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富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调整,教育理念与模式都在不断更新变化。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处于发展高峰期,对知识的渴望较高,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学生学习热情是教学关键。对于初中教学而言,相较于其他学科,化学属于学生新接触的科目,难度相对较大,各类实验原理、实验现象都需要学生掌握。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运用实验导学模式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初中化学实验存在的主要教学问题
(一)过分强调对知识的掌握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常常以死记硬背的方式为实验开展做铺垫,这种情况下会让实验教学失去其本身的意义,学生难以真正感受到实践乐趣,也很难从中有所收获。还有的教师更加关注实验结果的检验,忽略实验过程的观察,导致初中化学实验失去实践的价值和意义,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能力,对其后续发展十分不利。
(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对实验教学缺少正确的认识,认为其对考试帮助不大,因此忽略这一部分教学的设计和规划,导致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合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有不少教师会通过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按部就班教学模式的长期使用会导致学生对化学实验逐渐失去兴趣,甚至丧失其实验探究能力,难以通过实验挖掘出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化学实验教学失去其根本意义,难以达到培养目的。
(三)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限
初中化学实验涉及多种主题,不同的设备仪器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在開展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但这些结果和答案的设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导致在实验探究中难以培养其思维意识,影响其化学思维的培养。并且,过分关注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导致学生在实验中缺少自我思考和探索的时间,难以将知识技能内化,缺少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学生难以发现和掌握化学实验的根本意义,不利于其综合能力的培养,甚至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验导学模式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一)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实验导学模式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能够转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动手实践中,通过实践过程的观察和发现,更加深刻地了解化学知识内涵,相较于以往的死记硬背而言,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除此之外,学生还可通过实践发现并总结化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有利于学生透过表面现象了解知识实质,并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深入了解知识,提升化学知识水平。
(二)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一定难度,更是学生接触到的新学习领域,在实际操作中动手能力有限。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在实验导学模式的基础下,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学生自身的观察探索,对实验过程加以实践,通过思考对比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真正达到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
(三)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尤其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涉及大量的与生活相关的现象,通过实验导学模式开展实验教学,可有效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观察和理解能力,进而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更好地关联起来,提升其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发挥理论学习的重要作用。
三、运用实验导学模式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优化导学案编写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实验导学模式的前提是教师要做好导学案的编写,将导学案作为实验教学中的重要参考和支撑,确保实验导学模式的有效应用。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主体性、启发性和探究性的原则。
1.主体性。
要想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发挥作用,必须加强师生与生生间的有效互动,对实验过程加以交流和探讨,进而优化实验效果。因此,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以往传统的编写模式,采用更加合理的编写方式,充分考虑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地位,并确保导学案的编写与学生的知识基础相适应。
2.启发性。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因此必须加强导学案编写的启发性。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发现化学知识、自主探索化学实验步骤和现象等,利用现有的化学教学资源,发挥化学实验导学模式的教育作用。同时,设计启发性活动,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活跃课堂氛围。在此基础上,适当设置存在一定难度的实验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其对实验探究更加主动。
3.探究性。
素质教育阶段,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兴趣,以此为基础设计探索活动,提升学生问题发现与探究实践的能力。例如,在编写导学案课前预习教学环节内容时,可首先安排学生对相关教学资源加以查看和了解,对实验过程有大致印象,以此为后续实验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加强实验素材选择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较为复杂,要想真正发挥实验作用,应用实验导学模式,就必须要注意对实验素材的合理选择,使学生既能够从实验教学中提高化学学习兴趣,又能够获取化学知识。对此,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将化学实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克服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畏难心理。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现象,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化学现象,加上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较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善于探究发现事物背后的原理等,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这一教学优势,加强对素材的选择,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科粤版初中三年级下册第八章《常见的酸、碱、盐》这一课程内容之前,教师可先结合生活素材,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教师可准备食用碱和紫薯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向紫薯粥中加入适当食用盐,观察其中的颜色变化情况,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其思考变化的原因,同理再向其中加入食醋,观察其变化情况。这种生活素材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具有更强的趣味性和探索欲,能够引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思考,进而引出主要实验教学内容,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三)制定健全的实验方案
初中学生存在一个普遍的特点,即当短时间内接触化学实验时具有强烈的兴趣和热情,但一旦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就会逐渐失去实验热情,导致其学习兴趣下降,学习畏难心理增强,甚至逐渐难以分清实验原理、掌握基本实验操作等,这对于化学实验教学而言十分不利。因此,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应用实验导学模式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教师应制定健全的实验方案,并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
在实验导学模式下,教师应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将实验之间的联系理清,避免学生出现混淆问题,保证化学实验教学质量。例如在讲授科粤版初中三年级下册第六章《金属的化学性质》内容时,针对燃烧实验,部分学生可能会混淆不同的金属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难以理顺不同金属的燃烧特征和颜色等。基于此,教师应利用实验导学模式,对实验加以细化,分别为学生演示不同金属在同一条件下的燃烧情况,并将实验过程记录下来,便于学生后续反复观看。通过这种详细的实验方案能够让学生对观察到的剧烈实验现象具有更加深刻的印象,相较于以往单一的描述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会具有更为突出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实验问题情景
开门见山的教学方式可能适用于初中阶段的某个知识内容的教学,但绝不适用于化学实验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如果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就会导致学生缺少兴趣和思维的灵活应用,使学生不仅难以深入理解化学知识,更是逐渐失去对化学实验的喜爱。因此,运用实验导学模式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创设实验问题情景,将实验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將知识融入生活情景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化学实验。通过创设合适的问题情景,结合问题引导有效帮助学生快速理解问题核心,并自主思考和探索答案。仍以科粤版初中三年级下册第六章《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教学为例,教师要想带领学生了解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可通过创设生活实际情景,引出教学内容,比如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见金属,引导学生说出金属的性质。以镁条为例,让学生观察镁条的外观特征,检测其硬度,将其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其燃烧现象,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更好地了解知识内容,深入探究知识内涵,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五)加强对实验过程思考的引导
学习与思考永远是一个相生相伴的过程,对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而言,思考更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也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在运用实验导学模式进行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思考的引导,通过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观察,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一步思考和探索,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其对初中的化学知识点内容进一步了解和深入。例如,在学习金属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过程中,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铁生锈的实验,合理运用实验导学模式,通过提出科学的问题引导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问,并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铁钉、植物油和氯化钙等实验用品开展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问题的逐一设计和提出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加以思考,并在实验结束后进一步思考实验的影响因素等。同时,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联系生活中铁生锈的原因进行思考,必要情况下还可故意将重点内容讲错,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索能力。
(六)延伸实验内容、拓展知识体系
初中学生首次接触到化学实验,势必会对其产生浓烈的兴趣,相应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高,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加强实验探究,这也可以有效避免以往学科教学的枯燥情况。以初三年级的化学教学为例,科粤版教材上下册一共包含九章内容,但其中涉及专门的实验课程却更少,整体来看,理论内容多于实践内容,因此,化学教师应在教材的基础上,基于实验导学模式,加强对实验内容的延伸,拓展相应知识体系,营造出更为生动的教学氛围,既可以巩固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又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
比如在学习物质燃烧内容时,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掌握物质燃烧条件,将白磷放入到装满水的烧杯当中,在其上方放置铜片,并在铜片上放置红磷与白磷,经过一段时间后,白磷开始燃烧,而红磷与烧杯中的白磷没有发生反应。其次,根据这一实验现象,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白磷可以在未接触火源的情况下燃烧,红磷与水中白磷没有燃烧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会逐渐发现物质燃烧的条件是水和氧气。最后,教师还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燃烧条件,或进行灭火实验,不断拓展学生知识体系,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七)提升实验效果
初中阶段的化学实验教学对于学生而言相对复杂,要想保证实验效果,符合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升级和优化。若是在教学过程中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则很难发挥出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势,更难以突出实验导学模式的作用。基于这一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加以优化,通过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的调整等提升实验效果,进而保证实验导学模式发挥作用。比如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发现洗涤剂的乳化作用,以往的实验教学中通常会利用洗涤剂、胶头滴管和植物油等作为主要的实验材料,这些实验材料的应用下,虽然能够引导学生发现植物油被乳化的效果,但是整体化学现象不够明显,学生难以对其产生浓烈兴趣,甚至难以发现实验现象。基于此,教师可对实验材料加以完善,对实验过程加以优化,将试管换成更大容积的器皿,如烧杯等,并增加植物油和洗涤剂的使用量,将原本微小的实验效果放大,使其更为明显,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和感受变化,更好地发挥实验导学模式的作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实验导学模式可有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的探索欲较强等优势,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通过优化导学案编写、加强实验素材选择、制定健全的实验方案、创设实验问题情境、加强实验过程思考引导、延伸实验内容、拓展知识体系、提升实验效果等路径,更有效地将实验导学模式应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