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伟
【摘 要】本课例在高中地理必修1的教学实践中,基于新课程“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充分研读地理教材,结合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力争全面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核心素养离不开对学生学情的把握,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在第四章第二节“地貌的观察”课堂教学实施中,笔者创建了小组合作探究式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合作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其课程目标都提高了对学生进行地理活动、探究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要求。课堂教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既能锻炼学生的活动、探究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也能为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创造学习环境和活动氛围。
一、研究核心素养,创设课堂教学目标
(一)研究核心素养,关注学生能力培养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教师组织学生基于生活经验或习得理论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出地理问题并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解决地理问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得以提升,会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
(二)解读课程标准,选择有效教学方法
结合对地理实践力的研究,笔者对“地貌的观察”一节的课程标准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地理课程标准列出了本节的“内容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本条突出了对学生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但由于客观条件所限,笔者决定采取观看视频、地貌模型和景观图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观察、识别并描述相关地貌景观特点。
(三)创设教学目标,引领课堂教学实施
基于对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的分析和解读,笔者确定了《地貌的观察》的课堂教学目标。
(1)知道地貌观察的顺序,学会在野外观察时或者研究景观图时选择地貌观察点,并能说出地貌观察的顺序和原则。
(2)能够说出地貌观察的主要内容,学会在野外或者研究景观图时识别3~4种地貌并能描述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识别并描述4种地貌,并能简要分析该地貌景观与人类活动的联系。
二、落实核心素养,实施合作探究活动
(一)解读基础知识,搭建探究脚手架
想要落实核心素养,往往需要地理教师设计并实施探究活动,对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进行观察、描述、分析、评价。在探究活动实施前,学生通过教师对探究顺序和探究内容等基础知识的引导和解读(表1),对探究活动有一个初步认识。
(二)开展合作探究,提升核心素养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获得直接的学习经验、发展创新思维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探究式教学是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得出结论。
1.设计探究问题,提供探究资料
由于学校条件所限,无法组织野外观察地貌,笔者为班级学生提供了8幅地貌景观图,其中4幅为宏观视角景观图(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太湖平原),另外4幅为微观视角景观图(拉萨谷地、溶蚀洼地、流水冲沟、无锡惠山)。全班学生分为8组进行活动:观察地貌景观图,识别图中地貌并描述地貌特征,同时尝试分析地貌特征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表2)。
2.小组合理分工,全员参与探究
教师对各小组的分工做出统一要求:每个小组需要选定一位组长,一位发言人,一位书记员,组长组织组内同学头脑风暴,发表自己的观点。书记员负责记录,发言人综合组内各种观点,形成统一意见,准备发言。同时教师可利用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对每个小组进行个别化的分工与探究指导,以期实现小组成员全员参与。
3.探究成果展示,阐述活动结果
各小组将相应地貌景观图进行观察、分析和描述后,由发言人代表小组全体同学对探究结果进行统一展示。展示时间为每组5~8分钟。展示活动由老师和各组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委会进行点评。
展示内容:
①描述本小组同学地貌观察的观测点位置,识别图中地貌类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按照由宏观到微观、由面到点的顺序,从高度、坡度、坡向、形状、面积、空间分布、起伏状况和破碎程度等方面描述景观图中的地貌特征。
②分享活动过程中自己对地貌观察的深层认识,以及地貌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
③阐述活动探究过程中自己的感悟、体会和反思。
4.点评探究活动,升华活动意义
展示结束后,评委会进行点评。教师对各组的探究及展示的各个环节的表现进行真实有效的评价,将活动进行升华,以提升学生的知识自主建构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三、倡导亲身参与,实现地理实践力培养
课堂上以景观图替代的野外观察固然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但是亲身参与、走进自然、走向社会的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布置了课后实践活动作业,由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合作对学校所在地区乡土地貌景观进行野外观察,用地理的眼光观察,用地理的方法分析,用地理的语言描述,以期学生对自己身边的地貌景观有更深刻的认识。
【作业设计】课后作业:观察家乡的地貌。
(1)搜集家乡所在地区的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等)以及遥感影像、考察报告、论文等资料,通过以下步骤了解家乡的地貌。
①阅读地形图,识别宏观地貌类型,如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描述其特征。
②识别河谷、河漫滩、三角洲、山峰、山谷等微观地貌。
③找到本地区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海拔,计算相对高度。
④绘制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地形剖面图,了解地势起伏状况。
⑤分析考察时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明确规避风险的措施。
(2)开展实地考察,在考察路线上选择合适的观察点,进行地貌观察并记录(表3 ),观察过程中可以拍照或画素描图。
(3)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家乡地貌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整理地貌观察记录,撰写观察报告,交流和展示观察成果。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在课堂布置,需要学生在课后真实环境中实施的探究式作业案例。学生要实施观察,并撰写报告。该活动旨在让学生掌握观察家乡地貌的步骤和方法,通过实践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增強乡土情感的作用。
四、结束语
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背景下,已有的、较为陈旧的教学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创新性、实践性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本文以“地貌的观察”章节内容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为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和课后野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尝试探索通过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的、指向真实情境问题的教学过程和实践活动,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朱志贤.心理学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