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成效、困境及破解对策

2023-06-06 14:04赵晓莉刘玉珂
台湾农业探索 2023年6期
关键词:脱贫攻坚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赵晓莉 刘玉珂

摘 要: 【目的/意義】民族地区脱贫后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工程。研究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现实情况,为广大民族地区行之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借鉴。【方法/过程】在实地调研十八洞村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分析归纳法,总结十八洞村的扶贫之路,分析十八洞村的现实成效和现存难点,进而提出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优化策略。【结果/结论】结果显示,十八洞村探索出一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也面临着产业发展层次较低、群众就业能力和就业环境受限、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升等新挑战;需要推动民族地区产业民族化转型、人才民族化培养、制度民族化建设,以完善特色品牌建设、提升群众内生动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十八洞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族地区

中图分类号: F327.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5617 (  2023  ) 06?0022?08

Effectiveness, Predica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chievement

Consolid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Shibadong Village

ZHAO Xiao-li,LIU Yu-ke

(School of Marxism,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Meaning】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afte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san  important  project  to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The  actual  situations  of  the  effectiveconnection between the achievement consolid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Shibadong Village, the first place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we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ffective  promotion  of  ruralrevitalization in the  majority of  ethnic  areas. 【Methods/Procedures】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Shibadong Village,  by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analytical  induction,  the  road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Shibadong  Village  wassummarized,  and  the  practical  effect  and  existing  difficulties  of  Shibadong  Village  were  also  analyzed.  Then,  the  optimizationstrategies for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chievement consolid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ethnicareas  were  put  forward. 【Results/Conclusio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hibadong  Village  has  explored  a  new way  for  the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chievement  consolid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However,  it  also facednew challenges  such as  the  low level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imited employment  ability and employment  environment  of  themasses,  and  low  efficiency  of  resource  allocation.  Therefore,  it  wa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nationaliz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  national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al  nationalization in ethnic areas,  so as to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brands,  enhance  the  endogenous  motivation  of  the  masse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thnic areas.

Key words: Shibadong Village;poverty allevi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ethnic areas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立足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民族地区已实现全面脱贫,但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难题,为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是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点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要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1]。当前学术界对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达成了共识,意识到民族地区脱贫后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不仅对于民族地区阻断返贫现象发生[2]、推进城乡融合、祖际和谐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3],还直接关系到我国各民族长期和谐稳定、团结进步[4]、可持续发展[5]和促进实现共同富裕[6],也是后脱贫时代民族地区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7]。而民族地区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其脱贫后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相较于其他农村地区有更为复杂多变的因素[8],需要进一步清楚剖析民族地区要实现有效衔接应着重把握哪些变与不变。随着民族地区积极探索推进,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于民族地区脱贫后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研究也应与时俱进。十八洞村是“精准扶贫”理念的首倡地,是“精准扶贫”实践的第一样本,也是中国脱贫攻坚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作为一个曾经贫穷落后的苗族村寨,其仅用 3年时间实现了脱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现在正昂首阔步迈向乡村振兴的富民新路,这里的工作经验与工作成效,对全国众多脱贫后渴望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的民族地区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样本价值。因此,在立足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重要背景下,有必要深入研究民族地区脱贫后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衔接重点,以十八洞村为例分析民族地区脱贫后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现存难点,并提出进一步的优化策略。

1

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衔接重点

1.1

乡村发展理念的有效衔接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9]。2020年,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广大乡村地区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极大地缩小了贫困地区乡村与发达地区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也为自身持续性发展夯实了基础。但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地区立足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全面振兴,是巩固民族团结、迈向共同富裕、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点工程。民族地区从脱贫攻坚到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且庞大的工程,需妥善推进发展理念的有效衔接。

1.1.1

民族地区发展目标的有效衔接 民族地区发展目标由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转变为解决“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脱贫攻坚重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10],是基础性、兜底性的要求,主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帮扶对象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属于民族地区人口的一小部分;而乡村振兴主要解决民族地区发展不充分问题,立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面向民族地区所有人口,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11],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大步向前。

1.1.2

民族地区发展对象的有效銜接 民族地区发展对象由定向局部区域发展转向带动民族地区全域发展。相关政策设计应由点状、片状转换成覆盖整体、全域式[12],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要在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挖掘自身特色文化潜力、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夯实人才储备力量等方面下功夫,从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源源动力,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由点到面全域推进,切实提升农业农村发展的质量效益。

1.1.3

民族地区发展方式的有效衔接 民族地区发展方式由群体脱贫转变为群体致富。大部分民族地区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已因地制宜探索出当地的主导产业,有效缓解了贫困群众的就业压力,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切实收益。要杜绝返贫现象出现,带领全体村民致富,持续推进当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交通、土地、技术等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加速产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从而提升从业人员的薪资水平,实现乡村产业更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

1.2

主体角色功能转换的有效衔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强调,脱贫攻坚,加强领导是根本[13]。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基层党组织和政府是第一责任人,贯彻一把手责任制,充分发挥战略统筹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号召动员能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引领作用。脱贫攻坚阶段主要是由政府主导,而乡村振兴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村民等多主体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协同发展”的原则,凝聚社会多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发展合力是巩固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推进器。

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政府的指导作用,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精准施策。充分发挥市场“看不见的手”资源调配的作用,统筹乡村各类资源,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立足当地主导企业,实行特色化、差异化营销,培育当地特色龙头企业,为当地保就业夯实基础。也要发挥好社会组织作为城市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播者和联结者的作用。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广泛吸纳专业人才与社会精英,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与利益联动机制,促进通力合作,夯实民族地区人才储备。进一步健全乡村社会组织培育机制,找准策略定位,提升乡村综合治理能力。大力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通过思想教育、精神宣传鼓励村民比学赶超,树立勤劳致富的思想观念,加强开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相关活动,帮助村民培养职业技能,提升其自身参与经济活动获得收入的能力。在明确各主体分工的基础上要做好配合,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资源协调与强强联合,有效推进乡村振兴。

1.3

乡村发展内容的有效衔接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圆满成功,民族地区“三农”工作重心转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4],随着主次矛盾的转变,要在夯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由攻坚战转变为持久战。民族地区发展由突进型转变为常态化,通过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1.3.1

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效衔接 产业扶贫主要是依靠发展初级农产品加工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能要求较低的非农企业来实现企业快速落地发展。而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需在平衡保就业与稳增长的基础上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助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果更加普惠,建立健全与从业人员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1.3.2

人才帮扶与人才振兴有效衔接 为实现贫困人口脱贫,主要采取鼓励外出务工、就地从事低技术门槛工作等方式获取劳动收入。人才振兴是提升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关键路径,对内不仅要加强村“两委”的先进理念学习,保持引领指挥能力与时俱进,还要大力开展村内普惠教育,帮助村民培养自身技能,提升专业水平;对外引进专业人才对乡村产业发展设计、特色文化打造、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

1.3.3

文化脱贫与文化振兴有效衔接 随着民族文化的日渐式微,守好乡土文化之根,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文化脱贫的重要工作之一。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中凝魂聚力的基础工程,也要求深入挖掘乡土文化的内在意蕴,传承和弘扬蕴藏其中的人文精神、思想精髓和道德品质,结合时代精神,助推农耕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新动能。

1.3.4

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有效衔接 将生态环境改善与脱贫结合,完善乡村治污工程,支持乡村绿化美化,鼓励闲置土地开展树种栽植,既整治、提升人居环境,又让村民看到了守住绿水青山就能致富的希望。生态脱贫摘帽是生态振兴的新起点,将生态环境优势逐渐转化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自然优势,助推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1.3.5

组织帮扶与组织振兴有效衔接 为实现点位精准脱贫,各地向民族地区贫困村提供和派驻工作队和基层工作人员,指导并协助基层治理,极大地改善了乡村的治理管理效能。立足新发展阶段,在吸纳先进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当地政策制度和优化领导体制衔接,加强村“两委”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民族地区推进全面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2

十八洞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发展样态

2013年 11月 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十八洞村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治贫思路。全省上下和十八洞村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攻坚克难,昔日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十八洞村人均收入由 2013年的 1668元增加到 18369元,共脱贫136户 533人,贫困发生率由 56.76%到无返贫和新致贫发生,实现整村脱贫。2022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23505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 380万元[15]。十八洞村交出了一份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答卷,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之路。新的起点上,十八洞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继续阔步前行,努力为乡村振兴走出一条新路子[16]。

2.1

现实成效

2.1.1

农文旅融合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提升产业支撑力 十八洞村在顺利摘帽脱贫后,如何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了刻不容缓的问题: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产业?领导班子在产业发展规划的讨论中发现十八洞村的“苗绣出名”“猕猴桃园初具规模“可以打造红色旅游”“步步高集团的水厂办得不错”,但相应的“苗绣在整个湘西州不算最突出的“种植业不能算最主导产业”“景点的留客能力不强“水厂效益无法普惠老百姓”等问题也暴露出来,深思熟虑后村委决定: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集黄金茶种植、蜂蜜养殖、猕猴桃产品开发、矿泉水资源开采、农家美食、苗绣产品销售与技艺体验、红色旅游、研学教育、乡村民宿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综合体为有效落实农文旅融合一体化建设,村内以“土地入股”形式由合作社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全体村民作为股东参与除合作社开支外全部收益的直接分红,在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的同时,实现村民个人利益更大化,也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同时,在发展“什么样的旅游业”问题上,村委认为要立足十八洞村个寨子的自身特色进行规划。梨子寨和竹子寨以红色旅游为主,开发“重温习大大路线”项目、精准扶贫广场及党课学习基地等游览点;戎寨和飞虫寨以休闲游为主,土著的苗族村民沉淀出深厚的苗家文化底蕴建设“赶秋场”举办赶秋节、过苗年、“11·3吉客节等苗族传统活动;十八洞村还建设“四条游步道项目将4个寨子和众多景点串联在一起。十八洞村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以村民致富为目标,各产业联动互补,为民族地区探寻产业振兴之路提供了新的思路。2020—2022年,十八洞村年接待游客 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17]。

2.1.2

挖掘“城归”群体潜力,为推进乡村振兴夯实人才基础 十八洞村位于武陵山脉的腹地,以前受限于恶劣的自然和地理条件,形成“喀斯特式贫困”村里很多人都外出打工,村子空心化呈常态,考上大学走出大山更是村里长辈对子孙的殷切期望。而人才是乡村振兴中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实现乡村振兴就要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回乡是否值得”摆在了所有外出务工和求学的十八洞村人面前。随着十八洞村种植、养殖、矿泉水、苗绣、旅游等产业融合式发展壮大,让外出的村民看到了返乡创业、就业的希望,带动了“人才回流”,依托当地合作社、协会和企业,充分发挥“城归”群体自身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农产品种植、蜂蜜养殖、苗绣加工、旅游服务等重点领域人才,有从事“直播电商”的大学生、从事“旅游向导”普通话流利的青年人、从事“绣品制作”的苗族绣娘、从事“餐饮民宿”的回乡投资者、從事“蜂蜜养殖”的夫妻合伙人等,共培育了 10多名“土专家”“乡秀才”和“苗绣接班人”。村民人均年收入由原来的 1600多元增加到了现在的 23000多元。这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十八洞村发展的机遇,实现产业与人才的双向互动,带动更多人投身十八洞村乡村振兴。

2.1.3

立志树德培育民风,为推进乡村振兴筑牢文化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十八洞村,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在十八洞村,扶贫先扶志,转变村民“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成为文化振兴的第一要务,鼓励村民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探索了“村民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模式,分设 6个方面开展“道德文化先行”,每半年组织召开一次道德评比大会,以组为单位互相点评,依据评议结果给每家每户贴上星级牌,形成了“争做优秀村民”的热潮,并开设道德讲堂,开展“学习身边榜样”等活动。同时,十八洞村注重开展歌舞、戏剧、小品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苗族古歌、苗族赶秋、苗医药等国家级非遗文化,苗戏、接龙舞等省级非遗文化在这里都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苗族村寨所具有的传统民俗文化和乡间民风生生不息。十八洞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奋斗路上培育了村民和村干部的拼搏奋进、无私奉献、苗族朴素等精神,融会形成了“十八洞村精神”,塑造了新时代新民风,极大地推动了十八洞村的文化振兴。

2.1.4

精准规划村容村貌,为推进乡村振兴构建绿色生态 十八洞村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与原生态协调统一,建筑与民族特色完美结合”的建设总原则,以“修旧如故”“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为理念坚持改善基础设施,坚决不搞大拆大建,精准实施水、电、路、房、网、环境治理“六到户”和改厨、改厕、改浴、改圈、危房改造“五改”工程。结合“花垣变花园大行动”,在全村推行“三治三种一创”,全村 225栋房屋全部进行风貌改造和“厕所革命”,实现了水、电、路、网全覆盖,修通了 5 km柏油进村公路,打通了联系外界的致富路,游客也逐渐多起来,进而推动十八洞村民宿、农家乐、景点等环境良性提升,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

2.1.5

党组织互助全覆盖,为推进乡村振兴强化组织保障 老乡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十八洞村党支部班子原来只有 3个人,平均年龄接近 60岁,战斗力不强,凝聚力不够。扶贫工作队和村党支部狠抓党建工作,一方面,十八洞村党员从 2013年的 24名发展到34名,其中 35岁以下年轻党员 7名;另一方面,举贤任能,推选年轻有为的大学生村干部担任村支书,推选致富能手担任村主任、村支两委成员,配备建制专干为村主干,增配 9名村主干助理,筑牢基层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探索“党建引领、互助五兴”的农村基层治理新模式[18],党员和群众组建“1+5”互助小组 41个,以党员中心户评比和积分兑换实物激励为抓手,在学习、生产、乡风、邻里和绿色五个方面开展互帮互助,让党员和群众共同融入乡村治理最小单元,构建了“村党支部+互助小组+农户”的三级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体系,实现党员、群众建组全覆盖,将个人致富与集体致富结合起来,实现了党员帮扶村民向村民互帮互助的转变,群众对村两委的满意率由以往的68%上升到98%,改变了“村合心不合”的状况。县委、村委引进步步高集团投资建设十八洞村山泉水厂,按“50+1”模式给村里保底分红,累计为村集体分红近 300万元;帮扶成立苗汉子果业有限公司,探索“飞地经济”模式,建设了 66.67 hm2猕猴桃基地等,带领全村上下共走致富路。

2.2

现存难点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9]。民族地区同全国一起打赢了这场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小康,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八洞村在夯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的过程中已有许多积极尝试和有益探索,但仍存在一些难题待攻克。

2.2.1

产业发展层次较低 民族地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赖稳步向前的产业发展推动,但目前十八洞村返贫的风险仍然存在,相对较低的产业发展水平影响了脱贫的稳定性。一是产业规模较小。当前十八洞村通过发展苗绣制作和初级加工、猕猴桃、蜂蜜、矿泉水、民宿、观光旅游等解决了村民的就业,保障基本生活收入。但从客观上分析,大多产业尚处于初级加工阶段,加工的精度与深度明显不足,投入产出效率低,产业延伸的价值链短、附加值低,集“生产、加工、物流、销售”于一体的融合式产业链条不够完善,未形成规模效应,市场带动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二是产业特色不强。十八洞村的苗族民俗文化是核心和灵魂,依托十八洞村苗制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已组成 35名成员的苗绣发展团队,开展苗绣生产加工和苗绣体验,与金毕果等公司签订外来订单,实现了更多妇女在家门口就业,但放眼广大苗绣市场,十八洞村的苗绣品牌并没有十分出众,如果仅靠苗绣打造特色苗寨品牌是远远不够的。而当前十八洞村仅开展了苗绣手工业和苗族文化体验服务,苗族文化与其他产业的交融渗透较弱,大多数产业尚未充分开发融合苗族文化,民族化程度偏低,未成功打造专属品牌,总体竞争力不强。三是产业融合不紧密。十八洞村积极尝试探索农文旅产业融合,但当前产业融合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企业、政府及农户等多元主体未能有效沟通,使得各方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暂未形成产业融合的长效机制,从融合效果来看属于较简易式、单线条式、拼接式融合,未有效发挥联动效能,深度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尚未形成。产业动能尚未完全激发,十八洞村脱贫后稳步衔接乡村振兴的风险仍然存在。

2.2.2

群众就业能力和就业环境受限 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民族地区“三农”工作重心是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但十八洞村的群众就业、创业水平不稳定,抗风险的软硬实力不强。十八洞村低收入群众大多就业水平较低,对转移性收入的依赖度较高[20],还存在因教返贫、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风险,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易出现返贫现象。十八洞村就业结构从供给端和需求端来看,存在结构性就业矛盾。从供给端分析,正是由于受到研发、运营、技术等要素的限制,十八洞村尚存在产业规模小、特色不强、融合不紧密等现实难题,产业可持续发展受阻,使得当地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不强。从需求端分析,十八洞村脱贫群体化解就业难题主要是通过外输和内化。一是十八洞村劳务输出的就业层次较低且稳定性不强。十八洞村与深圳、广州劳务市场对接,目前村里有300余人在外务工就业,大多从事体力劳动,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餐饮业等,就业层次不高。目前全社会就业压力不断攀升,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其能选择的岗位与其自身专业技能之间存在矛盾,导致就业难度增大,易受到人才市场波动的影响,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二是十八洞村鼓励返乡创业的配套政策不健全,初创企业难以做大做强。随着游客的逐渐增多,乡村经济呈现较为繁荣态势,创造了更多的创业空间,出现了返乡创业潮,村里也积极鼓励返乡创业,但实际的引才留才政策的力度不够、吸引力不大,引进人才的后续补贴政策不足,留才成效较弱,导致城归群体的初创企业发展的后劲不足,迭代升級阻力重重。三是十八洞村就地就业脱贫人群主要从事技能门槛较低的行业,可替代性强。留守在村的农民集中于劳动技能要求较低的行业,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未来可能出现技术资本密集挤出低端工人的情况,因此就业的供需矛盾和较大的市场波动使得脱贫群众防范风险能力较弱。

2.2.3

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升 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具备高效合理的资源分配。根据当前发展现状来看,十八洞村发展可持续性不足归根结底是因为各项资源要素的分散,尚未能发挥应有的协调推进作用。一是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需合理化解。十八洞村推进乡村振兴,对当地产业发展、公共建设、基础服务等有了更高标准的需求。例如:十八洞村山泉水厂取自深山溶洞里的山泉水,随着企业发展壮大,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开发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等需求进一步扩大,对山泉水的需求和品质要求也不断提升,曾经遇到的农用地问题、生态退耕问题、生态红线调整等问题,在产业规模扩大的过程中也很可能会遇到。十八洞村实施生态保护、耕地保护与推进资源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双重迈进需进一步规划协调,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化解。二是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供给政策有待进一步调整。十八洞村的资金投入结构还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倾向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速度快、声誉较高的企业给予帮扶,资金使用效果仍有待提高,不利于吸引有实力的市场主体进入,制约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部分产业是靠国家的专项补贴坚持下来的,当后续资金撤离,如何实现持续盈利是很大的问题。三是数字化信息资源的配置与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数字乡村产业建设的首要条件是提升科技融入含量,但目前十八洞村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主要集中于运用电商手段进行直播带货,而从十八洞村实际情况来看,极易融入科技含量的苗族民间传统文化还未得到充分挖掘,科技含量较低,对苗族文化的个性化和数字化呈现较为欠缺,科技与当地产业发展融合深度不足,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3

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优化策略

支持和鼓励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1]。本文从十八洞村在脱贫后积极探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广大民族地区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提出一些优化策略与建议。

3.1

推动民族地区产业民族化转型,完善特色品牌建设

广大民族地区实现全面脱贫,在产业探索的过程中已拥有了众多特色产业,包括因地制宜的特色农业产品、形式多样的实体旅游产业,但民族地区相较于普通农村地区乡村振兴最大的特色应是少数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民族文化、民风民俗本身。例如:湖南湘西的晒秋节、云南西双版纳的泼水节、西藏藏区的观礼晒佛等民族传统风俗习惯都是在长期的民族生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也是大众对民族地区产业品牌所看重的地方,这些民族特色活动都构成了民族地区的品牌符号,对传播和推广民族地区产业和品牌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民族地区的产业和品牌要根据自我地理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确保产业发展规划要有当地民族特色,使民族风俗、民族文化成为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的核心卖点,增强民族品牌对旅游者和消费者的吸引力。第一产业民族化可以推动农业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交互渗透,增强观光农业、民俗农业、文化农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也可以推动农业文化和民族生态文化交互渗透,注重民族特色的乡土美食和农事体验旅游环节开发,满足游客对于民族地区休闲放松和沉浸体验的双重需求。第二产业民族化侧重于打造自主特色文化商标。例如民族服饰加工业是少数民族在几千年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民族绣艺和民族服饰文化,民族文化元素与现代时尚结合,可以催生无限商机,但民族服饰文化的呈现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图案原原本本的装饰层面,在款式研发、包装设计与内容营销上要尽可能考虑消费心理和市场需求。第三产业民族化主要是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民族餐饮业、民族演艺事业,突出民族地区民族风情形象的展示,例如民族建筑的保留和修复、民族餐饮的原汁原味、民族歌舞的艺术呈现等,做好“土特产”文章[22],让游客一来到村寨就能体验到独特的文化和魅力,彰显民族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游客精神生活,将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3],将特色民族文化转化为产业文化优势,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真正做到擦亮品牌特色,塑造产业个性化形象。

3.2

推动民族地区人才民族化培养,提升群众内生动力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更加注重扶志扶智[23],提升民族地区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现在民族地区教育边缘化,以 GDP为中心的优先发展,看上去经济有所增长,却是缓慢的、不可持续的。因为教育跟不上,人才就跟不上,观念就跟不上,文化就跟不上,而这些恰好是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内生动力。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基础教育和職业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提升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学水平,优先满足民族地区对高素质乡村教师的补充需求,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在各学龄阶段全覆盖。进一步落实民族地区职业培训,聚焦现代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少数民族技术人才特殊培养计划等培养项目,努力把就业技能培训,贯穿于为少数民族同胞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全过程,提升群众就业能力和就业技能。除了宏观教育政策的贯彻推进外,还应着眼于民族地区村寨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和在外求学的大学生,此类人员有更加开阔的眼界、形成了新型思维方式,此类“城归”群体拥有城乡两地生活经历,具备了发现民俗特色的敏锐性,“城归”群体返乡创业就业需要融合民族文化,形成新型人力资本,以文化融合提升民族产业软实力,成为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核心动力,成为民族地区人才民族化特色发展的中坚力量。在村寨内部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当地村寨特色民族技艺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民族技艺文化传承人不仅是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也是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承载者,也是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呈现者。要加强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依托高校进行民族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实现民族文化引领民族经济、民族经济反哺民族文化的良性循环。

3.3

推动民族地区制度民族化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制度建设,民族地区的制度建设又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成效,形成了制度与民族文化、民族经济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对民族地区而言,经济制度是否行之有效,关键在于民族文化的融合程度,融合得越深,制度可行性越强。要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更高质量发展,当地经济绩效考核制度需要兼具文化保护和传承、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持续性发展等方面内容,可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多个方面搭建考核体系建设,推进文明建设管理评价,考评内容可覆盖民族村寨绩效考评、精神文明建设、民族文化建设、生态治理工程等重要事项,以助推民族经济更加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灵魂工程,制度建设要着眼于民族文化产业良性发展,在投资立项及项目管理上应有限支持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项目,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对有潜力的文化企业予以大力扶持,通过税收减免等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民族文化艺術演出等公益活动,树立民族文化企业发展典范,重点培育民族文化企业人才,大力支持高科技引入民族文化企业。在绿色理念的指导下,将无形的民族文化和有形的民族文化提炼融合到经济产品的各个环节,利用新兴科技,特别是“互联网+”,以数字化呈现形式对经济产品进行民族文化附加值的深加工和文化符号的有效提炼,再借助歌舞、影视、动画等传播媒介,建立起消费者口碑,从而扩大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  1  ] 中国政府网.  习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21-08-28)  [2023-08-31].  http://www.gov.cn/xinwen/2021-08/28/content_5633940.htm.

[  2  ]韩江华. 民族地区乡村国家通用语能力建设与乡村振兴:共生互助与实现路径[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36?44.

[  3  ]马伟华,李修远. 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研究——基于宁夏闽宁镇的调查[J]. 贵州民族研究,2022,43(4):49?55.

[  4  ]田海林,田晓梦. 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路径——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5):34?40.

[  5  ] 汤其林. 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路径探究——评《民族地区农文旅融合驱动乡村振兴研究》[J]. 当代财经,2022(10):2,149.

[  6  ]刘晓红. 西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人本价值实现研究[J]. 民族学刊,2022,13(1):20?31,133.

[  7  ] 束锡红.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民族地区转型发展的调查与思考”专题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6):99.

[  8  ]白斯琴毕力格,赵欣. 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西哲里木镇为例[J]. 民族学论丛,2023(3):56?64.

[  9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2022-10-17 (2).

[10] 黄承伟. 在共同富裕进程中防止返贫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理论逻辑、实践挑战及理念创新[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0(1):5?12.

[11] 新华网.  习近平再谈乡村振兴战略,这几点很重要[EB/OL].(2018-09-25)  [2023-08-31].  http://www.xinhuanet.com/2018-09/25/c_1123479651.htm.

[12] 刘奇.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什么?如何接?[J]. 中国发展观察,2021(5):47?48.

[13]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3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4] “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N]. 人民日报,2021-02-23(3).

[15]用通俗语言讲深刻道理(有的放矢)[N].  人民日报,2023-01-16(9).

[16] 精准扶贫首倡地的乡村振兴新路[N]. 光明日报,2022-01-26.

[17]人民网. 湖南十八洞村:以“首倡之地”行“首倡之为” [EB/OL]. (2022-06-25)[2023-08-31]. http://hn.people.com.cn/n2/2022/0625/c336521-40010573.html.

[18]刘骄,吴金. 首倡之地 首倡之为——回访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过的十八洞村、菖蒲塘村[J]. 新湘评论,2021(4):48?51.

[19]中国政府网.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 (2023-02-13)  [2023-08-31].  http://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

[20]程国强,马晓琛,肖雪灵.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思考与政策选择[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9.

[21]王奕君. 平安边疆建设的内涵解析与实现机制[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43(1):41?46.

[22] 刘焕鑫.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迈上新台阶[J]. 人民论坛,2023(8):6?9.

[23]中国政府网.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 (2023-02-13) [2023-08-031]. http://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41370.htm.

猜你喜欢
脱贫攻坚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美术毕业作品展对民族地区高校就业率提升的策略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