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大学外语教育空间现状、问题及优化

2023-06-06 22:48:51王天华林国丽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6期
关键词:新文科

王天华 林国丽

摘    要:大学外语教育空间是外语教育活动的实践场,也是由外语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场所、设施、参与者等各因素之间所释放出来的教育影响共同构成的一种存在样态。在新文科背景下,随着大学外语教育的繁荣与创新,大学外语教育空间已拓展至新的虚拟维度。但当前复杂的教学环境及大学外语教育空间组成要素的封闭性、多变性,导致现阶段大学外语内部教育空间和大学外语网络教育空间的资源利用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为此,高校必须深化教育空间认识、完善教育空间运行机制、强化网络教育空间交互功能,推进大学外语教育空间的优化整合。

关键词:新文科;大学外语;内部教育空间;网络教育空间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6-0070-03

作者简介:王天华(197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教育空间研究”(GJB1422037);黑龙江大学教改项目“大学外语网络教育空间建构研究”(2021C59)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为培养新时代推动国家和民族蓬勃发展所需的多元化创新型人才,新文科理念应运而生。这既是对我国当代教育“世情”所做出的正确应答,也是对今后文科教育“时序”之路的运筹帷幄。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及网络信息爆炸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新文科的建设与落实既彰显了新时代科学技术革命对教育发展的精准判断,也是我国在新时代加快推进建设教育强国的必要手段。

新文科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新概念,更是一种跨学科的思维与理念。王铭玉等人认为,新文科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1]。在大学校园空间内,外语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不应仅局限于相关考试内容或单一学科的课本知识,对于外语沟通交流能力,外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经济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也应有所涵盖,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强化高层次、多元化、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路径。李福芝认为教育同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使教育的实践和理论产生了新的飞跃[2]。教育同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不仅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改变了传统教育的空间观念。在国民受教育程度日益提升、高等教育逐步普及的背景下,大学外语教育空间不仅要持续满足教育空间的扩张需求,也要对当前社会形势及对精通外国语言与文化的跨学科、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做出及时应答,同时,在社交媒体时代,还要对更為频繁地在网络空间开展教学和育人活动时出现的新问题及新挑战做出应对。

一、新文科背景下大学外语教育空间现状

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我国大学外语教育空间现状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是大学外语内部教育空间仍保留传统教育空间的特征,多以“秧田式布局”为主,不仅影响外语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自由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堂氛围。因此,大学外语内部教育空间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科特点,提供能促进师生、生生交流,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室布局及配套设施。二是在新冠疫情期间,传统以教室为主的大学外语教育空间受到冲击,大量外语教学活动转为网络空间模式,数字化课堂、智能批阅、电子评价、虚拟化师生互动成为常态。大学外语网络教育空间一方面能够打破内部教育空间的限制,拓宽外语教育理念,丰富外语教学模式,推动课程资源的数字化变革;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疏远了师生共同的心理空间,在无形中减弱了课堂的活力,降低了师生在外语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并且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验。

上述外语教育空间现状的产生不仅与数字化革命密切相关,也与教育空间的发展历史密不可分。教育空间的发展具有历史性,不同时期的教育空间也体现不同的社会需求。刘燕楠认为在教育历史的范畴中,空间用来指称某种范围的界域[3]。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由诸多来自自然、社会及生活的元素共同构成。在原始社会中,教育多是自然形态,以人们进行社会生产劳动的环境为空间。在古代社会,教育活动多发生于私学,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孔子的私学教育。此时的教育空间并不固定,教育内容也随着当时的政治、经济的变更而变化。在近代社会,随着学校制度的建立与成熟,以及班级授课制的普及,求学者能够在相对固定的教育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统一的教育实践活动。新时代,随着国家对外交类外语人才的需求逐步增长及科技的迅猛发展,大学外语教育空间展现出新的形态,如虚拟教室、MOOC等智慧学习空间。广大学生在数字化时代可以获得大量的国内外优质外语资源。许亚锋等人认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空间可以看作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活动参与的自主性、促成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的交互行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达成学生的深度学习的教育活动场所[4]。新文科背景下的大学外语教育空间应既能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也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此,对于大学外语教育空间现状而言,当务之急是将大学外语网络教育空间与内部教育空间有机结合,并充分唤醒师生主体意识,从而实现有效的外语教学。

二、新文科背景下大学外语教育空间困境

(一)大学外语内部教育空间资源利用率不高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外语教育承担着培养多元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任务,其空间组织结构不仅承载着高校的外语教学活动,也是大学外语教育发展与革新的前提与基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大学外语教学所提倡的启发式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因此,大学外语教育的培养任务不仅与相关知识文化的系统性密不可分,也与其空间组织结构、空间使用模式密切相关。然而,就当前大学外语内部教育空间的资源利用率而言,其使用价值仍存在单向化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当前仍存在把教育空间视为单一承载容器,忽略其中存在的主观建构性与社会关系性的问题。教育空间不仅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客观存在的实践场所,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联系的关系载体。因此,大学外语教育应起到正确的引领作用,重视外语教育空间的内部性质,充分利用大学外语教育空间的优势,提高师生的主观构建性,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性,进而激发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二是教育空间布局的重要性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学生的心理空间体验感主要源自相应课堂教育空间的布局。例如,在传统教学中很常见的“秧田式布局”,并不利于大学外语教学中的互动与交流,因其忽视了学生在教育空间中的主观能动性,禁锢了教育的形态,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教育空间使用区分化的不合理性。大学外语教学主要包括聽力、阅读、语音、写作等方面,不同的教学目标理应对应与之适配的教育空间,从而促进学生英语基础能力与文化素养的提高。然而,就目前大学外语教育空间使用区分化的表征来看,仍存在空间分布不平衡、空间过于破碎化等问题,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跨学科交流,建设跨学科教育空间,合理优化整合校园空间,进而推进大学外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

(二)大学外语网络教育空间挖掘不足

大学外语网络教育空间是指通过专门的线上服务平台,支持教师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虚拟网络学习空间。数字化变革所营造的虚拟网络空间为大学外语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但同时由教育数字化引起的一系列问题也在大学外语教育中有相应的体现,具体如下。

一是大学外语网络教育空间资源利用率较低,还存在空间结构封闭、空间互动性弱、空间设计观念陈旧、吸引力不足等问题。交互性是网络教育空间构建的重要属性,能够提高教育主体的高阶思维能力。但在实际网络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在网络教育空间并未实现多渠道互动、深层次交互,甚至多数的交互活动都是单向性发生的,生生之间的交互活动甚至更为匮乏。大学外语网络教育空间的构建在本质上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但目前的大学外语网络教育空间构建还束缚于对语言基础知识的认知与理解,缺乏对学生相应文化素养的培养与社会情景的构建,单一的传统教学授课模式难以激起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同时,由于大学外语网络教育空间缺乏教育工作者的监督和管理,学生的注意力极易分散和游离。这种陈旧的空间构建会导致学生惰性思维的增长,弱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二是大学外语网络教育空间嵌入度不够。目前,互联网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社交娱乐工具,也是他们的现实生活本身。然而,很少有教育工作者能够将对互联网的认识从工具应用层面提升至教育空间层面。对网络教育空间所带来的冲击缺乏深刻把握,束缚了新文科背景下大学外语教育的多元化进程及创新。

三、新文科背景下大学外语教育空间优化策略

新文科背景下的大学外语教育应充分考虑国家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革新。郭英剑认为,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教育空间优化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5]。教育空间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产物与表征,是一定社会教育关系中的人们主观构建的结果。因此,针对当前新文科背景下大学外语内部教育空间和网络教育空间利用率不高、结构封闭等问题,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优化大学外语教育空间。

(一)深化教育空间认知,全方位挖掘大学外语内部教育空间资源

强化教师对大学外语教育空间的认知,使其摒弃陈旧刻板的传统教育空间理念,深刻认识到大学外语教育空间不只是单一进行教育活动的背景场所,更是包含了一系列社会关系的存在样态。通过布置与外国语言与文化相关的知识板报、开展读书角活动等形式,充分利用大学外语教育空间推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联结。多方位叠加利用教育空间的各个功能,提高大学外语内部教育空间利用率,推进教育空间的改革,如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翻转课堂模式。开展多学科培养计划,建设跨学科教育空间,推动多元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大学外语内部教育空间运作模式,能够有效突破当前大学外语教育空间发展的困境,推动教育空间向互动式、启发式、创新式转变。

(二)强化大学外语网络教育空间交互功能

网络教育空间是一个具有开放属性、师生共同学习与互动交流的资源库。网络所含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需要教师提前设计好课堂内容,构建合理的网络教育空间,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摒弃陈旧的线下教育理念,从变革“秧田式”教育空间开始,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提高网络教育空间的交互功能,为学生服务。同时,教师应提前筛选优质线上线下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并帮助其建立系统的知识清单。其次,教师还应对网络教育空间资源进行充分开发与利用,通过班级小管家等小程序,及时关注学生学习动态,拓展网络教育空间外延,不断督促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提高其创新能力;通过任务式或情景式教学,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线上交流与互动,推动课堂教学进程。

(三)更新大学外语教师教育空间观念

新文科背景下的大学外语教育空间的优化,既要满足国家、社会、高校对大学外语教育的客观需求,也要适应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的主观需要。因此,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大学外语教师要正确理解、积极适应数字化环境下的新的教育空间形态。教师首先应提高自身的互联网应用技术,熟练掌握网络平台的各项使用规则;其次要有意识地主动利用网络教育空间,弥补线下实践教育活动的不足,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空间的高质量发展;最后,多采用情景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即课前选取最新鲜、最前端的背景知识作为扩充,课中选择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关联性强的知识模块,课后利用网络空间及时监督学生进行复习,从而提高学生对大学外语的学习兴趣,使其潜力得以发挥,促使其养成主动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在新文科背景下,大学外语教育承担着培养国家所需的多元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重任,其空间需发挥主体作用,激发师生的主观建构性,推动大学外语教学的革新与进步。当前,我国大学外语教育空间还存在师生空间意识不足、空间布局陈旧、空间使用区分化不合理、网络教育空间互动性弱、网络教育空间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因此,高校必须深化教师与学生的大学外语教育空间意识,推进教育空间的革新,创新大学外语教育空间的运作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网络教育空间,强化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空间互动性,从而推进大学外语教育空间的优化整合。

参考文献:

[1] 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思考与探索:兼谈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26(6):1-7.

[2] 李福芝.试论远距离教育的新空间观念[J].电大教育,1986(6):4-10.

[3] 刘燕楠.教育空间的嬗变:赛博空间赋予教育经验的另一种可能[J].电化教育研究,2008,181(5):14-18.

[4] 许亚锋,塔卫刚,张际平.技术增强的学习空间的特征与要素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158(2):22-31.

[5] 郭英剑. 对“新文科、大外语”时代外语教育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J].中国外语,2020,17(1):4-12.

编辑∕陈晶

猜你喜欢
新文科
公共文化发展战略下新文科建设之路
“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表演专业的艺德教育浅析
艺术科技(2020年2期)2020-03-30 03:17:30
“新文科”背景下高职公共英语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科技资讯(2020年1期)2020-03-24 09:43:43
新文科视域下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五个维度
公共关系学课程深度学习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新闻世界(2019年12期)2019-12-20 06:33:40
新理念与法学教育创新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图书与情报(2019年4期)2019-11-20 06:54:38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