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复杂属性的实现困境与对策:基于新课标教材编写建议的思考

2023-06-10 01:56:02丛雨馨
文教资料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材编写义务教育新课标

丛雨馨

摘 要:教材编写是教材建设的重要保障,是把握教材质量的首要环节。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新课标之教材编写建议部分为新教材的编制工作提出了更精细化的实施要求,同时也凸显出教材的三种复杂属性,即知识性与素养性、政治性与教学性、本土性与国际性。编写新时期符合时代特点的教材需要厘清这三种复杂属性的关系。我们要以知识性为支架基石,形成素养性教材体系;以政治性为激励导向,具备教学论立场的教材体系;以本土性为家国特色,建构富有全球意识的教材体系。

关键词:新课标 义务教育 教材编写

一、新课标为教材编写提供理論基础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教材工作。一方面,教材影响着教育内部的功能发展。作为师生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教材对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教材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领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谱系。教材具备复杂性,教材建设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教材编写是教材建设的基点、重点[1],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桥梁。[2]新中国自成立以来十分注重教材编写工作。

为了更好地编写和完善教材,教材建设需要投入教材理论研究之中。课程标准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明确的教育目标。我国义务教育的教材编写者在进行教材编写工作前需要掌握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并且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最终得以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出符合学科任务的教学文本。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管理的直接依据。课程标准必然顺应新形势,预示着课程教材的改革方向。2022年3月,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较于2001年和2011年的课程标准,新一轮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以往基础上增加了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为新教材编制工作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实施要求。[3]扩展教材编写要求这一举措使新课标为教材编写提供了更加规范化的研制准则,也为各科教材编写工作者提出了专业化、详细化的要求与建议。

本文意图从义务教育新课标的教材编写建议部分出发,进一步探讨义务教育教材的属性以及属性之间的矛盾关系,为今后更好地编写或完善中小学教材提供理论基础。

二、新课标对教材属性的新要求

整理并分析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的相关资料后,我们共总结出新课标对义务教育教材提出的三对矛盾属性,分别是知识性与素养性、政治性与教学性、本土性与国际性。

(一)内容基石与时代需要:教材的知识性与素养性

从教育逻辑的角度来讲,教材离不开知识性。知识具备滋养精神世界、指导生活实践、提供经验框架的作用,是教学过程的基础内容。[4]2022年版新课标教材编写更加强调了知识的跨学科性。地理、化学教材编写建议提出教材的内容设置要体现跨学科知识内容,促进学生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历史教材编写建议更是明确指出,历史教材内容要体现与语文、道德与法治、地理、艺术等课程有机联系,并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方式使学生学习立体化。可见,知识性一直备受教材研制的关注。

“素养性”是教材编写的最新理念。素养性是指以培育学生综合品质和发展能力为中心的教材属性。2022年版新课标强调要将核心素养作为发展目标纳入教材,坚持素养导向,基于核心素养精选素材。物理教材编写要求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材内容需要围绕核心素养的要求选择。地理教材编写要求充分体现教科书的育人教材,将核心素养作为谋篇布局的纲领。

从教学内容来看,素养性要求教材杜绝盲目追求学科内容的完备性与知识覆盖性,更加强调学生综合性能力的培养。从教学过程来看,素养性要求教材着重体现教学的呈现过程而非呈现结果。从社会需求来看,素养性要求教材要促进学生学会创新、学会批判,最终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以培养当下时代所急需的理想人才。

(二)价值导向与教育本质:教材的政治性与教学性

政治性是教材的价值引领。教材具有社会教育功能,是有目的、有组织、有效率的思想道德教化工具。[1]新课标的教材编写扩大了教材政治性的影响范围。2022年版新课标在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自然学科的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添加了“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性”的编写原则并以首条展示,足以证实了政治性的重要地位。政治性贯彻在教材体系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教学性是我国中小学教材研发编制中备受瞩目的话题之一。新一轮课程方案中提到,教材需要创新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变革,这说明教材编制开始把眼光投放于“如何教,如何学”,而不仅仅是“教什么,学什么”。教学性是教材区别于其他文本读物的特有属性,教材作为规范教学的读物,是专门为教学而设计的,为学生而服务的。[5]教材应当具备教学理论基础。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资源,教材影响着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环境提出要求,规范着教学评价的科学系统化。反之,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等各教学系统也在无形之中影响并制约着教材,逐步激发教材的教学属性。

(三)文化延续与外来引进:教材的本土性与国际性

本土性是教材的文化载体,教材受当地社会文化的支配与影响。教材建设与文化的发展逻辑与演化路径具有内在一致性。[6]文化为教材建设提供精神指导,教材促进文化的创新与传承。从内容选择上来看,新课标教材编写还建议鼓励非人文教材多增添中国故事和中国人物,使学生感悟民族智慧,树立民族自信。

以往学科课标中并未明确提及教材的国际性属性,只有语文教材编写建议中称教材要尊重多样文化。而数学、物理、生物教材在新课标编写建议中称,教材要具备国际属性。教材编写要具备国际意识,注重多元文化交流,多吸纳他国先进元素,借鉴国外优秀教材案例以丰富和促进我国教材更新与完善。国际性是教材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的全球化浪潮逐步推进,当代教育理念开始培育“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7]这意味着,教材需要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跨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等国际化教育理念与共识。

三、现行三对教材复杂属性的现实困境

(一)学科立场与素养立场之间的矛盾

教材改革不能以对立或割裂的眼光去看待知识性与素养性。一方面,偏重知识性而忽视素养性的教材很容易造成“知识本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材采取照搬苏联教材模式,确立了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材体系,但由于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而被终止。改革开放后,为恢复和重建当时的教材体系,我国教材开始了以“难、繁、偏、旧”为主的知识本位编写模式,对教学改革起到了阻碍作用。另一方面,偏重素养性而忽视知识性的教材并不符合教学活动本质的认识。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借助知识相互作用的教育过程。知识性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成功经验去解决问题,是实现素养性的有效前提。丢失了知识性的教材会变成一种情感感化,很难使学生形成系统的内化过程。学科知识也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使得教学活动摆脱了日常经验的时空局限,为学生发展素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8]

教材编写需要权衡知识性与素养性。为了解决知识性与素养性彼此脱离的难题,新课标倡导教材既要注重教材内容的基础性,又要关注内容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但是,这种素养性与知识性相结合的教材在真正教学时存在某些问题。首先,不是所有教材内容都需要强调素养性,有时将素养性强加在学科教学中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部分教师对教材中素养性部分意识淡薄,很容易导致素养性难以真正发挥。新课标教材编写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但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教学观念却是以考为中心,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这种知识本位的观念促使教师在教学时难以发挥教材的素养性。比如教师对语文教材的新闻单元部分只关注新闻课文阅读,忽略采访与写作;甚至有现代新诗及戏剧部分被随意缩减甚至完全不学的现象发生。[9]最后,教材的内容设计容易陷入“为活动而活动”的假素养教学。一些教师过分关注核心素养的匹配性,致使学习目标与驱动性问题脱节,最终导致学习目标既不能操作,也不能测评。[10]

(二)政治立场与教学立场之间的矛盾

教材编写需要杜绝政治性的过度发挥。一方面,过于偏重政治性的教材容易反作用于政治本身。如果教材一味地去构建那些只为阶级服务却不合教学逻辑的内容,并使用一些非教学逻辑的压迫手段时,学生或者公众很快便会否定它、抨击它。另一方面,过于偏重政治性的编写趋势会使教材改革趋于停滞。这类教材会过分关注教材内容是否满足集团的利益以及编审人员是否具备正确的政治面貌。这样的趋势会导致教材功能异变,学科逻辑体系破裂,基础知识被严重破坏,不仅阻碍了教材改革,而且影响了教育进步。

反之,失去政治性而过分偏重教学性的教材是无法长期存在的。虽然教学性是教材的本质属性,但忽视政治性就等同于摒弃了无形之中保护教材的社会共识。有了政治的引领与保护,教材才会引导学生自觉达成一种共识。只有社会达成这般共识,教材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性。

(三)国家立场与国际立场之间的矛盾

教材编写不能走“绝对本土化”趋势。“绝对本土化”教材就是倾向于完全封闭式编写形式,杜绝别国一切的教材经验与教训。这样虽然避免了外来的糟粕文化,但久而久之,教材失去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机会,反而影响教材改革的进步与创新。教材发展不能位于国际发展边界而独立存活, 本土性与他国本土性处处碰撞更能促进进步。

“完全国际化”教材也并不符合本国的教育目的。“完全国际化”教材是指教材体系完全倾向于国外教材体系,盲目学习国外经验,直接照搬国外编写模式,整体体系完全脱离于本土社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本国社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而这种完全倾向国际的教材系统会逐渐变成为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输送人才的工具,最后必然造成本土人才的流失或者各地发展贫富悬殊。[11]

四、调适三对教材复杂属性的对策与建议

(一)以知识性为支架系统,发展综合素养性教材走向

从教材研制来说,教材编写要以知识性为基础,引导教材发挥知识的内在素养。知识本体散发的素养是最自然的,这种素养更容易融入教学。因此,在选用素材时可以多加考虑那些有故事背景、有画面感的内容文本。再者,教材内容还需要密切联系社会情境。并不是每一个知识都能够轻易散发内在素养,通常这些难以体现素养的知识也是教学过程中最难呈现的内容,因为它们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有了情境的知识性才可以让教材内容从静态的抽象文本转化为动态的资源工具。[12]

此外,从教材使用来说,把握知识性与素养性更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教材素养。鼓励教师参与研发、评价、审核教材的全过程,让教师真正了解素材的设计意图,真正清楚有哪些内容是偏重知识性的,有哪些内容偏重素养性的。这样一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发挥教材的功能,学生也能获得知识与素养的同向提升。

(二)以政治性为激励导向,发挥教材的教学论立场

教学性始终要放在政治性之后。教材不仅仅在于选择什么内容,如何呈现内容,还涉及由谁来选择内容。前者是关乎教材教学性的问题,后者是关乎教材政治性的问题。一方面,教材要高度重视政治性,防止方向错乱。另外,努力平衡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教育效益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教材要始终以教学为本,建立教学逻辑原理。教学性是教材的本质属性,教材要尊重教学,一切以教学为目的。教材编制要考虑学生因素、社会因素和学科因素;教材设计要突出重点,集中难点,配合支架教学;教材评价要以教学主体为首,提高效率为目的。

(三)以本土性为家国特色,构建全球意识的教材体系

教材编写要顺应时代和国际发展的大趋势,并遵循本国国情和当地文化。教材既不能追求“闭关锁国”,也不能实行“全盘西化”。一方面,教材设计要反映符合当下的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之间的关系,以客观的眼光看待文化,既不过度崇拜也不漠视遗弃。重视本土性不是返古倒退,而是一个接古开新的过程。本土性可以吸取前人经验,利用历史潮流来决定当下某一种文化的接受或放弃。教材要以文化为根,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另一方面,教材要顺应国际趋势,构建教材现代化。教材编制者应增设时事板块,使学生了解当下时事热点,树立大局意识;鼓励学生学习他国优秀文化,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形成共同体观念;鼓励设計内容与结构参考与借鉴他国优秀范例,广泛听取建议,从他国获得益处以弥补自身不足。

参考文献:

[1] 曾天山. 教材论[M]. 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2] 曹周天,余宏亮. 为新时代教材编研创新凝心聚力——第二届中小学教材论坛侧记[J]. 课程·教材·教法,2021(2):138-141.

[3] 余慧娟,钱丽欣. 为培养时代新人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详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 [J]. 人民教育,2022(9):13-17.

[4] 徐冰鸥,潘洪建. 知识内容:基本蕴涵、教育价值与教学策略[J]. 教育研究,2013(9):120-127.

[5] 曾天山. 论教材的教学论基础[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63-68.

[6] 刘学智,张振. 百年中国共产党教材建设的特色化道路[J]. 教育研究,2021(8):4-13.

[7] 俞佩彤,占小红. 全球化背景下2019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研究[J]. 化学教学,2022(6):23-28.

[8] 胡定荣. 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变革应辩证处理三对矛盾关系[J]. 课程·教材·教法,2022(9):56-58.

[9] 杨葛莉. 项目化学习: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实施困境的突破[J].中国教育学刊,2019(12):79-80,93.

[10] 安富海. 项目化学习的实践困境及改进策略研究[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119-125.

[11] 石中英. 本土知识与教育改革[J]. 教育研究,2001(8):13-18.

[12] 张良. 核心素养的生成:以知识观重建为路径[J]. 教育研究,2019(9):65-70.

基金项目:辽宁师范大学校级人文社科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教材建设智慧与经验研究” (203070092226)。

猜你喜欢
教材编写义务教育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之浅见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税制改革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1:26:16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19:34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18:07
浅析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考试周刊(2016年78期)2016-10-12 12:4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