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韧性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23-06-07 10:41徐德斌邱纯阳
关键词:受教育者韧性数字化

徐德斌,邱纯阳

(长春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130117)

一、引言

“韧性”一词在物理专业领域意指材料在塑性变形和破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韧性越好,则发生脆性断裂的可能性越小。现如今,“韧性视角”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后发现,当前关于数字韧性内涵的诠释主要有如下两种视角:一种是以数字科技为导向,例如Waifong Boh界定数字韧性是指通过利用数字技术吸收重大冲击,适应冲击所带来的损害,转化到一种全新的稳定状态,其中实体为应对重大冲击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强调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1]。另一种是针对人类个体或者人群的生存问题,例如祝智庭认为数字韧性的目的是帮助个体形成对数字时代负面影响的抵抗力,使其更能顺应数字化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增强心理幸福指数[2]。“数字韧性教育”作为一个复合词,“教育”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又因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决定了本研究中探讨的数字韧性教育指向人类个体或群体,是韧性教育在数字时代的衍生与应用。

互联网背景下,新一代技术变革所引发的万物皆媒新图景不断重塑了人类与技术之间的互动关系,各类新现象、新问题也层出不穷。随着全球性事件逐渐增多,更加剧了这种风险性、复杂性和不稳定性,个体的人如果想应对风险所引发的危机并拥抱数字化机遇,则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抵御突发事件和快速调节、恢复的能力,凸显了数字韧性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一种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适应性教育策略,将其融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数字时代的自然诉求,也有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二、关系之维:数字韧性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数字韧性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相通,二者内在统一,都强调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实际行动,并且重视实践与理论的融合,引导受教育者成为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一)数字韧性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通

二者都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社会化就是个体由一个“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数字韧性教育的实质是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不可测的未来。数字韧性教育的教育目标正是培养学生在数字化特征的时代背景下的复原力、坚毅力,并从创伤后成长,帮助大学生克服“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不健康的精神状态,逐步从盲目、片面、畸形的发展走向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包含引导受教育者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增强受教育者的法制观念和引导受教育者养成重视教育的态度等内容[3]。数字韧性教育中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其可以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将数字韧性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成为新时代的追梦人,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奉献青春力量。

(二)数字韧性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通

首先是人生观教育相通。人类在孜孜不倦追寻意义时,不断陷入“价值”“信仰”等诸多困境。青年人的成长成才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高度重视,他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称为“总开关”,强调“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4]。新时代中国正处于调结构促转型时期,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带来各种思潮,不同的价值观在各个群体中互相碰撞、冲突、融合。青年学生对这种纷至沓来的思潮与文化,缺乏真伪、虚实与良莠的基本价值判断,致使其信仰选择与价值取向不明确,甚至产生深度的思想困惑。把数字韧性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二者融合,有利于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避免广大青年在数字化浪潮中流失精神之钙。

其次是道德观教育相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道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创新理论的思想武装下,中国青年以独特的比较优势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主体动能,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形成及不断向优、向善发展,因此青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整个社会。在网络时代,学生需要具备辨别真伪、保护隐私、防范网络侵害的能力。数字韧性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网络素养,帮助学生了解网络威胁、网络攻击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学生在数字韧性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到如何保护自己、确保数字安全,同时也能够意识到信息共享的重要性,了解网络监管和相关法律法规等,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价值之维:数字韧性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数字韧性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不仅能解决国家当前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实现智能思想政治教育,还能从人文层面提升高校师生的幸福感,在助推高校思政教育全局性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效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挑战

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强势崛起,人类社会正逐渐进入到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教育领域也不可避免地迎来数字化转型的浪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逐步呈现精准化、智能化、个性化发展态势。新的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高校思政的升级提供了新机遇。数字韧性思维将会引导人们提高对未知世界抗冲击能力、培养人们在危机中抓住机会、增强人类自身适应能力;而智能技术则会让人们利用数字产品获得价值提升、生活品质改善和精神生活满足等方面效果。特别是在新冠疫情期间,数字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和方式,作为社会人、个体人,我们既要学会适应这种变化,又要对自身进行自我反思并进行重新塑造和完善。

(二)持续赋能师生在变局中幸福发展

面对变局,人们追求幸福感这一目标是不变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具活力的群体,他们幸福感的获得直接影响到社会群体,关系到中国关于幸福生活的实现。新生代成长的潜力正在不断被激发,但精神意志较弱等问题也客观存在。教育者可以通过教育活动,让受教育者的人生观朝着积极和充满希望的方向发展。同时,只有教育者以身作则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才能有心力在课堂内外渗透相关内容、形式,唤醒受教育者的幸福意识,培养受教育者的抗挫能力。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不仅受教育者受益,也促使教育者成为新时代下内容有厚度、方法要适度、情感有温度的教育者,同步提升了师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5]。二者融合就是重视意识在实践中的能动作用,积极发挥生命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只有拥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品质和涅槃重生后的坚韧成长,才能拥有更高质量的幸福。

(三)不断推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立德树人是社会现代化转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求,数字韧性教育的融合不仅能助力高校擘画人才强国蓝图,同时能协力开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新篇章。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未停止探索教育真谛的脚步。在数字时代发展背景下,受教育者对于教育之“质”有着更高层次的需求。数字韧性教育不仅关注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掌握数字化技能,更强调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的道德和伦理素养。数字韧性教育的教育目标是从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的立场出发,只有注重到个体人的发展与数字化社会需要之间的协调关系,将人视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将数字韧性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为中国教育改革列车“再提速”,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具有深远影响。

四、实践之维:数字韧性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

近年来,数字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与可能,数字韧性教育犹如润滑液作用于技术和教育之间。高校为进一步提升数字韧性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学效果需要从多路径着手分析,以此来不断推动二者之间的融合创新。

(一)强化价值观念引导,促进二者齐步正向发展

数字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高校思政工作者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应该深入分析数字时代的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加强对数字时代价值观的引导,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者要引导受教育者确立正确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网络空间中有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穿插其中,很多网络事件中舆论导向同样能影响到现实。因此,二者融合时应该强调道德观念的培养,引导树立公平、守信、尊重他人和爱护环境等良好道德观念,让这些良好的道德观念贯穿于数字空间。同时,数字化时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隐私和安全问题,人们需要了解数字化技术的隐私和安全风险,并学会避免和应对数字化安全问题。网络空间法律环境复杂,许多侵权事件和信息传播事件需要依法处理。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强调法律意识的提升,引导树立法律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尊重法律,知晓法律对自己和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增强师生数字素养能力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3年3月2日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使用人数最多的依然是学生群体,其数字素养如何直接影响到社会的进步,他们正在成为数字化时代的重要人才[6]。

一方面,创造性整合教育资源,推广课程体系升级。在推动课程体系升级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数字教育手段,使讲授课程更加生动有趣,受教育者在现实的情境中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对数字化技术的需求意识。当前,各高校在网络思政方面也陆续开展了线上直播课堂,这不仅丰富了校园教学活动形式,也为学生搭建了新的学习交流平台。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料进行案例分析、双边讨论、虚拟互动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

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数字素养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数字韧性教育是一个随社会发展应运而生的新教育理念,需要具有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来推广和实施。高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提升师资队伍的数字教育水平和实践能力。学校需要积极组织教育者数字素养的培训,使教育者能够更好地利用现代化的学习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三)增设教育实践环境,匡扶韧性教育落地生根

数字韧性教育以社会环境为依托,所以教育的实践环境成为影响教育效果最主要的因素。高校应该增设教育实践环境,从实际应用中发现教育问题并加以改进,从而让数字韧性教育在高校中落地生根。

高校可以建立如VR实验工作室的数字化实践场所,为师生提供实际操作体验,通过数字技术带来的各种预期和实际的风险来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强他们的数字韧性。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来加深对数字韧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理解。在社会实践环节中,结合数字韧性教育的理念,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信息安全知识竞赛、数字文化节、反诈骗宣传活动、反网络暴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的数字化现状,加深对数字韧性教育的认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五、结语

数字韧性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判断力,让学生更好地明辨是非,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安全意识,防范网络犯罪和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使他们具备更强的社会竞争优势。综上所述,数字韧性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数字韧性素养和核心价值观传播产生良好的效果,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韧性数字化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