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迪嘉
摘 要:在OBE教学理念和新工科教育目标下,传统低效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以城乡规划交通学课程为例,从多视角分析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基于MOOC资源的教学模式创新和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两大改革方向,并以“轨道交通规划”章节为例,剖析了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专题研讨法、翻转课堂法、项目驱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及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法。随后,以“自行车交通规划”章节为例,详述了教学组织的全过程,即教师、学生两大主体在课前、课中、课后各自需完成的任务。实践证明,课程教学改革已取得实效,未来在MOOC资源建设、思政元素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仍有待持续改进,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城乡规划专业高级人才守好一段“渠”。
关键词:教学模式创新;思政元素融合;城乡规划交通学;MOOC资源;OBE理念
中图分类号:F506; G64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3.13.040
Abstract: Under the OBE teaching concept and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goal, it is imperative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inefficient teaching mode. In terms of transportation courses in urban planning,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alistic problems of teaching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proposes two major reform directions, including teaching mode innovation based on MOOC resources and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course teaching. Then, taking "rail transit planning" as an example, it analyzes the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thematic seminar method, flipped classroom method, project-driven method and so on, as well as the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the methods of its integration into course teaching. Subsequently, the paper, taking "bicycle transport planning" as an example, describes in detail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i.e. the tasks to be completed by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courses. Practice has proven that the reform of course teaching has achieved practical results. In the future, MOOC resource construction and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need to be continuously improved, so as to guard a section of the "canal" in cultivating senior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alents having both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s;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ransportation in urban planning; MOOC resources; OBE concept
1 城乡规划交通学课程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1.1 专业课程面广量大但课时有限。城乡规划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复合型专业,主要涵盖城乡物质环境的空间形态、土地使用、道路交通、市政设施、服务设施、住房与社区、生态与环境、遗产保护、地域文化、防灾减灾等诸多领域[1]。城乡规划专业(五年制)学生毕业前一般需修满200左右的学分,其中包括公共课和通识选修课学分(约占四分之一),因而用于专业课教学和实践的课时和学分数十分有限。《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国土空间规划相关领域的内容逐步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中,进而分摊到每门课程的课时和学分数更显捉襟见肘。城乡规划交通学涵盖内容众多(见图1),一般教学时长仅在80~96课时左右。以知识点讲授为特征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缺乏深度、效果差,越來越难以适应新时代城乡规划人才培养需求,亟待改革。
1.2 学生学情倒逼教学改革。“00后”是在校本科生的绝对主体,被称为“网络原住民”,大量依赖互联网获取信息,又普遍较“宅”,与社会实体空间接触较少。城乡规划是为“人”服务的,以提升环境品质为主要目标,充分了解和分析居民出行特征和需求是进行交通规划设计与管理的前提条件。因此,顺应学情特点,在教学和实践中充分运用线上资源,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增加线下出行体验、空间和行为观察研究等社会调查,是教学改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3 传统授课方式难以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专业人才。在“互联网+教学”不发达的年代,线下课堂的大量时间被用于知识、方法的单向传递,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普遍不高。大多数学生甚至部分教师仅将城乡规划交通学定位为工程技术类课程,很少思考或研讨规划设计原理或方法背后隐含的价值观、机制,或缺乏追寻公平正义、创新、精细化应对策略的动力。传统教学模式偏于“术”的传递而少于“道”的传承,学生习惯于被动接收,很少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对专业的热情难以被激发,缺乏社会责任感或团队协作精神等,“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目标尚未实现。
2 课程教学改革的两大方向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教学理念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目前已得到中国高校教育的认可,该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成果导向教学[2]。教师从教育活动的主体转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生的学业评价也不再“一考定音”,而是转向形成性、过程性综合评价。因此,教学改革首先应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学业成绩是靠自己的努力一分分“赚”来的,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意识。
总体上,OBE教学理念,与新工科教育提出“培养适应时代和引领未来的,具有扎实工程科技知识和深厚人文底蕴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基于城乡规划交通学教学的现实问题,提出课程教学改革的两大方向,即基于MOOC资源的教学模式创新和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
2.1 基于MOOC资源的教学模式创新
2.1.1 MOOC資源建设的意义。不同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对象——大学生,应具备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MOOC是“互联网+教学”时代的新产品,其提供的线上视频资源满足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传递,从而将这部分教学时间从线下课堂中彻底解放出来,成为应对“课时不足”的有效途径。
从学情来看,由于生源地、专业基础、接受能力、性格、认知特点等的差异,不同学生对于相同知识或方法的认知和习得所需的时长并不相同。MOOC学习弥补了传统课堂单一供给模式的缺陷,学生可自由安排时间、空间,在进入线下课堂前,通过一次或多次学习,直至掌握相关知识和方法。教师还可将随堂测试嵌入MOOC资源,供学生在线上学习后,及时检测学习成效,为后期开展线下课堂活动扫除障碍。对于仍难以理解的课程内容,学生可在线上发起答疑请求,由同学或教师在线上或线下予以解答。
2.1.2 基于MOOC资源的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线下课堂教学是MOOC学习的延伸和深化,在OBE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努力做好角色转换,当好“主持人”、“引导者”。除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可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专题研讨法、翻转课堂法、项目驱动法等教学方法。以下结合城乡规划交通学课程内容进行举例简述。
案例教学法围绕特定内容,将案例剖析与知识、方法、思政元素融合,例如讲授“交通需求管理”时,引入国内外实践案例(如巴塞罗那公交线网改革、伦敦交通拥堵收费、武汉社区邻里合乘、旧金山SFpark停车管理、北京定制公交等),通过与学生分享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交通需求管理的几种有效方法,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系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景教学法则鼓励学生走出校园,真实体验城市交通出行场景,并结合空间注记等方式分析出行行为与环境的关系等。例如,在学习“自行车交通规划”章节前,学生需在教师指定的几条街道上体验骑行,随后在线下课堂中分享感受,并在教师引导下,结合MOOC所学的知识点,分析自行车交通的现存问题和总结规划设计要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由学生自己体悟出绿色交通优先发展的重要意义,亲身体验、思考、总结后的学习效果远远优于被动获取书本知识。
专题研讨法可同时用于线上和线下教学环节。课程教学中,通过在线上不定期地向学生推送来自于微信公众号等的优质文章(由教师撰写导言),要求学生阅读后以回帖方式畅谈心得体会。线下课堂则围绕与该章节教学内容有关的,课前已布置的热点话题开展讨论,例如在“公共交通规划”章节中,开展关于“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关系”、“以公共交通出行为核心的MaaS体系”、“从公共交通数据中发现问题和驱动改革”、“公交都市如何构建”等话题的专题研讨,该教学方法能有效提升学生查阅资料和表达、展示、汇报、评价的能力,以及通过提供学生之间良性竞争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主动性。
翻转课堂法是改变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收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方法常用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较接近、易观察或调查的教学内容中,如“停车设施规划”章节。学校附近的众多住区、商业综合体或商业街、商务办公区均存在诸多停车问题。教师设计若干主题(如停车设施运营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停车设施规划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方法等),让学生基于MOOC资源学习和小组讨论、资料收集后,组织15分钟左右的内容,给其他学生和教师“讲课”,并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讲课”质量。该方法可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项目驱动法则结合课程作业进行,例如在“居民出行特征”章节中,教师在第一堂课前即布置居民出行特征调查的作业(项目),从选题、调查设计、实地观察与问卷调查、数据收集与分析、优化方案设计、成果制作等多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MOOC,思考项目如何推进,教师随时参与学生组的研讨与指导,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教师陪伴引导”的模式,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对专业的兴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2.2 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2020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与传统工科教育相比,新工科的“新”不仅体现在新学科、新业态、新技术等方面,更应凸显工程教育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内在联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中国工程教育根本任务和重要使命[3],新工科背景下培养的应是“德学兼修、德才兼备”的人才。
由于传统教学仅停留于知识和方法的单向传递,学生在学完课程后,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价值观和规划方法的内在逻辑理解并不透彻。例如学生容易记住道路横断面的形式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但若对绿色交通优先及其背后隐含的社会公平正义、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等价值观缺乏深层次的认同感,则很难相信他能因地制宜地设计出优秀的道路断面。此外,关注终结性考评易导致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术精神(如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团队协作能力、吃苦耐劳、工匠精神等)的培养与训练,难以满足规划设计人才的市场需求。
就课程教学而言,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在认知过程中知识建构、应用以及态度内化外显的综合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在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对人格的提升,是对知识积淀后的活化和升华[3]。专业课教师应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工程教育新理念,切实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
为此,在重新审视课程的基础上,围绕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个人素养、科学精神、工程师精神、创新精神等方面详细梳理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见表1),并将其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有效拓展课程教学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而将学生真正培养成能引领未来城市与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3 课程教学改革实例——以“自行车交通规划”章节为例
“自行车交通规划”是城乡规划交通学系列课程中的重要章节之一,主要内容包括自行车交通的特点、自行车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自行车交通规划设计要点等方面。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整体上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教师和学生都有对应的任务(如图2所示),与教学内容对应的课程思政元素和融合方式如表2所示。
学生只有主动而深度参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规划设计与分析的方法,获得深层次内心触动和引发情感共鸣,进而内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术态度和素养,达成新工科教学预期的全面效果。
4 課程教学改革的成效与持续改进
4.1 改革成效。城乡规划交通学课程,在试点了多轮教学改革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学生在线上、线下(课堂)研讨的参与度明显提升,讨论的内容也从短短几句涵盖知识点的“表面发言”提升为涵盖知识、方法、价值观等多方面的“长篇大论”。通过深度参与课程教学,学生对城乡规划专业的兴趣、社会责任感、学术素养等方面显著提升。二是体现在各学期的学生测评数据中,对教学评价的成绩(如图3所示)逐年提高。
图3中除第6项外,其余各项评价内容的释义如下。(1)教学态度:教学准备充分,充满热情,平时关心指导我们的学习,能言传身教,对我产生正面影响;(2)课堂组织管理:能与学生有效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我主动学习的热情;(3)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内容安排充实,富有前沿性、学术性、启发性,能满足我的求知欲;(4)教学方式: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我能接受老师的教学方法,听明白老师教的内容;(5)教学效果:学习效果好,我的专业知识得到了拓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更喜欢这个专业。
4.2 持续改进
4.2.1 完善MOOC资源建设。随着自媒体越来越发达,电子出版物、微信公众号等推文可谓铺天盖地。然而,一方面,学生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逐篇阅读;另一方面,三年级本科生也缺乏足够的甄别能力。此时,教师就应承担学术引导者的职责,遴选质量优,与课程教学内容吻合度高的文章,上线MOOC“讨论”版块,推荐学生阅读。教师通过撰写一定篇幅的引言,既作为领读又不对学生思考的切入点做过多限制。推文可在课前发布,供学生阅读、思考,并成为“课中”汇报、研讨、点评等的支撑;也可在课后发布,作为补充材料供学生阅读和线上讨论,起到巩固与加深理解的作用。
该环节需要教师持续发布和更新讨论主题,对教师教学能力着实是个挑战。本文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体悟到,要保障高质量的课程教学,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持续追踪交通领域的热点话题,并结合学情和学生的实际表现,不断提升推文的遴选能力,确保话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且难度适中。导言的撰写亦须兼顾知识、能力和思政元素的自然融合。
此外,一门高质量课程,仅靠单一学校的教师团队支撑,提质幅度毕竟有限。“众人拾柴火焰高”,推进MOOC资源的跨校共建与共享,依托虚拟教研室的构建,吸收更多兄弟院校的智慧,以培养新时代城市与交通协同发展专业人才为目标,共同探讨课程教学各环节的持续改进与实践,亦可邀请兄弟院校、规划设计与管理单位的相关专家共同参与线上课程资源建设,包括实践案例分享、线上讨论和答疑等,推进MOOC资源的多元化。
线下课堂则要尽可能地被塑造为答疑解惑+深度研讨的场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要“逐步往后退,做好守门人”,持续激发学生的分析、评价、研究、创新潜能,向“研究生导师”学习,做好本科生知识的提供者、能力的培养者、素养的引领者。
4.2.2 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广度和深度。目前,部分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还略显生硬,尚未达成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盐溶于水”的目标,思政元素的内容也有待持续拓展。未来,在充分发挥教学团队集体智慧的同时,积极与主管学生思政教育的辅导员切磋交流,构建课程思政教研组,共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寻求机会向其他高校任教城乡规划交通学课程的优秀教师请教,借鉴他们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成功经验,提升专业教学的育人效果。
5 结束语
在“互联网+教学”如日中天,以及高校教育回归“立德树人”本质和初心的新时代,城乡规划新工科教育的改革与转型已势在必行。基于MOOC资源的教学方式创新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成为助力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一双“翅膀”。坚持OBE教学理念,剖析课程特点、学生学情、交通发展动态,实事求是地遴选适合的教学方法,并始终坚持“知识、能力、素养”并重,在教学实践与反思的循环中持续改进,守好城乡规划交通学课程的这段“渠”,推动实现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城乡规划专业高级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 王彤星. 基于布鲁姆认知模型和OBE理念的课程改革初探——以“发展心理学”为例[J]. 科教导刊,2020(21):29-30.
[3] 马建辉,文劲宇. 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