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霞
(绥化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绥化 152061)
冰雪文化不仅能够展现区域文化特色,表达独特的文化情境,形成独特的文化展现方式,还能够磨炼人的坚强意志,塑造豪迈品格,提升美学修养。青少年是冰雪文化的参与主体,冰雪文化以其独有的文化魅力能够成为锤炼青少年意志品质的特殊教育资源,能够让青少年在冰雪环境中感知丰富的自然之美、意境之美,能够培养青少年坚强的意志,磨炼青少年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品质,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人世间的艰辛与美好,有助于青少年在冰雪文化的特殊情景和展现方式中感知文化的魅力,强健体魄、陶冶情操、感知历史、认知当下、憧憬未来,厚植家国情怀、实现个人梦想、立志报效祖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所谓“大思政课”,首先具备“思政课”的育人功效,其特点是要充分运用学校内外和社会生活中可用的教育资源,挖掘内含的育人元素,有效拓展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资源,以及教育教学场域、途径和方法。“大思政课”为破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提供了新视野和新途径,用好思政小课堂,善用社会“大课堂”,能够更好地营造思政育人的“大氛围”,发挥好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育人的有利资源,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引领力、穿透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203页。“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人民日报》2021年3月7日,第3版。“大思政课”理念增强了思政课的时代性和现实感,也增强了全方位育人的社会性和共识性,为营造全社会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起到“助力器”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与合力育人的实践教育教学资源,突出了思政育人的全新理念。
对于真正接触过冰雪的人来说,最直接的感受是寒冷,而当身处其中时,还能感受到独有的意境之美。从“大思政课”视角讲好冰雪故事,要解决好针对性问题。
对于青少年来说,荧屏上展现的抗美援朝战争故事,是对他们影响比较深刻的一段历史记忆。“冰雕连”幸存者周全弟向祖国报到的军礼,感动了无数人;长津湖战役中整连129个志愿军官兵被冻成“冰雕”,枪口却冲着敌人来的方向依旧保持着战斗姿势的“冰雕连”,已经成为一座精神丰碑,震撼了无数人;读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向毛泽东报告战况的电文——“战斗打响后,该连无一人站起,到打扫战场时发现,全连干部、战士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细查尸体无任何伤痕与血迹”,让无数人的内心深受触动。通过荧屏展现,已经让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融入到今天中国青少年的青春记忆中,成为激励他们健康成长可贵的精神财富。还有一些影视作品也讲述了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冰雪故事。如《闯关东》讲述了我国一代破产农民“自我救赎”的艰辛故事,展现了前辈们不畏艰难险阻勇闯新路的精神,北方寒冷的自然环境没能阻止他们前进的步伐,面对生活的困境,他们没有沉沦;《东北抗日联军》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东北后,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抗日武装力量,在极端险恶的自然环境下坚持抗战,抗联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东北抗联精神,这段故事能够帮助今天的青少年正确认识东北抗日联军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斗争史,同我国历史上红军长征史、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三年游击战争史一样,是我党我军历史上最艰苦卓绝的篇章。
大庆这座城市的开发历史和大庆油田创业背景下的冰雪故事,铁人王进喜等大庆石油工人不畏严寒,为实现把中国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他们发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顽强奋斗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展现了先辈们在艰难环境下,心怀祖国,艰苦奋斗,勇于向困难挑战,敢于向科学进军,在超乎寻常的拼搏奋斗中铸就了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矗立起一座精神丰碑。
其实,冰雪故事还可以讲祖国地域辽阔的美好山河,从南到北或从北到南的自然地貌故事,可以讲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故事,可以讲冰雪生活和冰雪运动的故事。形成于明末清初的冰嬉盛典,萌芽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冬季的生产生活实践,冰嬉在清朝乾隆年间被定为“国俗”,活跃在宫廷和民间,成为我国北方冰上运动的总称。在故宫博物院还藏有张为邦、姚文瀚合绘的《冰嬉图》卷和金昆、程志道、福隆安合绘的《冰嬉图》卷,直观再现了当时我国北方民众冰上活动的情景。
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岩画,向世人提供了中国作为人类滑雪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的历史证明,岩画再现了当时人们雪上运动和狩猎活动等各种姿态。2006年发布的《阿勒泰宣言》,正式确认中国新疆的阿勒泰地区为世界滑雪起源地。在举办滑雪节期间,呈现了历史悠久的滑雪比赛、群众冰雪趣味运动会、高山滑雪小回转比赛、青少年滑冰比赛等系列活动,体现了体育竞技和群众运动相融相成的地域文化特色。今天的阿勒泰地区已经被誉为“中国的雪都”“人类滑雪起源的摇篮”,成为我国冰雪文化的一张名片,吸引着众多来自国内国外喜爱冰雪文化、冰雪运动的人们,成为让人们了解冰雪故事、体验冰雪运动的重要场域。
总之,讲好冰雪故事,就是要讲好融入冰雪元素且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历史故事和现实故事,增强体验感,在特有的冰雪环境中,引导青少年在实际参与和实际体验中感知历史,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为青少年讲好中国故事,激发他们的奋斗精神,增强他们的使命担当意识,锤炼他们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向困难挑战的优秀品质。
冰雪文化的魅力一方面体现在冰雪环境下展现出的人们战冰雪、斗严寒的勇毅精神,另一方面也不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柔美情境。冰雪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展现形式,实际上也融合了冰雪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智慧。如滑冰、滑雪、冰雕制作等都离不开人们的生活实践,萌发于人们在冰雪环境下的滑行出行方式和日常生活习俗。形成冰雪运动,需要借助器械在冰上或雪上进行竞技与表演。如速度滑冰,可谓冰上运动中历史最悠久、开展最广泛的一项冰上运动,展现了速度与力量之美;花样滑冰则是滑冰运动和舞蹈艺术的完美结合,展现的是冰上的艺术美感;短道速滑是速度、技术和力量的综合较量,具有悬念迭出的独特魅力;被称为“冰上象棋”的冰壶,是在静、动结合中展现智慧与技巧;越野滑雪是在山丘雪原上滑行的一项运动,体现了速度与耐力相结合的特点;高山滑雪是将速度与技术完美结合的一项运动,集合了惊险与优美的特点,展现的是一种挑战精神;单板滑雪被称为“冬季冲浪运动”,是一项集表演与竞技,又充满挑战性的雪上运动;跳台滑雪则是集速度、力量和技术相融合极致体现的雪上运动,在观赏中有惊险,有期待,等等。总体而言,冰雪运动也是一种冰雪文化,能够发挥其独有的教育功能,能够培养人的耐力和恒心,能够激发人的参与兴趣,能够锤炼人的坚毅品格,也能够让青少年在从事冰雪运动项目的一些优秀运动员身上感受到激励和鼓舞。
始创于1999年的“中国·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到2023年已经持续了24届,充分发挥了北国冰城哈尔滨的冰雪时空优势,是以大手笔、大格局的呈现方式创作的超大型冰雪艺术精品工程,建构了集观赏性、娱乐性、文化性于一体的特色冰雪主题游乐园。值得一提的是,“冰雪大世界”是以一种艺术再现的方式讲述历史故事和现实成就,每一届都有紧扣时代的鲜明主题和造型风格,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小众走向大众,已经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一张中国名片,既展现了北方天然冰雪环境、生活习俗,也设置了如滑雪、溜冰、雪地摩托、冰滑梯、冰沙壶球、冰台球、冰划子、抽冰尜、雪地足球、雪圈、攀冰岩、冰球射门、雪地彩色高尔夫、雪地悠波球、太空体验等娱乐活动,融合了具有异域风情的歌舞表演、冰上芭蕾表演、冰上的士高表演、焰火表演、雪幕电影等文艺活动,可谓异彩纷呈,体现了冒险性、参与性、互动性、新奇性的冰雪文化活动特色,能够让人们感受冰城堡、雪城堡等冰雪建筑的独特趣味,同时还能够让人们了解北方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民俗文化,感受到创作者气势恢宏、匠心独具的独特冰雪艺术创作魅力,每件作品都在述说着一个故事,共同构成了融思想性、趣味性、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冰雪故事和冰雪文化。徜徉其中,能够让人们体验寒冷,也能够让人们在观赏冰雪艺术景观中了解历史故事,感知现实成就,感受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些关于冰雪的歌曲和诗词,是用歌声和文字展现冰雪文化魅力的一种方式。歌曲《我爱你 塞北的雪》拟人化地颂扬了漫天雪花飘飘洒洒的舞姿和纯洁的品质,用白玉般的身躯装扮了银光闪闪的世界,把塞北的雪称为“春天的亲姐妹”和“春天的使节”,把生命融进了土地,滋润着返青的麦苗、迎春的花野,既有语言的感染力,也幻化出具有大美特色、绵绵柔情的自然景色。还有腊梅傲雪、瑞雪丰年、冰清玉洁、银装素裹、冰魂雪魄、冰消雪融等与冰雪相关的词语,同样能够展现冰雪文化的魅力。
唐代诗人李白在《北风行》中,用“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诗句,描写了我国北方大雪纷飞的自然景象;在《行路难》中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诗句,展现了北国冰封雪地的自然景象。韩愈的七言绝句《春雪》,用“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展现了诗人在春寒飞雪中企盼春色来临的情感和心境,也体现了独特的语言魅力。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只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短短4句20个字,向人们展现了一个一尘不染、万籁无声,纯洁而寂静的天地景象。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用“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等充满豪情的词句,描绘了一幅大气磅礴的冰雪覆盖下北国自然景象。
总之,冰雪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既可以让人们体验到自然环境下冰雪带来的寒冷之感,又能够感受到冰雪环境下的艺术美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取决于教育者能否有效地把教育内容‘植入’受教育者的思维系统”。(3)王怀民:《牵引思政工作的三种力量》,《中国教育报》2020年10月26日,第5版。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应该是枯燥的理论说教,更要做到情理交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侧重于思想育人的实效。思想认识决定了行动方向,一个人的思想认识会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建设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我们既要善于读懂历史又要善于走进现实,既要善于学懂理论又要善于融入实践”。(4)鲁平:《开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人民日报》2021年6月3日,第13版。
冰雪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大思政课”教育教学元素,既有趣味性、时代性特点,也有鲜活性、思想性特色,能够很好地融入包含家庭、学校、社会在内的全员育人体系中,在展现冰雪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也能够引导青少年升华思想认识,激发青少年参与热情,锤炼青少年品格意志。所以,教育者要善用冰雪文化中蕴含的“大思政课”教育教学资源,让冰雪文化成为青少年参与体验、升华认识的重要实践途径,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知行合一”“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
北京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国际奥运史上创造了奇迹,中国代表队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本届奥运会展现了新时代的奥运精神,对于中国,对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从彰显中国式浪漫的开幕式到精彩纷呈的各项赛事,不仅为世界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也为世人普及了冰雪运动知识,展现了中国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大思政课”教育教学资源。“我们申办冬奥会的最大目的,就是在三亿人中推广普及冰雪运动,推动中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5)陈晨曦:《推动中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写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达成之际》,《人民日报》2022年1月13日,第15版。“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四大办奥理念,是贯穿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过程的重要遵循。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今天已经成为最有现实感的一堂“大思政课”,贯穿其中的办奥理念,高科技含量的设施,热情周到的志愿服务等,无不体现了新时代的中国风貌、中国精神。
一是展现了中国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2021年9月17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发布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11月15日,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推广歌曲《一起向未来》全新MV在全网络平台正式上线:“我们都需要爱,大家把手都牵起来;我们都拥有爱,来把所有门全都敞开;一起向未来……”几句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美好心愿,其中有奥林匹克的心声,有个人美好的梦想,也有对国家命运、全世界未来的美好祝愿和期待,更展现了中国的大国气度和中国人民热情好客、爱好和平的民族品格。
在开幕式上,以最具有中国特色的门窗样式展现了中国独特的欢迎方式,从第一个代表队——希腊队开始,来自世界的各代表队从五环之下、大门之中入场,还有伴随运动员入场的19首世界名曲,既高雅又亲切,体现了对不同文明的尊重,最后一首乐曲是伴随中国冬奥健儿入场的《歌唱祖国》,这首歌已经成为中国各种重大活动的礼仪曲、开幕曲或结束曲,素有“第二国歌”之誉。中国运动员的红围巾上绣着“中国”两个大字,呈现了中国人眼中最美的颜色,最亲的名字。入场仪式用音乐的方式讲述了中国的故事、世界的故事,展现了当代中国开放包容的文化精神。
二是展现了中国式的浪漫文化情感。2022年2月4日的开幕式,由一滴从天而降的冰蓝色水墨,即刻化为黄河之水,倾泻而下,波涛翻滚……整个画面的意境,会让人们自然联想到我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奔腾不息的黄河,既代表了中国人民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也象征着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当翻腾的浪涛凝结成一块冰立方,又带着刀锋冰刻般的意境划过各届冬奥会的图标,再由一个冰球撞向“冰立方”最终定格为“2022中国北京”的时候,展示的画面带着人们从历史走回现实,其中奥运五环“破冰”而出的意象,能够启示人们理解为打破隔阂、融为一体、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呼唤。在大屏幕上出现的前一晚月相,也是一种中国式浪漫的表达——举头望月,我们诚邀全世界的人们共赏这弯明月,共同期盼人类的美好未来。在意境之美中,用中国的文化意境,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向全世界发出了中国之约,欢迎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共聚此时,共享未来。
三是展现了中国的文化意蕴。冬奥会开幕恰逢中国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中国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代表着一年的时光轮回,也是中国人独有的与世界相处的方式。2022年2月4日20:04,第24届冬奥会开幕,24分钟时中国队入场;在二十四节气的倒计时中拉开帷幕,雨水、惊蛰、春分……二十四节气的中英文名称在长城、天坛等中国壮美山水和人文景观映衬下依次亮相,每个节气都与一句经典诗词相配,巧妙融合,一帧一言,如诗如画,最后停留在立春的那一刻。在“立春”之日,冬奥会开幕,也寓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在中国北京共同迎接一个新的春天。在舞台上,绿茵萌动的场景寓意着生机和希望,而当天空出现“迎客松”时,中国人自然会想到那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古语,展现了中国包容大气的待客之道。此时,人们也会自然地联想到14年前的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开幕式,29个“焰火脚”,从永定门、前门、天安门、故宫一路迈向鸟巢,走出了中国人的豪迈。在冬奥会,当年的场景幻化成一株洁白的迎客松,展现的是北国风光和以一当十、致精致简的美学理念和设计风格。如果说,2008年,我们渴望用千言万语奋力让世界看见中国,到了2022年,我们已经开始自信地做自己——面朝冰雪,我们依旧春暖花开,大音希声,大道至简,行云流水般展现了今天中国人的自信、从容,又不失浪漫、柔情,这就是中国文化独有的韵味,也是中国文化的表达方式。
四是展现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在开幕式上,当一名少年小号手吹响《我和我的祖国》乐曲时,站成两排的一百多名中国人手托国旗缓缓传递,他们代表着祖国五十六个民族,代表着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他们共同代表着中国人民!国旗从孩子手中传到成年人手里,又由成年人把国旗交到国旗班战士的手中,最后由中国军人把国旗升起,现场响起嘹亮的国歌声,鲜艳的国旗飘扬在空中。这一幕,感动了无数中国人。神圣的国旗,是中国人心中的家园,是中国人心中的责任,更是中国人的信仰。中国人面对国旗的时候,永远庄严,永远敬畏,永远一丝不苟。一位护旗手不由自主流下了热泪,由衷地表达了对国旗、对祖国的深情。虽然全程没有语言交流,但每个人都心有暖流,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情怀,不需要语言,国旗汇聚了中国人共同的爱国情感。
五是展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一叶知秋,一雪知冬。一朵雪花,开启了北京冬奥会浪漫而热烈的气氛。在开幕式上,引导员手持发光的雪花造型引导牌引导各国运动员入场后,各国的引导牌就逐渐汇聚在一起,最后组成了由橄榄枝连接的一朵朵小雪花聚合在一起凝结成一朵巨大的雪花,再现了“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古诗意蕴,表达了“协和万邦”的中国文化理念,也表达了世界人民期盼相融共生,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心愿。时间定格在2022年,这一幕更含有一重携手“共同佑护各国人民生命和健康,共同佑护人类共同的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417页。的深刻含义。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到2023年,中国已经在12次国际救援行动中,用行动和真诚践行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承诺,持续贡献中国力量,将“中国红”的温度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守望相助,守护我们共同的未来。在北京冬奥会上,让来到中国的人们都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
六是展现了传承不息的奥运精神。奥林匹克火炬仪式,起源于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故事,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奥运火炬象征着光明、勇敢、团结和友谊,已经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象征,让世界不同地域、不同肤色的人们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主火炬,没有点燃的动作,没有火炬台的熊熊燃烧,而是由中国“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六代运动健儿进行火炬接力,寓意薪火相传一起向未来,接过最后一棒火炬的是还没有获得过奥运冠军的一名“00后”运动员,并将火炬留在了由各国代表团名称构成的“大雪花”中央,成为主火炬。火炬接力形式超乎了人们的想象,突出了“共享”的寓意,传达了代代相承,共同传承奥运精神“一起向未来”的美好祝愿。
七是展现了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北京冬奥会首次使用了氢能作为火炬燃料,实现了奥林匹克精神与绿色环保理念的进一步结合。本届奥运会的主火炬,首次以“微火”的形式呈现在世界面前。然而,火光虽微,却永恒绵长,讲出了中国古老哲学的意境,体现了本届奥运会的低碳环保理念。相比而言,如果说,2008年的北京夏季奥运会展现出来的是足够宏大,那么,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展现的是足够精巧;如果说,2008年的北京夏季奥运会展现的是足够震撼,那么,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展现出来的是足够浪漫。2008年的北京夏季奥运会,烟花的燃放量是100份,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烟花的燃放量只有10份;2008年的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的参演人员约2万人,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参演人员加工作人员总共只有3000人,展现了高科技助力的时代特征。迷人的“鸟巢”、多彩的焰火、唯美的雪花台、创新的点火仪式、意涵深刻的主火炬……这些细节都在彰显着中国“绿色办奥”的理念,中国也在用实际行动为世界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责任,中国用实际行动表达了绿色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八是展现了中国的时代精神。如果说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人们在开幕式上看到的是明星云集,而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人们在开幕式上看到的是一幕一幕的温暖展现。当穿着虎头鞋的山区孩子们唱起奥林匹克会歌的时候,无数人被这一幕出乎意料的场景所感动。还有抗疫医生、运动健儿、工人、警察、外卖小哥……一群普通的中国人在大舞台上从容走过,展现了他们践行的人间大爱,也展现了今天中国人的自信从容。通过视频展现萌娃滑雪时摔跤的情景,不仅让人们被萌娃的勇敢和可爱所打动,也会让人们自然地联想到,也许就在这些萌娃当中正孕育着未来的冠军,摔倒也是成长。如果说,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我们要强烈地向世界展现中国的文明历史和悠久文化,那么,14年之后的北京冬季奥运会,我们展现的是中国人自信做自己的底气、骨气和豪气,是中国人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世界观和文明观,今天的中国正在引领着世界走向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将中国的冰雪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升了全民对冰雪文化的认知,在全国范围内推升了冰雪文化的热度,塑造了中国冰雪文化的新形象。北京冬奥会创造了历史,创造了奇迹,在国际奥运史上留下了一套全新的标准,开启了全球冰雪运动的新篇章,展现了中国始终倡导的和平与发展的世界理念,展现了北京冬奥会口号“一起向未来”的努力目标和美好祝愿,向世界展现了融入科技创新、低碳环保和运动健康的现代理念,展现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和运动之美,展现了今天的中国精神和中国风貌,向全世界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勇于拼搏、团结友爱、敢拼能赢的时代风貌,展现了中华民族勇于创新、不惧挑战的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国人民热情好客、包容大度的民族性格。“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更应该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共有的时代风采。
“思政课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关键课程”,(7)陈志勇:《在社会大课堂中讲好“大思政课”》,《光明日报》2022年4月28日,第6版。“大思政课”之大,在于要突破单一、僵化的传统思维,要体现格局之大、视野之大、平台之大、路径之多、参与之众,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中国与世界相结合,追求的是让中国的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办好“大思政课”,归根结底是要发挥其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关键作用,服务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既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引领青少年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健康成长。同时,发挥好“大思政课”的育人功能,也要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地方优质资源的育人功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既能够通过透彻的理论阐释讲明道理,又能够通过实践体验践行先进思想,为青少年成长提供升华思想、陶冶情操、锤炼意志的育人平台和活动场域。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8)《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0页。对新时代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构建更加完善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做出了重要战略安排。“衡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否有效,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是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是否有效。”(9)杨晓慧、弓昭民:《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年第1期,第124页。当前,“大思政课”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如教育理念、资源开发、教育形式、教学方式等都需要立足新时代进行深入研究和深度探索,发挥好思政育人的教育功能,让“大思政课”更贴近生活,更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更有活力。因此,当前的“大思政课”建设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仍然需要在创新性和实效性方面下大力气。
冰雪资源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天然财富,冰雪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冰雪文化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能够涵养人的文化品格,锤炼人的坚强意志。冰雪运动是人类适应自然、享乐自然的魅力展现,蕴含着人类的创造智慧,展现了人类的创新能力,能够培养人的勇毅精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已经成为我国又一张亮丽的名片,推动了冰雪文化从小众走向大众,中国兑现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承诺,推升我国冰雪文化走上了一个新高度。今天,冰雪文化已经从局域走向全国,从冬季跨越到四季,成为青少年广泛喜爱的一项游览、体育活动,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和体感内容,也理应成为他们强健体魄、提升自我的教育资源。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应该体现在教育的全过程之中,教育部等十部门推出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已经成为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目前,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正在推进,善用冰雪文化“大思政课”教育资源,能够在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育人方面展现良好的教育效果,以冰雪文化为载体,为青少年讲好讲活党的故事、中国的故事、世界的故事,引导青少年实现小我与大我相融合,在“小我融入大我”中彰显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引导青少年在追求真理、观察社会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贯通、历史与现实的贯通、中国与世界的贯通;引导青少年深刻理解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美好光明的未来,厚植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进一步坚定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