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以语言运用、文化自信、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内涵,推动基础教育走向素质教育新纪元。在此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聚焦核心素养理念要求,加快教学模式转型,彰显“大语文”特性,将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效作为当前重要任务。阅读与写作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的“两翼”,二者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构建读写融合支点,打破以往孤立、分散的教学模式,不失为小学语文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一、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现实意义
小学语文实施读写结合是冲破固化教学思维,推动教学创新的有力尝试,极具研究价值与实践意义。具体而言,第一,有助于让语文课堂重焕生机。学生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兴趣的稳定性与持久性是教学改革永恒不变的话题。读写结合打破了小学语文习以为常的模式化课堂组织策略,赋予教学设计更多的可能性,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重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升课堂参与主动性。与此同时,读写结合更加强调语文知识的结构性、一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语文学习规律,总结学习方法,提升教学的指向性与有效性,摆脱符号化的浅显认知,走向深度学习,助力语文素养的个性化发展。第二,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学习的根基。而阅读与写作是语言运用的两大构成,其中阅读是语言的输入环节,发挥积累与感悟的作用,而写作是语言的输出环节,承担内化与迁移的职能。小学语文实施读写结合形成了语言运用的良性闭环,通过阅读锻炼学生提炼关键信息和思辨的能力,品味语言特色,获取写作素材与方法。学生通过写作完成对阅读认知的复盘以及对阅读情感的深化,实现语言素养的正向迁移,塑造积极个性的表达方式。可见,读写结合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其深度发展。
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策略
(一)以阅读发展写作能力
1. 课内阅读学写法
写作是一项技巧性较强的认知活动,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素材积累,还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与技巧,而课内阅读无疑是学生获得写作方法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需引导学生采取批注式阅读完成对课文的解构,从中发现写作方法。以《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为例,本单元的导语给出了关键提示,指出结合资料,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教师可围绕这些要素引导学生展开批注式阅读。鉴于学生阅读思维的薄弱性,教师可设计具体的任务导向,组织学生展开反复阅读,以任务为支点展开。第一轮阅读完成段落划分,明确课文围绕圆明园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立足整体视角理清课文结构,搭建写作主框架。第二轮阅读总结每个段落所讲的内容,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渗透分段叙述方法。第三轮阅读聚焦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学会突出重点。例如,思考作者为什么用了那么多段落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进一步深化分段叙述要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每一次阅读的体会以旁注的方式记录下来,层层深入地完成对课文内容的分析,自主完成对写作方法的提炼。
2. 课外阅读做沉淀
曾有教育专家指出“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素来有“大语文”之称,知识内容涉及广泛,单纯地实施依参而教难以实现语文素养的深度发展。基于此,教师应该注重课外阅读拓展,开阔学生视野,丰富文学素养积淀,助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为了保证课外阅读的适切性,教师可以采取以教材为原点的辐射性课外拓展方式。例如,以“走进鲁迅”单元为例,包含《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师可围绕单元主题组织课外阅读。由以上课文引申出《故乡》《野草》整本书阅读,促使学生走进鲁迅的文字,感受其独特的写作思维与手法。再如,阅读与积累鲁迅先生的名言名句,体会其思想深度,学会运用到合适的语境中。通过课内外的结合,打破阅读教学的封闭性,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其自主阅读的意识与能力。
(二)以寫作重塑阅读文本
1. 读后续写延伸阅读思维
读后续写是以学生的认知与理解为基础完成对课文的重塑,对延伸阅读思维与强化写作训练大有裨益。因此,教师借助巧妙的教学设计,实现读后续写育人优势的最大化。以《慈母情深》教学为例,此篇课文以母爱为主题,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易于形成情感共鸣。同时,课文中有多处留白,不失为个性化写作训练的切入点。例如,“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作者对于母亲的眼睛并未给予过多的笔墨刻画,引发学生无限遐想。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以及自己的理解填补这一空白,激活阅读思维,让其插上想象的翅膀。又如,课文的结尾同样具有开放性,让学生围绕“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之后的事情展开续写,在符合整篇课文主体逻辑的前提下,展开大胆创编。读后续写活动让学生的阅读不仅仅停留于文字,还能够提升阅读思维的生长性,促进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协同发展。
2. 正向迁移深化阅读感悟
语文学习的最终落脚点是学以致用,读写结合同样聚焦学生对于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因此,教师设计读后的仿写活动,实现对阅读所得的正向迁移,在深化阅读感悟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自我表达方式。以《夏天里的成长》课文为例,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围绕中心意思展开写作,教师在完成课文解读之后,设计仿写微写作训练,形成对阅读理解的反馈。例如,此篇课文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一句统领全文,结尾点明中心思想,升华主题。让学生自选话题运用此种布局结构写一段话,在仿写中突出课文写作特点,精准把握中心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立足写作视角,分析作者的选材思路。例如,作者围绕“迅速生长”列举了很多例子,从动植物以及人、事物多个角度来描写“迅速生长”,每个段落内容都紧紧围绕这一角度来写等等。教师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模仿作者手法对写作素材进行整合,紧扣中心思想完成对课文主体内容的补充。
教师通过围绕课文写作特点设计相对应的写作练习活动,促使学生对语篇结构以及不同段落的作用形成更为精准的理解,强化立意为宗的写作手法。
(三)以关联促成读写一体
捕捉内在关联是促成读写一体化的关键,也是推动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走向深刻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需要整合单元主题,深入挖掘阅读与写作二者的关联触点,以此作为组织读写结合教学的切入点,提升教学指向性。例如,《桥》《穷人》两篇课文都是感人的虚构故事,而本单元的习作主题为“笔尖流出的故事”,同样是虚构作文。教师围绕单元主题,可要求学生创编一个故事,明确读写结合教学的融合触点。例如,如何让虚构故事更具感染力,这就需要学生根据核心议题从课文中抽象出写作手法。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阅读发现每篇课文不同的手法特点,引申为对写作语言形式的分析,如思考作文语言应该怎样说,增加写作张力。通过明确读写内在关联性,打造读写一体化的语文教学模式,让阅读与写作两大板块自然融合、协同生长。
结束语
总而言之,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有力尝试,弱化了固化的知识板块界限,强调了语文知识的整体性,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大有裨益。教师需要立足学生的认知需求与教学实践,探索切实可行的组织策略,提升读写结合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