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
近些年,随着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日益重视,“家校共育”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事实上,家校共育的理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并逐渐成为全球的教育趋势,到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直至2021年“两会”期间成为群众关注度排名第二的事件,而且迅速成为国家层面教育战略的组成部分。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就持续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作出重要部署。“双减”政策一经颁布,立即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讨论。究其目的,“双减”政策本质上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克服教育的功利化、短视化,减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必要的、超额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从而保障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由此可以看出,“双减”政策和家校协同育人的理念是一致的,这一政策的出台为家校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对家校合作进行探究,剖析其内在价值、把握其现实困境、探究其实践对策,有助于在新时期实现有效的家校合作育人,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幸福成长的现实需要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的价值。”“双减”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回归到理性的成长学习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教育功利化、唯分数论,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为学生的幸福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保障。
(二)有利于缓解矛盾,转变落后教育观念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因为教育理念不同、教育资源不均衡等原因,家校双方在学生培养问题上的矛盾屡见不鲜,如家长群中的正面冲突、双方在孩子培养的权责问题上的争论等。现今,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家长平日工作繁忙,无法照看到孩子且认为孩子来到学校就应该由学校负责,而学校则认为家长没有配合学校的育人工作。此外,有些家长还是以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念为指导思想,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思想根深蒂固,与新时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相违背。因此,只有当家庭和学校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才能协商解决好两者在学生教育问题上的矛盾,以“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为终极目标,这也是“双减”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有利于家校共同成长,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双减”和家校协合作育人的本质不谋而合,这也就要求家校双方都要加强学习,提升各自教育水平,家校共同成长从而提升育人成效并有效落实“双减”政策。为了提升家校共育效果,家校双方必须积极地学习相关知识,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个体差异等专业知识,以专业知识为行动做科学的指导。此外,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为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并高效落实,合理规划学生的课业负担,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想要为每个孩子构建一个良好健康的教育生态环境,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是基础工作,引导校外培训机构正确转型,提升家庭教育的地位也是重要环节。
二、“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双减”与家校合作育人的本质相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现实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家校合作意识淡薄、家校合作形式与内容单一、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升以及评价体系有待建立健全等。这些问题都阻碍着家校合作正向功能的发挥。
(一)家校合作意识淡薄,各自为政
家校合作育人良性发展的前提,首先需要家长和教师在思想意识方面重视合作。但是,很多家长对自身的教育角色认知不明确,认为孩子来到了学校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学校,对于孩子的思想、个性、行为方面的关注和教育都较少。而且对待家校合作概念理论不清楚,流程方式不明晰,参与意识淡薄。此外,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繁忙,很多家长觉得学校教育无法满足孩子的个性化成长,将家庭教育寄希望于校外培训机构,“失去了教培机构, 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可以请家教‘一对一’辅导,孩子的差距会越来越大;甚至有家长认为,撤掉的不是教培机构,而是孩子出人头地的跳板”;其次,很多教师对于家长的学识水平也存疑,觉得家长文化水平不高,专业知识背景欠缺,无法对于学校立德树人工作进行有效配合,所以不想让家长插手孩子的教育管理问题,认为家长的参与会对自己的教育过程会形成阻力,不少教师甚至缺乏有关家庭教育的理念、方法以及家校合作的专业性知识和能力。
(二)家校合作育人形式相对单一
现阶段,我国对于家校合作的活动形式很多局限于家长会和QQ或微信群等,合作的内容主要还是局限于学生的智育成绩上。如家长会上的基本流程就是班主任汇报本学期的成绩排名情况,表扬成绩好、进步快的学生,批评综合表现较差的学生,然后就是数学、英语等各科教师介绍考试情况,最后就是家长代表发言,往往也是优秀学生的家长上台。这种家校合作形式家校互动弱,家长参与度低,而且很难关注到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与发展。长此以往,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乃至于学生都缺乏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不利于形成学校和家庭之间的“桥梁”,形式大于内容,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升
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承担着主体责任,教师的“领航员”身份也毋庸置疑。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家长的层次和水平也參差不齐。作为专业从事教育的人员,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是教师对实施家庭教育的家长从理论、方法、内容和技术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家长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一种能力。在家校共育的理念指导下,实际开展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缺乏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他们不能很好地对家长进行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从而帮助家长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唯分数论”的观念无法短时间内改变,教师关注更多的也是如何提升教学水平;另一方面,由于近些年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师队伍的迅速扩大,我国的师范培训体系并未将家校合作有关知识融入课程教学中去,导致教师缺少了解学生基础上的家校合作的专业理论和经验部分,很多教师确实出现了能力危机。因此,现实情况是很多教师的能力不足以保证家校合作的顺利进行。
三、“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实践对策
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都以学生健康成长为中心,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双减”教育背景下,亟须探寻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促使家校合作共育发挥实效。
(一)建立良好沟通机制,增强家校双方交流配合
家校之间合作共育意识淡薄,双方缺乏信任基础是重要原因,同时双方在思想上也需要转变。一方面,要建立一个实效性较强的闭环沟通机制。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虽然双方可以通过微信等多样化的方式沟通交流,但沟通的实效性却不强。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实效性强、平等有效的闭环沟通机制。在这样的机制下,学校、教师将学生信息反馈给家长,有助于家长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学生成绩,同时也有助于家长了解学校、教师的工作内容、任务、状态等,能够增进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其次,家长将学生在家学习、生活等表现,甚至于家庭关系和家庭教育情况等反馈给教师和学校,也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及家长,增强学校对家长的全面了解。通过这一有效的闭环沟通机制,有利于提升家校合作育人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于家长和教师的思想教育。很多家长还是追求“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即使在“双减”后还在通过“一对一”家教等形式给孩子辅导功课,进而不会从根本上相信学校教育。所以,家长要加强自我教育和自我反思,建立对学校的高度信任感,转变心态、尊重教育规律,主动参与学校教育管理中来。学校则要加强教师和学校的思想建设,很多教师对于家校合作认同感并不强,认为家长的层次不高,甚至会“帮倒忙”。因此,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应当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可以定期开展关于家校合作的研讨会,让家长和老师坐下来交流讨论,也可以聘请校外相关专家提升教师们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等。
(二)丰富家校沟通形式和内容
在信息化时代,教育领域也多少受到了网络的影响。“互联网+教育”让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手段相结合,对于家校合作提供了新方案。
信息化时代,家长、教师甚至于学生都成为了“网络原住民”,学校和家庭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由形式至内容、由时间至场地都发生变化。所以,对于家校合作的途径也应当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拓宽渠道。例如,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媒体平台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供先进教育理念,为家庭教育提供有效支撑。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网络教育平台和新技术、新手段对于家校教育的助力,乃至于对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助力都是显而易见的。
(三)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建立有效的家校共育评估体系
在家校合作育人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当前,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不足是实际情况,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采取措施,提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而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就是以问题为导向,即深入分析研究有代表性的家庭教育案例。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家庭教育问题自然也具有共性。通过对于一些共性案例和个性案例的探讨,家庭教育的问题既具有一些共性的案例,也有一些极具个性特点的,使得教师能够更好地总结家庭教育的规律,掌握指導方法。此外,对于评估体系不完备的情况,我们应当同样重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从而使得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在评价人员的组织上,我们可以吸纳有能力的家长、教师以及一些相关专业的社会人士,成立一个专业化的评估队伍;最后,在评估对象上,我们应该将教师和家长在家校合作教育过程中的表现纳入评价体系,从而将其作为教师工作质量的考核依据,同样,对于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家长予以荣誉奖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