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质控与再认证是全力推进全国胸痛中心建设的保障

2023-06-08 09:42文图中国医药科学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胸痛中心建设

文图/《中国医药科学》 潘 锋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通知》等要求,稳步推动中国胸痛中心常态化质控工作进程,持续提升胸痛中心建设水平,中国胸痛中心联盟等组织撰写了《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2022)》(全国版)(简称报告)及《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2022)》(省级版),报告于2023 年4 月20 日在“第二十六届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暨第十二届中国胸痛中心大会”(CCIF&CCPCC2023)胸痛中心质控与再认证论坛上正式发布。

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副主席、中国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执行主任兼质控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方唯一教授介绍了全国胸痛中心及胸痛救治单元的建设情况并部署了未来重点工作。方唯一教授表示,2023 年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将在国家卫健委的指导下,在全国医疗机构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 》战略方针,统筹行业资源和社会力量,全力推进全国胸痛中心建设,持续提升各级医疗机构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推动改善医疗服务。

胸痛中心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方唯一教授首先介绍说,2022 年中国胸痛中心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12 月31 日,中国胸痛中心执行工作委员会共组织完成31 批次认证,2241 家单位通过认证,其中1093 家标准版胸痛中心、1148 家基层版胸痛中心,全国急性胸痛救治基本网络初步形成。2021 年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发布《急性冠脉综合征分级诊疗技术方案》,方案明确要求各基层单位结合自身功能定位开展胸痛救治单元工作。2020 年4 月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发布《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实施方案》,同时组织开展多项工作全面推进胸痛救治单元建设。截至目前已有超过7635 家医疗机构启动建设,累计通过验收近1209 家,累计救治高危急性胸痛患者24 548 例。2022 年全国已通过认证的2241 家胸痛中心,救治高危急性胸痛患者 847 210 例。其中,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299 032 例,占比35.3%;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176 962 例,占比20.89%;不稳定型心绞痛(UA) 患者335 070 例,占比39.55%;主动脉夹层患者24 534 例,占比2.9%;肺动脉栓塞患者11 612 例,占比1.37%。

方唯一教授说,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显著缩短了STEMI 患者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时间:2022 年标准版胸痛中心单位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S2FMC)时间为327.6 min,基层版胸痛中心单位S2FMC 时间为342.9 min,且高于标准版胸痛中心单位;2021 年至2022 年10 月,胸痛救治单元平均S2FMC 时间为160 min,大大短于基层版和标准版胸痛中心。将2021—2022期间直达胸痛中心的STEMI 患者与同期经过救治单元的STEMI患者进行分析比较:相较于直达胸痛中心,经胸痛救治单元转出的STEMI 患者从进入医院大门到导丝通过的时间(D2W)、平均开始溶栓时间(D2N)更短,STEMI 患者早期再灌注比例更高。

同时,胸痛中心建设显著提高了STEMI 患者的再灌注治疗比例,标准版胸痛中心及基层版胸痛中心12 h 内到达医院的STEMI 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分别为87.6%和86.9%,呈现上升趋势。胸痛中心保证了短时间内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救治,2023 年标准版与基层版胸痛中心D2W 时间持续缩短至71、75 min,达标率分别上升至83%和80%。通过认证的基层版胸痛中心单位D2N 时间持续下降至30 min,达标比例持续上升至73%。此外,还缩短了住院时间、节省了住院费用、降低了病死率。胸痛中心建设之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平均病死率为10%以上,2022 年标准版和基层版胸痛中心单位STEMI 患者院内病死率分别为3.33%和3.92%,通过胸痛中心建设,显著优化了救治流程,改善了患者预后。方唯一教授认为,目前,全国胸痛中心的建设及质控工作仍需进一步推进,患者延误依然是我国急性胸痛救治面临的重要挑战。

加强质控与再认证

曲新凯教授作学术报告

在CCIF & CCPCC2023 同期举行的“中国胸痛中心建设发布会”上,中国胸痛中心执行委员会秘书长、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曲新凯教授强调要狠抓质控关,推动胸痛中心体系稳步前行。

曲新凯教授表示,胸痛中心质控工作是推动我国胸痛中心体系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胸痛中心制定了质控考核标准、逐步落实中国胸痛中心《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指标及考核办法》等常态化质控方案,发布中国胸痛中心质控报告(全国版/各省版),报告连续4 年由胸痛中心总部提交至国家卫健委。同时,中国胸痛中心开展多项工作,落实三级质控工作体系职能:包括在全国层面组建全国质控飞检专家队伍,开展培训;开展年度质控飞检;年度向国家卫健委报送工作进展、建立与地方卫健委、省级联盟常态化沟通机制;发布季度、半年度、年度胸痛中心质控报告等。在省市级胸痛中心联盟层面开展省级质控工作部署会议,组建省级质控专家;推动地方政策文件发布,目前已有16 个省份发布质控相关政策文件,开展区域内胸痛中心数据常态化核查。

针对中国胸痛中心常态化质控现阶段的挑战及工作重点,曲新凯教授强调继续健全“全国—省级—地级市”联盟三级质控工作体系,并提出了2023 年胸痛中心质控的四项重要工作目标。一是加强政府互动,推动5 个省份质控工作相关的政策文件发布,推动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参与;二是落实10 个省份常态化数据核查,开展专家培训、分享省份经验,打造标杆省份;三是开展质控飞检,落实奖惩措施,将质控与再认证工作有效结合;四是发挥三级质控体系功能,加强总部、办公室与省联盟季度沟通,落实省内数据填报、质控改进工作。

上海市胸痛中心联盟秘书长彭文辉教授强调,再认证工作是促进胸痛中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彭文辉教授指出,目前再认证工作已经持续开展5 年,完成共计10 个批次,总计861 家胸痛中心单位的再认证。截至2023 年,将有1310 家胸痛中心涉及再认证。

彭文辉教授认为,胸痛中心再认证目前存的主要问题有:一、医院内部质控机制未落实,导致关键救治指标未持续改善;通过认证后胸痛中心大多由心内科或急诊科内部管理,从医院层面变成科室的工作,数据指标较认证时有明显下降,流程执行不规范。二、数据管理机制不完善,病例、时间节点等存在漏报和缺失;只重视STEMI 患者,NSTEMI/UA 管理缺乏有效机制,低危患者流程执行不规范。三、胸痛中心持续建设提升方向不明确,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未持续完善;未带动区域上学科体系和救治能力提升,各医疗机构协作机制脱节。

打通胸痛救治“起跑”第一公里

为推动地市级胸痛中心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于胸痛患者的诊断和救治水平,减少胸痛发病后早期的救治延误,降低胸痛患者的病死率、提升心肌梗死救治效率。由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等共同举办的“中国心·健康行—2023 年地市级胸痛中心建设推进项目启动会”,在CCIF&CCPCC2023 期间举行。

大会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表示,目前中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第一死亡地点在家中的占78%,因此,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县域急救救治能力尤为关键。当前胸痛中心建设在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行业协会、多学科专家和社会资源的支持推动下,在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医疗体系的改革以及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健康预防的转移中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截至2021 年,胸痛中心已为204 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高效规范救治。地级市联盟作为推动胸痛救治单元建设的主力军,未来将在这项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需要不断通过拓展各级对胸痛中心建设的认知度和加强质控管理双管齐下,加速推进地市级胸痛中心和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共同助力健康中国2030。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蒋峻教授介绍了“中国心·健康行—2023 年地市级胸痛中心建设推进项目”的背景和规划。鉴于未来几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数量将急剧攀升,预计2030 年心肌梗死患者将达到2260 万,形势十分严峻。该项目将推动县域医院胸痛中心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于胸痛患者的诊断和救治水平,减少胸痛发病后早期的救治延误,降低胸痛患者病死率,提升心肌梗死救治效率。项目将通过举办全县域救治单元启动会等活动,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动建立规范化胸痛救治单元,打通胸痛救治“起跑”第一公里;同时组织省市级心血管病专家深入县域医院进行到院现场指导,不断加速推进地市级胸痛中心建设,坚持中西医并重,提升基层诊疗能力,更好地为胸痛患者健康保驾护航,为中国心血管健康事业全面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胸痛中心专科医联体—优化分级诊疗项目”启动仪式在CCIF & CCPCC2023 期间举行。四川省人民医院陶剑虹教授介绍,ACS 是动脉粥样硬化自然史的关键事件之一,首次罹患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AD)时常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同时ACS 也是一级预防策略的重点关注事件。ACS 后至少在未来的6 ~12 个月内,复发致死性和非致死性缺血性事件的风险仍然大幅升高,因此,在此高危时期进行有效的二级预防管理,为延长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机会。目前,ACS 患者出院后仍面临着较高的心血管事件复发和死亡风险,“胸痛中心专科医联体—优化分级诊疗项目”将通过探索以胸痛中心上级医院为中心、向下带动基层医院的ACS 分级随访模式,贯彻分级诊疗的政策方针,更好地推进胸痛中心ACS 患者的随访管理路径的下沉,助力基层医院优化随访管理。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传保教授分享了齐鲁医院胸痛中心的随访经验。ACS 患者的全程管理涉及院前、院中、院后、社区管理多个环节,急性期的救治,ACS 患者的全程管理包括合并症的诊治、长期随访、运动康复、生活方式干预、健康教育、患者自我管理、精神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等。胸痛中心通过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规范治疗,可提高患者规范治疗的依从性;同时,有效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相关指标在目标范围内,监测并管理治疗相关副作用;此外预防或延缓再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也十分重要,可降低再入院次数、提高远期生存率。

李传保教授强调了随访管理的个性化、综合性、指导性、及时性和连续性原则,以及以患者为中心、以指南为导向、多学科合作综合管理的重要性。此外,胸痛中心通过有效整合院前和院内流程,通过基层急救能力的提升,全流程管理是ACS 患者降低病死率、科学康复的关键。李传保教授认为,ACS 患者远期仍存在再发MACE风险,院外随访管理是疾病救治的重要组成和延续,可以达到更好的医疗效果、更少的医疗开支和更高的生活质量,系统、具体地制定和实施规范化随访流程将是未来思考和研究的方向。

全力推进全国胸痛中心建设

方唯一教授介绍,2023 年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将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各级协同工作机构与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合作,定期向卫生行政部门报送胸痛中心工作进展,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高效落实胸痛中心各项工作。

二、持续提高胸痛中心认证及建设数量,根据建设及认证标准要求,开展多维度、多形式的培训,持续提升各级医疗机构急性胸痛患者救治能力及胸痛中心建设水平。

三、加强胸痛中心再认证及常态化质控力度,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持续提升胸痛中心建设质量,重点推动省级、地市级胸痛中心全面质控。

四、建立ACS 患者全程、全面管理的随访体系,落实《急性冠脉综合征分级诊疗技术方案》要求,规范随访内容及流程,提供便捷随访工具,提升随访效率,减轻医务人员工作负荷,开展ACS患者随访管理培训及经验分享,提升随访质量,提高患者黏性,加速实现从急救到二级预防,从急病急救到全程管理的延伸。

五、持续深化胸痛中心体系建设,推动分级诊疗落地。落实《急性冠脉综合征分级诊疗技术方案》要求,明确各级卫生医疗机构职责任务。以胸痛中心(标准版、基层版)、胸痛救治单元建设为抓手,提升各级医疗机构急性胸痛救治效率;以信息化技术为工具,实现上下级医院患者信息共享,互联互通。

六、以胸痛协同救治网络建设为抓手,落实千县工程要求。通过规范化胸痛中心和心电诊断中心建设及持续改进,提升县域医院急危重症抢救能力,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依托心电诊断中心,提高乡镇医生心电图鉴别诊断能力,提升心电判读效率,进一步提升胸痛患者救治效率。

七、加速信息化建设,建设“智慧胸痛中心”。优化胸痛中心单位数据采集方式,提升数据采集效率,确保数据质量,更好地指导临床诊疗,造福更多患者。

八、结合《胸痛中心全域模式建设指导方案》要求,进一步明确胸痛中心全域模式工作目标、工作内容、评估指标,更好地指导各区域高效、规范开展全域模式建设,打造典型样板,推广成功经验。同时,广泛开展科普教育,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延伸胸痛中心建设内涵,将多学科协作、流程优化、分级诊疗、协同救治、全程管理等理念,延伸至心血管其他学科中心建设中,如心衰中心、房颤中心等,以学科中心建设为抓手,构建我国新型心血管疾病防控体系。(封面图为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副主席、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方唯一教授)

猜你喜欢
胸痛中心建设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有些胸痛会猝死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炫速双源CT在自由心率胸痛三联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抑郁症患者与不明原因胸痛的关联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