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黄炎培职教观的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实施路径研究

2023-06-07 09:44陈梅花杨涵涛何进武樊伟伟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黄炎培职教院校

陈梅花,杨涵涛,何进武,樊伟伟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海南三亚572000)

黄炎培(1878—1965),号楚南,字任之,江苏省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他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我国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几十年的职业教育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育人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颇有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黄炎培职教观的社会性、适应性、科学性思想对我国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黄炎培的职教观

黄炎培职教观集中体现在社会性、适应性、科学性等方面。

(一)黄炎培职教观的“社会性”

黄炎培先生指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沟通和联络;提倡大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1]另外提到:“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手脑并用。”“今日之职业教育,关起门来更是不行。”“须有最高的热忱,参加一切;有最高的度量,容纳一切。”他主张“设什么科,要看职业界的需要;定什么课程,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2]。黄炎培先生一直强调职业教育中社会服务的重要性、实用性。他较早地认识到了职业教育的跨界性、社会性,明确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全过程的关键活动,都需建立在详细周密的社会调查基础之上,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3]。

(二)黄炎培职教观的“适应性”

黄炎培先生指出,职业教育是“用教育的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发展其能力,同时尽其对群众之义务的一种教育”[4]。他还提到,职业教育需“谋个性之发展”“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黄炎培先生一直强调职业教育需适应学生、职业及社会实际情况,这体现了他职教观的适应性原则。

(三)黄炎培职教观的“科学性”

黄炎培先生认为:“社会日趋进步,职业日趋分化,职业学校的设科,各系科的课程、教材,尤需赶上科学的发展,使学生不至于落后于社会形势、科学之后。”[5]需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有时聘请教员,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就是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黄炎培先生所提倡的这些教学原则,既符合职业院校学生动手能力比理论思考能力强的特点,又是“教学做一体”,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科学方法,体现了教学实施的科学性原则。

二、黄炎培职教观对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现实价值

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虽然产生于100多年前,但其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近一个世纪的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对当今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教师、教材和教法是职业教育实现质量转变的关键因素,而课程建设是“三教”改革的集成点。笔者通过对黄炎培职教观的分析发现,将课程改革置于“三教”改革中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协同推进,在改革过程中亦需正确把握“社会性、适应性、科学性”等原则。

(一)“社会性”原则的指导意义

1.在教师改革方面

一是教师本人应具有社会需要的技能,要具有为社会、企业、行业解决相应专业问题的能力;二是教师要能培养出可以为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另外,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单单是具有相应的技术技能,也应具有社会需要的职业操守。教师要有“对己则刻苦奋斗,对群则精诚团结,对事则丝毫不苟,始终为一”的操守,也要能够培养学生“金的人格,铁的纪律”,要塑造学生“敬业乐群”的人格并使之成为现代化公民[6]。

2.在教材改革方面

高职院校需打破关起门来改革的局面,加强与行业企业、其他院校、政府相关部门等的沟通,了解典型工作任务及核心职业能力,与行企及教育专家共同确定专业所需培养的人才规格,并以此为依据将课程和教材目标具体化,编撰既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提升其职业道德水平,又能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教材。

3.在教法改革方面

高职院校需充分利用科技进步带来的发展红利,引导教师充分了解社会上现代化、信息化的产品,使用能切实优化教学方法的平台。另外,高职教师需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特性,增加与学生的情感和心灵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批判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适应性”原则的指导意义

1.在教师改革方面

一是培养教师适应社会、专业的发展,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教师向学生讲授的内容要能够切实满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二是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首要责任人,需适应学生的发展现状,教师的教学内容、课程考核方式、教学方法等均需适应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学习目标。

2.在教材改革方面

为保证课程的内容适用于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院校要根据区域产业的范围、发展阶段,通过咨询行业企业专家等方式,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符合行企工作实际的教材。若无适用的教材,高职院校应组织包括行业企业专家、专业课教师在内的团队,编写出实用、适用的教材,同时根据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动态地更新调整教材结构和内容,保证教材能切实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3.在教法改革方面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类型越来越丰富,不仅有单招生、扩招生、成教生,还有各类与老年大学、军事基地、公司企业及社会团体等合作的培训学员,学生在年龄、阅历、教育需求等方面差异极大。教学需“以人为本”,因为“人之资质各有不同”,故教师要了解学生需求,尊重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发展特点、认知成长规律采取合适的教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课堂教学体系,同时协助学生建构知识与经验体系,保证学生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三)“科学性”原则的指导意义

1.在教师改革方面

高职院校需根据教师的具体特点,梳理教师的核心能力构成,科学地构建教师能力发展体系,系统地完善教师培养模式和制度,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和健全考核内容,促进高职院校教师迅速成长。

2.在教材改革方面

教材内容的组织和形式表现要有科学性。一方面,需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学科知识顺序科学地构建教材框架、丰富教材内容;另一方面,需根据人对符号、图像、声音等的具体感知方式、敏感度等进行教材形式的设计。

3.在教法改革方面

高职院校教师应多了解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应用这些领域中关于感知、记忆、理解、创新等方面的知识,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运用“教学做一体”等科学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三、基于黄炎培职教观的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实施路径

(一)加强理念协同、组织协同、机制协同

“三教”改革需加强理念、组织、机制协同,进行自上而下的整体设计。

1.加强理念协同

“三教”改革效果是否显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得到管理者的切实支持、教师的充分认可,只有管理者和教师认识到“三教”改革的意义和紧迫性并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达到改革理念上的协同,改革才能最终取得显著成效。

2.加强组织协同

依据黄炎培职教观中的“社会性”原则,高职院校需做好“三教”改革的规划和组织,构建行、企、校有效沟通的工作机制,配齐配强改革带头人,在其带领下组建和整合形成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在各项措施的保障下高效开展改革工作。

3.推进改革机制协同

高职院校一方面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保障、激励、考核与评价机制,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及教改课题等方式与“三教”改革进行融合,对各类项目进行统筹规划,确保各项目培育过程中的信息共享、汇报共听、指导共学,以强化各项目成果间的关联[7]。

(二)打造优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高职“三教”改革的首要主体,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可通过从外部引进领军人才、培训提升教师素质、建立教师培养保障机制等,来打造类型特征鲜明的教师队伍。

1.从外部引进领军人才

科学把控教师从教“入口”,会大大减少教师入职后培训的时间及成本。依据黄炎培职教观中的“社会性”原则,高职院校可通过挑选行业专家、能工巧匠、资深师傅组建兼职教师团队,选择合适人才担任专兼职专业带头人,利用其在行企的经验和影响力,提高高职院校的技术服务能力,加强行企校深度合作,发挥名师领航作用的同时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2.培训提升教师素质

高职院校可根据教师的类型、教育背景、职业经历等,分层分类开展教师培养,分级打造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等高层次人才队伍[8]。依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以及教学工作对教师教学能力差异化的要求,科学组织,针对性地开展分模块、分阶段、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对教学名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产教融合、工作室创新、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对专业带头人进行专业建设、课程设计与开发、团队组织与引导、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教研科研方法等内容的培训;对青年骨干教师进行教科研方法、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分模块、分阶段、个性化、针对性地培养。

3.建立教师培养保障机制

为保证教师培养的质量、效果,高职院校一方面需加强教师培训的组织管理,优化培训内容,积极向教师宣传培训的意义和目的,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需建立教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晋升等相关制度,不断优化教师培养保障机制。

(三)编写特色高职教材

教材是教师所讲授内容的重要载体,在“三教”改革中处于重要地位。依据黄炎培职教观中的“适应性”原则,教材改革可采用优化教材编写人员构成、革新教材内容、创新教材呈现形式、建立教材使用成效监测评估制度等方式进行。

1.优化教材编写人员构成

高职院校教师应打破自己“闭门造车”编写教材的方式,积极到专业相关的龙头企业寻找行业能手、高级技术人员、大师等联合开发教材。高职院校的教师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更了解,行企专家则能协助高职教师更深入地挖掘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更准确地了解典型工作任务,更明确地告知岗位任务对学生知识、素质、能力要求,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教材编写队伍的优化有利于科学构建教材的知识和逻辑框架,实现教材内容的理论和实践兼备,保障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2.革新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要融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反映行业的最新动态,对接国家相关各项标准,呈现重点工作情境中所需要的完整能力体系。为让教材内容更加丰富,编写人员需在教材中多引入实际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和实践操作原素材。另外,教材的内容及逻辑框架需契合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特点,让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进行知识点的全面掌握,切实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提高。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更适合从感知环节切入的认知特点,在编写教材时,教师可考虑使用情境化、案例式等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先呈现相关内容,再对具体知识点进行概括、分析和说明。教材初稿完成后需送交行业及龙头企业的专业人员、相关任课教师审读、试用并收集改进建议,出版后的教材也需随着产业的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其内容。

3.创新教材呈现形式

教材呈现形式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如案例式、情境化;另一方面是教材本身的呈现形式,如立体式、活页式。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材更有临场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教材呈现形式需进行创新。可开发立体式、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新形式的校企双元教材,同时也可开发配套的课件、音视频、动画等动态教学资源。与教材配套的视频等教学资源有助于学生对标准化、书面化理论知识的自主学习,解决了教师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需教授大量教学内容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课堂效率的提高。

4.建立教材使用成效监测评估制度

为了解教材的实际使用效果,高职院校需建立教材使用成效监测评估制度,定期对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调研,了解教学成效、使用反响,并及时进行教材内容和形式的调整。

(四)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教师和教材的改革最终要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去实现。教法改革的核心在于既促进学生知识建构,也促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建构[9]。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平台进行,也可依据认知科学等知识优化方式开展。

1.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平台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黄炎培曾强调,办职业教育需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力量。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科学技术产品,能较好地服务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能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平台,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和启发其自发、主动、建构地学习。例如,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可安排学生借助线上资源自学简单、重复、程序性的内容,利用课堂时间与学生探讨需深入了解的重点内容,解决学生的共性或难点问题等。

2.依据认知科学等知识优化教学方法

高职教师通过了解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学习关于感知、记忆、理解、创新方面的知识来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动手推算、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促进知识内化、知识运用与技能生成;可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悟生活、锤炼技能[10]。另外,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完成创新性作业的方式,强化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可根据作业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反思并调整教学设计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猜你喜欢
黄炎培职教院校
再读黄炎培周期律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黄炎培感动了日本特工
浅析黄炎培对职业教育过程的思辨
1949年以来黄炎培研究综述
院校传真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职教中心“被托管”带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