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梅
(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11)
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秉持中国特色理念,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由中华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在政治上团结一致,在文化上包容兼顾,在经济上互相依赖,在感情上互相理解包容,做到团结互助、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大学生是重要的青年群体,新时代高校加强实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意义重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基础、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也是党和国家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思想引领和精神支撑。大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价值、思想的认识及其理解,将会直接影响到能否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以,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与铸牢,有利于增强学生理想信念、践行核心价值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向共同的奋斗目标前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与智慧。
“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乃民之大幸,国家战乱、民族分裂乃民之大祸”。目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机遇与挑战并存。受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影响,各种文化和价值观不断涌入并对部分青年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团结观念形成冲击;部分境外敌对势力企图蛊惑民心、破坏团结、分裂国家。由于大学生心智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安全防范意识不够充分,辨别是非能力不足,因此这往往容易被境外敌对势力利用,这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将产生严重危害。所以,要在大学生中着力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深其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牢固树立“一个中国”原则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保障,其关键在于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展开。一方面,有助于广大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另一方面,有助于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以科学的态度正视历史,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另外,可以培养并深化大学生“五个认同”,树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培养大学生的国家观、民族观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使大学生成为有责任担当、有勇气魄力、有文化素养、有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
为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际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采用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5所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5份,有效回收率达95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把发现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调查的数据可知,尽管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目标和核心内容都有一定的认识,也能从维护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去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地位。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并不清楚相关知识,更谈不上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了。如在“您认同本民族的前途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吗?”有0.4 %的大学生回答“不认同”;在“你是否认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民族最高利益”这一问题时,有2.2 %的大学生认为“不是最高利益”;在回答“您对‘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表述了解吗?”这一问题时,有12.3 %的大学生回答“不了解”。同时,还有0.9 %的大学生在回答“是否认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实现”这一问题时,选择了“不认同”;有1.6 %的人在回答“您觉得需要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吗?”这一问题时,选择了“不需要”。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部分当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仍然存在认知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
目前,高校思政课虽然都或多或少涉及到民族、民族团结、政治认同等内容,但鲜有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明确表述,也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题内容。有10 %的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情况”回答为没有或者是不清楚。在回答“您觉得加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应该从那几个方面入手”时,有93 %的学生认为应增强学校老师等相关人员的责任和使命。由此,不难看出,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阵地的学校以及作为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尚未完全发挥其有效功能,培育的广度及深度不够。思政课尚且如此,其他课程则更是鲜见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因此,如何才能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强化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也是高校丞待解决的问题。
家庭是一个人出生后最先接触的环境,一个人最初的经历和受到的影响,对于一个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形成十分重要。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之间不仅交流各种看法和观点,还会交流各种情感。在回答“家庭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影响”这一问题时,有50 %的人回答从来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引导或是在家庭中讨论相关的问题。由此可见,目前在诸多家庭生活中,家长还缺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言传身教。众所周知,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以及专业知识储备和教育能力的提升,将直接影响其子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注度和认知度。因此,营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网络媒体兴起并迅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重要平台,网络平台也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交流、交往的重要场所。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环境极为复杂。有关部门利用广播电视、微信、微博、抖音、各种学习APP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宣传、发布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的政策,但在调查中发现,仍有30 %的大学生表示偶尔看到甚至是没有看到过相关内容。同时,一些缺乏政治责任,别有用心的组织或个人也利用网络来发表攻击党和国家的言论,通过网络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夸大负面信息。有的媒体为了追求高的点击率和商业利益,不惜歪曲夸大社会矛盾问题,肆意渲染负面信息,甚至对一些敏感问题进行恶意炒作,已达到破坏团结、干扰稳定的目的。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固化的关键时期,这些负面信息易对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形成干扰,进而形成政治认知、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认知偏差。网络新时代,如何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传播的及时性和内容的丰富性等特点;在快速发展的网络环境背景下,为了实现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目标需要予以关注和研究强化大学生的教育引导。
大学生不了解、不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主要原因源自于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又必须要以对这一概念有认知和认同为前提。认知认同,是个体对一定价值观在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认同和理性认同的统一形式。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认知,首先要在相关理论的认知和内化上下功夫。要晓之以理。“理”即是要突出中华民族共同历史命运、文化底蕴、发展理念、团结利益等教育内容,让大学生理解“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等思想的内容,从而正确、系统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完整、统一和不可分割。在“知理”后,方能自觉地将他们的人生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团体价值内化,把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统一,以实际行动坚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本位。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课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开展的主要途径。鼓励学校与社会力量密切合作,及时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加强对校外资源的开发,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探索出更加多样、高效的社会实践渠道。若要激发当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形成合力,需要形成“三全育人”的教育模式。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与中国的历史相结合,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与现实成就,使学生明白国家、民族团结与民族繁荣的至上性和与个人发展的相关性;要讲透近代以来中国各民族团结抵御外敌,建设新中国的历史。要引导学生清晰认识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敌对势力的破坏、分裂及其危害,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塑造作用,在非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融入课程教学,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环境,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应在注重孩子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重视孩子思想品质与综合素养的提升。家长应从孩子童年时期开始,注重对他们国家观、民族观、团结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培养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方面,可以通过阅读有关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相关书籍,观看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电视节目,讲解民族团结的经典故事,并带领孩子积极参加有关民族文化的实践活动,让孩子充分认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家长也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通过有意识地学习,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知识储备和教育能力提升,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示范,以促进孩子形成和巩固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不断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家庭要积极配合建立起有效的家校沟通环境。学校可以及时跟家长反应,家长也能随时与学校取得联系,让家庭更深入了解学生在校的状态,使得学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媒介更为多样有效。
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战场是课堂教学,而网络平台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既要把握好主阵地,也要占据新阵地。在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当前社会形势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时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撒网式的教育方式,利用好网络信息技术,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以大学生关注度高,乐于接受的方式和途径,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便利的学习平台。在内容上要坚持以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等观念内容的传播。宣传好民族政策、阐释好民族理论知识,传递好民族团结声音,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同时,有关部门还要注重挖掘好地方民族团结榜样和典型事例,以“接地气”的方式让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