三世界女性。她们的精神和身体被统治,一方面面临着强大的殖民者的剥削,另一方面被剥夺了基本权利。基列国的女性也同样如此,她们遭受着来自社会、政权以及僵硬死板的宗教教条的压迫,基列国用新政权控制女性,不投降的女性将受到严厉处罚甚至被处死。

在基列,女性不能担任要职,国家所有重要职位由男性官员大主教担任,他们掌握着决定权。换言之,女性不能自己单独做决定,她们被男性掌控,受到大主教的性剥削。而使女作为繁殖生育的机器,只能按部就班地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保养,直到为大主教生下孩子,再继续被分配到下一任大主教家里为其生育子嗣。“在她(斯皮瓦克)看来,属下女性受到了帝国主义和父权制的双重压迫,当然,其中也有阶级压迫,她……考察女性在性繁殖中的价值生产问题,重新考察了属下女性的身体,认为这是一个剥削的场所。”(李平 2008:40)使女遭到大主教的剥削,黑人女性遭到白人男性的剥削,被殖民者遭到殖民者的剥削,在上述的关系中都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

使女被压迫、剥削,却不能为自己辩护、反抗。“当女性被主人主体放在哲学之外时,依靠论证,她成为‘不予考虑者。”(斯皮瓦克 2014:116)正如其他不发达国家的女性一样,基列国中的女性也被边缘化了。在基列,女性根据原先的社会地位被划分为不同等级,她们不允许读书写字,不可以自由交谈。而连自己的姓名都不可拥有的使女,无疑是最悲惨的一个等级。在每月举行的授精仪式中,使女不可拒绝、反抗。仪式由严格的宗教教义规定,目的是防止使女掌控自己的身体和身份,她们必须服从象征着男性力量的大主教。掌握了使女的身体,对使女具有所有权的大主教和强大的殖民者形象类似,默默服从于大主教的性剥削的使女则和被殖民国家妇女一样忍受着殖民者加诸于她们精神和身体上的迫害。

使女的沉默和顺从贯穿了全文,但小说结尾暗示了奥芙弗雷德逃出了基列国,并选择说出自己的故事,控诉基列政权加诸于女性身上的残酷暴行。在小说的结尾,可以看出奥芙弗雷德逃出基列国后用录音带将她所述的基列国的罪证记录了下来,由此为世人所知。“……文学与档案似乎是共谋关系,它们都是浓缩的交叉阴影。”(斯皮瓦克 2014:215)文献、备忘录、故事叙述等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那些被边缘化、被压迫的主体重新获得并且重建他们失去的身份、挑战统治者的话语。这些创造性的实践作为一种“文化反抗”,“既不会消失也不会沉默”。为了利用故事叙述这一强有力的工具揭露基列国的罪行,奥芙弗雷德获得了继续生存的力量,重申她不再作为男性大主教的财产和附庸,而是独立的女性个体。奥芙弗雷德不再沉默,揭开了基列政权对女性的压迫和残害,展现了她对父权制和专政体制的不满和反抗。

综上所述,《使女的故事》大多篇幅写的是白人女性所受到的压迫。她们失去了作为女性和国家公民的身份,导致了她们的身份缺失;她们不可以读书写作、自由交谈,致使她们失去话语权,成为沉默的他者;部分女性自身也是受害者却为掌权者效劳,使得基列国的女性群体从内部产生了瓦解,无法自救和抵抗加诸于她们身上的压迫。针对使女的羞辱也加速了她们对男性掌权者和父权体制的服从。虽然阿特伍德在文中很少提到基列国中黑人女性的命运,通过以上分析,基列国中的女性尤其是使女的遭遇在很大程度上和被殖民国家或民族的女性以及黑人女性的遭遇相仿。她们都受到压迫,遭遇了身份缺失、边缘化、被迫沉默、成为属下的经历。

斯皮瓦克在《后殖民理性批判》中提醒我们要关注在新的世界秩序中逐渐出现的新属下,阿特伍德这部发生在未来世界的反乌托邦作品创造了新的属下女性形象。在后殖民时代,对属下的剥削和压迫是一个多重决定的问题。属下女性要为自己正名,需要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只不过在我们为她们提供帮助时,首先要倾听她们的声音。

参考文献

[1]Gayatri C. Spivak. A critique of postcolonial reason: Toward a history of the vanishing present[M]. Cambridge, MA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Gayatri C. Spivak. The Spivak Reader: selected works of Gayatri Charkravorty Spivak[M]. Ed. Donna Landry and Gerald Naclean.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1996.

[3]李平.斯皮瓦克的女性主義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4]李应志. 解构的文化政治实践:斯皮瓦克后殖民文化批判研究[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8.

[5](印度)佳亚特里·斯皮瓦克著.后殖民理性批判:正在消失的当下历史[M].严蓓雯,译.南京:译文出版社, 2014.

[6]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7]比尔·阿希克洛夫特等. 逆写帝国:后殖民文学的理论与实践[M].任一鸣,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8]刘岩. 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视域:以斯皮瓦克的语境化性别理论为例[J].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19(01):293-302.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沉默
浅谈如何带好沉默的班级
浅谈英语专业大学生课堂沉默现象
语文课堂应拒绝“沉默”
如何走出高中英语课堂沉默的困境
未来英才(2016年19期)2017-01-04 12:30:43
陶行知“沉默”教女孩改错
不沉默才是金
考试周刊(2016年65期)2016-09-22 13:21:08
美高院大法官“沉默”十年为枪开腔
环球时报(2016-03-02)2016-03-02 09:42:45
独立董事监督决策的选择:文献综述
会计之友(2016年3期)2016-01-29 1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