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思政”教育的路径探讨

2023-06-11 12:43徐慧玲
文教资料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英语思政

徐慧玲

摘 要:在“大思政”背景下,当前高校外语教学面临的“新挑战”是探索语言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出发,以赣鄱文化元素为思政依托和载体,探讨大学英语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思政实践路径,以期提升学生江西本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推动具有江西地域特色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建立。

关键词:赣鄱文化 大学英语 “思政”教育 文化自信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 《纲要》”)中明确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力争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之一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为“课程思政”建设落地提供了指引和参考。2020年10月,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规定,“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理念和内容有机融入课程中”[1],“寓价值观引导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传授中”[2]。因此,探索语言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点是时代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赣鄱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是检验语言能力与价值引领的天然依托和载体,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鲜活的元素和价值力量。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具有跨度长、课时多、学生受众面广等特征,是高校开展德育教育的天然阵地。因此,依托赣鄱本土文化探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路径,必将推动具有江西地域特色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建立,为外语思政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赣鄱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关本土文化的融入问题已经成为外语学界讨论的焦点。然而,在二者有效“思政”融合的路径研究方面尚存不足,缺乏与时俱进的实操性做法,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素材方面

一方面,现行教材内容较少呈现本土文化元素。大学英语的课程内容都和目标语文化相关,所选用的教材内容大多来自英语国家,过分偏重英美文化内容的引入,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配置,致使学生们形成了“追捧西方外来文化、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现象,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症”,不利于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双向互动。另一方面,大学英语和本土文化融合的“思政”教学探索也存在明显的缺陷:思政元素挖掘比较零散,没有构建系统的文化脉络;思政目标设定不够明确,没有形成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于一体的育人合力;思政融入方式比较单一,对培养和塑造价值空间的关注度不够;思政评价体系不够完整,全过程全面把握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力度不足。以赣鄱文化元素为思政载体可以弥补现行教材的缺陷,建设系统的思政资源库。

(二)教学模式方面

语言的交流,实际上是文化的碰撞,是民族精神的展现和传递。[3]因此,语言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语言背后的民族文化的培植和价值观念的塑造。由于长期受传统外语教学理念的影响,大学英语课程过于注重“字词句”等语言知识的讲解以及“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的培养,人文素养培育相对缺乏,语言和文化教育出现了明显的不同步。鉴于当前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高校外语课程应该积极探索语言教学与德育教育的融合点,寻找语言与文化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赣鄱本土文化的思政教育路径探索,可以进一步为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提供具体可行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本土文化教育。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英语讲述江西文化故事,真正实现语言与文化的融合,实现语言教育与价值观引领的双重目标。

(三)教学主体方面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一线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关键。然而,当前高校外语教师思政教学能力存在明显不足。首先,思政意识普遍不够强,外语教师对目的语文化和价值观要有更多的了解和接纳。教学过程中所接触的素材大多数与目的语文化紧密相关,外文书籍、报刊和网站等资源无一不是目的语文化的载体。久而久之,外语教师的关注点更多停留在目的语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关注较少。其次,由于受个人教育经历的影响,外语教师在教学中普遍注重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思政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最后,在教学方式上,由于受传统外语教学理念的影响,普遍采用教师讲解型的语言灌输式教育、翻译式教育,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机会较少,很难从根本上启发学生进行本土文化知识再输出,学习成就感低,专业使命感弱。

二、赣鄱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思政”教育的路径

胡杰辉提出教学设计的四项原则,即教学目标的精准性、内容组织的体系性、流程设计的渐进性和评价反馈的整合性[4],为外语课程思政在实践层面上提供具体操作建议。笔者基于上述实施框架,本着“教、学、评三者在教学活动中互为一体、互相促进”的原则,拟从以下四方面探讨赣鄱文化与大学英语“思政”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明确教学目标,强化思政引领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語言综合运用能力,以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基础,通过语言运用与实践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赣鄱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要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知识传授为价值引领服务,明确思政教学目标,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巧妙融入以赣鄱文化为依托的思政元素,以语言知识技能为载体,创造机会加强学生的本土文化输出,把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训练、本土文化的熏陶和价值观念的养成有机统一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本土文化自信、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并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引领价值又要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实现育人立德润物无声。基于语言教学与赣鄱文化融合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传播本土文化,引导学生们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积极投身本地文化建设,为本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贡献力量。

在思政教育目标制订方面,各高校可以兼顾地域文化特色、校本特色,结合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而设置个性化的课程教学目标。例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主要覆盖大一、大二两个年级,共计四个学期,可以根据赣鄱文化内容,每个学期完成一个特定主题教学内容。参照不同年级不同学习者的语言水平特点,制定具有校本特色的赣鄱文化语言目标,提高学生赣鄱本土文化词汇的英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用英语讲述赣鄱文化故事,强化江西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

(二)重构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

教学内容的取舍服务于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赣鄱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必须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整体规划和重构,将思政元素有机纳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宏观层面上,每个授课单元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思政主题统领教学[5],教师应以单元主题为切入点,在补充本土文化教学素材的基础上,梳理单元主题内容与赣鄱文化主题可相映射的思政融入点。微观层面上,教师可以通过文本词汇、语法知识、句子结构和语篇特征的讲解,引导学生以本土文化为语境进行产出,在产出的基础上适时育人,实现语言知识运用技能提升与价值引领并重的教学目标。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 第四单元The American Dream《美国梦》为例,文章内容是关于“美国梦是什么?如何实现美国梦?”,宏观主题上,教师可补充本土文化主题(红色革命)背景知识,映射中国梦的含义和中国革命江西故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微观词句上,以词汇“dedication(奉献)”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时可以依托江西红色革命文化引导学生回顾江西红色革命史,通过用“dedication”造句或者句子翻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故事并学习其革命精神。

此外,外语教师们在教学素材积累的基础上应积极促成具有赣鄱文化特色的大学英语教材的撰写。教材撰写者必须精通赣鄱文化知识和英语语言知识,可以集中优秀的外语教师和赣鄱文化专家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赣鄱文化专家负责文化内容的梳理与筛选,外语教师则负责教材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利用英语语言载体承担起传播本土文化的义务和责任,推动依托赣鄱文化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

(三)创新教学模式,拓宽思政空间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赣鄱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思政”教育拟采取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的“线上+线下”多端混合式教学方法,建立教和学相结合的动态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样的线上学习方案,有效拓展学生语言学习和价值塑造空间。

线上教学环节主要是在学习通平台发布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微课视频和课件,以便学生自主学习基本的语言知识点。根据平台提供的自动统计功能,教师可督促和记录学生的学习状态,发布相关测试题进行自学效果检测。此外,根据融入的本土文化思政映射点进行相关主题材料的补充,并发布学习要求,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以主题项目为载体进行本土文化内容输出。

线下课堂教学通过信息技术和多样化活动促进学生积极、深度参与,辅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实现语言学习和全人发展的双赢。具体实现方式如下:关于文章精读部分的字词句讲解,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展示相结合的方法,并通过提问、讨论、对话的形式检验学生对语言的掌握程度。在互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互助精神以及理解他人、换位思考的能力。此外,通过扩展微观字词例句的形式巧妙融入依托赣鄱文化的思政元素,使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关于宏观主题内容,主要通过小组形式展开项目活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确定项目主题、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最终以宣扬赣鄱本土文化为落脚点进行展示和输出。项目活动成果可以是江西绿色生态建设文本的英译、依托短视频制作的古色文化英文介绍、英文话剧演绎红色文化故事、英文演讲学习楷模精神规划职业方向等,从而培养学生用专业所学知识“讲江西故事、传播江西声音”,坚定文化自信、推动赣鄱文化“走出去”。

(四)优化评价设计,深化思政力度

优化“思政”评价设计,是要从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三个维度出发,坚持隐形评价和显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既注重考试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和学生实践产出的形式多样的非标准答案考核模式,将语言知识目标、批判性思维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融为一体,让学生成为学习和评价的主体,激发学习热情,有效调控学习过程,从而获得学习成就感,发挥评价的思政功能。

在评价内容上,应从课程教学内容出发,以语言知识和技能为显性评价载体,以隐形思政内容为依托,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形式,观察、记录和评价学生在赣鄱本土文化输出方面是否有国家意识、是否有母语文化自信、是否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等价值倾向。

在评价方式上,应坚持过程性评价高于终结性评价。一方面,注重过程、长期考核,形成递进式周期性的评价总结;另一方面,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三观”养成和文化累积。过程性评价标准的制订更应该关注学生在完成各项任务时表现出的个人素养,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例如,通过腾讯文档匿名评价和信息共享等形式)及时获取评价反馈。

在评价主体上,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实现提高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也是思政育人思维的体现。学生自评可以让学生对自我表现进行反思和总结,组间互评可以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欣赏他人、自我提高。借助学习通平台的评价功能,公开透明,激励学生相互评价监督,以最佳的状态呈现学习状态,既能考查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又能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三、结语

将赣鄱本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是“大思政”背景下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是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新视角,也是赣鄱文化“走出去”的新思考。通过明确思政教学目标、重构思政教学内容、创新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以及优化“思政”评价设计,提供了依托本土文化的外语课程思政实践框架,有助于传播江西本土文化,坚定学生文化自信,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英语课程教学体系形成跨界交叉的联动态势,为江西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的視角和思路,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何莲珍.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修订依据与要点[J].外语界,2020(4):13-18.

[2] 聂庆娟.青岛红色文化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研究[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21(1):110-114.

[3] 曾艺,黄婉彧.赣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探索研究[J].现代交际,2021(15):176-178.

[4] 胡杰辉.外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J].中国外语,2021(2):53-59.

[5] 刘正光,岳曼曼.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5):21-29.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21年度项目“‘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赣鄱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融合研究” (JC21244)。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大学英语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