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辉
(许昌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河南 许昌 461000)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思政教育,必须以深化教育创新发展为核心,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制定网络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策略,进一步弥补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缺失,解决思政教育结构性失衡问题,进一步提高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政教育的水平。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信息传输模式,极大地降低了信息内容创作门槛,使各类不同的数据内容能实现充分融合。基于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思政教育发展,可以利用庞大的数据信息资源,开展多元化的课程教学实践,进一步强化网络思政教育的引导能力。譬如,利用部分基于新媒体信息网络的爱国主义动漫、影视作品等进行网络思政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创新爱国主义思政教育的新形式,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影响力,使爱国主义教育能以多种方式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丰富的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可以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水平,为网络思政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使网络思政教育能在深化教育实践探索的同时,更好完善各个阶段课程教学实践体系,弥补传统模式下思政教育内容不足,提升当前网络思政教育的质量。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文化资源,以多种形式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短视频、网络竞技、新媒体娱乐及网络社交等,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支持,强化网络思政教育视角下的信息交互能力。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则可利用网络文化的发展优势,将部分具有时代影响力及时代发展标志性的内容融入教学,使其能以更多形式进行思政教育内容呈现。所以,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教师可以运用网络思政教育资源,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模式,使部分新兴技术、新兴网络文化及教育新思想等,均可融入当前思政教育实践体系,进一步深化网络思政教育与线下思政教育实践的有效对接,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影响力,使教师能灵活运用网络文化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新媒体时代的媒体信息传输,不再单方面地依赖于内容输出,而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升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的互动能力。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网络思政教育,同样要基于新媒体技术应用特点,做好对教育内容互动设计,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资源,构建具有内容吸引力的教育互动新模式。譬如,运用新媒体中互动视频信息模块,将思政教育中学生法治思维培养加入网络思政内容设计,通过在互动视频中预设多种不同的信息线索,使学生能基于法治教育内容知识储备,达到最优互动视频结果。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法治思维水平,明确后续网络思政教育的工作方向。所以,网络思政教育新颖的互动模式,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参与性及加强教师对学生学习问题的了解有着积极作用,可以进一步提升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思政教育创新,对于提升思政教育工作前瞻性有着重要意义。新媒体时代发展改变网络信息内容价值导向,技术的高速发展、环境的改变及内容价值导向的进一步优化,促使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信息传输呈现内容守恒性特点。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应基于网络信息内容的价值引导,做好对部分信息内容的精炼化提取,将具有思政教育价值、教学适用性及教育实用性内容,融入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体系,确保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譬如,运用新媒体平台的信息内容整合,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教育实践体系,将部分新媒体信息案例及教育信息数据,作为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参考,通过分析学生学习兴趣、特点及优势,制定新的网络思政教育实践方案,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内容选择对学生的内在吸引力。
加强对网络思政教育教学资源挖掘及内容整合,也是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政教育创新的主要目标之一。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基于学生便于理解的网络话语开展内容整合,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亲和力,加强教师在新媒体平台与学生的教育沟通,使教师能持续深化对学生思想动态、思维逻辑及思想认识的了解。以此,帮助教师更好针对学生思想问题制定科学的教育决策。所以,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将新媒体网络发展中的热点内容及新兴文化元素加以有效运用,通过对网络思政教育话语内容的更新,保持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并积极开展对新兴网络元素的教育挖掘,有效利用内容整合完善网络思政教育信息库,使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部分学生存在的怠惰学习思维,帮助学生逐渐适应基于新媒体时代发展的网络思政教育新环境,充分发挥网络思政教育的高效化、多元化及系统化的教育工作优势。
长期以来,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始终将学生个体化学习差异及思维差异作为教育的重点内容。但家庭环境、成长经历、教育经历及社会环境等要素,均对大学生思想认识及思维逻辑的形成产生较大影响。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必须将完善网络思政教育的育人培养服务保障体系作为主要目标,通过提升网络思政教育服务水平,消除学生个体化差异对于思政教育实践的影响,根据学生思维模式、思想认识的不同,有的放矢地开展多元化的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充分满足对不同学生的思政教育实践服务需求,提升新媒体时代发展背景下的网络思政教育成果转化能力。因此,完善基于网络思政教育的育人培养服务保障体系,并非单方面地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质量,而是应根据新时期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娱乐习惯,从心理环境、性格特征、思想认识、逻辑思维等多个角度开展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提升思想觉悟及思想认识,使学生能基于积极心态参与后续网络思政学习实践。
注重网络思政教育的教学实践服务对接,是指运用网络思政教育为学生建立学习实训平台,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积极开展多元化的网络思政教育教学实践,利用线上的课程教学实践互动,构建网络思政教育实践新模式。譬如,运用线上教育情景模拟开展思政课学习竞赛,通过网络平台信息资源整合,针对学生情景模拟学习竞赛成果进行展示,根据学生各个阶段思政学习成果比对,分析学生当前阶段学习能力提升状况,并从思想教育引导的视角,将学生各阶段存在的思想问题及学习问题进行统一的汇总,完善基于新媒体时代教育发展的网络思政教育新机制。所以,注重网络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服务对接,本质上仍然以提升教学实践能力为基础的教学创新思路,但不同于传统教学实践模式的是,网络思政教育实践服务对接,应利用新媒体资源做好教育服务体系的完善,通过对新媒体信息内容的运用,加强对学生各个阶段学习成果的检验,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不足。
优化基于能力导向与兴趣导向的教育服务机制,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筛选,充分利用学生思政学习兴趣拓展课程教学内容,将现阶段网络思政教育内容面向线下课程教学进行延伸,并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做好对教学策略及教育实践方案的调整,进一步提升网络思政教育与线下课程教学实践的衔接紧密性。其中,教师不应盲目基于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开展分析,而是要结合当前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需求,采用柔性策略开展兴趣导向及能力导向的教育引导,避免将传统驱动式教学概念重新应用于网络思政教育实践,使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能注重对学生个性化学习思维培养,强化个性化教育设计和网络思政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应以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潜力为主体,持续做好对网络思政教育实践体系的完善,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实践引导的突破口,使学生在网络思政教育背景下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趣味性,主要是改变传统模式下枯燥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使学生能提高网络思政教育课堂的学习乐趣,降低环境压迫感及学习紧张感对于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将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融入网络思政教育实践体系,从而提升基于网络思政教育的教学实践有效性。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趣味化应用,并非要求教师将现有的思政教育内容进行趣味性优化,而是将部分具有趣味性的新媒体元素加入网络思政教育设计,确保教师能在不改变基础教学结构的同时,更好深化网络思政教育实践,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实践质量及教育实践引导能力。另外,加强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趣味化应用,能提升学生思政知识学习的认知水平,使学生能有效突破现有思维模式限制,更好将以往所学知识内容加以运用,进一步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亲和力,保证各个阶段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构建多元互动的网络思政教育内容,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网络思政学习实践积极性,培养学生网络思政学习的良好习惯,强化学生在网络思政教育中的学习参与能力。为此,教师应在网络思政教育实践方案的制定方面,将部分新媒体热点内容及具有一定媒体争议性的内容加入教育设计,通过学生个人学习见解的发表,明确当前阶段思政教育工作成果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运用新媒体的信息资源,搭建多元互动的教育实践桥梁,使学生能在网络思政教育的引导下,逐渐融入当前思政教育学习环境。另外,构建多元互动的网络思政教育实践方案,有助于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课程教学效率,使教师能基于学生学习需求,科学地定位思政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各个阶段课程教学实践方面,简化繁琐的思政教育课程教学流程,使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能紧贴学生思想问题及学习问题开展教育布局。
深化网络思政教育实践模式的生活化设计,对于提升学生思政知识学习感知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对此,教师应加强面向学生的网络思政教育引导,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的了解,将与学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加入思政教育设计,并利用新媒体平台了解当前阶段学生学习、生活习惯,在学生现实生活环境中加入部分网络思政教育元素,使学生能在学习、生活方面针对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接触,进一步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渗透能力,使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形成多位一体的育人培养教育结构。此外,深化网络思政教育实践模式的生活化设计,能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灵活性,使思政教育不再单方面地强调某一阶段的教育成果产出,而是能基于深化思政教育影响力构建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机制,有效提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于思政教育内容的关注。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思政学习习惯,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教学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