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优化课程管理路径分析

2023-06-09 18:48李保华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3年6期
关键词:双减校本劳动

李保华

针对中小学阶段学生课业繁重、校外培训负担重的现实问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育管理者要以课程管理为抓手,在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开足国家和地方课程,同时要结合本校情况开发校本课程,不断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建立起基础与特长互补、立德与树人并重的课程体系,推动全面育人目标的真正落实。

一、基础与特长互补,助力学生全面提升

课程管理是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引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努力响应国家的人才培养战略,在开足国家与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从本校学情出发设计阶梯式的校本课程、特色课程、多元课程。

(一)分年级段设置,开发校本课程

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要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分年级段进行。针对低年级学生,学校可以开设“自主识字”“同步阅读”“联想写话”等课程。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的提升,中年级孩子的心理、生理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此阶段是强化学生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学校可以适时开发游泳课程、足球课程,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能,还能塑造学生拼搏、合作的精神,培养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中高年级劳动教育要指导学生参与家居清洁、收纳整理、制作简单的家常餐等。“食育”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健康的饮食文化,还能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生活能力,真切感知父母的艰辛。因此,对中高年级学生开展“食育”意义深远。

(二)基于学生兴趣,开设特色课程

学校要遵循“整体与个性发展并重”的原则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全体学生发展。学校要鼓励教师参与到特色课程建设中来,为有特长的教师搭建展现自己才能的平台,组织他们结合自己的特长与兴趣撰写校本教材。一般情况下,学校的特色课程分为艺术、体育、科技三大类别,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服务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特长训练。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校可以开展菜单式的选课方式,特色课程包含编程、科技制作、二胡、机器人、足球、表演等。为了提升特色课程的教学质量,推动特色课程的有序开展,学校可以采取引进人才和资源的方式解决校内资源不均、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另外,学校可以安排专人负责检查特色课程的教学计划、方案制订及课程管理,将特色课程纳入学校常态化课程建设机制。

(三)立足学科,开设拓展课程

以“双减”理念支撑学科教学,需要教师摒弃以分数为主的价值取向,坚守“以生为本”的教育宗旨,尽力打造“学思课堂”模式,同时在“学思课堂”总框架的指导下,提炼学科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通过合理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科素养培育落到实处。学校可以尝试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上精心设计预习计划,根据不同课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学情的“导学单”,助力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例如,语文和英语学科,教师可以利用课前3分钟对学生开展语言训练,培养学生敢于开口、善于说话的语言素养。而数学学科,教师可以借助可视化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系统脉络体系,利用课前3分钟,组织学生开展口算训练。

二、立德与树人并重,推动“五育”落实

(一)抓好假日评选,构建家校共同体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的教育根本任务,其真正的落实需要教师摆脱“说教式”模式。例如,教师可以抓住假日评选,分年级设计“假日表现评价量表”,为家长提供参与学生德育活动的抓手,确保学生在家校共同构建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学校还可以班级为单位,利用班会、假日等对阶段时间内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用榜样的力量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

(二)以大课堂为载体,构建全员育人体系

学校可以邀请有专长的家长从自身感悟、实际工作出发对孩子开展教育,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进而涵养优秀的品德,不断拓宽德育路径,同时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机制,共同助力孩子健康成长。学校“大讲堂”凝聚了各方的力量,通过关爱、支持良好氛围的营造,让德育之花开遍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例如,周末学生为父母做一顿饭,给爷爷奶奶分享自己的生活趣事,在体验亲情中感恩父母。

(三)以节日为契机,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

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化信心,帮助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学校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知传统、懂礼仪”。例如,在端午节,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中国心,端午情”的主题活动,通过“话端午”“读屈原”茶话会或手抄报活动的开展,加深学生对端午这一传统节日的深刻理解,并从中激活爱国热情。另外,学校还可以召集家长和学生参与“包粽子”的实践活动。在活动参与中,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这一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除了强调全员参与,学校还要坚持时空德育,追求每一项活动的有效性,确保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能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四)以美丽校园建设为依托,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学生的发展有赖于和谐、温馨的环境。学生只有从心出发爱校园、爱宿舍,才会在愉悦的环境中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对学生开展德育活动,要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让德育布满每一间教室,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以此传递德育的芬芳。另外,学校还应该开展常态化的食品安全、校园霸凌、防火防灾等主题教育活动,为学生构建起温馨、和谐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五)以大课间内容为重点,组织学生开展健身锻炼

健康的体魄是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为了强化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学校不仅要利用好一年一度的运动会,还要严格要求教师不得占用体育课和大课间的活动。传统的课间活动,由班主任或体育教师带领学生跑步、做广播体操为主,一成不变的活动不仅难以吸引学生参与,还会弱化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因此,学校必须积极优化大课间体育内容与形式。学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由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如带领全体师生做韵律体操;分年级开展跳绳、踢毽子、丢沙包等体育游戏活动。另外,为了确保课间活动有序开展,学校要督促教师做好监督和安全防护的工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每一个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中获得体能的提升,助力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

(六)以公益劳动和自我服务为依托,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学校要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参与中磨炼意志与心性,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劳动教育是助力学生全面提升与發展的关键一环。学校要指导班主任合理安排班级劳动活动,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

学校要定期组织劳动活动,如“红领巾除草活动”“植树活动”“美化校园活动”等。除了常态化的劳动教育,学校还可以联合社会的力量鼓励学生参与公益实践活动,如本校上学期少先队参与的“绿化城市”活动、“清理护栏”活动等。这些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到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理念,同时促进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综上所述,以创新为理念,积极优化课程管理与建设是落实“双减”的必然要求。在当前的教育管理中,学校只有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才能落实“五育”并举,才能推动全面育人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双减校本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