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视域下医学生红医精神培育逻辑、路径及时代价值

2023-06-07 19:36王唐文侯金玮储著源
关键词:五育并举五育医学院校

王唐文,侯金玮,储著源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1]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民健康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保障人民健康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国良医是建设健康中国和保障人民健康的主力军,从党成立起就把培养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卫生健康工作者作为重要工作予以推进和加强,特别是中央苏区革命斗争时期,我们党领导的卫生健康工作战线孕育和形成了崇高的红医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把医学生培养成大国良医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工程,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念的“五育并举”是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理念、新举措、新要求。红医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蕴含的红色医护人员革命理想信念、人生价值取向、医学人文精神、崇高职业精神等,与“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教育要求、教育目标高度一致。因此,“五育并举”的新理念和新举措为新时代把医学生培养成大国良医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为医学生践行红医精神提供了路径、搭建了桥梁。

一、“五育并举”视域下医学生红医精神培育的逻辑机制

红医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以及在红军卫校创建办学的战争年代里,广大医务工作者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工作作风、人文情怀等多维度的思想体系[2],这些思想内涵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红医精神内在蕴涵的“育医”标准与“五育并举”医学教育目标——“高尚之医德、精湛之医术、强健之身心、具有医学艺术审美能力、实践能力与医者责任担当”[3]相契合,“五育”不仅内在规定了医学生培育的价值要求,而且架构了医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路径,其中红医精神培育则是把医学生培养成大国良医和在医学生教育实践中全面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念的关键举措。

1.德育:架构培养医学生政治坚定、无私奉献的理想信念的主阵地。“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德育贯穿于各育之中,是其他各育的灵魂[4]。医学生需要从红医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培养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红医精神是红色医务工作者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集中体现,集中彰显了红色医疗卫生工作者对于党、国家、人民的深厚情感。

第一,政治立场坚定是红医精神的灵魂[5]。坚持党的领导、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卫生健康事业而奋斗是新时代医学生应有的大德。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就强调每个乡苏维埃都需要承担起发动群众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的责任,将党的领导与人民卫生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为红军军医学校制定“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办学方针[6],这充分凸显了医疗卫生人员思想政治立场坚定的重要性。在战争年代,红色医疗卫生工作者创造出接近于二战中发达国家战伤治愈率的优秀成绩,并在移风易俗、培养干部和吸引群众参加革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7]。医学生必须深刻领会红医精神中医务工作者救护革命力量、服务革命事业的崇高理想信念,自觉以红医精神为价值坐标,争做新时代思想政治立场坚定的医务工作者。

第二,无私奉献是红医精神的本质特征。大公无私、克己奉公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写照,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鲜亮底色,更是红医精神的精髓所在,是新时代培养医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精神坐标。何复生、陈复汉等红医烈士牺牲在革命医疗卫生事业第一线的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红医队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理想抱负与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医学生誓词中的“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救死扶伤……”,既是新时代红医精神内涵的深化延拓,也是对医学生内化为红医精神、外化为实际行动的根本要求。医学生理应主动汲取红医故事和红医精神中所蕴含的思想养料,以红医前辈“救死扶伤、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崇高道德境界为标尺,不断在各类实践活动中提升职业认同和道德修养,以期成为德艺双馨、医文兼备的大国良医。

2.智育:构筑培养医学生技术优良、中西医结合的职业规范的主渠道。第一,技术优良是红医精神的目标追求。“技术优良”是红医精神的独特内涵,是对红医队伍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实践的根本要求,充分体现了苏区时期党和军队充分尊重医学规律、追求更高水平医疗技术的崇高品格,与新时代医学生培养精湛医术的基本目标相契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开学典礼上强调:“我们的红色军医必须具备科学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8]为适应革命需要,苏区党和政府举办各类专业性极强的医学培训班,并鼓励开办医学卫生学校,短时间内培养了大批优秀医务工作者。为了加强医术经验交流与探讨、普及医疗卫生知识,《红色卫生》《健康》等各类医疗卫生报刊在苏区兴办,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红医队伍整体专业技术水平,大大促进了苏区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发展。技术优良作为苏区红医矢志不渝的目标追求,这一理念被延续并融入我国医学教育实践之中,并且成为我国医学教育始终遵循的价值理念和实践要求。

第二,中西医结合是红医精神的技术诉求。“中西医结合”是红医队伍面对缺医少药等极端困难情形下,为最大程度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保障革命力量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在制药厂(中央卫生材料厂)创立后,为满足部队行军作战需要和缓解西医药资源匮乏的局面,制药厂利用中草药做成片药、药丸以方便战士携带[9]。同时,第五后方医院医务科长杜至贤利用中医药制造出治疗疟疾的小布丸、茶苓膏等药物在战场后方保障人民健康[10]。红医精神中“中西医结合”不能简单理解为革命战争年代西医药资源稀缺而迫于无奈的选择,而是红医队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合理运用一切有利资源以保障人民卫生健康的生动实践,为新时代医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更为明确的实践要求。中西医结合和中西药并重是建设健康中国和保障人民健康的实践理念,也是医学生弘扬和践行红医精神的重要举措。

3.体育:搭建培养医学生艰苦奋斗、勇敢顽强的坚强意志的主桥梁。艰苦奋斗、勇敢顽强是红医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精神特质,也是医学生体育精神与体育品格的应有之义。艰苦奋斗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在艰苦卓绝的苏区斗争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红军初创时期环境异常艰苦,医疗设备和药物等资源短缺,领导、教员、学生以勇敢顽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来对待红军卫生学校的创办工作[11]。医药物资缺乏时,红医队伍自力更生、自制制药设备,并利用中草药生产部队急需的药物;医疗工具缺乏时,部队就将农业生产工具利用起来,用自制的手术刀、铁锯等医疗器械为伤员进行手术;教学条件贫瘠,学员就在露天课堂学习,以柴炭作粉笔、以门板作黑板,通过自制自写的方式完善教学设备和教材。随着部队的战略性转移,红医队伍会在新的地方开垦荒地并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同时不断向群众宣传卫生防疫知识,从而大大拓宽了苏区人民群众卫生防疫战线。基于医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医生职业的特殊性,生理或心理健康状态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专业技能的发挥[12]。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制定实施,非医疗健康干预、“体医融合”等成为了保障和促进人民健康的重要课题。医学生作为推进“体医融合”的推动者和践行者,既要以强健体魄应对高强度的临床服务实践工作,又要以体育健身锤炼艰苦奋斗、永不放弃的意志品质。

4.美育:夯实培养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人生信仰的主支撑。敬佑生命、救死扶伤是红医精神的本质内核和价值追求,是人类社会德与美的综合彰显,是医学生崇高职业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敬佑生命、救死扶伤集中体现了红医队伍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价值追求,充分彰显了红医队伍“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崇高职业理想和革命目标。红医精神深刻反映了红医队伍敬佑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以及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坚守天职的崇高职业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不论是难以支付医疗费用的穷苦大众或是被俘虏的敌对军人,亦或是身患传染性疾病、身体残缺的病患都给予救治,同时还从精神层面对伤病人员进行教育和疏导以保证其身体的迅速恢复。革命战争时期,红医队伍就始终做到“尊重士兵、尊重人民、尊重已经放下武器的敌军俘虏人员的人格”[13]。敬佑生命、救死扶伤是红医队伍在革命实践中对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中“医者仁心”和“医乃仁术”价值理念的丰富和发展。不论是从美育的宏观教学目标——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14]来讲,还是从以美润德、以美激智、以美健体、以美益劳的美育理念来讲,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尊重生命、护佑生命都深刻地蕴含着医学生人性之美、道德之美、职业之美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价值性。

5.劳育:拓展培养医学生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优良作风的主场域。劳动教育是将育人理论与育人实践相结合培育医学生开拓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劳动教育作为对其他教育的综合实践运用与成果检验,承担了推动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来制定和形成指导实践发展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5]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医疗精神,是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重要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人把红色医疗卫生事业与中国革命、人民健康相结合的重要成果的精神结晶,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色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优良作风和实践品格。红医队伍在红色医疗卫生工作实践中坚持求真求实的原则,加强对部队多发病防治和战伤救治等内容学习,结合缺医少药的具体实际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式救治伤员,这都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和红色医疗卫生工作者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医学生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培养治病救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与医学专业技术教育紧密相关。同时,可将劳动教育与创业教育、志愿服务教育相结合,针对性开展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方法和劳动技能教育,促进医学生对实事求是精神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培养医学生尊重医学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工作作风。

二、“五育并举”视域下医学生红医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加强医学生红医精神培育是新时代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教学实践活动是全面贯彻和落实“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重要载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医学院校要以目标、内容、主体、环境等教学构成要素为基本框架,从树立理念、营造氛围、开发课程、形成合力等方面构建医学生红医精神培育路径。

1.树立“五育并举”的医学生红医精神培育理念。将红医精神全面融入医学生教育教学全过程,这是新时代医学院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架构适合医学生教育教学实际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校作为“五育并举”实践的主要阵地,迫切需要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集中校内外优势资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基础上,医学院校迫切需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医学教育规律和医学生发展特点,探索和构建适合医学生成长成才的“五育并举”管理机制、评价体系,坚持医教结合,以培养医德过硬、医术精湛的大国良医为教育目标,从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在医学教育实践中全面深入融入红医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筑牢医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坐标。

2.营造“五育并举”的医学生红医精神培育氛围。教学生态环境要贯穿教学育人活动的方方面面。“五育并举”的教学生态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和校园文化环境塑造两个方面。“五育并举”要求搭建一种全新的评价体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导向、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为依据[16]。医学院校为了全面推进“五育”及其育人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相互融通、融合,迫切需要实现教学评价标准化重构和完善“五育并举”教学体系,进一步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和临床思维能力等难以定量考核的评价引导,更加注重医学生在临床实践等医教活动中展现的职业道德评价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此外,校园文化环境塑造有利于推动红色医疗卫生文化显性和隐性育人作用的结合,同时还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产生更为深远持久的积极影响。红医精神作为医学院校校史、校训的思想文化源泉,必然会对医学生医德医风培育和医术培养产生深刻影响。新时代医学院校营造蕴含红医精神文化基因的“五育并举”的教学生态环境和氛围,需要充分挖掘红色医疗卫生文化资源,打造融入红医精神的医学生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同时将其融入医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实践,打造一个基于医学生教育实践基地的“医教产研”协同育人平台,通过“五育并举”推动医学生红医精神培育的大环境、大格局。

3.构建“五育并举”的医学生红医精神培育课程。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课程育人是学校开发课程和优化课程设置的根本导向。秉持“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全员、全程、全方位加强医学生红医精神培育,培养具有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大国良医,关键要在医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实践中构建一整套相互融入、动态嵌入的红医精神培育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特别是打造红医精神贯穿医学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课程体系,进而在医学生专业课、公共课和思政课中形成“五育并举”的医学生红医精神培育和践行的教学体系。在课程方面,应当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五育并举”的重要抓手,开发、协调和整合医学专业技能教学与医学人文教学等课程资源,促进德育类、学科类、体艺类、劳动与实践活动类[17]教学与课程的融合,强化课程结构体系的综合性、实践性和融通性,以“体系—课程”间的相互作用更好实现课程的融合育人价值。一方面强化以红医精神为内核的医学人文素养培育,通过医患沟通交流、医学伦理学等课程更好实现医学专业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内容的融合;另一方面重构医学人文课程模块,以语言文学与艺术模块、生命健康与社会模块、自然科学与方法论模块等促进医学人文课程间教学内容的融合。

4.汇聚“五育并举”的医学生红医精神培育合力。“五育并举”教育教学体系强调多元主体、多种课程、多样教学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学校管理者、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医学生作为医学教育实践主体,其育人协作能力是“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在医学生红医精神培育中践行和落实的重要条件。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需贯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正确的“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完善“五育并举”的学校管理机制、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从教师的角度而言,需要从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其他学科、领域等各类育人资源,通过专题培训、人文讲座等教师技能培训活动进一步提升“五育并举”教学基本功[18]。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凸显出“自我育人”的主体性,自觉加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总之,医学生红医精神培育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大国良医、怎样培养大国良医这个医学教育的根本问题,“五育并举”不仅大大拓展了医学生红医精神培育的路径和方法,而且全面汇聚了医学生红医精神培育的资源和力量,切实整合了校内外优势育人资源,形成学校、医院和教师、学生的育人合力。

三、“五育并举”视域下医学生红医精神培育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医学院校坚持完善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不断挖掘百年党史中的育人资源,将红色医疗卫生文化融入医学生“五育”过程,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医学院校的育人效果。以红医精神指引新时代医学生发展方向,促进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医学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旨归。同时,在广大医学生中培育、弘扬和践行红医精神,必将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

1.红医精神指引新时代医学生发展方向。红医精神所蕴含的德智体美劳的“育医”标准、要求和方向,指引了新时代医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方向,更直接回应了培养什么样的卫生健康工作者、怎么样培养卫生健康工作者这个医学院校教育教学的根本问题。“德育为先”是“五育并举”的根本要求。引导医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既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又是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医学生作为具有特殊职业规划的学生群体,一方面具有大学生群体的共性,充满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容易被诸多繁杂的错误社会思潮影响,对其“三观”容易带来冲击;另一方面基于医学生需要同全球医学教育行业进行更加深入交流的专业特殊性,其他国家的文化、思想等容易对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渗透效应,影响其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国内外复杂形势,新时代医学院校要将德育贯穿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足百年来的党史,医学院校加强医学生红医精神培育,一方面可以引领医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和重大成就,学会总结和运用党在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崇高精神,坚定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选择和奋斗方向;另一方面继承和弘扬红医精神有助于医学生坚定政治方向,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19],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鲜明地抵制国内外错误的社会思潮,进而树立和践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红医精神促进医学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是新时期医学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要求和重要举措[20]。红医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剂和生动的教科书。党在红色医疗卫生工作实践中孕育了红医精神,并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进步发展而铸就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形态,比如崇高职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在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医疗卫生工作队伍以“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为根本宗旨,服务红军、服务人民,在救死扶伤的斗争实践中充分彰显了医务工作者无私奉献、医者仁心的崇高品德,赢得了广大军民的拥护和爱戴。新时代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所表现出的“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21],是红医精神在新时代卫生健康事业建设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为医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正确方向和孕育了精神力量。在党领导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百年历程中,人民卫生健康事业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红医战士的革命故事和崇高精神为医学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为医学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根本价值遵循。因此,将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和专业技术教育全过程,是充分发扬红医精神造就大国良医的必然要求,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和贯彻。

3.红医精神引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医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健康事业的生力军,肩负着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保障人民健康的使命担当,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体力量。因而,医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养成什么样的精神状态、确立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关系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对此,医学院校必须将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五育”全过程,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为医学生提供思想引领、价值指引和奋斗方向,不断提升医学生的精神境界。在医学生中广泛宣讲和传播红医故事、阐释和解读红医精神、呈现红医贡献,有利于引导医学生树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定思想政治立场、顺应时代需求、回应人民需要、响应国家号召,以崇高的品德修养、思想觉悟和精湛的医术护佑人民生命健康,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国家和人民的卫生健康事业之中,持之以恒地为全面建成健康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红医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了极大的价值和作用,更是孕育出医疗卫生领域抗击非典精神、抗疫精神、援外医疗队精神等。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而言,红医精神是随着新的实践活动而丰富发展的,其所具有的鲜明时代内涵和实践指向,为新时代“如何更好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生”提供了解题思路及可行路径。此外,“五育并举”这一教育新理念、新举措、新要求为解构医学生红医精神培育逻辑提供了新视野和规制框架。当下,医学院校积极践行红医精神培育路径,充分释放红医精神育人动能,这既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医学生的有效举措,也是红医精神时代价值的集中体现。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五育医学院校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蔡元培五育并举对当今高校人才培养的启发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