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是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渠道,是集合世界文明的主要纽带。就学科育人理念而言,数学作为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程,它承载着思想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功能作用而言,它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社会责任以及落实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教育要求极为关键。鉴于此,在新版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积极、主动践行文化视域下的初中数学育人理念,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探索义务教育阶段的有效育人路径和策略,培养具有高尚修养、健全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文化视域;初中数学;育人理念;育人功能;育人策略
作者简介:董君德(1975—),男,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第二中学。
初中数学教师要把课堂打造成文化育人的主阵地,践行文化育人理念,发挥文化育人功能,让沁人心脾的数学文化,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实施文化育人策略,把典型内容的学习系列化,把一般內容的学习生活化,把探究内容的学习品质化,使课堂教学更有乐趣,以全面落实数学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意识。
一、新版数学课程标准的文化育人理念
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版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文化十分重视,强调了数学课程文化育人的理念。在课程性质部分,新版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在课程理念部分,新版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要“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与数学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内容组织上要“重视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在以往试卷中出现的中国古代数学问题,就是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直接、最简单的一种方式。除了许多数学问题中融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学文化在各版本教材的注释、阅读材料或跨学科主题学习、选择性学习内容中均有体现。
二、数学课程的文化育人功能
一是发挥数学课程培养学生学习专注力、兴趣和恒心的育人功能。我们学习数学,需要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观察力是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认识与探究现实世界的一种必备能力。在初中数学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要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中的自然现象。例如,在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提出一些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一些自然现象及其涉及的数学概念、关系与结构,透过自然现象深入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数学原理,以此帮助学生打开数学奥秘的大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逐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从而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活动,让数学课程发挥其培养学生学习专注力、兴趣和恒心的育人功能。
二是发挥数学课程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功能。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具有工具性。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激发思维活力、巩固逻辑基础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那么学生就能更好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就能运用符号运算、形式推理等数学方法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就能建立数学对象之间、数学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逻辑联系;就能根据已知事实或原理推导结论,构建数学的逻辑体系;等等。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形成有条理、重论据、合逻辑的思维品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态度与理性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三是发挥数学课程发展学生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倡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非常有效。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与实践息息相通。如果教师借助数学课程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生活,那么学生就能简约而精确地描述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科学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就能利用数据分析,在应对各类事件的过程中做出合理的判断;就能通过构建合理的数学模型来解决日常生活与其他学科中遇到的问题,逐步提升数学素养;等等[1]。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发挥数学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
四是发挥数学课程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的功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也是数学教育的着眼点。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感知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和特色,在数学学习中了解人类文化和认知创新成果,有效发挥数学课程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同时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初中数学文化教育实施策略
结合数学课程的育人理念、功能,实施科学而有效的数学文化教育教学策略,是全面落实新版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把典型内容的学习系列化
数学中的许多内容从文化视域的角度看,极具典型性。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从中体会到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而且能够深深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这些在文化教育方面具有典型性的数学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就要以系列化的处理方式,把教学内容有序设计为几个课时,由浅入深,从粗到细,把其文化性、价值、应用、发展、成就等全面而深刻地呈现,引导学生深入掌握。
以勾股定理这一典型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挖掘其文化、历史及应用价值。一方面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积极、主动;另一方面增强数学学习的文化底蕴,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让学生熟悉勾股定理的发展历史。某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勾股定理时,就把教学内容有序设计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由勾股定理引出古今中外对勾股定理的广泛应用事例,包括周朝数学家商高提出的“勾三股四弦五”,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证明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相关的费马大定理,胡夫金字塔内部的直角三角形厅室的各边之比所体现的勾股定理数值,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对勾股定理的验证,等等。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在感受勾股定理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的过程中,了解了勾股定理神奇的发展历史,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感知勾股定理的神奇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拓展和假设:“如果遇到外星人,我们能不能用勾股定理跟他们交流?”以此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勾股定理的公式“a2+b2=c2”与外星人交流,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勾股定理的证明拼图与外星人交流,有的学生说可以用欧几里得证法与外星人交流,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加菲尔德证法与外星人交流……在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自己可以理解或接受的勾股定理证明方法,挖掘勾股定理的文化性和价值所在,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勾股定理最早是由中国人发现的,但为什么又叫毕达哥拉斯定理?”由此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文化观,把数学成果视为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以平等、开放的眼光和更广阔的视野去认识、看待数学在古代文明中的重要成就和文化价值,欣赏数学丰富多彩的文化呈现形式。第三课时,结合现实生活探究勾股定理的应用方法。例如,在房屋装修中,工人利用勾股定理判断一个墙角是否为标准直角;计算铺地毯的费用时,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地毯的长度;等等。这样,通过序列化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从粗到细,由现象到本质,集中呈现勾股定理的文化性、价值、发展与应用等,引导学生深入掌握勾股定理的知识和应用方法,通过知识情境追溯、自主探索研究、变式应用巩固等系列化的教育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延续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思考,教授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应用勾股定理的方法,让学生既深入体验了数学文化,又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使学生形成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科学品质。
(二)把一般内容的学习生活化
数学不仅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规律的一门学科,更是反映生活、书写生活的一种特殊语言。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数学服务于生活。把教学内容生活化,就是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应用魅力,发挥自己的数学才能。教师要把教学内容生活化,让数学具有文化的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受到教育,产生共鸣,提高品位。同时,教师要置数学文化于社会文化中,让学生在应用、体验和欣赏中感受数学的魅力。置数学文化于社会文化之中的基本路径,就是把一般内容的学习生活化。无论是课堂中还是课堂外,创设学习数学的生活场景,联系生活现象或场景、事物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或氛围,都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策略。
例如,对于“线段、射线与直线”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创设具体情境,演示手电筒射出的光以及车灯射出的光等,以此给学生以真切的体验,让学生轻松理解射线的概念。像这样将概念的学习寓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之中,就能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熟悉而直观的生活事物中理解、把握数学知识,提炼、应用数学知识,把数学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又如,对于“三角形”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列举埃菲尔铁塔的建筑结构的稳定性等例子,让学生在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同时,受到文化的熏陶。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创设生活情境,吸引学生融入其中,能增强数学教学的感染力。把一般内容的学习生活化,能使数学课程发挥出文化感染的力量,从意识、行为、习惯上培养学生。
(三)把探究内容的学习品质化
自主合作探究不只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学习品质的好方法。如果说初中数学课堂中对数学史的学习是一种对数学文化的学习与传承,那么,自主合作探究数学问题则是对数学原理、方法、精神、思想等的应用与践行,也是一种文化视域下的重要学习途径。把探究内容的学习品质化,一方面是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另一方面是指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主选择、利用多元化的學习资源,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探索欲,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精神和核心素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总之,鉴于新版数学课程标准对文化育人理念的高度重视,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践行文化育人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应当成为广大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郭思莹,刘冠男,张春莉.“三会”的理解及培养建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解析[J].教育视界,2022(17):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