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诗然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200444)
“去以六月息者也”一句出自《庄子》第一卷内篇《逍遥游》[1]3: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通过检索“去以六月息者也”的释义,发现历代各家对“六月”和“息”主要有两种不同释读。
其一,“六”当基数词讲,“六月”即“六个月”。“息”为动词,“休息、止息”义。
晋郭象注:“夫大鸟一去半岁,至天(地)[池]而息;小鸟一飞半朝,抢榆枋而止”,唐成玄英疏:“时隔半年,从容志满,方言憩止”[2]3,4。近代学者刘文典认为:“息上当有‘一’字”,且“《御览》九百四十四引正作‘去以六月一息者也’”[3]4。清王先谦《庄子集解》、曹础基《庄子浅注》、杨柳桥《庄子译注》、郭锡良《古代汉语》、王力《古代汉语》等如是。
其二,“六”当序数词讲,“六月”即“六月份”。“息”为名词,“风”义。
明释德清云:“周六月,即夏之四月,谓盛阳开发,风始大而有力,乃能鼓其翼。息,即风也,意谓天地之风,若人身中之气息”[4]4。清代宣颖认为:“息,是气息,大块噫气也,即风也。六月气盛多风,大鹏乃便于鼓翼。此正明上六月海运则徙之说也”[5]3。清郭庆藩《庄子集释》、明李贽《庄子解注》、吴林伯《庄子新解》、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等从此说。
分析发现“六月”和“息”词义相互影响。基于此,我们进行“去以六月息者也”考释。
通过CCL语料库检索发现,“息”字在《庄子》中共出现20次(除“去以六月息者也”本例及与例6重复句例),用例如下(其中2-9为《庄子》内篇,10-14为外篇,15-19为杂篇):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庄子·逍遥游》)
(3)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
(《庄子·逍遥游》)
(4)兽死不择音,气息勃然于是并生心厉。
(《庄子·人间世》)
(5)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庄子·大宗师》)
(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庄子·大宗师》)
(7)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
(《庄子·大宗师》)
(8)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
(《庄子·大宗师》)
(9)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庄子·应帝王》)
(10)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而不敢息。
(《庄子·天道》)
(11)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
(《庄子·天运》)
(12)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庄子·秋水》)
(13)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
(《庄子·秋水》)
(14)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
(《庄子·田子方》)
(15)物之有知者恃息。
(《庄子·外物》)
(16)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庄子·让王》)
(17)面观四方,与时消息。
(《庄子·盗跖》)
(18)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
(《庄子·渔父》)
(19)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庄子·天下》)
语料年代的确定是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长期以来,不少学者认为《庄子》“内篇大体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则是庄周后学所作”[6]377,内篇形成时间先于外、杂篇是学界主流共识。刘笑敢先生(1983)[7]25-69以内、外杂篇为单位,结合词汇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规律,进行《庄子》单、复音词在不同篇章中出现频次、内七篇之间相互联系和差别的研究,又发现《吕氏春秋》《韩非子》等作品引《庄子》至少十四篇内容,其中内外杂篇的引用比例也大体一致,认为外杂篇成书于战国末期以前,主张《庄子》成书“先秦”说。陈引驰(2021)也提到“检查著作年代相对确定的先秦著作《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它们较为确凿地引述《庄子》外、杂篇”[8]62。刘炎飞(2006)、李元朋(2009)、张程(2017)等也都从全面的客观语言数据出发,进行统计与比较,认同“先秦”说主张。用现代语言学方法从词汇发展角度对《庄子》成书年代的考证,具有客观性、科学性,我们尊重前人的考释理据结果,认同《庄子》成书于先秦战国时期。因此,以上内、外、杂篇句例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根据《汉语大字典》[9]2291,2292对以上“息”字义项进行分类:
例(2)(4)(5)(9)(15)中“息”均为名词“气息、喘气”义,其中句(4)“气、息”二字同义连用。例(3)(18)为“灭、消失”义。例(6)(8)表示“安定、平息”义,其中(6)为使动用法。例(7)(10)“停止”义;例(11)(13)“叹气”义;例(12)(14)(17)“滋息、生长”义;例(16)“休息”义;例(19)“繁殖”义,此义项出现在《王力古汉语字典》[10]314中。通过归纳,我们可以将这些义项分为三类:(一)例(2)(4)(5)(9)(11)(13)(15)都与人体口鼻腔发出的气息相关;(二)例(3)(6)(7)(8)(10)(16)(18)都表示某一动作或状态的结束和止息;(三)例(12)(14)(17)(19)是指事物的增多或生长。
语言的演变具有历史性,要论证某一时代的语言现象,用以参考的书证需与之时代相同或相近,且句法结构一致,因此,对于语料的选择标准是“同时代同分布”,并尽量满足“同地域”,使语言在共时维度上的差异达到最小化,以求考证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在先秦古书中,我们选择与《庄子》成书年代相同或相近(春秋战国时期),且成书于现今我国山东、河南、安徽一带几部争议较少的典籍,如《左传》《论语》《国语》《晏子春秋》《墨子》《孟子》《吕氏春秋》《荀子》《韩非子》等。
语料检索“息”在上述典籍中共出现237次,去除人名、国名76次,可供参考“息”字共161次,举例如下:
①“停止”义。
(20)今吾闻子颓歌舞不息,乐祸也。
(《国语·周语》)
(21)后世子孙毁之。至今不息。
(《墨子·法仪》)
②“休息”义。
(22)今有人于此。负粟息于路侧。
(《墨子·贵义》)
(23)姑盟而退,修德息师而来,终必获郑,何必今日?
(《左传·襄公九年》)
③“呼吸”义。
(24)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肋息然后带。
(《墨子·兼爱》)
(25)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论语·乡党》)
④“叹息”义。
(26)宣王太息,动於颜色。
(《吕氏春秋·季秋纪·知士》)
(27)如耳说卫嗣公,卫嗣公说而太息。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⑤“安定、平息”义。
(28)祀所以昭孝息民、抚国家、定百姓也,不可以已。
(《国语·楚语》)
(29)昔者上帝以人之殁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
(《晏子春秋·谏上》)
⑥“灭、消失”义。
(30)故古之人,身隐而功著,形息而名彰,说通而化奋。
(《吕氏春秋·离俗览·上德》)
(31)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孟子·滕文公下》)
⑦“滋息、生长”义。
(32)天固有衰嗛废伏,有盛盈坌息。
(《吕氏春秋·恃君览·知分》)
(33)修身者以此别君子小人,治乡治邦莅天下者名以此科适观息耗,则万不失一。
(《韩非子·解老》)
⑧“繁殖”义。
(34)若五种之於地也,必应其类,而蕃息於百倍。
(《吕氏春秋·离俗览·适威》)
(35)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
(《荀子·大略》)
通过对《汉语大字典》中“息”的义项分类,我们可以把“停止”“休息”“安定、平息”“灭、消失”义归为一类,当作下一个动作行为开始前的当前动作结束的节点,是动词;把“呼吸”和“叹息”义归为一类,作气息,是名词。经查找,《王力古汉语字典》和《汉语大字典》中均无释德清等认为的“息”为“风”义,我们或许可以认为是从“气息”义引申出来的。并根据上下文语境,《逍遥游》一篇将蜩与学鸠“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的短程而止和鹏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壮观南徙作“小大之辩”对比,进而更倾向于“息”为“止息”的动词义,但还需要进行进一步考察分布,分布限定了其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释义。
想要考察词义,就必须考虑其出现的条件,即上下文语境。考察分布,就是在《庄子》及其他先秦典籍中“搜集尽量多的同一结构或同一句式上下文,然后综合归纳抽绎其意义究竟为何”[11]8,这体现着语言的系统性原则。
陈述句中,语气词“也”字煞句,表示肯定语气。“以”常见作介词,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时,可翻译为现代汉语的“用、拿”[6]454。“者”作为指示代词,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12]363,使谓词性短语名词化。
“去以六月息者也”句,有两种划分方式:
一是“去/以六月息者也”,介宾短语“以六月息”与“者”构成“者”字结构,整体作谓语中心“去”的宾语。当“息”为动词时,译为“飞往(南海)用六个月时间休息的(大鹏)”或“飞往(南海)在六月份休息的(大鹏)”;当“息”为名词时,译为“飞往(南海)用六个月的风的(大鹏)”或“飞往(南海)用六月份的风的(大鹏)”。
二是“去以六月/息者也”,“以六月”介宾短语是动词“去”的补语。“息”做动词时,此句翻译为“用六个月飞往(南海)(然后)休息的(大鹏)”或“在六月份飞往(南海)(然后)休息的(大鹏)”;当“息”做名词时,此句翻译为“用六个月飞往(南海)(然后)风的(大鹏)”或“在六月份飞往(南海)(然后)风的(大鹏)”,此时明显可知该语句不成立。
以上两种都是“谓词性成分+者”构成“者”字结构,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经考察,暂未发现与第二种“去以六月/息者也”划分方式相同的句例,进而可以得知郭象等对此句“夫大鸟一去半岁,至天(地)[池]而息”的理解存在偏差。
“以”字介词短语做补语的情况应是如下:
(36)守以敦笃,奉以忠信,奕世载德,不忝前人。
(《国语·周语》)
(37)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38)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礼记·经解》)
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字介词结构后面的内容是整体上修饰前面的动词,即“以六月息去”。现在,分别来看“息”作动词和名词时,“去/以六月息者也”的哪种句义更符合当时用语。
如果“息”作动词,意为“止息”,“息者”翻译为现代汉语是“休息的大鹏”。此句式为“Vp1+以+Np+Vp2+者也”结构,“以+Np+Vp2”的“以+Np”修饰“Vp2”,其整体构成“Vp1”的宾语,译为“飞往(南海)用六个月时间休息的(大鹏)”或“飞往(南海)在六月份休息的(大鹏)”。
在语料库中搜集与其相同的句式,其中语气词“也”出现与否不影响句子结构,举例如下:
(39)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
(《庄子·人间世》)
(40)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
(《庄子·人间世》)
(41)吾闻以乱得聚者,非谋不卒时,非人不免难。
(《国语·晋语》)
(42)夫以城来者,必将求利于我。
(《国语·晋语》)
(43)不可以形貌命者。唯不智是之某也。
(《墨子·大取》)
(44)凡杀以穴攻者。二十步一置穴。
(《墨子·备穴》)
(45)臣闻七十里为政於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孟子·梁惠王下》)
(46)此夫以无寇失真寇者也。贤者有小恶以致大恶。
(《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
(47)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48)多者为功,寡者为罪,是以路无行乞者也。
(《管子·轻重己第八十五》)
若“息”作名词,义为“风”,此义从人的呼吸引申为大自然的呼吸,即风。那么“去以六月息者也”是“Vp1+以+Np1+Np2+者也”结构,其中“六月息”是定中短语,此句翻译为现代汉语就是“(大鹏)凭借六月的风飞往(南海)”或“(大鹏)凭借六个月的风飞往(南海)”。但六个月的风与常理不符,又《逍遥游》一篇中多用“风”本字表达“风”这一义项,且《庄子》中其他表达“风”义也用本字表示,列举如下:
(49)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50)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庄子·逍遥游》)
(51)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庄子·逍遥游》)
(52)不食五谷,吸风饮露。
(《庄子·逍遥游》)
(53)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庄子·齐物论》)
根据“例不十,法不立”,故此,我们仍认为“息”当“休息”义讲,为动词。
古汉语句子中,有时不用量词,而是用数词直接对名词、动词起修饰或限制的作用[13]48,“六月”正是“数词+名词”结构。众多学者对“六”持有基数词或序数词两解,而依据语言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原则,其正确释义有且只有一种,因此我们进行“数词+月”的同时代语料搜索。
检索发现,《庄子》一书中除待考证句外,共出现9例“数词+月”结构,且均为基数词,在句中作宾语,当“多少个月”讲,用例如下:
(54)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庄子·逍遥游》)
(55)孔子不出三月,复见。
(《庄子·天运》)
(56)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
(《庄子·在宥》)
(57)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
(《庄子·达生》)
(58)吾将三月·汝。
(《庄子·达生》)
(59)三月而成上下之县。
(《庄子·山木》)
(60)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庄子·说剑》)
(61)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
(《庄子·天运》)
春秋战国时期其他书证中也有许多“基数词+月”结构用例:
(62)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
(《礼记·礼运》)
(63)三月一复,六月一计,十二月一著。
(《管子·立政》)
(64)公在秦三月,闻秦将成,乃使郤乞告吕甥。
(《国语·晋语》)
(65)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
(《孟子·滕文公章句》)
(66)薪食足以支三月以上。
(《墨子·城守》)
(67)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
(《左传·隐公元年》)
“序数词+月”结构在句中作时间状语,先秦典籍中多见于《左传》(除专有名词和1例存疑句),见479例。另有11例(除专有名词)见于《国语》。体例一般有两种:一是位于句首,可以单用或与季节、年份、天干地支等时间名词连用;二是位于句中,作插入语成分。用例列举如下:
(68)晋侯有疾,五月,晋立太子州蒲以为君,而会诸侯伐郑。
(《左传·成公十年》)
(69)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左传·昭公十七年》)
(70)以其孥适西山,三月,虞乃亡。
(《国语·晋语》)
(71)七月,乃有乾溪左乱,灵王死之。
(《国语·楚语》)
是故,我们认同“六”为基数词,“六月”义为“六个月,即半年”。将“六个月”之义代入“去以六月息者也”句,则为“飞往(南海)用六个月时间休息的(大鹏)”。结合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的哲思,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面对自由都受到一定的束缚,又庄子主张万物齐一,“若以无限之瞬间为短暂,则冥灵、大椿与朝菌、蟪蛄同寿。若以无外为大,则大鹏、斥鴳相等”[14],所以身处自然之中的大鹏飞至南海,因其体型之大,休息时间较长,也是合理的,与小鸟榆枋而止一样,没有性质上的差异。
从考察分布来看,我们发现“息”当以“止息、休息”义讲,“六月”当释读为“六个月”,并且“去以六月息者也”的句法结构为“Vp1+以+Np+Vp2+者也”,“以+Np”修饰“Vp2”,“以+Np+Vp2+者也”整体构成“Vp1”的宾语。综合训诂分析、现代语言学理论和庄子的哲思内涵,认为《庄子·逍遥游》中“去以六月息者也”翻译为现代汉语是“飞往(南海)后用六个月时间休息(的大鹏)”,即“(大鹏)飞往(南海)后用六个月时间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