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融合创新研究

2023-06-05 15:35杜俊杰张贻发冯耀元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立德协同育人

杜俊杰,张贻发,冯耀元

(广州华夏职业学院, 广州 510935)

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立身之本,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新时代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组织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稳步推进立德树人工作的贯彻落实。要以党建为引领,将立德树人工作作为主线融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形成完善、健全的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工作协同育人新模式,扎实推动党建与立德树人工作同向同行、耦合发展。

一、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工作的逻辑关系与互动机制

(一) 逻辑关系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工作在价值追求上、育人目标上高度一致,都是为国家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思想引领功能,共同致力于培养肩负时代重责的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做好党建工作是将立德树人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前提,将党建工作贯穿于日常思政教育和学校各项工作,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发展,有助于促进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科研、文化弘扬等有机结合。此外,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工作在师资力量上可以共享、在教育载体上能够互融。党建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大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实际诉求,将立德树人工作融于党建工作全过程,切实加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而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落细关键在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既要正面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还要有目的、有针对地将二十大会议精神、2023全国两会的思想内容渗透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1]。可见,党建工作队伍与立德树人工作队伍联系密切,可以通过融合彼此的教育内容,实现师资共享、全员育人。

(二) 互动机制首先,培养目标一致。当代大学生作为推动国家兴、民族兴的重要力量,高校应该紧跟党的领导步伐,发挥党建工作的政治性和引领性,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使大学生能够为国家发展坚持不懈的奋斗和努力。其次,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下,如何应对日渐复杂的形式变化,引导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正确认识新形势,进而为国家谋发展、为民族谋复兴添砖加瓦,就需要高校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组织力、领导力,将党建工作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相结合,努力探索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新模式,结合国情、社情、学情围绕立德树人培养有担当、有素质的人才,使爱国情怀植根于学生内心。最后,协同育人的耦合。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工作协同育人的实质在于提高思政教育实效性,要从日常思政教育、党团活动等方面入手,不断激发广大师生的主动积极性,推动“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融合,发挥“政”“社”“家”“校”的作用,为协同育人发挥实质作用。

二、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协同育人工作的时代价值

(一) 深化高校办学理念,夯实社会主义大学制度办好高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应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而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耦合明确了高校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强化了社会主义办学理念。因此,高校要厘清立德树人工作的基本内涵,承担起培育新一代青年的光荣使命,还要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委对立德树人任务的领导与指挥,让当代大学生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二)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本质上来讲,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工作协同育人,就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和教育,旨在通过协同育人培养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贡献的高素质人才,从思想品质、专业能力、文化修养等方面提高人才培养成效。大学阶段是引导学生树立健康“三观”的拔节孕穗期,协同育人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坚定自身理想信念,让其在传统文化、红色资源中汲取精神养分来武装自身头脑;而且还有助于锤炼学生的品质,引导其架起一道抵御西方不良思潮的围墙,使其成为“德”“才”双双过硬的人才[2]。

(三) 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工作在对学生思想、行为引领上具有高度一致的教育成效,目标在于帮助和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念,未来毕业、就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凸显出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优秀品质,成为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栋梁之材。两者的协同育人促进了教育队伍、教育载体的融合,加强和改进了党建工作,所以坚持立德树人要求,不仅与高等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同样也是以党风正带动学风淳的必要举措,有助于提高整体育人成效。

三、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工作协同育人的原则

(一) 坚持“党建引领+全员参与”高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和决策作用,并将党的领导贯穿于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办学治校的每一阶段。同时,要充分发挥师资队伍的主动积极性和自觉能动性,形成全员参与的协同育人局面。因此,高校党委必须把握好正确的方向,健全监管、约束机制,在高校内形成以党建为引领,全员参与的协同育人环境。

(二) 坚持“理论性+实践性”理论联系实践是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工作协同育人的重要方法,既要做好理论协同,明确共同的育人目标,在思政理论课、专业课、主题班会等场合,重视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更要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学术研究型、文学艺术型、社会实践型、人生探讨型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检验理论学习效果。总之,高校要将理论与实践深度耦合,通过党建实践活动来检验理论学习成果,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助力人才培养。

(三) 坚持“继承性+时代性”在新时代背景下,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高校要从党的百年征程中汲取党建工作和立德树人工作的丰富经验,使红船精神、大庆精神等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同时,要积极应对新时代新挑战,在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开设特色党建活动和教育工作[3]。因此,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工作协同育人过程中应坚持继承性,继承党的优良作风、先进思想,彰显时代性,抓好党员教育工作,吸引更多青年学生加入党组织,彰显出青年党员的责任担当。

四、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工作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一) 加强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一是坚持党建引领。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协同育人工作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既要以党委领导为核心,明确协同育人目标和任务,把握好方向、做好决策,形成有效的分工合作形式,在协同育人实践过程中找准发力点,促进协同育人工作提质增效。要结合党务工作者和师资队伍的意见,针对党建工作和立德树人工作协同育人实际情况,设计并制定契合青年大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水平、社会企业人才需求的协同育人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同时经常性召开汇报会议,以便及时发现和改进存在的问题。要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建强教学阵地,从教材、教法、教师等因素入手来加强思政课的精神号召力和时代感染力,从而为高素质人才培育打下思想基础。二是各部门齐抓共管。加强对主要宣传阵地的领导,充分激发各部门参与育人的主动积极性,形成多维共治,齐抓共管育人合力的局面。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做到守正与创新,结合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工作的内容、特征、目标与形式,找准协同育人的突破口,以党建工作为引领,构建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工作同频共振新格局。同时高校要加强党务工作者和教师队伍建设,努力为队伍搭建理论素养提升平台,通过集体备课、集中培训等形式,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协同育人队伍。三是加强党史的学习教育。坚持政治引领是协同育人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要加强专业教师、党务工作者、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等的政治素养和党史学习教育,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党史学习教育融合,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等著作为核心,通过集中轮训、理论宣讲、在线学习培训等形式组织师资队伍进行党史学习教育[4]。如,举办演讲比赛,以“庆祝建党100周年·奋斗有我”“百年风华、榜样力量”为主题开展演讲活动,掀起学党史热潮。

(二) 明确目标与动力一是树立协同育人目标。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工作在育人方面各有侧重点,所以高校一要办好思政课,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和社会实践的大课堂,做好立足理论、扎根实践,以便加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厚植他们的爱国情怀。二要扩大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和覆盖力,学校可依托学生社团、学生宿舍开展党建知识竞赛、宿舍文化展等活动,拓宽党建工作渠道,筑牢学生理性信念之基。三要树立协同育人目标,高校必须广泛征求和听取党务工作者、教师队伍意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年龄进行针对性教育,将育人目标通过“显性教育+隐性教育”“自我教育+集体教育”的形式贯彻落实,使人才培养、道德培养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二是搭建协同育人平台。高校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将思想价值引领融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长效育人机制;还要大力宣召协同育人骨干教师,在全校范围内树立典型人物,吸引其他教师向模范学习,依托示范课、交流研讨等形式鼓励教师们探究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的可能性、着力点。同时,高校需要搭建党务工作者与全体教师合作交流平台,明确学生党员培养职责,使党务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达到一致,在工作中各有侧重,抓住学生专业能力和品德培养的每个阶段。三是加强协同育人能力。为扎实提升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效果,促进教师对协同育人理念的内化,高校应该提升育人主体的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党史宣讲能力,通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永远的生命线”为题的培训工作,帮助教师紧握思政教育的“任务书”、系好意识形态的“安全带”;通过党务工作者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人交流经验,相互配合,有效避免单兵作战的尴尬局面,使协同育人环节形成完整闭环;通过组织教职工开展“举旗帜·送理论”党史专题宣讲,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教育和引导全体教职工学党史、悟思想[5]。

(三) 创建运行与联动机制一是整合协同育人资源。携建党百年之风,高校应合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本地任务、历史、文化等资源,与政府共同打造红色教育基地,营造崇尚、缅怀、学习英烈的新风尚;同时也要广泛开展“寻访红色足迹”“诵读红色经典”“我是红色文化宣讲员”等活动,深化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让红色基因融入到党员群体、学生群体的血液之中。此外,面对网络形势的日趋复杂,高校要重视网络阵地中的党建工作与思政工作,可利用学习强国、官方微博、官方公众号等平台互联网党建与立德树人协同育人资源,即时推送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国内外要闻等内容,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二是丰富协同育人形式。首先,协同育人要求高校鼓励学生走出宿舍、走出校园,走进革命家故居、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追寻先辈足迹,深入了解革命历史,感受革命先烈们艰苦朴素的革命作风,把红色火种播撒在青年学生内心。其次,高校应该打造“互联网+党建+思政”协同育人平台,利用校园官网设置党建论坛、先锋人物、国史讲堂、政策文件等模块,涵盖党和国家重要政治动态、党的知识、思政教育专题内容、校园文化活动等内容,以便于掌握思政教育和党建工作的主动权。三是打造协同育人格局。高等教育作为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崇高道德品质、铸牢爱党向党信心的黄金阶段,开展党建与立德树人协同育人工作既要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又要引导教师恪守初心使命,争做“教书匠”和“大先生”;更要教育学生坚定信念,努力成为堪当时代重任的高素质人才[6]。因此,高校需要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发动党支部书记、优秀教师党员、辅导员等教师的育人力量,将思政教育、党建工作融于整个大学时期,并利用校内资源开展主题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丰富青年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协同育人工作以润物无声的形式融于大学生生活。

猜你喜欢
立德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严以修身”先立德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