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法治教育问题研究

2023-06-07 09:44苏立玢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学资源法治思政

苏立玢,曲 蕙,吴 莹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兰州730070)

近年来,随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提出及深入开展,广大学者、教育工作者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法治教育进行了积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促进了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的有效发挥,全面提升了育人效果。但是,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问题的宏观架构方面展开,少有聚焦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法治教育研究。实际上,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法治教育已成为新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1]。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教育现状

(一)大学教育阶段思政课法治教育现状

在大学教育阶段,只有法学类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能系统学习到法律专业知识,其他非法学类专业的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主要来源于大学公共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不包括个别院校开设的法律专业相关选修课。但在《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教材中,只有第六章与法律有关,且其中法理内容较多,法律应用的有关内容较少,受教师个人专业素养和对法治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专业内容讲授效果不一,案例讲解、实践活动的设计与操作也较为分散和随意。法治内容大部分只在思政课上跟随教材进度讲授,其他较为突出的问题,比如网络安全、信息诈骗等相关教育则由辅导员、班主任、院系主任或其他部门承担。而近年来频频爆出的大学生深陷传销案件、网络安全案件、电信诈骗案件等,无不反映出大学生在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等方面认知不足。

(二)中学教育阶段思政课法治教育现状

中学教育阶段又划分为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初中使用的思政课教材为《道德与法治》。以人教版为例,所有教材都包含法治相关内容,特别是八年级下册都是关于宪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以及法治精神的内容。高中教材则是《思想政治》必修4本和选择性必修3本,其中与法律相关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必修3和选择性必修2中,分别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民事权利义务、家庭婚姻等方面的法律内容。很显然高中阶段的法治教育内容已经非常丰富,但法治课程教学并不能覆盖到每个学生。一方面受到升学考试的压力,部分政治课被占用改上其他课程的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受到高考改革“3+1+2”模式的影响,政治课将以走班制形式授课,相当一部分学生完全没有政治课,进一步减少了接受法治教育的机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权威发布的司法大数据显示,初中生成为未成年人犯罪高发群体,占比高达68.08%,高中生占6.1%[2],因此重视并提高中学生法治教育水平对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三)小学教育阶段思政课法治教育现状

在人教版小学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六年级才出现了宪法、公民、法律等内容。受限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程度,教师授课过程中更侧重于讲解更为浅显易懂的道德规范、规则等,法律专业内容较少提及,也不容易讲深讲透。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和学生对手机的广泛使用,小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和途径比以前更为丰富,尤其是通过网络游戏、手机软件等方式参与社会群体、网络社群活动日益增多,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经济安全、法律纠纷等情况不得不引起人们重视。这充分说明小学教育阶段法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学生的成长、生活之间还存在很大的教育真空地带。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创新不足,教学效果有待提升

目前来看,思政课法治教育依然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对法治教育的教学仍是教材为本的理论讲授为主,体验式学习比如参观、讲座、主题活动等较少,少有固定为常规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课程并且缺少必要的教学效果评价。教学内容上部分法条内容相对枯燥且与学生实际联系不紧密,教学方法单一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思政课法治教育效果的评价多以笔试的总结性评价为主,缺少对实践性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等的考察,因此思政课法治教育从设计到实施到评价的全过程中,仍然有很大创新改革和提升效果的空间。

(二)教师法律素养参差不齐,法治教育一体化教学能力不足

担任学校法治教育的思政课教师大多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法学、政治学、教育学专业[3],愿被学校聘为专业法治教师的法律专业人士较少,任课教师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法律基础差、法治素养低等问题[4],比如对法理逻辑的理解、法条解释、法律事件的分析、热点问题的法律解释等方面欠缺专业知识基础,对法律实际应用的指导不足,导致学生未能真正了解事件背后的法律逻辑及因果联系,从而无法获得法律知识的有效认知,法治教育效果也就大打折扣。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各学段前后相衔接的课程内容、授课深浅程度等方面把握不到位,就会导致教学内容重复、层次不清等问题,思政课教师法治教育的一体化能力也有待提升。

(三)教学资源运用不充分、不系统

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概念提出以后,国家自上而下推动了教材、教学体系以及数字化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进程,建成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及诸批次国家级精品课程。但从使用情况来看,这些优质教学资源并未成体系地进入一线教学课堂,由于教材内容不同、教师准备不足,或是教学评价等环节与教师自身课程无法对应等原因,导致引用课程内容不系统或根本无法使用,因此大量优质课程资源未能发挥有效作用。学校资源、社会资源、社区资源、法律行业其他资源等可用于法治教育的实体性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远远不够,仍需要继续挖掘开发利用。

(四)教学评价无法体现学生真实法治素养

目前大多数学校教学评价体系依然是以课业考试的成绩评价为主,但是单一维度的成绩评价过于局限,且无法体现学生在具体应用中的实践能力,以及学生在具体法律事件中体现出来的心理倾向,甚至会出现学生卷面成绩良好但在现实中发生违法行为的现象,因此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全面体现学生真实的法律素养。法治素养的培育和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评价手段的滞后性,势必导致与基于学生学习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作出的发展性评价在改进和激励上发生错位,造成各学段的法治教育评价在诊断、导向等功能发挥上存在缺失。因此,建立一套相对详细、过程性的法治教育一体化评价体系是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1]。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法治教育一体化的建设路径

(一)全方位提升思政课教师法律素养

1.常态化地组织教师跨学段集体备课

常态化地组织大中小学各教育阶段教师进行教研交流,高频次的研讨能逐渐将问题从表面引向深入,以有效应对日常教学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在原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安排的基础上,另行组织专门的法治教育集体备课,并将本区域内大中小学进行全覆盖分组,定期组织小组内部跨学段集体备课会,有条件可共享教学资源的院校可以拓展为定期线上集体备课交流研讨,充分提高各学段教师一体化教学能力。

2.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课程小班培训

对思政课教师进行针对性较强的法治素养提升培训,特别是不同年龄段学生体现出来较为集中和典型的法律问题,教材中涉及到的法律专业知识等与教师教学联系紧密的重点问题,比如法理基础理论、实际应用解答等。此外,区域内或学校自身还可以组织适合本校思政课教师法治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班,小范围、深层次地以教学实践应用为目标进行学习,促使教师真正提高法律运用能力,从而在教学中更有底气讲好法治课程。

3.鼓励教师自行进修法律课程

鼓励教师根据自身情况自行进修法律专业课程,按照法律行业从业资格的要求来学习,填补法律基础知识的空缺。学校可支持鼓励教师考取司法从业资格证,并将之与职称评定、“双师”认定或其他教师发展、继续教育机制挂钩,激发教师自身学习热情,提高教师法治教学能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多元教育模式

1.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班主任、法治副校长协同育人

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构建多元法治教育模式,强化和延伸学校思政课法治教育效果。加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其他成员之间的协同配合,例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主阵地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课程引导,班主任利用班会或班级活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辅导员深入学生社区深度追踪学生心理动态、生活状态等信息,其他教学人员在各种场景下对学生进行考察和监督等,利用身份和教学场景的不同,分任务、扩内容、多层次、全方位设计教育环节,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运用无缝渗透法治教育内容,在不同层面共同促进法治教育整体目标的实现。

2.协同社区等社会机构力量,拓展教学资源

继续组织开展多类型的法治主题教育及社会实践活动,将部分活动常态化,确定为思政课法治教育的固定环节,与校外社区组织、司法机构、公安机关等部门开展深度配合和实践活动设计,继续投入耐心和精力探索和挖掘社区、社会机构的资源以及实践方式,根据不同的学生主体设计更有深度的实践课程,丰富活动层次和参与感等。通过每一次实践教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不断改进和提升教学效果,完善法治教育的社会层面探索,找到更为便捷且能够长期开展的有效途径,以此促进校园法治教育效果的巩固和提升。

3.重视家庭法治教育的影响力

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影响,根据不同学段差异多形式落实家访制、家校联系制度、家长委员会等制度,并利用互联网社区、社群建设,积极探索学校与家长保持联系的其他手段。高学段仍有必要积极开展“家长访学日”“家长参观日”“家庭教育分享交流会”等活动,主动掌握学生家庭教育情况,以及时预判和应对学生法律行为[5]。

(三)充分挖掘并运用教材、教师、课程等教学资源,扩大法治教育影响力

1.鼓励教师研发校本活页教材

随时收集和整理教材之外的法治教学素材,研究整理符合本区域、本学校学生情况的校本活页教材,例如根据时事热点的时效性和特殊性,及时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并解释所反映的法律问题。可将教学过程案例化,同活页教材一同作为法治教学范本,将其开发为更具本校特色的法治教育教学资源,既体现本校特色,也能更好地作用于思政课法治教育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挖掘优质师资资源,引入流动客座讲师机制

继续推进“法律讲座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常态化、规范化、规模化,使之成为常规教学的组成部分。利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思政育人平台对口帮扶机制,深入挖掘优质教学资源并配合校本课程使用,激励专业从业者、名师、优秀法治教师主动作为,进一步研发更多优秀课程。在机制上,将法律或执法专业从业者以客座讲师、校外辅导员、法治教研室顾问等形式纳入兼职招聘岗位,发放定量课时费,以此吸纳专业人员正式进入各学段校园,并能够定期、常规地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

3.借助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平台有效运用跨学段法治教育素材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高学段学生创作法治相关影视、故事、动画、绘画、海报等艺术作品,将优秀素材作为教学资源加以推广。可借助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跨学段交流研讨平台,将此类作品进行借鉴和展播,充分利用线上资源、线下交流、集中会展等方式,将此类素材作为鲜活的教学案例引入课堂,扩大优秀作品影响力的同时,也更好地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质量和效率。

(四)积极探索多元综合评价方式

在大数据时代,可借助科技手段将每一个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各类评价数据,如参加法治教育活动突出表现和效果、参与法律事件过程、法治教育过程心理倾向等信息,包括学生日常心理测评量表的结果,这些数据可分类别由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与学生密接接触的主体,做日常记录或集中评价,利用数据库或评价系统做精细化收集和归纳,建立学生个人电子档案,同步到各学段的档案库中,有效帮助每一阶段的教育更有针对性和连贯性。

猜你喜欢
教学资源法治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