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薇薇
摘 要:近年来,随着 “准时评”“类时评”写作在高考作文中频频出现,时评写作训练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时评文的教学应以学生的“构思”训练为抓手,指导学生利用评论空间,激荡问题意识;跳出写作基准,形成独立判断;要善于在杂乱的信息中发现核心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此外,在时评文写作教学中还要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追因溯源,创造时评思辨力;指导学生追求结构力量,形成时评冲击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 时评写作 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时事评论是一种独特的材料作文,但和寓言类、故事类的材料作文明显不同,它多引用当下的热点新闻事件作为材料,这些热点时事是写作的出发点,也是贯穿全文的支撑点和收束全文的归结点。作为针对社会与时政发表评论的一种特殊的议论文,新华社对“新华时评”的要求是“缘事而发”“抓住新闻事件,紧扣时代脉搏”“针对性强”,《人民日报》对“人民时评”的追求是“紧密关注事实”“让评论与新闻如影随形”……都要求时评要见事、见物、见观点。高中生的时评写作受限于其自身的阅历和视野,难以达到专业时评的高度,但同样也有“三见”的要求。事、物一般都易见,但看不见的观点从何而来?时评写作的观点首先来源于构思,要善于在杂乱的信息中发现核心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此外,高中生在写作中还要加强思维训练,增加逻辑力量,从而完成自己的精彩说理。
一、利用评论空间,激荡问题意识
高中时评写作的材料除了呈现热点事件外,一般还会呈现对这个热点事件的评论,或者不同人的不同观点。鲜活的事件贴近学生的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只是一味盯着新闻事件本身去想,难免会让思绪过多过杂,无法聚焦。对热点事件有争议的评价或观点不仅能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而且让写作有了评论空间。正如《人民日报》陈家兴所说:“所谓思维空间,也就是思想观点的丰富程度,由评论的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来决定。”[1]在时评写作中,首先要利用这个评论空间,关注不同评论的争议之处,找到评论的方向。
例1 在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活动上,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天文台分别将多个物理公式和黑洞等天文现象进行艺术化设计后,做成了井盖涂鸦,成了“网红”作品。在大多数公众觉得可爱、有趣的同时,社会上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认为在井盖上涂写公式,纯属作秀,“污染环境、影响市容”,“理解公式、推崇公式的人更應该潜心书斋,穷经皓首”。[2]
此材料围绕将科学公式、天文现象做成井盖涂鸦是否合理的问题设置争论语境:大多数公众持支持态度,认为这种形式可爱、有趣;也有人发出反对声音,认为其纯属作秀、污染环境、影响市容,破坏了科学研究的严肃性。材料既包含了对社会热点事件的陈述,又包含明显对立的两方态度,这两种态度形成了鲜明的评论空间,引发学生去思考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科学研究与科普教育的关系,它们并不是对立的、割裂的,而是关联的、相辅相成的。
例2 最近,全国各地的文旅局长们,悄悄刮起了一股“内卷”风:“策马雪原”的新疆伊犁文旅局长,古装出镜的湖北随州文旅局长,用cosplay“出圈”的甘孜州道孚县文旅局长,在胡杨树下翩翩起舞的新疆沙雅县文旅局长,“认真丑出圈不惧嘲”的湖北省随州市文旅局长……越来越多的文旅局长出镜为家乡代言,风格多样的短视频迅速火出圈。
这条新闻报道本身也是隐含着“评论点”的,学生很容易抓住这里的“内卷”来评论:有人会质疑“文旅宣传是不是应该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有人会吐槽“某文旅局长‘丑出圈”,也有人会大呼“如此‘内卷不妨多一些”……面对“众声喧哗”,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评论空间,展开进一步追问:如此“内卷”真的能给当地带来旅游效应吗?这种短期的流量狂飙对地方的好处真的可以持续吗?文旅局长们的身份究竟是作秀的“网红”还是务实的官员?好的旅游体验究竟要靠什么,仅仅通过拍个短视频就能实现吗?……通过这样的层层追问,在学生心中激荡起问题意识,逐步形成评论的观点,如“与其花式内卷,练好内功才是王道”或者“流量变留量,文旅局长才算卷对了方向”。
由此可见,利用评论空间其实就是丰富自己的思考,让自己“有话可说”,有了多样的思考和碰撞的火花,才会在杂乱的信息中发现核心问题,从而实现自己的精彩说理。
二、跳出写作基准,形成独立判断
评论的构思是有规律的,不是胡思乱想,找到评论的基准线,时评就有了一个大体的范围,思考也就有了框架。所谓评论的基准线,简单来说就是“多数人可能这么想”。在时评构思时,教师要告诉学生,不要在空白的起点上去冥思苦想,而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去思考问题,去寻找时评写作的基准线。
这根基准线有什么作用呢?第一,有了这根基准线,评论通常就不会偏题;第二,有了这根基准线,学生就能在基本评论面的基础上去思考,即能让自己站在一个比普通人稍微高一点的起点上,而不是说一些众所周知、空洞无物的套话、空话。
比如,针对“娱乐产业化时代,颜值大于一切的畸形价值观流行,部分年轻人认为,只要颜值够高,即使犯了罪也让人同情”这则新闻,就有诸如“追星,别追低了智商”“整治饭圈乱象迫在眉睫”“斩断毫无底线的资本黑手,遏制泛娱乐化的野蛮生长”等论点可构成该新闻话题的基本评论面。
但是,如果针对该新闻的时评写作只是表达这一基本态度,说得再棒、写得再好,也难免单一雷同,缺乏自己个性化的独特思考。作为教师,我们应告诉学生:时评不是表态,而是应该在人人都有态度的前提下,往前多思考一步,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判断社会现象。在上述话题评论的基准线上,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造成“颜值大于一切”错误价值观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不少粉丝群在偶像明星光鲜的外表下,失去了分辨美丑、判断是非的能力?为什么娱乐圈没有自我净化的能力,而总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这样站在大众的态度上更进一步,既不偏题,又能够跳出平庸的窠臼。
有一篇优秀时评的开头是这么写的:
在娱乐产业化的时代,偶像诞生就像是资本运作逻辑下一件商品的问世。为了推销这件商品,“颜值大于一切”的畸形价值观正在悄然流行。在这种不良社会思潮影响下,部分人认为长得帅或美可以代表一切,或者只要颜值够高,即使犯了罪也有人同情。粉丝对偶像这种“无脑式”的追捧行为,形成一波又一波的舆论热点,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讨论。
接着,该时评文从“造星”“选秀”“追星”三个层面出发,分析了偶像诞生的逻辑及其中的问题。文章把论点放在“价值理念”上,一针见血地指出:
“颜值大于一切”的背后反映了不良倾向下价值理念的跑偏。我们应坚决抵制这种肤浅媚俗的讨论模式,少谈一点“颜值”,多谈一点文化;少做一些伪流量,多传播一些正能量。
文章最终提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审美之思有高下之分,该时评文的作者能从这一社会时尚中敏锐洞察不健康的时风,并指出其病态、庸俗的导向,道出前人所未言之心声。
学生写时评,要学会站在“多数人可能这么想”的基础上去思考,而不是脑子一片空白。一开始可能没有想法,但想想别人的看法,想想主流的看法,多追问自己几个问题……在这样的自我对话和想象靶子的过程中,学生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和理性认识。
三、善于追因溯源,创造时评思辨力
时评写作要求学生能够围绕社会中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评材料一般包罗万象,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时评是说理性的文体,说理是议论文的核心,分析与论证又是说理的核心,时评写作能反映学生阅读视野的开阔程度、观察及分析问题的强弱。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帮他们搭建起语文学科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桥梁;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社会中的复杂问题,探其真相,究其本质。[3]
在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追因溯源,分析其中的因果关联。一件事情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学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朝着最大可能性去追溯,挖掘深层次的原因,分清主次,还要不断反思,分析原因是否合理和正确,使得分析更加深入和透彻。
例3 2020年,湖南农家女孩钟芳蓉以676分的高分报考了“冷门专业”——北大考古系,对此,很多网友认为她应该报考金融类等更有“钱途”的专业,但也有人支持她。
如果僅仅对事件本身做出价值判断,大部分学生都会支持钟芳蓉,认为她的选择是坚守了自己的兴趣和理想。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支持一个人扛过打击与压力、熬过孤独与寂寞的,就是热爱。但为什么这件事情会引发那么大的议论?为何有很多网友认为钟芳蓉应该报考更有“钱途”的专业?如何判断哪些专业是更有“钱途”的?……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立场上剖析问题,逐层追问,追根溯源,那么,这个时评材料显然更有现实意义。
从网友的立场上看,反对意见虽有些“不近人情”,但也不乏现实的考量。钟芳蓉家境并不富裕,而考古又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专业,没有时间的积淀,强求速成是不现实的。因此,对网友的话也不必急着全盘否定。经过这样的层层追问,学生会把思考从钟芳蓉的选择转到社会风气上来。如果我们的社会弥漫着一种功利化、纯粹实用主义的氛围,那么学术研究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是畸形的。就拿考古来说,或许它并不“赚钱”,可谁又能否认它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呢?[4]对青年人来说,选择职业要坚守初心、勇敢追梦;对于公众来说,要破除世俗眼光,给予人才更包容的社会氛围和成长环境;对于社会来说,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讴歌奉献更要给奉献者更多关怀……这样的思考体现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更有思辨的力量。
再如,当下最热的话题莫过于ChatGPT,它是一个应用人工智能产生内容的应用系统,拥有人类所有知识的总和,拥有强大算力和优秀算法,是一个不断进化的数字生命体。ChatGPT在极短的时间里火爆全球,在教育界也产生了巨大震动。面对ChatGPT的挑战,人类如何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这个问题很值得探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各自的优势,看到人工智能在挑战人类中的存在的危险性和局限性。如果学生能够从学习的目的出发,分析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能独立思考和有正确价值判断的人,而并非获取特定知识;从人们对待的态度出发,分析教育迫切需要改革,要用高科技学习工具来协同改进学习方式,而不是回避和恐慌;从学习的本质出发,分析要更加注重学习的品质,而不只是知识性的学习,那么,学生就能从这个热点话题中看到它背后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
每一次时评写作的过程都是一个学习相关知识、增长自己见识、扩展自己视野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透支自己脑洞、把自己写空的过程。所以,时评的构思写作是向外寻求发散思维的开放过程,而不是向内寻求自我重复的闭合过程。
四、追求结构力量,形成时评冲击力
一篇好的评论,要追求文章结构的力量。只有把评论的主题蕴含在结构中,而不是隐藏在只言片语里,才能形成时评结构化的冲击力。下面仍以“文旅局长花式内卷”的新闻事例为例,探讨蕴含在结构中的主题是如何凝聚“只言片语”,形成结构化冲击力的。
(一)正确引导,客观评价,坚持正能量
针对新闻中呈现的各地文旅局长的花式“内卷”,老师可以通过“地方文旅局长亲自下场,有的也确实起到了不错的效果”“对地方来说,这当然是好事”等分析与评价,引导学生看到该新闻事件中积极有效的一面,从而首先对各地文旅局长亲自下场的勇气和付出的努力予以肯定,构成时评的第一部分结构内容。
(二)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形成第一波冲击力
在引导学生看到各地文旅局长花式“内卷”的积极意义后,老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部分网友担忧,这种短期的流量狂飙,对地方的好处真的可持续吗?”并且提醒学生“这不是吹毛求疵,而是应该正视的问题”,引发学生对“短期的狂飙流量对地方的好处能否持续”的思考,并将其思考和感悟带入时评中,形成第一波结构冲击力。
(三)继续发问,深入探究,形成第二波冲击力
老师可以继续提出如下问题:“原本正襟危坐的文旅局长现在为什么容易赢得关注?”“对于网红文旅局长的热度会一直不减吗?”通过设问、引导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网络流量的逻辑之一就是图新鲜,文旅局长在普通人心目中多是正襟危坐的官员形象,现在像网红一样耍帅斗艳,有视觉反差,就容易赢得关注度”,并且“这种新鲜感一定会逐步减退,不仅是已经红过的局长慢慢可能降低热度,其他地方想要复制的难度也会越来越高。玩不出新的花样,在流量的世界就难以折腾出水花”。学生将新的思考和感悟再次带入时评中,形成第二波结构冲击力。
(四)设身处地,创设情境,形成第三波冲击力
老师可帮助学生创设情境,进行设身处地地分析:“如果你是一位靠网络流量吸引来的游客,去了网红文旅局长推荐的地方旅游,却没有收获好的体验,你会怎么想?”“这会不会相应抵消文旅局长费力‘卷出来的知名度?”进而启发学生得出“没有积极效果不谈,甚至造成反噬,起了反作用”的结论,形成第三波结构冲击力。相对于前两波冲击力,这一波的冲击力无疑更加震撼。
(五)冲击、互动、交流,核心观点呼之欲出,成为共识
形成三波冲击力后,经过师生的互动、碰撞和交流,“线下的旅游体验,取决于整个旅游产业链是否完善、管理是否到位,这并不是一个创意或者拍个短视频就能瞬间提高的”的意见很快就呼之欲出,成为共识。进而,同学们也会顺势提出,网红文旅局长们应立足本业,关注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让狂飙的流量可持续,要“流量”更要“留量”。最后可用“只有网红文旅局长‘卷对了方向,才能将‘流量变‘留量”作结尾,首尾呼应,形成评论的“闭环”,彰显时评结构的力量。
五、结语
时评的构思写作,要遵循其形式和内容的基本要求,就像画图纸的过程。如果盖房子不画图纸,就像时评写作时脑子里没有一个清晰的论点和逻辑线,显得杂乱无章又含混不清。选什么话题去评论,这不仅是一个技术活,更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同时,时评文具有“缘事析理”的特点,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语文老师要多研究教学策略,訓练和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有洞察力的判断和分析,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马少华,刘洪珍.新闻评论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2.
[2] 周志恩.叙事性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例谈[J].求学,2019(C3):37-41.
[3] 陈雨露.时评写作:提升高中生说理能力的有效路径[J]. 语文教学通讯,2023(4):16-18.
[4] 李勤余.钟芳蓉考进北大选考古,有人在替她担心什么[N].光明日报,20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