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索

2023-06-07 20:48:43田甜
天津教育·下 2023年3期
关键词:学段编程课程标准

田甜

新课程标准改革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教学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以及跨学科教育,针对“内容要求”提出了“学业要求”“教学提示”,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一系列问题,对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具有极强的指导性。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指示在于:第一,持续强化核心素养培养,围绕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大核心素养,使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学习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第二,划分了四大学段(小学为1-3学段,每两学年为一学段,初中为第四学段),将四大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分别嵌入四大学段中,提出了较为完善、较为深入的各个学段研学目标,亦相应提出课程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整体而言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第一学段注重学生的信息技术体验,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注重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尤其第三学段突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信息技术实际应用的能力;第三,在课程实施环节提出若干建议:应围绕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目标、推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创新、注重以科学原理指导实践应用、自觉适应信息科技的快速更迭,如此必然衍生更多元、更深入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第四,在评价环节提出建议,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原则上基于课程目标、基于学业要求来制定评价标准,并加强过程性评价、推动多元化评价、发挥全面性评价、完善总结性评价等;第五,在学业水平考试环节,明确了考试性质与目的,提倡采取更灵活的学业水平考试形式,把握命题原则,提出对命题规划的若干建议,必定推动小学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更科学、更有效。

一、落实教育宗旨,加强教师建设,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

良好的思想认识是展开工作的前提,很多教育上存在的问题都源自对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改的了解与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必须落实和明确教学宗旨,认识到小学信息技术对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价值。新课程标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的原则,将育人蓝图变成现实,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以数字形式表达的信息以及其应用的科学原理、思维方法、处理过程和工程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既是在教导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机理,也是在向学生介绍依托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及当下应用与发展趋势,更是在促进学生的思维成长。计算机的运行逻辑和人的计算思维是相通的,运行逻辑也是基于人的思维中的数学模型,其基本流程与要素更简单,但是经过了超大量次的重复运行。社会对会操作计算机、会编程的人才需求持续提升,人才也需要具备有序思维、逻辑思维、计算思维、系统性思维等综合思维能力。可以说小学信息技术价值极大,对小学生非常重要,必须提升对小学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进一步优化学科体系。

此外,应当加强教师建设。优秀的教师才能教导出优秀的学生,学校要针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展开系统性培养与监督,新课改中亦明确指出教师培训以及教学研究事宜的指导内容,提出全面加强培训体系建设、精心设计培训内容、探索创新培训方式等。第一,在教师培训方面,国家打造“国培计划”,经教育部组织评审和遴选,确定高校或机构为教师提供再教育的平台和计划,引导教师参与这些培训体系,系统化地学习教学设计的正确方法,从他人的设计中取材,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培训内容需要进一步精进和明确,结合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新课程标准来制定。对线下培训与教师时间冲突的问题,可探索线上培训模式,让教师广泛参与,构建开放交互的培训环境。第二,在教研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校本教研体系,组织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系统地学习新课程标准,根据新课程标准设计教研内容,有教研管理团队,形成多级联动、团队合作、区域联盟、学校集体等多类型教学模式,监督教研小组以及小组成员分工,集思广益、相互促进,形成“主题设定——学习研讨(查阅文献或教育部颁发的教育文件)——信息化教学计划——实践验证(教学实验、教学观摩等)——效果调查——研讨反思”的系统性教研过程,力争通过教学研究,让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将新课程标准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在工作中更加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第三,部分信息技术教师一时转变不过来传统教学理念,仍然沿用旧有的方式开展教学,学校要针对这一现象对教师进行思想教育,渗透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指导,让教师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下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同时,学校要在教学实践中考察教师的教学状况,通过巡课、听课、检课等方式,确保新课程标准理念在实际教学中落实。

二、明确教学目标,分段设置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一)综合教学目标

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改革,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什么”的问题,也可以理解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的问题。基于新课程标准,应持续围绕核心素养作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目标,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方面。

第一,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指的是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小学阶段的学生应养成信息意识,具有一定的信息感知力,了解数据的作用和价值,知道数据编码的作用和意义,体验數字化社会并熟悉常见的数字化工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辨别信息的真伪。

第二,计算思维。问题解决过程中涉及的抽象、分解、建模和算法设计等路径,既存在人的思维中,也存在计算机的执行模型中。因此,基于计算机的应用或编程为载体,帮助学生优化自身思维路径,并不是让人像计算机一样机械运转,而是让人懂顺序、懂分支、懂循环、懂框架,有逻辑、有条理地去分析某一现象或去做某一件事。

第三,数字化学习与创新。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应用越来越多,数字设备、数字平台和数字资源也逐渐成为人们学习或工作的主体,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就是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计算机的价值,具备利用数字化平台、设备和资源去展开学习的能力,并能应用到实处,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信息社会责任。身处于信息社会,学生体验和应用信息技术,应当具有关于信息技术的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乐于传播正确的、健康的信息,具有高尚的网络道德,不做“现实中的小人,网络中的巨人”。

(二)以“计算思维”为例进行说明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四大核心素养中,计算思维是其中之一,有助于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机理,而计算机的运行逻辑也是基于人的思维中的数学模型,学习计算机机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在小学1-3学段中,第一学段(1-2年级),教学目标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数字设备,体验数字设备解决问题的过程,指导信息的多种表达形式。让学生能够用常识去判断、去学习数字设备,学生可以初步感受到数据从抽象到形象的过程,势必会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不过这个阶段的学生并没有将知识完全内化于心,认识还很模糊。

在第二学段(3-4年级)则要更具体一些,简单说明数字化设备解决问题的途径,一次计算必定会有顺序,必定会有关键要素,给学生讲数学模型、计算流程和计算要素,让学生思考,初步弄懂计算步骤的含义,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系统性思维等多元特质在内的计算思维。提倡以实际案例进行讲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提升计算思维。例如在“幻灯片”相关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幻灯片是如何动起来的呢?顺序又是什么呢?可以以书本翻阅为例子,学生在脑海中从已有形态、已有经验来推演计算机的全新形态、全新要素,思考怎么制作幻灯片、怎么插入一页、怎么修改内容等。

在第三学段(5-6年级),内容更深入一些,举实例来佐证信息技术的应用,了解算法的特征,能用自然语言、流程图等理解算法。对较难的问题,可转化为多个可处理的子任务去解决,能将某一个任务分解成实施步骤。例如“Scratch”的学习,Scratch是简单易行的编程工具,不涉及较多编程语言,只是给学生提供模块化指令,让学生像搭积木一样去编程。比如,给学生布置“以Scratch编程一个等边三角形”的作业,让学生分析这一编程是如何实现的?分了几个步骤?每个步骤的要求是什么?结合生活中绘制三角形来看,编程逻辑是设定一个起始点,输入坐标x:0/y:0,向前移动100步,然后左转120度,再移动100步,然后再左转120度,再移动一百步,这样尾与头就接触重合。那么用标准的步骤一步步分解画法、一步步分析编程语言,给学生讲明白,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或者制作流程图,学生的计算思维自然会培养成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布置“以Scratch编程一个多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事实上,与“编程三角形”的计算原理是一样的,基本步骤不变,调整旋转角度为90度,再将移动的步数三步调整为四步,即变成了一个四边形。如此一来,学生的计算思维会在自然而然间形成。

三、坚持教学最优化原则,优化教学方法,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一)学校提供硬件设备,拓展课外准备

从学校角度分析,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尽可能给学生配备充足的教学硬件设备,为教学以及学生上机实践提供先决条件。另外,应当为课外学习提供基础,教师与学生在课外建立联系,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分小组完成,或者在家长的陪同下完成,大大减少信息技术课时不足、学生上机实践时间少的问题。学校可开放计算机室,供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信息技术需要学生多实践、多练习才能融会贯通。

(二)落实学生自主实践,重视教师引领作用

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首先应当落实学生自主实践。“光学不练假把式”,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是听、说、思考的过程,更是实践应用的过程,尤其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部分,听得懂、看得懂之后,还要能够使用计算机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自己练一练,更好地认识相关功能模块、计算模式与计算步骤,不仅能够让学生慢慢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而且能帮助学生深化计算思维。

其次,要重视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需要巧妙引领,加深学生知识印象,优化设置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顺知识逻辑。例如,上文提到的“用Scratch编程画三角形或多边形”的编程设计,教师向学生介绍编程原理,展示案例,结合生活中绘画步骤,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演练。尤其是对信息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正确引导,给学生讲解网络素质、网络道德,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

(三)注意合作学习

在信息技术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成立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展现出来的学习兴趣往往更强,不至于被有难度的学习任务吓退。同时,学生之间互相探讨、分享,有利于激发思考性思维,刺激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提倡分层教学

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也不同,一些学生可能从小就学习过编程,而一些学生可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自然而然地会出现学习差异性问题。对这种现象,提倡分层教学,教师应重点关注信息技术基础差的学生,可适当向其倾斜教学资源。

(五)使用项目式学习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做一件事的能力,可以说应用价值极大。具体来说,教师给学生布置某一信息技术项目,学生分析这一项目的内涵是什么、需要用怎样的技能去完成、有怎样的步骤等,然后制作项目計划书并逐步执行,完成后展示项目成果,制成项目结果书。例如“Word”模块教学中,以“制作自己的简历”为项目任务,提高学生利用Word制作个人信息的能力,学生可以选用相应的模板,也可以自己设计模板,输入信息文字,包括姓名、身份、爱好、特长等,并插入个人照片。为了做出亮点,可以调整字体大小突出重点,也可以加入艺术字。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概念明确、问题解答、系统设计,规定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方向与框架,具有极强的指导价值。但框架不等于全部,基于新课改的指导,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仍需要钻研新课程标准之要义,反思和优化传统教学模式,根据新课标的原则寻找最优的教学策略,以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这对学生无疑是一件幸事。

猜你喜欢
学段编程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编程,是一种态度
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 05:41:04
元征X-431实测:奔驰发动机编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编程小能手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48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纺织机上诞生的编程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新课程研究(2016年4期)2016-12-01 05:55:05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