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屯 王涵
摘 要:邓小平侨务理论是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侨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邓小平侨务理论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侨务工作的哲学智慧,是对中国共产党侨务实践的哲学升华,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理论渊源。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华裔专家是活的宝贝”等为侨务工作定性,坚持真理与价值统一,以实现中国梦为侨务工作定标,坚持问题导向,以“庙”与“菩萨”方法论为侨务工作定法。习近平赓续邓小平侨务思想,以“胸怀全局、为侨服务”、同圆共享中国梦和“大侨务观念”为新时代侨务工作定性、定标和定法,为新时代侨务工作提供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侨务理论;邓小平;哲学意蕴;新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225(2023)12-0059-08
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华”[1]。从某种意义上讲,邓小平侨务理论是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侨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它闪耀着哲学智慧的光芒。一个体系或一种理论,其最深层次的东西就是哲学基础,从哲学层面阐述邓小平侨务理论的生成逻辑以及侨务工作的定性、定标和定法,不仅使我们能够从根源上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而且对我们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工作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邓小平侨务理论的生成逻辑
邓小平侨务理论有其内在逻辑,从发生学意义上探究其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是认识和把握邓小平侨务理论一个重要维度。邓小平侨务理论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多年侨务工作的实践经验与智慧、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理支撑,体现了中国迫切发展经济的现实需求,对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历史逻辑:邓小平侨务理论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侨务工作的哲学智慧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史明志,可以固信念;以史为鉴,可以创未来。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侨务工作,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全世界海外华人凝聚在一起,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胜利汇聚了最强合力。在长期侨务工作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侨务工作,经历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初步摸索到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初具形态,再到建国初期的系统化、体系化等阶段。中国共产党在侨务工作的伟大实践及所体现的哲学智慧,为邓小平侨务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价值指引。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将侨务工作纳入爱国统一战线,以争取1000多万名海外华侨的最大认可和支持,建立和发展了包括海外华侨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爆发后,海外华侨密切关注国内时态发展,对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同胞表示了极大愤慨,以各种形式支持中国抗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意识到800多万东南亚华侨在抵抗日本侵略者的独特作用,他明确指出:“加强华侨工作,设法向印度、缅甸、荷印、安南、暹逻、菲律宾的民族独立运动取得联系,尽量给予帮助,使它们的斗争与我们的斗争配合起来”[2],这一指示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海外华侨的抗战热情,还充分发挥了华侨在祖国和侨居国之间的纽带作用,促进了中国和东南亚被侵略的民族的联合抗战。在海外华侨代表团回国访问期间,毛泽东号召“全体华侨同志应该好好团结起来,援助祖国,战胜日寇。共产党是关心海外侨胞的,愿意与全体侨胞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这极大地鼓舞了海外侨胞抗战的勇气、信心和底气。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面对缺资金、缺技术等各种严峻挑战,邓小平充分认识到海外华侨的独特优势,创造性地提出“华裔专家是活的宝贝”“接受华裔学者回国是我们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具体措施”[4]等新思想,坚持拨乱反正,纠正之前错误的侨务政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侨务工作定性、定位、定法,建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爱国统一战线。邓小平明确指出,要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将大陆和港澳台同胞,还有海外侨胞全部炎黄子孙团结起来,共同奋斗,以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5]。以“华裔专家是活的宝贝”、“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为组合拳的侨务政策,充分激发了海外华人的爱国热情,他们纷纷回国投资建厂,从而破解了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的难题,为中国经济的騰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实践逻辑:对中国共产党侨务实践的哲学升华
1978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发表了历史性的讲话,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新篇章。改革开放作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影响并指导着其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面对改革开放初期侨务工作的停滞和侨务战线的“误入歧途”,站在了历史和人民的高度对中国共产党的侨务实践进行了哲学升华。
首先,对时代主题的正确聚焦是邓小平侨务理论萌芽的根本依据。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洞悉国内外局势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5]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的历史趋势,固步自封和闭门造车必将落后和挨打,因此,之前那些认为“海外关系”是错的、不能信任的看法是十分有误的,相反,必须打开与各方面的关系,不断地开放和发展才能让一个国家和民族不断进步和强大。其次,对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邓小平侨务理论产生的逻辑前提。面对极“左”的错误思想路线和造成的不良影响,邓小平对侨务工作的错误认知进行了正本清源,将被倒置了的思想扭转回正确的方向,将事实原本的面目归还给历史,海外侨胞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亲人。最后,对人民需求的有效把握是邓小平侨务理论生发的基本遵循。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满足。因此,主动对外开放,充分发挥海外侨胞的独特优势,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发展才是硬道理”。
(三)理论逻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哲学智慧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邓小平侨务理论的根本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特性,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区别开来的重要特征,也是邓小平侨务理论之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也是党的思想路线出发点。邓小平侨务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列宁曾指出:“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点。”[6]邓小平侨务理论从侨务工作中来,到侨务工作中去,也在侨务工作中接受检验,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根本的坚守。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邓小平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出发,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看到了人民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要求和渴望,指出海外侨胞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推动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运用。总之,邓小平侨务理论是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最好体现和光辉典范。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成果是邓小平侨务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具有一定创新,《实践论》《矛盾论》等经典著作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哲学方面的创新。统一战线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三大法宝之一,也正是产生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创新过程中,并在这一创新思想指引下逐渐走向成熟。毛泽东曾指出:“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民主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国外华侨都认为:必须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必须召集一个包含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国外华侨的代表人物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选举产生民主联合政府,才能使我们伟大的祖国脱离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命运,走上独立、自由、统一和强盛的道路。这是一个共同的政治基础。”[7]以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集体所创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成果以及奠基在这一理论成果之上的爱国统一战线,不仅为邓小平侨务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源泉,而且也为邓小平侨务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是邓小平侨务理论的重要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一统”、“天人合一”和“天下”等价值观衍生出来的爱国、团结和共同体等思想已深植中华儿女的心中,成为基本的价值遵循。“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实现统一为己任,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中华正统,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分裂从来不得人心。”[8]邓小平也深知此道理,因此他耕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理解“大一统”思想,发挥其情感纽带的作用去推动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并且将其融入自身的侨务理论中,来增强海外侨胞的对祖国的向心力。
二、邓小平侨务理论哲学基础的
基本内容
邓小平侨务理论的哲学意蕴丰富、意义深刻。邓小平深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之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改革开放初期侨务工作的基本性质定性;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基,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为改革开放初期侨务工作的前进方向确定最终目标;以唯物辩证法之基,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为改革开放初期侨务工作如何进行确定工作方法。
(一)以辩证唯物主义之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改革开放初期侨务工作定性
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邓小平紧扣中国国情,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的确立,引领中国这艘历经风雨洗礼的“中国号”巨轮在改革开放的新浪潮中乘风破浪、坚定笃行,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侨务工作定性。
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根本上破除极“左”思想的影响,走出思想禁锢,透过事物的表象去看本质,了解事物原本的面貌,具体到改革开放初期的侨务工作上,就是要拨乱反正,为侨务工作重新定性。改革开放初期,面对海外关系的错误认知,邓小平同志坚持从实事求是的精神出发,明确提出“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那些认为海外关系是不能相信的、将“侨”与“反、坏”等一概而论的行为是极其错误的[4]。邓小平提出的“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华裔专家是活的宝贝”等重大论断,是他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侨务工作的重新定性。海外侨胞作为与大陆、港澳台同胞同根同源的中华民族族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不可缺的重要力量。邓小平对改革开放初期侨务工作的定性使无数的海外侨胞感受到了祖国的温暖和重视,推动了一波又一波海外侨胞不计得失、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为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丰富的物质、技术、人才等资源。
(二)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基,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为改革开放初期侨务工作定标
真理与价值于实践中统一。实践既要求人们按照世界本身的模样和规律去认识世界、把握真理,又要求人们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目的去改造世界,使世界适合人的生存和发展。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纷繁芜杂的侨务事物,邓小平在把握世界发展规律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侨务工作确定下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邓小平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就是在尊重中国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认识到海外华人是中华民族不能忽略的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因此,改革开放后的侨务工作必须以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团结,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战略目标。1990年,邓小平在会见马来西亚郭氏兄弟团董事长郭鹤年时明确阐述了这个目标,他明确指出:大陆及其港澳台同胞,还有华人华侨皆是炎黄子孙。要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将大家全部团结起来,携手拼搏,以完成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目标[5]。这一战略目标对改革开放初期的侨务工作具有两大功能,其一是知晓了“走向何方”,使得侨务工作前进有方向,道路有指向;其二是侨务工作“走得有力”,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包括海外侨胞在内的所有中国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将千万的海外华人凝聚在“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振兴”的伟大旗帜下,才能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以唯物辩证法之基,坚持问题导向,抓主要矛盾,为改革开放初期侨务工作定法
人类社会前进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无数历史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丰富的思想伟力。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9]改革开放初期侨务工作主要的矛盾是侨务机构与侨胞需求的矛盾。面对此情形,邓小平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侨务工作的主要矛盾,以建“廟”迎“菩萨”为改革开放初期侨务工作确定工作方法。
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由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的,邓小平抓住侨务工作的主要矛盾,从侨务机构的建设着手,提出了“庙”与“菩萨”的方法论。他指出,如今面对着堆积的海量侨务工作,必须抓紧建“庙”,尽快恢复侨务机构,让侨胞能够求助有门,让侨胞看到祖国对他们的重视;其次,应该请回“菩萨”,充分发挥侨务主要领导人的作用,为侨胞“念好经”,带领侨务工作人员有序处理好各项侨务事务[4]。在此科学方法的指导下,从中央到地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完成了不同级别侨务机构的建立,为侨务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的开展提供了“庙宇”支撑;同时,邓小平请回廖承志同志,让这位“菩萨”坐镇国务院侨务工作室,主要负责改革开放初期侨务工作具体事务的处理。随着“庙”与“菩萨”工作方法的实施,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侨务工作如火如荼,助力了中国的对外开放,推动了海外华人华侨与祖国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三、守正创新:习近平对邓小平侨务理论哲学基础的继承和发展
乘历史大势直上,行人间正道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为了画好新时代的民族同心圆、共同致力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邓小平侨务理论精髓的基础上,紧扣“两个大局”,从定性、定标和定法三个维度对其进行了全面地发展和创新,使新时代侨务工作在第二个百年征程中能走得更快、走得更稳、走得更有力。
(一)继承和发展唯物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胸怀全局、为侨服务定性新时代侨务工作的基本遵循
分布在世界198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万海外侨胞,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可替代的力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对唯物史观心融神会和多年侨乡的工作经历,使习近平总书记对海外华人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巨大作用有深刻认识。习近平高度赞扬海外侨胞对中国革命、改革、建设事业的支持和贡献。他指出:“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海外侨胞,秉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不忘祖国,不忘祖籍,不忘身上流淌的中华民族血液,热情支持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祖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广大海外侨胞的功绩。”[10]团结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是党和国家一项重要的工作,新时代的侨务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胸怀全局、为侨服务、改革创新,对华人华侨这个重要优势给予高度关注,思侨之所想,护侨之所做。
新时代侨务工作胸怀全局,为侨服务,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度关注海外华人华侨的利益和需求,肯定其在祖国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贡献和优势,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民族复兴战略高度上看世界大势、明工作方向、谋利益长远。胸怀全局是为了真正掌握主动权,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身处变局洪流中,唯有心定,才能行定。侨务为民,应对新需求。新时代侨务工作必须集中精力做好分内之事,认真发挥祖国与侨胞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联侨护侨,做好“护侨使者”。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侨务工作中的体现就是情系侨心、利谋侨益、权护侨源。新时代的侨务工作情系侨心就是要为海外侨胞设身处地的考虑,切实地了解他们的真实意愿,为解决其需求出实招、办实事,真真切切地将事情办好,让侨胞满意;利谋侨益是要全方位、多层次地考虑侨胞的立体需求结构,不只是关注其生存、生活之利益,更要为其提供科技、文化等服务,不仅要关注海外华人华侨的发展,也要关心照顾在华侨胞们的家眷等。权护侨源是指在侨务战线工作的同志们必须把权力正确运用到保护侨务资源、发挥侨务资源独特作用上来,学习贯彻侨法,确保权力是始终用来守护侨务资源、保护侨胞正当权益。以侨为“桥”,传递中华文化。华人华侨在向外传播中华文化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化与地区优势[11]。新时代侨务工作应做好搭桥铺路工作,通过华人华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推动海外华文学校建立,以教育润人心、打基础。通过通识教育,使学生学习到中华文化的基础知识,对中华文化有着基本的文化储备,不仅能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还能使学生在向外传播中华文化时“肚子里有墨水”。利用华文媒体,加强文化宣传。近年来,大量的西方媒体利用自身影响力,在国际上抹黑中国,而中国本土媒体在国际上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影响力有限。华文媒体遍布世界各地、形式多种多样,是树立中国形象、传播中华文化、展现中国力量的重要窗口。
(二)深化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以同圆共享中国梦定标新时代认识侨务工作的前进方向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新时代侨务工作的实践,必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为目标。“积人成国,国人一体,强弱存亡,责任在己。”历史已经证明,国家的兴衰浮沉与个体的安危荣辱是紧密相连的。华人华侨虽远在重洋之外,但始终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海外侨胞在实现伟大中国梦中的巨大作用,他明确指出:“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只要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起来,有力出力,有智出智,团结一心奋斗,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实现梦想的强大力量。”[1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也是新时代侨务工作的前景目标,所有侨务事务都将紧紧围绕实现“中国梦”这一战略目标而展开。
“中国梦”乃“复兴梦”,牵动着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绪。忆往昔,历史不敢忘。中国曾经历了长达百年的被人欺凌、受人压迫的痛苦岁月,中国人民曾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海外的中华儿女也曾受到了严重的歧视和打压,全体中华儿女对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有着热切的渴望和期盼。看今朝,阔步前行。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创造了无数个奇迹,正在步履不停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靠近。“中国梦”乃“现代梦”,需要海外中华儿女携手实现。从1949到如今,新中国建立尚不足八十年,现代化进程还无法与已经发展两百余年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海外华侨华人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有着独一无二的优势。华侨华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生力军。海外侨胞在海外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和人脉资源,不仅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还可以为中国经济“走出去”提供金融咨询和金融服务,帮助中国经济在外“走”得更稳、更快[13]。华侨科学家将助力科技现代化,推动科学技术“引进来”。中国当今的电脑、新能源、医学等众多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华侨科学家和科技人员的贡献和付出。
众人划桨开大船。6000多万的华人华侨作为中华民族中的一份子,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时代侨务工作将同圆共享中国梦作为根本目标,要清晰知晓“中国梦”实现任重而道远,前进道路上布满荆棘,因此侨务人员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关于“根魂梦”的重要论述,作为先锋力量守护“共同的根”,赓续“共同的魂”,实现“共同的梦”,以汇聚华人华侨的中国心、唤起他们的思乡情,关注他们的自身利益,帮助他们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以“大侨务”观念将其团结在“中国梦”的目标旗帜之下,通过更高水平的侨务工作,使海外侨胞充分感受到祖国的温暖,从而更加主动地融入中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独特优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三)深化认识唯物辩证法,坚持系统观念,以“大侨务”观念定法新时代侨务工作的行动指南
“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是新时代侨务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995年,习近平在《战略与管理》发表题为“‘大侨务观念确立”的文章,指出要树立“‘对投资者有利、对所在国有利、对中国有利”的新观念[14]。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更加突出,这使新时代侨务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坚持以唯物辩证法认识新时代侨务工作的变化,坚持系统观念,以“大侨务”观念来定法新时代侨务工作就成为必然选择。总的来说,“大侨务”观念就是要跳出“就侨务论侨务”的思维局限,汇聚社会各界力量,各级地方党委和部门加强沟通联系、协同配合,将目光放远于国际国内的发展大局上,为中国与世界的接轨铺路,“打开大门办侨务”,以提高处理侨务事物的工作效率,实现侨务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为世界和平做出中国贡献。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以“大侨务”观念为新时代侨务工作定法,就是在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首先是要建全新的侨务工作机制之“庙”,适应新“侨情”的需要。华人华侨与祖国的聯系由原初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感情之外,增加了后天的经济联系。面对这样的“侨情”变化,若仍然只拘泥于“做好本地籍华侨华人工作”,只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华人华侨的经济利益都造成恶劣影响。因此,必须树立“大侨务”观念,以系统观念看待侨务事务,以认识到新时代的侨务工作不再是地缘化、血缘化的,而是全球化、一体化的。其次,是要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迎八方“菩萨”,顺应侨务工作“社会化”的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海外华人华侨的数量与日俱增,侨务工作量也事物繁冗,若“各自为政”只会“两败俱伤”。因此必须在“大侨务”观念的指导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在设立专门的权威机构的同时,汇聚各方力量,推动新时代侨务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最后,要明确新时代更广大的侨务工作格局,扩大“侨”资源的地理覆盖范围。较之于东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由于地理劣势,“侨”资源较为匮乏,若因循守旧,只能“望侨兴叹”。因此,必须以“大侨务”观念作为根本遵循,打开视野,中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华创会”的资源;各地侨务部门也要互帮互助,积极进行“侨”资源的“东侨西输”,“以先富带后富”,充分带动对中部和西部等地区的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世界正在经历百年前所未有之变化,如何在变局中抓住机遇促进中国现代化强国建设,是新时代中国侨务工作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邓小平侨务理论所蕴含的哲学智慧以及其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工作之道,对于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侨务工作重要论述以及推进新时代侨务工作仍然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它为解决新时代各种侨务难题提供方法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十七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蔡仁龙,郭梁.华侨抗日救国史料选辑[M].福建:中国华侨历史学会,1987.
[4]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侨务[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6]列宁选集:第3版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文化宣传司.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要做到“两个结合”[EB/OL].(2017-08-21)[2023-04-21].https://www.neac.gov.cn/seac/mzwh/201708/1013866.shtml.
[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求是网.以“侨”架“桥”习近平这样谈侨务工作[EB/OL].(2019-05-29).http://www.qstheory.cn/zhuanqu/bkjx/2019-05/29/c_1124555311.htm.
[11]崔孝彬.华侨华人参与传播中华文化的认知逻辑[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2(4):30-36.
[12]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共同的根共同的魂共同的梦 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发展新篇章[EB/OL].(2014-06-07).http://cpc.people.com.cn/n/2014/0607/c64094-25116166.html.
[13]陈奕平.海外侨胞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历史逻辑和新时代启示[J].世界民族,2023(2):14-23.
[14]习近平.“大侨务”观念的确立[J].战略与管理,1995(2):111-113.
(责任编辑: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