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卓
亲社会行为是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是个体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目前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同时,亲社会行为也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行为,对儿童未来的社会性发展和社会适应起着积极作用,是其成年后适应社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基于此,笔者查阅并梳理了与儿童亲社会行为有关的文献,以期全面了解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参考。
一、亲社会行为的内涵
亲社会行为最初是由美国学者威斯伯提出的,他用这一词来代表所有的与攻击、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如同情、分享、协助等。之后,相关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阐述了亲社会行为。有学者认为,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对他人有利的行为。这一界定并未考虑行为发起者的动机,并且倾向于将亲社会行为与利他行为放在一起。此外,多数心理学家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总是强调助人和利他这两个特征,有学者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想要帮助其他某个人或某个团体,使他们受益的同时不期待外来奖励,并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或为此付出一定代价的行为。
与多数国外学者一样,国内的部分学者也认同亲社会行为的助人特性和利他特性,但他们根据各自对亲社会行为的不同理解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学者将亲社会行为看作對他人有益或者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惩恶、仁慈、礼貌、合作、捐献、助人、救人、同情等。还有学者将亲社会行为看作一切符合社会期望且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综合国内外研究结果,笔者发现多数学者对亲社会行为内涵的认识较为一致,都将助人和利他看作亲社会行为中的典型特征。同时,笔者发现多数学者在阐述亲社会行为的概念时存在两种取向:一种是将亲社会行为看作是某种情境下的具体行为,另一种强调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即将动机作为亲社会行为的内涵。
二、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在有关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中,笔者综合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发现,从婴儿期到学龄前期,儿童的亲社会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而到了学龄期,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则呈现下降趋势。具体阶段特征如表1所示。
笔者梳理相关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这三个阶段,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往往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而进入学龄期后则更多受到学校教育、同伴关系的影响。此外,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采用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方法探究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轨迹,有学者发现,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增长或下降,还可能与不同群体发展的差异特征有关。
三、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并非与生俱来,其形成和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笔者在查阅和梳理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内在因素
1.年龄、性别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在学龄期之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上升趋势,他们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更多关注他人的倾向。有研究表明,在学龄期之前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合作的目的性和稳定性会逐步提高,合作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大,这可能是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一个年龄特征。此外,儿童的性别同样影响其亲社会行为,如男女生先天存在一些差异,男生更希望在合作中展现自己的能力,体现自己的责任感,而女生则会更加敏锐地察觉到他人的情绪,也更容易产生同情的情绪体验。因此,在相同的情境下,女生更容易产生亲社会行为。
2.个性特征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些个性特征与早期的亲社会行为密切相关,如富有同情心的儿童更愿意在生活中关心他人,为了帮助他人而牺牲一些自己的利益。同时,性格外向的儿童更容易表现出强烈的亲社会倾向。而有一定焦虑情绪的儿童容易在生活中表现出冷漠的行为特征,较少出现亲社会行为,因而同伴关系不佳,这会进一步加深儿童的焦虑感,使他们在之后的生活中更难出现亲社会行为。因此,在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时可以从培养儿童的同情心、缓解儿童的焦虑感等方向入手。
3.观点采择能力和移情能力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观点采择能力是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指个体能够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理解的能力和倾向,其中不仅包括察觉他人思想、情感和态度的能力,还包括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有研究表明,与没有接受过观点采择能力训练的儿童相比,经受过观点采择能力训练的儿童往往能表现出更高的亲社会性。移情是指个体察觉到他人的情绪反应时产生的与他人的情绪共鸣,它是儿童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有学者认为,当个体对他人产生了足够的移情时,就会出于利他主义而选择帮助他人。相关研究表明,儿童的移情能力越高,越可能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二)外在因素
1.同伴关系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近或者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儿童在平时的交往中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如果儿童在班级中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他们自然会感觉到生活是美好的,也会拥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并愿意为他人付出。因此,同伴关系良好的儿童会产生较多的亲社会行为。
2.师生关系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正向作用,可以使儿童更乐于接受教导,对同伴更具包容心。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
3.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从家庭开始的,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重要影响。例如,父母采取民主公正的教养方式教育孩子,有助于孩子在与父母的日常交流中获得观点采择的机会,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父母在平时的教养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关心和爱,可以使孩子更懂得关心和帮助别人。
四、亲社会行为的培养策略
相关的研究成果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其形成和发展依托于与他人的交往、后天的培养等。在此,笔者根据国内外现有研究结果,提出以下三种应用较为广泛的培养策略。
(一)角色扮演法
该方法是指使个体站在他人的视角,依照他人角色所要求的方式方法行事,以加强对他人社会角色和自身角色的理解与认识。目前,角色扮演法是心理学领域公认的容易操作且有效的情感培养方法之一,可以让儿童通过扮演另一角色,体验他人的内心情感,理解他人的处境。只有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中有了与他人相同的体验,才能知道在遇到类似情况时采取怎样的态度和行为是恰当的。因此,角色扮演法是一种较好的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策略。
(二)移情训练法
移情训练旨在提高儿童察觉和理解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并与之产生共鸣,从而为他人提供帮助。移情训练能够使儿童更多地从他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增加亲社会行为。利用移情训练法教育儿童,使之拥有产生亲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力,比一味地使用外部约束要更加有效。
(三)行为榜样法
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周围的各种事物都可以是儿童学习模仿的对象。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让儿童接触亲社会行为榜样,有利于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因此,教师和家长要规范自身行为,优化儿童的生活环境,让儿童能从中找到学习模仿的榜样,从而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此外,在具体的教育培养中,教师和家长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和儿童当下的发展水平,采取适当的方法,或综合使用多种方法,以确保教育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结语
目前,学术界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国内外的学者从各个角度出发研究了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本文总结和归纳了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成果,发现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与我国素质教育的内涵相符合,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