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区域文化公园拓展“大思政课”育人空间的思考
——以南通地区为例

2023-06-05 13:30明卫红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文化公园大思政课政课

明卫红

(南通职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0 引言

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要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大思政课”所倡导的创新开放、多元协作等新型教育理念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理想目标和共同追求。同时,“大思政课”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也为思政理论课改革提供了思路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不再停留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而是要通过互动交流和实践体验来达成目标。自20 世纪下半叶以来,伴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和城市化发展,空间问题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1]。在空间理论中,空间被视为一种社会实践和文化象征,强调空间与社会、文化、意义等方面的关系。拓展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空间不仅可以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也为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应用带来了新的思路。近来,遍布各地的文化公园重在建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标识,凝聚了典型性、代表性的精神文化内核[2],为拓展“大思政课”教学空间提供了现实条件。在“大思政课”背景下,基于区域文化公园拓展多维育人空间,以教学空间的塑形和空间转向来探索思政理论课实施的新路径是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1 南通现有的文化公园资源

1.1 区域文化公园的内涵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财富。地域文化凝聚于当地特色,又孕育着当地特色,历时性地维系当地人们的精神情感,牵引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脉络。当前,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3]。在此大背景下,各地可顺势而为,将建设区域文化公园作为城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地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精神重大工程”的抓手。

本文所研究的区域文化公园是依托人类创造的具有历史性、代表性、传承性和发展性的人文遗产所建立的公共园区类文化产品,是以可具像化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基于记录地方独特文化历史,保护地方重要文化资源,展示地方文化精华,积淀地方文化特色等目的,综合历史研究、文化传承、公众教育和休憩休闲等功能,由地方划定、管理并全部或部分向公众开放的文化区域[4],不仅指狭义的“公园”,还包括可依托其为主体,开发、建造文化公园的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馆。

1.2 南通区域文化公园类别与资源

南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近代第一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南通地区在彰显本地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历史文化,建设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现已建成的区域文化公园主要有以下几类。

(1)地域文化展示类

地域文化展示类文化公园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提纯”和“浓缩”,再通过艺术、景观等手段进行展示,使地方文化转化为雅俗共赏的、大众的、具体的实体物质形式。

例如,南通按照江苏省委实施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部署要求,围绕张謇“实业救国”的实践主题,展示南通近代工商文化的底蕴,建设南通博物苑—寺街—西南营整体保护提升工程、南通1895 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又如,南通被誉为“中国博物馆之城”,目前已建成的环濠河博物馆群包括南通博物苑、南通城市博物馆、南通珠算博物馆、南通审计博物馆、南通风筝博物馆、南通纺织博物馆、苏通大桥展览馆、南通民俗文化博览园、南通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南通县(市、区)还建有海安青墩遗址公园、海安中医文化苑、如东掘港国清寺、如东人口文化园、海门张謇文化旅游景区等。

(2)革命精神传承类

革命精神传承类文化公园将与地域相关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庚续前行的重大历史事件、民族记忆、英雄事迹等转化为空间叙事,将红色文化融入直观的文化空间、记忆空间。通过讲清、讲准、讲透地方革命历史,唤醒记忆,凝聚共识、统一意志,激发爱国情怀,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

例如,南通建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新四军抗联纪念馆、海安江淮文化园、海门江海文化公园、海门城市党建主题公园等。

(3)传统文化体验类

传统文化体验类文化公园将地方民俗民风、饮食文化、曲艺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非遗文化等融入可视可感、立体生动的空间。通过AR、VR 等技术加持,以体验性、互动化、沉浸式的方式,实现“知情意行”的结合。

例如,南通建有民俗文化博览园、南通姓氏文化馆、海安523 文化产业主题公园、海安农耕文化苑等。

2 依托文化公园拓展育人空间的意义

思政理论课是对青年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铸魂固基的关键课程。依托区域文化公园,可开发“大思政课”育人元素和创新形态,让思政理论课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增强实践效力和效果。具体来说,这种空间拓展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2.1 丰富育人内涵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独立于教学空间存在,而依托区域文化公园开展“大思政课”,则将课程内容与教学空间进行了深度融合,使教学空间不只是教学场所,更成为凝结了价值、信仰、文化、情感等精神内涵的教学资源和内容,可丰富思政理论课育人内涵,提升育人格局,增强育人成效。具体而言,各类文化公园内涵丰富,从不同视角表征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元素、历史元素,有助于增强地域文化自信、完善地方治理、促进地方发展,该功能与思政育人的远期目标具有一致性。全面梳理、深入挖掘和巧妙整合区域文化公园资源,综合应用于思政理论课的空间拓展,进行教学空间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建设,有利于丰富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不断完善价值体系,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人生追求,促进学生将个人发展同民族复兴相统一。

2.2 拓展育人外延

依托区域文化公园开展“大思政课”,教学空间得以拓展的同时,促进了与之匹配的教学组织形式与师生交流模式的变革。在思政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掌控者,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和执行者。拓展教学空间后的“大思政课”上,教师从知识单向传授者,变为互动交流的引导者和实践体验的设计师。这种转化不仅提高了课程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更为教学内容的开发和设计提供了条件。具体而言,借助区域文化公园的空间,可通过合理的资源选择和活动策划,引导学生去看、去听、去想,去触摸、去感动、去创造,实现思政理论课外延更宽、文化氛围更浓、互动交流更密、情感体验更强的效果。

2.3 完善育人体系

运用空间理论可以重新定义教学空间、重构多维育人的教学体系。依托文化公园开展“大思政课”,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充分挖掘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元素,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在教学理念上,以融入现实社会为逻辑起点,增强思政理论课的社会生活和人文精神元素,引导学生在“小我融入大我”中彰显人生价值;在教学方法上,构建育人共同体,实施联动育人模式,打通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个人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空间;在评价方式上,打破试卷考核单一评价形式,注重对学生在活动中所展现的综合能力和发展进步进行考量,可提高评价的准确度和科学性,还可发挥评价的柔性教育价值。

3 依托文化公园拓展育人空间的思路

“大思政课”之“大”,在于使思政理论课从有限的教室空间走出来,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新时代的“大思政课”要用好这些文化载体,激活文化公园的育人功能。以南通地区的文化公园为例,从五个方面探索拓展育人空间的思路。

3.1 感知价值,传递精神,提升文化认同

“人在客观世界存续不仅仅只是一种物理空间的占据,同时也是精神文化的存续,而且人类能够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对客观空间进行再现与重塑。”[5]

以地域文化展示类文化公园为例,南通博物苑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先驱、晚清状元张謇在1905年创办的中国第一家公共博物馆,近年获得“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学校德育基地”等称号。与之隔河相望建有南通城市博物馆,该场馆复原展示了南通城市发展史及“近代第一城”在建设、实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成就,是展示南通悠久历史、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的重要窗口,是人民群众关心城市发展,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的交流场所,也是普及规划知识、开展技术交流的科教基地。这两座文化公园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既是城市的记忆、城市的标志,也是未来发展的必要支撑。

依托这两处文化公园开展“大思政课”,可设计主题参观及主题社会教育实践活动。例如,依托南通博物苑,设计组织“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张謇生平”主题参观,使学生近距离感悟、传承“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开放胸襟”“诚信品格”和“社会责任”等张謇企业家精神。依托南通博物苑和城市博物馆重要资源,以“近代第一城”一城三镇的布局与南通当代城市规划建设进行对比参观,引导学生关心城市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3.2 模拟场景,沉浸体验,激发爱国情怀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的要素”,文化公园从物质空间、文化空间、历史空间等维度拓展了历史事件的叙事方式,为思政理论课拓宽教学空间,开展“大思政课”,传承光荣革命传统提供了新选择和新思路。

以革命精神传承类公园为例,南通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首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习实践基地。其中,红军历史教育馆真实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诞生及其发展壮大的历程,四个主题展厅“星火燎原”“雄关漫道”“中流砥柱”“薪火相传”通过历史事实的文字叙述和历史图片展示,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力量;土地革命纪念馆主体部分设有“江海曙光”“长夜惊雷”“斩木举义”等8 个主题,通过图片展出、文字说明和实物展示讲述历史,又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场景还原。

依托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纪念馆开展“大思政课”,可带领学生现场参观并聆听讲解,也可联合场馆设计拓展训练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延安生活等重大历史事件模拟场景。这些模拟体验项目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强大的内驱动力与行为自觉,传承与弘扬革命精神。

另外,南通海安县的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新四军抗联纪念馆、海门城市党建主题公园、海门党史教育主题公园等也是革命精神传承类公园,学校可以做好教学计划,根据具体情况优化组合教育资源,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让爱国情怀深入扎根。

3.3 耳濡目染,启智润心,促进知行合一

教育的终极追求是使受教育者在知、情、意、信、行等维度达成统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一方面,道德意识具有自觉性,需要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致良知;另一方面,道德也具有实践性,即要在实践中磨炼,做到言行一致、表里一致。文化公园提供了“身临其境”的条件,可为学生提供更多实物感知、心理体验和活动实践机会,有利于实现“知性合一”。

例如,南通中华慈善博物馆以“祈通古今、以宏慈善”为宗旨,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慈善文化传统和当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成就,讲述各类慈善人物故事,是慈善文化的育人基地、展示窗口和交流平台。

依托南通中华慈善博物馆开展“大思政课”,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展厅,认真研读、深入感悟救人济世、福利民众的慈善理念;倾听“磨刀老人”“修车老人”等南通本地凡人善举故事,感悟大爱精神。在耳闻目睹之后,还可设置相应的志愿服务实践环节,组织学生根据自身的技能和特长策划并实施志愿活动,使学生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加深自我认知,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培养为社会和他人无偿服务的精神,逐渐形成行动自觉。人的实践从来都是在思维的引领下实施的,而思维也在人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因而志愿者服务不能仅限于参加几次活动,学校可与相应场馆或慈善组织合作,着力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完善义工制度,增设义工学分,使思政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服务相结合,通过培养义工精神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促进其成为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有用的人。

3.4 全员贯通,家校联动,启迪家国情怀

近年来,以“家风家训”为主题的文化园、长廊、小游园如雨后春笋般落成,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宏大目标,依托当地历史文化名人的家教家风家训增添了“家的味道”。

例如,位于南通市通州区的忠孝文化园以传播忠孝文化为宗旨,主要建筑有思苑楼、忠孝坊、忠孝文化走廊、百名将军书忠孝等。展示了忠孝主题对联“仁孝齐家清廉报国,和谐处事诚信立身”及园主陆凤彬将军“以孝为先以忠为魂”“忠孝能两全”等书法作品,全园设计一步一景、寓教于景、景中有意,让忠孝文化焕发出蓬勃生命力,让参观者充分感受传统忠孝文化的力量。又如,海安江淮文化园为纪念文天祥、范仲淹、胡瑗(安定)这三位与海安结缘的历史贤人而设立,是纪念先贤,启发教育后人,宣传传统文化的主题文化园。园中汇集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古老的建筑和独特的文化气息,常态化组织文化节、展览会等,在展示江淮文化魅力的同时,较为直观地展示了“天地有正气”、忠义报国的文氏家风;传播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以及让范氏家族兴盛了数百年的《家训百字铭》《训子弟语》等。

依托家风家训为主题的传统文化体验类文化公园实施“大思政课”,可在组织参观与参与园区活动外,策划相关专题活动,例如举办“学传统,承家风,记家训,知荣辱”“好家训伴我成长”等主题活动,动员学生收集整理、总结提炼优秀的家训、家规,通过书法、摄影、海报、短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促进家校联动、大中小学联动,通过座谈交流等形式,关注家训文化建设,探讨优秀家训家风对一代又一代人的深远影响,思考家风与世风的关系,启迪家国情怀。

3.5 观察访谈,交流互动,树立奋斗目标

近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保护环境、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就是为人民造福的理念深入人心。乡村振兴示范村、特色田园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体物”重在认知,而“娱情”重在体验美好人生。

例如,入选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的启东市启隆镇兴隆社区、南通市通州区石港镇睹史院村、海安市城东镇壮志村、海门区海门街道振邦村等,都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其中,如皋平园池村的千亩藕池文化园具有激发性情、涵养心灵的功能,园中融入各种审美元素,渗入诗情画意,同时推出的田园体验项目及农事文化教育项目,使人在游览过程中体悟传统农耕文化,直观感受两山理念实践效应和乡村振兴成果。

依托农耕文化主题的地域文化展示类文化公园实施“大思政课”,可通过带领学生走进“田间地头”,观察乡村振兴项目,访谈人物事迹,帮助学生探索和确立人生目标。学生通过田野观察、面对面访谈农村典型人物,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体会到农村也是青年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坚定为振兴乡村经济,建设生态文化村、美丽休闲村做贡献的决心。

4 结语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等,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思政教育的特殊性,认识到将学生培养成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理论教育、精神塑造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借助区域文化公园以文化人、情景体验等功能,传承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品格、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及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是拓展思政理论课,上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的一条有效路径。除充分挖掘、整合、联动本区域文化公园资源及育人功能外,未来,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去,依托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提高“大思政课”教育实效性。

猜你喜欢
文化公园大思政课政课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积极推动江苏国家文化公园立法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临沂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开园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 就“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展专题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