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混合教学模式是信息时代实现教育结构性变革和提升的最佳着力点。线上教学注重资源搭建,聚焦任务驱动,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线下教学融入工作情境,开展案例启发,积极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高阶思维;校内+校外实现了工作场景和课堂教学的无缝对接,实现知识技能的浸润式获取;多维评价机制促进了持续改进,是形成教学闭环的有力保障。教学成效表明,该教学模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应时代发展新思路。
关键词:混合教学模式;四维课程;任务驱动;多元评价机制
1 概述
近年来,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带了教育信息技术革命,全面推进了,混合教学模式将成为新常态和应然选择[1-3]。2020年9月,教育部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4]中明确提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新形态,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深化“三教”改革[5-6]。混合教学模式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新颖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互补优势,以能力培养为本,以引导、启发为主,重塑教学框架、创设教学情境、转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堂内涵建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人才培养整体质量[7-8]。
本文立足于线下+线下、校内+校外的优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从教学过程、教学要素、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出发,改进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机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全面挖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 构建混合教学模式
以能力为本的混合教学模式主要策略是从“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授课教师由课程内容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内容的引导者。如图1中所示,充分利用平台优势、资源建设、情境设计和过程导向,构建线上+线下、课程+岗位、问题+知识的引导式学习场景,使师生互动学习全面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流程,全身心地沉浸到学习氛围中。
2.1 课前导学,任务驱动
借助线上学习平台课程资源,布置课前任务,学生在平台上完成学习任务和模块测试,以问题和资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核心内容,以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体验的方式去学习,带着解决问题的思路探索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可以通过学习行为数据精准地掌握学习动态,进行学情研究和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内容。
2.2 课中研学,产出导向
课堂上教师主要讲解理论知识点、实践操作技能和工作实际案例,并分享实际工程过程中的操作经验,针对理论和操作中的难点、痛点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解决思路。在教学方式选择上,遵循“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按照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设置丰富的开放性活动,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模拟实践、角色扮演、思维训练等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和优化配置。通过“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完成任务—点评分析—体验分享”的思路开展,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获取知识,整个学习过程教师以引导分析为主,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协作,共同寻找问题解决方案,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提出并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多元性和差异性,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通过“文化和传承”案例体验,让学生了解掌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树立保护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观念,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真正实现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笑起来”。
通过“产业和行业”一线经验,让学生了解专业和职业发展需求,熟悉行业岗位,感知职业要求,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正确的就业观,致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
2.3 课后拓学,持续改进
根据学习效果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布置拓展任务,课后通过第二、第三、第四课堂的自主学习、线上课程和社会实践等达到巩固、拓展、提升的目的,形成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氛围。
多元联动,层层深入,构建贯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校企育人共同体,拓展育人基础环境。从校内到校外的育人平台、资源及情境等多方面着手,融会贯通,构建长效机制,以实际工作岗位为导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形成崇尚科学、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良好风尚;通过举办职业素养报告会、主题班会、学习分享活动、岗位能手操作比赛等形式,做到全员育人“交响曲”入脑入心。深入挖掘“文化”特色,把職业素养和专业学习相融,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全方位育人“协奏曲”走深走实,注重整体校园文化的熏陶,使用好四维课堂资源,全程育人“进行曲”见行见效。
3 创设四维课程构架
如图2所示,营造第一课堂,即常规课堂为教育辐射点,利用情景式、参与式、互动式、辩论式等实践教学环节,让研思氛围“浓”起来;活跃第二课堂即主题课堂,通过汉字、茶艺、书法、古琴等主题活动,用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人,弘扬民族精神、家国情怀,让文化育人“活”起来;扩大学生拓展学习,延伸第三课堂即实境课堂,依托企业实践基地,通过项目活动,将职业规划与就业能力培养融入岗位锻炼中,让创业实践“动”起来;架设第四课堂即云端课堂。充分利用融媒体,以远程学习、在线课程、虚拟实践、跨时空连线等形式,开展多元化网络教学。让线上教学“实”起来。通过贯通四维课堂,打造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一体化、宽边界的三全育人体系,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步入社会大课堂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促进。构建立德树人的社会大学校、大课堂,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全面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4 实施多元评价机制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在课程评价中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如图3所示,实施方式主要有:
改进结果评价: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既关注教育过程的知识内容、学习结果的评价,又关注德育、美育、体育、情感、思维、创新等核心素养的成长性评价,促进学生多元智能、个性丰盈全面发展。
强化过程评价:强化课堂、专题、模块、学期的动态性、数据性和全面性的过程评价,实现评价对象可量化、全周期、多角度、反馈性的评价。
健全综合评价: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进行多元化改进,评价内容既有知识的检测、技能的考核、同时也包含了课堂表现、合作意愿、劳动态度及创新创业等多方面,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设计等进行多维度的综合评价。评价主体分为课前学生自评、课中生生互评、教师点评、导师评价,课后学生家长、企业社会评价,学生从多维度评价中达到反省,提升职业素养和知识技能。评价方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评价,包括书面测验、口头测验、开放式问题、活动报告、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内外作业成长记录等,过程贯穿学习全过程。
探索增值评价:尝试使用明确的评价指标分析学生、教师、班级、学校等主体影响变量和成长发展,注重教育起点和过程,以此为基础开展公平性、成长性评价。
5 教学成效
以课程教学话题为重要载体,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高素质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助力学生修身、修心、修行,全面提升学生适应不确定未来社会的综合能力。在校期间,学生通过了多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为后续就业创业打下基础。以活动建设课程,开展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感恩奉献意识,提高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结语
基于四维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设计,将教学培养目标及相关要求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和互补使教学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真正上使课堂气氛浓起来,学生学习兴趣活起来,学生手脑动起来,教学实施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同时为专业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文轩.混合教学模式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5):10-15.
[2]马超,曾红,王宏祥.线上线下混合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05):185-189.
[3]李茜.产教融合视域下中职学校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05):20-23.
[4]张晨,马树超,郭扬.完善体系 重点突破 压实责任——《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三大特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3):10-15+23.
[5]耿秀.“互聯网+”背景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路径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2,43(08):132-134.
[6]梁宁森,梁宇坤.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政策动因、内在逻辑及未来路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04):164-168.
[7]欧阳河.帮学课堂:从“跟我学”到“帮你学”的课堂革命[J].职教论坛,2021,37(01):49-55.
[8]丁浩,吴长法,朱家明.卓越教师视角下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模式重构与实践探索——以蚌埠学院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7(07):52-56.
作者简介:倪蕊(1980— ),女,汉族,江苏常熟人,硕士,高级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信息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