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语言学中的扎根理论研究

2023-06-05 14:37张结根孙文婷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理论性程序化扎根

张结根,孙文婷

(合肥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早期的定性研究主观性很强,非常依赖于研究者的主观经验和理性思辨。20世纪60年代,Glaser和Strauss提出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扎根理论[1],强调自下而上收集数据,并从中推演出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相关的中层理论,弥补了以往定性研究过分强调事实性描述、缺乏理论深度的弊端[2],被认为是“今日社会科学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研究范式,走在定性研究革命的最前沿”[3]。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收集分析生成模型、解决问题。应用语言学以语言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适配性很强。目前在该领域有不少运用扎根理论的应用研究,但未见基于国内外文献的综述研究。扎根理论各个版本在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应用概况如何?主要用于研究什么话题?具体如何开展?这些问题都有待梳理和解答。因此,本文将重点从扎根理论的版本、研究主题和研究过程三方面综述扎根理论在应用语言学的应用情况。

1 扎根理论的版本

在扎根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学者们不断变换视角,逐渐演变出三个版本,分别为20世纪60年代Glaser和Strauss[1]提出的经典扎根理论、1990年Strauss和Corbin[4]提出的程序化扎根理论、2006年Charmaz[5]提出的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经典扎根理论强调研究问题从经验数据中自然浮现出来,而不是提前预设问题,再进行验证核查[6];程序化扎根理论强调预设研究问题,将分析过程程式化;建构主义扎根理论则强调数据分析过程的灵活性,一切规则只是启发性原则,而非公式[7]。

三大流派的操作步骤、专业名词、数据收集和分析都略有不同,在实际使用时应该注意区分,并根据研究设计选择合适的版本。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应用最多的是程序化扎根理论。在这些文献中有的在研究方法部分直接指出采用的是程序化版本[8-11]。有的虽然使用了程序化版本,但没有明示。如苗佳和李芳媛等人[12,13]介绍研究方法时并未说明具体采用的扎根理论版本,但在数据处理阶段都遵循了程序化版本的三级编码步骤,即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

程序化版本的广泛应用与其“有章可循”不无关系。它提供了一套严谨的程序和概念框架,研究者只需扮演一个观察者的角色,按照固定的程式收集和分析数据,最后以图表的形式展示过程和结果,这大大缓解了研究者自身的创造压力[14]。分析过程有公式可循,最终结果的呈现也十分清晰易懂。经典版本扎根理论主张后置文献回顾,避免先验的知识概念化影响研究结果,这种先做研究后对照文献的顺序异于研究者们长期受到的先文献后研究的规训,不太容易为人们所接受[6]。其次,与呈现程序化版本的公式相比,自然涌现的过程更加难以呈现。建构主义扎根理论认为研究者是参与者[14],在与研究对象的深切互动中,理论被建构起来,文本是解释的工具而不是被分析的对象[15]。除此之外,该版本强调所有的原则只具有启发性作用,并不需要严格遵守[7],因此其操作过程设有程序化版本那么有章可循。

虽然在应用语言学领域程序化版本扎根理论的应用频率最高,但并不意味着其他两个版本无人问津。王伟强、孙一玲[16]和张蔚、丁安琪[17]在研究方法部分声称使用的是经典版本扎根理论。周季鸣、万江波[9]则使用的是建构主义版本的扎根理论。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在运用扎根理论时都存在偏离对应版本规范的地方。经典版本所倡导的研究问题自然涌现在王伟强、孙一玲[16]和张蔚、丁安琪[17]的研究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他们都是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研究问题,这与经典版本先研究后文献的特点相背离。其次,这两项研究未按照经典版本的实质性编码和理论性编码两个步骤[1]去操作,同时没有使用规范的专业术语,研究过程也只是简略地描述,没有相关数据实例支撑。周季鸣、万江波[9]明确指出采用的是Strauss和Corbin推荐的三级编码方式[4]分析数据,但这三级编码分别是开放性编码、聚焦编码和轴心编码,完全符合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的操作过程,而不是研究者所声称的程序化扎根理论。

综上可见,部分学者在使用扎根理论时未能使用与版本相应的概念术语和操作流程,而是仅仅把扎根理论理解为一种数据处理工具。他们忽视了扎根理论是一套贯穿研究始终的研究方法论,在问题产生、样本选择、调研访谈、数据分析、理论生成等方面都存在相应的操作工具和原则,而非仅仅局限于数据处理这一个阶段[18]。因此今后的研究中,学者们可以更多地关注微观层面各个版本之间的差距,根据自己的课题选择更加合适的版本,优化研究过程和结果。

2 研究主题

目前在应用语言学中,扎根理论的应用集中在二语教学领域,但国内外研究各有侧重。国内研究聚焦学生二语习得和课堂教学模式,国外学者主要从教师角度出发,围绕着教师的自身发展开展研究。

2.1 学生二语习得

二语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离不开语言输入和语言产出。在输入方面,顾钧仪[8]在扎根理论的指导下,收集博士研究生的日常反馈,分析他们的阅读行为,建构出关于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的模型,并通过对模型的解析为阅读教学提供新思路。王伟强、孙一玲[16]布置“以写促读”学习任务,以周记的形式收集学生反馈,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的三个编码步骤分析数据,得出这一方法能够增进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在语言产出方面,研究者们集中于探究影响输出的作用机制以及对输出结果的评估与反馈。举例来看,苗佳、崔峥[12]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种形式的访谈收集录音材料,三级编码分析后得到二语句法启动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周季鸣、万江波[9]为了研究大学英语课堂口头报告的评价标准,采访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师和学生,以扎根理论为指导,将访谈数据编码分析后,得出评价标准五项类属,即性质、内容、产生、使用和作用,为建立更加多元立体丰富的课堂评价体系做出了贡献。

2.2 课堂教学模式

扎根理论倡导研究者深入课堂,不仅要获取教师教学的真实感受,也要了解学生们的实际体验反馈,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或完善现有模式,切实改进教学效果。李芳媛、杨蓉[13]响应教育部提出的“金课”号召,以资深一线教师为研究对象,访谈收集录音材料,运用扎根理论构建出大学英语“金课”建设质量评估体系模型。姚孝军等[19]为提高博士生学术英语阅读能力,将综合英语课程改为学术英语阅读与讨论,通过深入课堂记录54位博士生的课堂表现,并挑选9位进行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对数据进行编码分析,结果表明学术英语阅读与讨论的模式更能提高博士生英语学习动机。

2.3 教师发展

国内学者关注二语习得和课堂教学模式,国外学者则更多地将目光集中在研究教师的自身发展上。Bautista和 Gutierrez[10]选取教师为研究对象,在扎根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记录、编码、形成框架,清晰化、路径化、理论化教师们在使用多模态阅读时的思维模式,为教师发展和多模态语言教学提供借鉴。Valmori和Costa[11]以扎根理论为研究方法,探究了外语教师如何保持自身的专业水平。研究者在大学预科学校和职业学校两种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中做抽样调查,挑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教师,通过访谈收集语料,编码分析后构建出模型,发现学校环境对教师自身专业性的保持有明显影响。

3 研究过程

在实际运用中,由于各个领域各有其特点,因此研究者应注意将扎根理论“本土化”,使其更好地为具体的研究目的服务。下面将具体介绍在应用语言学中,如何在扎根理论的指引下收集数据,区分理论性抽样和理论性饱和,以及呈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3.1 数据收集

应用语言学的扎根理论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档案分析和访谈等方法获取数据。问卷调查法具有高效性、广泛性和客观性等特点,是相关学者常用的数据收集工具。张蔚、丁安琪[17]在研究二语学习动机减退这个牵涉众多影响因素的复杂现象时,选择以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们在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感受,希望获得更加完整和全面的数据。周季鸣、万江波[9]以匿名问卷的方式收集学生的课堂反馈,期待受访者自由地表达出内心真实的想法。

档案分析常见于学生的课后作业和反思日志。顾钧仪[8]在研究学术英语阅读行为时,除布置学术英语写作任务外,还要求学生进行反思,记录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采用的解决办法。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文档的获取必须注重及时性,相关想法要立即记录,以保证数据的鲜活性和真实性。

访谈是最常见的数据收集工具,常与问卷调查、档案分析和观察等方法混合使用,取长补短。在访谈中研究者可以观察受访者的外在表现,捕捉更多有助于数据挖掘和解释的信息,获取更加准确而真实的数据。在二语句法产出的相关访谈[12]中,研究者就通过观察受访者的表情,洞察其心理,以此判断数据的真实性。在二语注意力研究中[20],主要数据是被试者即时用母语记录下的对范文的注意过程,对于不确切的报告记录会进行随后访谈作为补充。在大学英语课堂口头报告的评价标准研究中[9],研究者将对教师的深度访谈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相结合,以获取更加完备的信息。

3.2 理论性抽样和理论性饱和

针对数据类型与体量,Glaser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理论性抽样和理论性饱和[21]36。理论性抽样的过程是一个抽丝剥茧,不断深入,触及问题核心的过程,也是一个指引下一步如何收集数据的过程[21]36。例如周季鸣、万江波[9],根据理论性抽样原则,先后三次针对不同的评价主体:无评价知识背景的教师、学生和有评价知识背景的教师收集数据,层层递进,不断靠近问题的核心。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新的概念产生,则理论达到饱和[2]。对待理论性饱和要秉持一种自然主义而非实证主义的态度,其真正意义是概念和理论的饱和,而非样本的数量[14]。李芳媛、杨蓉[13]指出当访谈样本中不再有新的信息出现时,则访谈结束。顾钧仪[8]同样是在数据收集阶段提到当不再有新的范畴出现,则停止收集数据。为了确保模型能够涵盖所有范畴,他们在开始分析语料数据时还保留了部分原始语料,在分析数据得出模型后,将这部分的语料代入模型再进行一次检验。

理论性抽样和理论性饱和是生成和完善理论的必要步骤,然而不是所有的研究都执行或说明了这两个步骤,有的研究[20,22,23-25]只是在研究设计部分提到了数据收集的来源,但对于数据编码后和最终理论形成前是否或者如何进行理论性抽样和理论性饱和检验没有作任何介绍。虽然我们不能由此断言研究者没有遵循研究规范,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难免令人对研究过程及结果存疑。

3.3 编码过程与结果呈现

应用语言学的扎根研究中,对理论模型的解析是研究结果呈现的必要内容。大部分研究[9,12,16,17]都在结论部分详细解析了理论模型,深入阐释了核心类属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研究的意义,更进一步用理论去解释研究对象及相关问题,但是不少研究对得到结果的过程描述不够充分。

实证研究强调研究过程的可重复性,过程描述重要且必要[7]。在描述扎根理论研究编码过程时,应做到详略得当[26]。既不能机械地将过程全盘展示出来,也不能只是寥寥数语概括全过程。然而在应用语言学领域的扎根理论研究中,有的只是单纯用文字描述编码过程,没有用表格或图示直观地展示最后生成的类属及类属间关系[16,24,25],有的仅仅说明将用扎根理论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而在没有展示编码表格和理论模型的情况下直接跳到结果的分析与讨论[22]。

4 结语

本文从理论版本、研究主题、研究过程三个方面回顾了应用语言学中的扎根理论研究,综述发现:程序化扎根理论得到了最为广泛的应用;国内外研究主题侧重不同,国内聚焦学生二语习得和课堂教学模式,国外侧重教师发展研究;数据收集方法多样,研究结果分析充分,但研究过程阐述不够详细。今后在应用扎根理论时,应注意不同理论版本间的差异,根据研究目的选用适当的版本,扩大研究主题的范围,增加对理论生成过程的描述。

猜你喜欢
理论性程序化扎根
读者心声
新媒体视域下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路径探析
基于Houdini的VEX程序化建模高效搭建数字孪生虚拟工厂
大学理论性教学的有效性探讨
——以韶关学院文科类专业为例
中国程序化广告技术生态
一辈子扎根在农村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程序化护理干预对脑卒中重症患者的影响
程序化护理操作管理在预防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