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幼儿园 张 鹏
每逢幼儿园开展健康活动时,教师都要尽心尽力做好场地、器械、地面标识、活动形式、保护措施、安全规则、运动量、运动频次等方面的安全防护措施。但是,尽管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将全体幼儿纳入视野,活动过程中仍然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故。而造成这些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将幼儿置于接受保护、遵守既定安全规则的位置。当习惯于依赖老师保护的幼儿遇到突发状况时,要么意识不到危险,要么面对险情不知所措。如果恰好这时老师又照顾不过来,就很容易发生事故。
我认为,健康活动的安全保障应遵循“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大胆放手让幼儿在活动前试玩游戏,促使其主动识别危险因素,树立安全意识,并参与安全规则的制定,学习当下活动所需的防护措施,熟练掌握保护自身安全的具体方法——事先有准备的幼儿遇到突发状况时,才能冷静、主动、迅速地做出正确反应,做自身安全的主人。
活动前教师通过商议、讨论、体验、反思等形式引导幼儿体验、预设、探索、优化、丰富安全保护措施与实操方法,可以起到先入为主、建立健全幼儿安全意识、培养幼儿良好安全行为习惯的作用。
1.个别体验,约定安全规则
活动前教师带领个别幼儿根据活动任务体验游戏中的动作要领、着力点、安全间距、安全站立点等具体的安全防护方法,同时,预估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预设合理位置、规范动作等安全防护措施,初步形成针对本次活动的安全规则。
2.分组试玩,完善安全规则
幼儿在教师的保护下分组试玩游戏,亲历活动各环节,辨识集体游戏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从安全间距、适宜次序、安全站位等方面进一步修改、丰富、完善、规范前期约定的安全规则,使之更合理,更有利于保障幼儿的人身安全。
如在开展“钻山洞”游戏之前,经个别幼儿体验后大家共同制定的规则是:⑴在距山洞外两侧一米处各划一道横线,两道横线的中点位置各画一个圆圈。这两个圆圈分别作为进入山洞前做好预备姿势和钻出山洞后起身直立的标记,以防过早起身碰到洞壁受伤;⑵山洞内画一条竖线作为通过山洞的路线标识,防止磕碰到山洞内壁而受伤;⑶钻山洞的过程中注意撑稳手腕、胳臂,防止手臂打软而受伤;⑷如果向前栽倒,则快速向上抬头,防止头面部受伤。
参与集体游戏之后,大家在原有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五条:钻山洞时相互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防止前面的幼儿踢伤或蹭伤身后的同伴。等待时应保持安全间距,教师可引导幼儿尝试通过放横杆、跳圈、数数、念儿歌等玩法,把枯燥的等待变成了有趣的游戏。如他们最喜欢的“放横杆”游戏,前一名幼儿开始钻山洞时,跟随其后的幼儿开始放横杆、缴费、刷卡、起杆,自然与前一名幼儿隔开一米以上的距离。
3.完整演示,理解安全规则
经过集体体验与讨论,幼儿共同制定的安全规则已经较为完善了,但因为现阶段幼儿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和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因此他们对规则的理解有所差异。例如,多人跳大绳中的一条安全规则:即将参与跳绳的,等结束跳绳的同伴从绳子左边跳出后迅速从右边在绳子甩高的时候跳入,每次每个位置进一人。有的幼儿就将其理解为从同伴退出的位置跳入,跳入后随意跳起、落下,这样便容易引发被绳打到或相互磕碰等隐患。通过观看完整的情景演示,幼儿统一了对规则的理解,于是跳大绳活动变得更加协调、有序、安全、愉快了。
当玩得格外开心时,幼儿会在不经意间忽略安全规则。这时教师如果板起面孔拿规则说事则会影响幼儿的游戏兴致,教师应在活动前演示规则,直观形象地帮助幼儿加深印象,引起他们的重视。例如,爬行比赛中幼儿会因为着急赶速度而相互靠近,如果在比赛前看到靠近前面幼儿的西瓜被踹出去老远,摔得瓜破瓤儿流的情景,那么,这样鲜活、直观的场景便能让幼儿瞬间意识到保持安全间距对自身安全的重要性,进而严格遵守保持安全间距的规则。
教师在活动中高度关注、积极鼓励遵守安全规则的幼儿可以起到正面强化幼儿安全行为习惯、以榜样带动全体幼儿遵守安全行为规范的作用。如,我观察到“打沙包”游戏中三名幼儿常挤在一起,于是先为其他保持安全间距的幼儿点赞,而这三名幼儿为了得到赞扬也按照要求拉开了相互之间的距离,这时,我立即走过去为他们点赞,鼓励他们注意保持安全间距。在他们即将坚持不住的时候,我再次为他们点赞打气,并请全班幼儿向他们学习。于是,被不断激励的三名幼儿带动全班幼儿在活动中注意保持安全距离——日积月累,保持安全间距的行为习惯就会在全体幼儿的心中生根发芽。
在玩得非常开心时,幼儿难免会忘记规则。这时教师用游戏的方式引导便能有效规避隐患,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如,“小狮子”(幼儿)围成一圈争着向“狮王”(教师)展示运球技巧。“狮王”说:“请每只小狮子占据四块砖的领地。”“小狮子”们便兴高采烈地拍着球“划领地”,分散站在了“各自领地”上。
在场地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以控制区域内幼儿人数、调节相对间距的方法保障幼儿人身安全。如,在面积100平方米的场地玩踢毽子游戏时,可将班级50名幼儿分成甲、乙两组,每组25人。甲组踢毽子,乙组在场地边当拉拉队休息待位,每五分钟甲、乙两组互换一次,既保证踢毽子的幼儿相互之间保持安全距离,又能践行幼儿园健康活动高频率、低强度的组织原则。以上措施能够帮助大多数幼儿在活动中遵守安全行为规则,而剩下的个别违规现象则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引导、规范。
1.寻求刺激,明知故犯
这部分幼儿因为十分清楚规则,所以在尝试冒险之前通常会试探性地看向老师。这时我会报之以夸张的眼神和表情,在嬉笑和彼此做鬼脸的无声博弈中,帮助他们放弃违规的想法。
2.过于兴奋,忽略规则
针对这部分幼儿,我们采用游戏化方式进行引导与督促(方法与前述方法基本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3.引起注意,成心搞怪
由于平时受到的正面评价和关注较少,这部分幼儿常常通过一些变相违规的行为把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身上。针对其在逆反与寻求存在感的心理驱动下出的“奇招”,我意识到应该用鼓励来抚慰他们渴望被“关爱”和“温暖”的心灵。
针对以上种种违规行为,首先,我号召大家向严格遵守安全规则的幼儿学习,用榜样的“光辉”遮盖住他们企图用违规引来的“高光”;其次,耐心等待他们为了获得赞赏最终选择遵守规则,用特别的关注给他们打上“聚光灯”;最后,带领全班幼儿为其点赞并向他们学习,鼓励他们为赢得更多的赞赏持续遵守安全规则,从而逐步养成安全行为习惯。
例如,我和幼儿约定:不从四级台阶以上的高处往下跳,但琪琪每次运球经过滑梯时,都故意让皮球蹦上滑梯平台,然后趁机跑上去拿球,再从六级台阶高的平台往下跳。得知琪琪是故意违规想引起他人的关注,于是我有意对他的行为视而不见,还对全班幼儿说:“浩浩总能让篮球听话地跟着自己走,真棒!”因为我的夸奖,幼儿都跑去观摩浩浩运球。一计未成,琪琪只好亮出绝活:双手交叉运球。我立刻竖起大拇指说:“琪琪双手交叉运球更厉害!”并请他“教”我双手交叉运球的方法。在我的带领下,全班幼儿都追着琪琪学习双手交叉运球的方法。两眼发亮的琪琪忙得不亦乐乎,俨然一副教练的模样……慢慢地,琪琪不再故意违反安全规则,进步越来越快。
活动结束后,我先请幼儿开展自评与互评,表扬活动中遵守安全规则的同伴,讨论活动过程中突出的安全问题;接下来,我补充幼儿尚未意识到的安全问题,带领幼儿在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的情况下练习相应的、更完善的安全防护措施,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安全意识,巩固其安全行为规范。
总之,教师要敢于、善于放手,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他们树立安全意识、掌握防护措施,从而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让幼儿做自身安全的主人。同时,引导幼儿学会在具体场景中运用正确的防护措施来保护自身安全,进一步提升幼儿园健康活动的安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