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实践研究

2023-06-05 15:35肖敏勤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网络资源互联网+思政

肖敏勤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长沙 410004)

与报纸、电视及广播等传统媒体不同,一批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借助互联网技术覆盖到计算机、数字电视和手机等各类智能设备的新兴传播媒介,快速进入社会大众现实生活,不但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成为当下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娱乐媒介。时代不断发展,“互联网+”基本概念随之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使得现实生活和网络虚拟空间互相建构、双向影响,同时也使得思政教育多领域落实融合与革新,进而创新新时代思政教育理念与模式。但是,在“互联网+”浪潮下,网络文明与网络安全等现实问题随之显现,互联网虚拟空间当中存在大量中青年群体,而该阶段对所有人来说,是生成网络意识形态的重要时期。高校大学生如何在学校生成契合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互联网思维模式,值得社会各领域关注和重视。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 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现如今,全球信息化与科技化发展浪潮涌动,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正在于无形之中影响社会大众思想意识,转变其思维模式、生活习惯与工作方式。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对于教育对象具有导向作用。高校大学生尚处在三观生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互联网汇总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可以为其提供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及文化融合碰撞的舞台。积极的思想观念、正确的观点看法以及热烈的探讨极易引起学生们思想层面的共鸣,让大家切实统一认知甚至统一行动,产生较强的精神感召力及思想凝聚力,推动大学生们优秀思政素养的生成及发展,进而为其认识并改造世界打下夯实基础。另一方面,“互联网+”教育环境,对思政教育对象具有规范作用。在此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并非杂乱无章的世界,其是具有多重准则约束与规范学生群体行为模式的有序空间,其中多重准则明确规定学生群体网络活动的形式及方向,同时也规定了其语言及符号应用的主体和方法,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且互为补充,协同调整学生群体在网络空间中的社会关系。

(二) 有助于革新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方法

以往的思政教育由于时间和空间桎梏,大学生群体接受思政教育的主要形式为课堂教学,并辅以有关讲座。此种学习过程,仅是停滞于知识表层,对于思政教育深刻内涵与精髓之处欠缺有效把握,进而弱化了思政教育成效。“互联网+”时代下,一方面,教师能够借助手机与计算机等科技产品,将空洞化与抽象化的教育内容与文字、动画及视频加以融合,提高思政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趣味性,同时也能延伸学生群体接受思政教育知识的深度及广度。另一方面,高校利用信息化传媒工具,深入挖掘并有效整理时事政治信息,并向学生及时传达,推动其充分了解当下社会发展动态,与时俱进地为学生构建成熟的价值观、加强综合素质水平奠定夯实基础。除此之外,在“互联网+”时代,教育主体借助线上和教师展开平等交流与互动,强化教师感染力及亲和力,充分满足学生群体成长教育期待,这也为高校思政教育灌输强大的内生动力。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当代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偏差

网络世界缤纷多彩,网络文化丰富多样,在这些丰富的内容中势必存在消极信息。然而,大学生还未真正涉足社会,人生阅历浅显,是非甄别能力亟待提高,在面对不良信息时缺乏较强自控力,进而对其积极价值观培养带来巨大影响。首先,价值观冲突。由于互联网最早起源自西方国家,因此英文是网络文化传播和发展的主流,西方思想意识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大量传播,在此种文化环境下,国内教育提倡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崇高精神逐渐被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侵蚀。此种文化冲突现象会导致大学生群体形成焦虑与迷茫情绪,若不及时进行防范,势必会受到西方主流意识影响,对本土优秀文化产生质疑态度,弱化了民族意识与爱国情怀。其次,弱化道德意识,对价值取向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与虚拟性的特征,大学生群体在网络虚拟空间中欠缺有效监督和管理,其所谓的追求自由,实际上是追求个体感官刺激,并享受在虚拟空间充当“键盘侠”的乐趣和快感,忽略了社会道德及规范的约束。但是,现实生活当中,所有的人均要根据社会既定规则行事,所有的人均要接受源于社会舆论的监督和社会规则的约束。但网络空间内外的双重道德标准体系,容易扭曲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导致其思想意识愈发薄弱。

(二) 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平台信息亟待丰富

现阶段,国内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平台构建与发展,从技术水平层面来看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但在整合与应用网络资源层面还有所不足,该现象的产生与国内各高校地域差异具有直接关系。当前,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与思政教育活动当中还并未达到深入且具体的普及,这并非表明高校对于网络资源缺乏重视或者不使用,而是在网络资源平台有关内容构建层面把握不足。诚然,网络资源是利用数字化方式记录网络信息的资源,并以多媒体为中介,存储于网络服务器上,最后通过计算机网络加以传播与输出。网络资源平台便是把网络资源加以细化与量化处理,利用云储存、网站及新媒体等载体将其有机整合。所以,思政教师要在确定网络资源平台与网络资源相关概念界定的同时,才能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实际特征为基准,有效应用网络资源信息,有机整合平台内容,从而将网络思政教育落到实处。我国多数高校均已开发建设了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平台,然而在资源内容层面普遍相对单一与陈旧,并未把握网络新媒体本质,只是把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内容进行泛化理解,导致网络思政教育开展受限。

(三) 思政教育团队网络综合素养亟待提高

“互联网+”既改变了传统教育环境,也对思政教育团队的网络综合素养水平提出了全新挑战。首先,现阶段一些高校思政教育普遍习惯传统教育思维和教育模式,并且深受传统教育思维束缚,部分教师在互联网与思政教育结合层面存在抵触心理与情绪,主观上认为此种教育模式并不符合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缺乏严谨性和可靠性等思想在教师心中扎根。其次,在高校招录思政教师或辅导员过程中,普遍以专业学历作为准入门槛,辅之以对应聘者面试考核。而“互联网+”环境下,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是平等与开放,主张知识并非灌输而是师生共同分享知识。针对年长教师来说,快速掌握并熟练使用网络技术已然成为其开展网络教育活动所面临的阻碍,这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教师工作负担与压力。“互联网+”时代来临,模糊了社会各领域和网络空间的边界,社会大众日常工作和生活均与网络技术息息相关,并且亦感受到创新成果带来的益处,从而使得网络技术运用愈发广泛。因此,思政教师在运用网络技术时应克服畏难情绪,要积极学习与练习,如此便可轻松掌握客户端系统与操作软件,同时将其运用到优化教育成效、简化教育环节方面,这亦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教学能力。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 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上网

由于互联网具有高度自由化的特征,促使网民群体在上网过程中能够随意浏览平台各个网页内容,而网络并不是完全洁净之地,其相关立法与规章制度设置与执行还难以全面清除网络毒瘤的存在,网络中仍旧存在各类问题,如网络诈骗、色情链接及网络诽谤等。所以,积极与引导学生正确上网,以网络思政教育为媒介实施价值观灌输与教育活动,是西方国家网络教育的成功做法,此种教育手段不但具有普及范围广的优势,而且还可以让网民群体在上网过程中把握与调整网络主体行为,切实提升群众素质教育质量与自律水平。而在国内,伴随网络技术的普及,高校大学生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均离不开网络平台,所以,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上网是推动高校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保障。一方面,高校要在新生开学初期组织实施文明上网的主题教育,让其切实内化于心。另一方面,将文明上网渗透到大学生课堂体系当中,指导授课教师不断提醒大学生文明上网的时代价值,规避学生上当受骗或误入歧途。除此之外,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并非仅为教育工作者应承担的责任,社会人士和学生家长亦要积极参与,其丰富的阅历和人生经验对初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亦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不应受到课堂单一教学空间的局限,更要在实践当中不断创新与发展。

(二) 利用互联网整合教育资源

网络信息数据是跨国、跨区域流动传播的,应在海量的信息资源当中掌握筛选、提取及为自己所用的能力,使信息资源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具有较强综合性的专业学科,需要大量原始资源加以补充、消化及结合,既要与本土信息资源实现融会贯通,又要与国外信息资源交流碰撞。物联网能够利用各种信息传播设备,落实智能化甄别、定位、监控、跟踪及管理。一方面,伴随射频识别技术手段不断发展,切实提高信息传播质效。现如今信息传播手段愈发灵活,这也促使大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思政教育讯息,在某种意义上缓解其接收思政教育最新信息的落后性。另一方面,依托物联网技术建设智慧教育平台,促进现实资源和网络资源充分整合,全面拓展与延伸知识获取及储存空间,扩大高校思政教育资源互联深度及广度,让资源能够实现多元化及全方位整合运用,进而让网络思政教育朝着高效化、科学化及智能化方向延伸与拓展。另外,借助物联网技术,真正实现移动化学习,大学生能够随时汲取思政知识,更能与教师实现远程交流,真正增加其知识来源广度及宽度。

(三) 提高教师互联网运用水平

网络在教育领域并没有实现全覆盖的时代,各学科教师所掌握的职业技能与专业水平便足够应付以往教育活动,因此当时尚未呈现出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水平的必要性。而自从网络成为社会发展与大众现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后,我国教育领域亦感知到“互联网+”所具有的驱动功能,各项教育活动的实施对网络技术的依赖性亦持续提高。网络平台可以通过影像资料这一相对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思政教育深刻内涵与基本概念,并且方式和手段更加新颖,既能够达到理想教育成效,也可以保持学生课堂注意力。正因如此,网络教育模式才得以快速传播和广泛应用。但是,部分教龄相对较长的教师仍然秉持传统教育思想,不愿积极接触新型教育模式和手段,故此尽管其掌握丰富的教学经验亦难以达到理想教育成效。对此,高校教师尤其是教龄相对较长的教师要积极反思自我,精准把握当下社会发展态势,积极接触与了解各类新兴事物,例如快速掌握操作计算机设备的基础方法,在思政教育中引进信息设备与软件工具,熟练运用网络教育模式实施教育活动。在思政理论更新时,教师要及时进行研究探索,如果只凭借自身已有知识与技能难以驾驭前沿理论时,就要学会利用互联网手段收集各种资料和数据信息,精炼有效信息资源,从而提高个体专业理论水平。然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均与学校方面的帮助和支持息息相关,因此学校方面要为教师提供学习新知识与技能的条件与平台,让各层次教师均可落实个体进步。例如,借助定期谈话与心理疏导等形式,提高年长教师接受各类新事物的能力和程度,如此才能确保教师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有序进行,特别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层面的培训工作。对青年教师来说,网络并非新事物,其已经熟练掌握将网络融合教学活动中的技巧,但是这些教师通常会由于自身教学经验不足而难以得到理想教育成效,因此对青年教师应进行理论层面的教育培训。

猜你喜欢
网络资源互联网+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网络资源在高中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谈网络资源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资源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运用
对等网络资源搜索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