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卫灵公篇》熟语古今流变及当代文化价值

2023-06-05 13:12娅,陈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卫灵公忠信熟语

冯 娅,陈 君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000)

《论语·卫灵公篇》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所表达的以仁德治国的言论。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此篇为:“志士,有志之士。仁人,则成德之人也。理当死而求生,则于其心有不安矣,是害其心之德也。当死而死,则心安而德全矣。”[1]彰显了孔子及其弟子大力提倡的“为政以德”“杀身成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儒家仁礼思想。此篇在仁礼核心思想的统筹下,出现了“一以贯之”“言忠信,行笃敬”“子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传承度很高的熟语,被后世广泛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及思想道德教育中,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这些辞微旨远的熟语在传承过程中,因社会历史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程度地变化,产生了古今义之别。本文将节选《论语·卫灵公篇》部分熟语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古今义的异同及其当代文化价值。

何为熟语?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三版)释义:一是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形式。包括惯用语、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二是常用的话语。[2]熟语,是中国民间流传广泛并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如成语“三心二意”、歇后语“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谚语“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熟语语音和谐、语义结合紧密、用词固定,是语言中独立运用的词汇单位,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等特点。熟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

一、《论语·卫灵公篇》熟语探源

《论语》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著作,其语言优美,含义深远,对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和生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很多语句读来晓畅易懂,内涵丰富,饱含了儒家的“仁礼”核心思想,因此在民间得以广泛传播,最终形成脍炙人口的熟语。据统计,《论语》全书一共20 篇492 章,16000 字左右,形成的熟语多达550余条。其中,《论语·卫灵公篇》共42章,1100字左右,共含有熟语22条,追溯源流,大致有以下两种形成来源。

(一)来源于其他国学典籍的熟语

这部分熟语,严格来说,并不是《论语》本身形成的熟语,但是没有论语的引用和阐述,这部分熟语就不会形成广泛的传播。例如: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来源于道家学派经典著作《道德经》,一说是道家关于人生的哲学思想,一说是道家关于齐家治国的理念,其核心思想是“道”,这个“道”的运行规律就是“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规律而为,不“枉为”,不“乱为”。“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属于精神范畴,是一种高度理论化的精神境界,其本质就是顺应自然的变化,保持事物的天性,做到“无为而无不为”。[3]

忠信笃敬:“忠信笃敬”源自《周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4]这句熟语是儒家理家治国的理念,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忠诚信实、仁慈厚道。

(二)《论语》首创形成的熟语

《论语》首创的熟语,指后世沿用《论语》原书文字,保留原有语法结构而形成的熟语。[5]《论语·卫灵公篇》本源形成的熟语,其形成方式有二:

一是直接采用形成四字成语或熟语,例如:

君子固穷:出自“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6]193

一以贯之:出自“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6]19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出自“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6]197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出自“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6]198

二是加减字形成熟语,例如:

志士仁人,杀身成仁:出自“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6]197

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出自“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6]202

当仁不让:出自:“子曰:‘当仁,不让于师’。”[6]206

敬事后食:出自: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6]207

二、《论语·卫灵公篇》熟语古今流变举例

(一)君子固穷

出处: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6]193

古今流变分析:君子固穷原指“君子困厄时尚能安守,小人困厄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6]194在当代,这句熟语经过流变,既保有原义,也合并了当今时代赋予的意义,多在抵御敌对势力或在政治上面对诱惑时使用,以此来表明廉洁之心和对“君子”品格的继承。

(二)一以贯之

出处: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6]194

古今流变分析:“之”,代词,代指孔子在春秋时期所提倡的“道”,即“忠恕”之道,“一以贯之”在孔子看来,既是所有事情或思想都可以用“忠恕”这个道来贯穿,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概括,但依然没有离开儒家的核心思想“仁礼”,更多的是一种哲学意味。“一以贯之”这个熟语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本义上和古义没有大的出入,但减弱了原有儒家思想里“忠恕之道”的哲学意味。

(三)无为而治

出处: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6]195

古今流变分析:原义指“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无为指不乱为;治指治理,即行事不妄为或刻意行动,顺应自然而使天下得到好的治理,也就是儒家提倡的大同世界政治理想。孔子以舜对人对事小心恭敬,安闲从容地施以仁政,来阐明无为而治。当今无为而治依然保留了这种政治含义,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任职时曾提出“无为而治、有为善治”的“两治”思想,提倡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无为而治流变至今,除了是一种为政思想,同时也糅合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哲学理念。如在教育教学、行事为人等方面,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尊重人的差异性,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良好效果。

(四)忠信笃敬

出处: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陌之邦,行矣。”[6]195

古今流变分析:原义为“说话忠诚守信,行为敦厚恭敬”。“忠信笃敬”这个熟语在儒家是高度凝练的道德观念,也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全部内容,包括了“言”和“行”两个方面。“忠信笃敬”这个熟语发展到现在,仍然主要是对人品格及道德的要求和体现,也有高校将其用作校训,如暨南大学的校训即为“忠信笃敬”。当然,这四个字也可以和别的字形成具有其他道德内涵的词语,灵动且富于生命力。

(五)志士仁人、杀身成仁

出处: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6]197

古今流变分析:这两个熟语的含义在古义里较为统一:“志士仁人”为名词,是对一类人的总称,“杀身成仁”是动词,为一类人的行为。志士仁人本义为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杀身成仁本义指为了正义即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仁爱而牺牲性命。[6]197志士仁人在当代历史环境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多指为爱国事业奉献的人,如不畏黑恶势力和反动势力,为大义牺牲自我的人,近义词有仁人志士、耿介之士,熟语使用为褒义;杀身成仁则多指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或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处: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6]197

古今流变分析:本义指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使工具锋利。孔子告诉子贡,一个做手工或工艺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弄得精良合用。[6]197当今则泛指在工作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利于后期工作顺利快速地开展,不耽误进程。与之相近的熟语有“磨刀不误砍柴工”。

(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出处: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6]198

古今流变分析: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6]198这句熟语在古今义上区别不是十分明显,均表示了行事或看待事物要有长远的眼光和缜密的考虑,多思多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熟语,饱含了中华传统文化先贤们看待事物的智慧,告诫我们行事要学会未雨绸缪,不要鼠目寸光而放弃了更远大的理想。

(八)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出处: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6]200

古今流变分析:本指自己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6]200古今义基本一致,与之相近的熟语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君子修身的哲学思想:重视自身的行为规范和思想精进,而非苛责他人。

(九)言不及义、好行小慧

出处: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6]200

古今流变分析:“言不及义”的古义指众人整天聚在一处,说的话从不涉及义理;“好行小惠”的古义为指专好卖弄小聪明。[6]200在孔子看来,人如果终日混迹于人群中而没有独立的思考和修习时刻,则会不知所言,说些与“道”远离,毫无价值的内容,善耍小聪明却无大智慧。“言不及义”这句熟语在今义里更多是形容一个人在进行语言表达时,无法准确抓住中心内容或思想,一直说些无关紧要的话语,无法触及内容或问题的关键所在,与之相近的熟语有“顾左右而言其他”“胡说八道”“信口开河”等;“好行小惠”这句熟语在汉语词典中已规范为一个成语,指喜欢走旁门左道,不走正道,给人小恩小惠,含贬义。

(十)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出处: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6]202

古今流变分析:意思为孔子说君子庄重矜持而不同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6]202在儒家看来,一个人若有“骄矜”或“合群”的特性,则容易生起好斗心和结党营私的行为,这是与君子之道远离的。在孔子看来,君子是自重不争强好斗的人,能守住本心,虽然合群,但不会结党营私。今天这句熟语主要是指为人内心坦荡没有私欲,处事稳重不出风头,合群但不勾结朋党,一般语境用在结党营私中,古今义区别不大。

(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处: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202

古今流变分析:指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6]20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熟语在孔子心中是“道”的诠释,也是后来儒家核心思想的一部分,和“忠恕”一以贯之。在古今义上,区别较小。即是告诫人们,在行事和为人时,要懂得换位思考,在要求别人时,首先要思考自己是否可以做到,如果自己可以,那么这个要求才是合理的,否则就是一种不合理的胁迫。近义的熟语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十二)小不忍则乱大谋

出处: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6]203

古今流变分析:此句熟语古今义含义区别不大。指在行事时,要动心忍性,具备较强的耐心和忍耐力,不能因为一些小事而动摇自我或偏离处世原则,否则可能会因小失大,带来严重甚至失败的后果。与之相近的熟语有“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动心忍性”等。

(十三)当仁不让

出处:子曰:“当仁,不让于师。”[6]206

古今流变分析:原指面对着合于仁德的事,即使对老师,也不必谦让。[6]206此句熟语今义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指在遇到重任时,能够积极迎难而上,不吝发挥才能,不过谦,不推辞,不退让,能起带头作用,带领大家勇往直前;同时也有见义勇为的含义在里面,有一种义不容辞、理所当然的侠义精神。

(十四)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6]207

古今流变分析:此句熟语古今义区别较小。普遍指无论哪一类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拥有受教育的权利。此句熟语由“万世师表”孔子最早提出,并以此开创了中国教育史的新局面。在古义中,原指针对古时只有贵族才能受教育的情况,提出无论富贵或贫穷,身份如何,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倾向于一种阶级性的打破。而今义则根据时代的流变,除了破除阶级的壁垒外,还包括教育不受教育者智商、家庭背景、财力、工作性质等影响。

(十五)道不同不相为谋

出处: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6]207

古今流变分析:古义原指主张不同,不能互相谋划商讨。[6]207这句熟语在今天也依然被广泛使用,除了具有古义外,时代赋予了更多使用语境,如人生志趣、思想观念、学术主张等方面,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与之相近的熟语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人各有志”等。

三、《论语·卫灵公篇》熟语之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价值

《论语·卫灵公篇》熟语,涵盖了儒家关于“仁德”的核心思想,内容包括孔子提倡的“君子之行”若干方面,既有教育思想,也有政治思想,以及对君子品德的寄望。这些历经千年去粗取精留下来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浓缩在了晓畅易懂的熟语里,在当代依然具有极强的传承价值,成为了当代中华民族儿女和自我相处、和他人相处、和社会相处、和自然相处等的处世准则,其蕴含的哲理对当代个人发展尤其是青年发展有积极作用。

(一)《论语·卫灵公篇》熟语之“忠”

“忠”,可以简单理解为某个人或某个集体在道德价值观取向上的忠诚、忠心,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一。在当代,更多地体现在面对敌对势力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对国家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和舍小为大的高尚情怀。《论语·卫灵公篇》里,体现“忠”的熟语有“君子固穷”“志士仁人”“杀身成仁”“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忠信笃敬”等。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想要受到他人的尊敬和认可,首先必须具备“忠”的品格,要不断进行修养的提升和精进,始终行君子之道,守住本心,保持“仁德”。同样,在当代,“忠”始终可以作为个人尤其是青年的价值追求,为祖国奉献自我。

1.忠于自我

“忠”在个人价值引导上,有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不畏困难的内涵。当今风云诡谲,世事多变,国际局势动荡不安,敌对势力始终虎视眈眈。基于这样复杂的历史背景,中华儿女尤其是青年人,更要坚定理想信念,忠于岗位,忠于国家;敢为人先,不同流合污;敢于吃苦耐劳,不见利忘义;要能遵循真实和原则,做一个正气凛然、刚正不阿的当代追梦青年。能“君子固穷”,不为了利益而出卖灵魂和梦想;也能“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不争强好斗,守住本心,虽然合群,但不营私。坚定而忠诚地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忠于国家

当代有为青年,应做一个“仁人志士”,在关键时刻有“杀身成仁”的气节,把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和傲然自立的精神传承下去。能在各种诱惑面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随波逐流,始终忠诚于自己热爱的事业,忠诚于道德,忠诚于国家。这个“忠”字,是中华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几千年不倒的原因之一,唯有在当代不断地传承下去,持续绽放其顽强生命力,才能使中华民族长青。

(二)《论语·卫灵公篇》熟语之“德”

《论语·卫灵公篇》熟语里,有诸多孔子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的熟语,在当代依然是需要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

1.德之于“我”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陌之邦,行矣。”[6]195当代青年,要始终秉持“忠信笃敬”传统优秀品德,忠于民族、忠于祖国,尤其是面对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分子时,“忠”尤为重要;在与人相处和行事时要守住诚信,砥砺前行,百折不挠;做事不浮躁,沉稳,不朝秦暮楚,在学习和工作上坚定目标,有“当仁不让”的魄力,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畏艰难险阻,奉献自我,不推诿,不“躺平”,做一个当代“当仁不让”的谦谦君子;尊敬师长、敬畏生命,始终保持一种谦逊的姿态,敬事、敬业、敬人。

2.德之于“他”

《论语·卫灵公篇》里除了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的熟语,还有关于和他人相处的熟语。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己”等。在当代,西方国家将精致的“个人主义”这种极端的自私观念通过不同的渠道对我国进行劣质文化输出,严重影响了青年的成长,贻害无穷。而中华传统文化里始终强调的舍小为大、无私奉献精神和舍生取义爱国情怀,不仅是中华儿女需要汲取的优秀传统美德,也是抵御西方个人主义思想渗透的有力武器。

(三)《论语·卫灵公篇》熟语之“能”

《论语·卫灵公篇》熟语中,不乏孔子诸多强调君子能力的熟语,如“一以贯之”“当仁不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不忍则乱大谋”“敬事后食”等。

1.“能”之动心忍性

当今社会,人心浮躁,在激烈的竞争压力和快速的生活节奏下变得迷茫、焦虑和急功近利。面对这种形势,当代个人尤其是青年,需要学会动心忍性,守得住寂寞,耐得住痛苦,考虑细致周密,并以“一以贯之”的态度,去坚守梦想,才能尽可能地避开梦想道路上的陷阱。在处事时,学会忍耐,学会“慢下来”,凡事都要走一步想三步,才能走得更稳更远,才能事半功倍。

2.“能”之不畏艰难

在儒家思想中,谦虚谨慎是值得传承的优秀品德;而在面对困难挫折时,不畏险阻,当仁不让,直道而行,也是并行不悖的修身追求。应鼓励青年碰到挫折困难时,力求自己努力寻求出路解决问题,正所谓“君子求诸己”,而不是将解决之道依赖于他人或外力。时刻提醒自己,遇事要以君子的品格严格要求自己,多思考多行动,迎难而上,不要耽于“走捷径”。

四、结语

《论语·卫灵公篇》作为儒家的经典篇章之一,凸显了中国优秀经典传统文化,其中的熟语更是其精华所在。这些熟语在当今依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良好的行为引导作用,尤其是在青年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成为了一把开路的利器。本文从熟语古今义流变中探讨其当代文化价值,无论是古今义差别甚微的熟语,还是时代赋予新文化内涵的熟语,它们都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为我们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增强文化自信,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猜你喜欢
卫灵公忠信熟语
弥子瑕是对是错?
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
不欺暗室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联墨双馨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
浅析熟语认知机制的分类——以中韩熟语为例
篆刻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五十三)
乍闻音酷似,细品味异同——同、近音异形熟语荟萃(四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