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国际性赛会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及实现路径探究
——以杭州亚运会为例

2023-06-05 00:36:28李济沅
青年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国际性赛会志愿

李济沅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进入新时代,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责任的能力显著增强,在越来越多的国际性赛会中扮演着东道主的角色,由此为青年志愿服务铸就了崭新场景,青年志愿者群体也成为重大国际性赛会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给投身志愿服务的青年群体回信,如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南京青奥会志愿者”、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等青年群体,高度肯定了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价值,勉励青年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承担社会责任、提升人生境界。本文结合杭州亚运会志愿服务工作经验,系统分析重大国际性赛会志愿服务在立德树人中的丰富内涵、功能蕴藏以及实践路径,为今后我国承办重大国际性赛会的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一、志愿服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当前,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广泛运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紧密互动、充分融合,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整体而言,志愿服务本身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以及与青年成长发展之间的深度耦合,加之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功能,使其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一)志愿服务契合中国文化传统

志愿服务理念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团结互助的文化传统,彰显志愿服务意蕴的相关论述散见于古代圣贤的经典格言和伦理规劝之中,如孔子的“仁爱”思想、墨子的“兼爱”学说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仁爱、慈善、互助、奉献等观念为我国志愿精神的生发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1]同时,还有大量助人与奉献社会的伦理典故充盈于人们的道德生活之中,在历史演进与时代变迁的浪潮中逐渐熔铸为中华民族共享的集体道德记忆,具有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集体记忆由共同体成员在交互中共同建构,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2],既由集体创造,也会对集体成员产生价值规范和道德教化的作用。正是得益于集体道德记忆的文化传承,志愿服务精神得以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并且在代际轮替中实现接续发展和传承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在当代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生动体现。悠久的文化传统是志愿服务精神在中国大地生根的文化根源,铸就了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独特精神基底;以雷锋精神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资源无不闪耀着志愿服务文化传统的光辉,也构成了当代志愿服务精神的具象表达和符号呈现,其中便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养分。

(二)志愿服务暗合青年成长规律

2016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3]“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认识与实践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认识与实践的辩证运动和交替转化在青年成长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相互促进、融合共生、缺一不可。而且,注重知行合一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契合青年成长发展的现实诉求,强调知与行的贯通也是青年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志愿服务则是满足青年成长需要的主体性活动。正如毛泽东指出的,“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4]。与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等为主导的课堂说理教育不同,志愿服务的场景扎根于真实的社会生活之中,与社会运行充分互动、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构成了社会实践的典型呈现形态,具有真实可触、直观易见的显著特点和独特优势。青年以志愿服务为媒介,置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火热实践的具体情境之中,近距离触摸社会现实,从书本知识学习延伸到社会知识学习,从而扩容自身的知识储备,实现从“知道”到“做到”的超越,在身体力行中体悟青年的时代责任和使命担当。

(三)志愿服务嵌合社会治理需要

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必然涉及大量治理资源的调度和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各项活动离散地分布在人们不同成长阶段、不同生活场域、不同主题意旨的实践活动之中,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社会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也都承载了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5]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不同的社会子系统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自然也会受到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伦理等规范的规制和约束,社会各子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由此得以实现。当前,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背景赋予志愿服务以广阔的前景,志愿服务灵活地内嵌于国家治理的框架结构之中,通过供给优质柔性治理资源的方式,起到优化社会各子系统的运行功能的作用。就现实而言,社会良性运行本身便具有无形之教、无言之教的价值蕴涵,而青年志愿者作为社会共同体的一员,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积极建构作用,并在躬身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社会治理成果也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可以对书本中的理论内容产生有力的验证作用,从而弥补说理教育存在的现实缺憾,激发出事实胜于雄辩的实践效应。

二、重大国际性赛会:青年志愿服务的鲜活场景

以奥运会、亚运会等为代表的重大国际性赛会是展现国家和城市形象、提振国民精神气节的重要契机,铸就了青年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鲜活场景,呈现出鲜明的空间结构特征。与一般的志愿服务场景有所不同,重大国际性赛会为青年文化交流汇聚创设了崭新的实践场和舆论场,也由此打造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空间情境。

(一)青年汇聚融合的大舞台

就现实而言,重大国际性赛会当之无愧是青春的盛会,赛场上下、场馆内外无不跃动着青年人奋斗的身影,赛会期间网络公共空间的相关舆论中充满了青年议题,其中青年志愿者就是一抹不可忽视的亮丽风景,志愿服务也成为展示赛会盛况的重要窗口。例如,北京冬奥会共录用赛会志愿者1.8 万余人,35 岁以下的青年占94%,为志愿服务的主要力量[6],其中大学生群体构成了青年志愿者队伍的主体。北京冬奥会期间,发生在青年志愿者身上的感人故事以及志愿者与运动员之间的温情互动不时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产生了良好的反响。通常情况下,重大国际性赛会的志愿者不仅包含本国青年,也会有一部分其他国家的青年。因此,以重大国际性赛会为媒介,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青年志愿者在梦想的感召下,为共同的目标汇聚在一起,即便国别不同、语言不同,却因为志愿服务而拥有相同的身份标识,也由此创造了一个交流合作的空间情境,共同在国际舞台上以微笑为名片、以服务为桥梁,尽情展现青春风采、书写奋斗注脚,以主人翁的姿态共享盛会的荣光。

(二)文化交流碰撞的大熔炉

重大国际性赛会反映了超越国别、种族、文化、地域等因素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此为平台,不同国家的文明、文化在人与人之间的竞技或合作中实现了对话和交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南京青奥会志愿者的回信中指出的,“青奥会不仅是体育竞技的舞台,也是中国青年和各国青年分享青春、交流思想、畅谈未来的舞台。作为志愿者,无论是在台前还是幕后,无论是迎来送往还是默默值守,都可以在这场青春盛会中展现自己的风采”[7]。按照惯例,国际性赛会的主办国会在国际化的文化环境中有机融入本土文化的元素,营造出国内与国外开放互动、传统与现代融合共生的文化生态,例如将蕴含本土文化的元素融入吉祥物、LOGO、口号等赛会的各种符号标识,并且体现在赛会的仪式议程设计之中。杭州亚运会吉祥物的设计便融合了京杭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和西湖三大世界文化遗产的元素。对于青年志愿者而言,同样浸润在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环境之中,在有形与无形之中受到文化环境的熏染。一方面,志愿者群体内部结构的多样化特征为本土志愿者与国际志愿者建构了一个多元互动的文化环境,青年志愿者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接触与合作,容易受到朋辈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志愿服务的对象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因此志愿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也被赋予了文化桥梁和使者的重要角色定位。

(三)团结协作互助的大天地

志愿服务的开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平稳有序运行离不开众多志愿者力量的精准调度与合理分配,一个个志愿者犹如复杂运行网络中的节点,承载着特定的节点功能,各节点之间的有机联结与配合协同也是整个志愿服务工作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而且,重大国际性赛会志愿服务工作的架构规模和复杂程度都远高于一般性的常规志愿服务活动,自然需要志愿者之间更加高效的团结协作,这也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的生动体现。在此类高规格的赛会活动中,青年志愿者群体本身都经历了严格的选拔筛选和培训锻炼,具有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并且往往拥有自身的专长与独特优势,如跨文化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青年志愿者在共同的使命愿景引领下,在一个高度制度化的环境中实施有组织的共同行动,身体力行体悟合作共赢的团结力量以及实践智慧。事实上,这种团结协助的过程,也是青年朋辈之间优势互补、汇聚合力的过程,因此在客观上构建了青年志愿者之间互帮互助、交流互鉴的广阔天地和宝贵情境。

(四)思想价值引领的大课堂

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青年在哪里,哪里就应当成为青年思想价值引领的空间阵地。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形态得到了广泛的延展,呈现出联动校园内外、贯通网上网下的生动格局。当青年志愿者走出校园、走到重大国际性赛会志愿服务的真实场景中时,便犹如置身于一个开放式、共享式的社会大课堂,从而实现了对校园小课堂的超越,并且具备了“大思政课”的基本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8]。与校园小课堂相比,重大国际性赛会是鲜活的社会现实,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景观,为讲好“大思政课”构建了绝佳的空间情境,同时其所承载的重要背景和重大意义也为善用“大思政课”提供了优质的资源素材,铸就了青年思想价值引领的崭新场域。在这样的大课堂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青年的交互方式也随之发生变革,在具有互动性和体验性的情境之中,青年志愿者的听觉、触觉等丰富的知觉系统得到开发,其参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激发,不再仅仅是接受影响的受动者角色,而是转变为具身参与的主动者角色。

三、价值蕴藏:重大国际性赛会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重大国际性赛会与时代主题和社会背景紧密相连,深刻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和宝贵的人文价值。对于重大国际性赛会的承办国而言,以此为基底打造青年志愿服务的生动载体,有助于推动重大国际性赛会的独特底色与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相互叠加,因此蕴藏了丰富的育人功能。

(一)培育志愿公益文化

公益性是志愿服务的本质属性,作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是社会美德的生动体现。因此,面向社会全员以青年为重点积极打造志愿服务平台载体、弘扬志愿公益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抓手。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志愿服务是世界各国青年通用的实践载体,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也是重大国际性赛会等国际化舞台上大众公认的必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公共精神、利他主义、人类情怀等反映了世界上不同文明的普遍价值共识。2022 年4 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新时代中国青年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认识世界、融入世界,在对外交流合作中更加理性包容、自信自强”[9]。因此,与海外志愿服务有所不同的是,中国举办的重大国际性赛会无疑创造了一种在地国际化的对外交流窗口,其覆盖面和影响力都得到显著提升。在国际性志愿服务独特的人文环境中,青年志愿者能够以更为宏阔的视野和深厚的情怀在世界舞台上传递善意和温暖,在跨文化的交流互鉴中获得丰富的社会实践体验和道德情感体验,同时在奉献自我、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加真切和强烈地体悟助人为乐的真谛,自觉成为志愿服务精神的积极践行者和弘扬者,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身道德水平。

(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重大国际性赛会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也为各个国家尤其是东道国打造了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青年志愿者的良好形象和青春风采自然也构成了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重大国际性赛会所创设的特殊语境下,青年志愿者一出场便被深深刻下了国家的烙印,青年形象被鲜明地赋予了国家形象的隐喻和象征,置身其中的青年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与国家之间的“血肉”联系,由此也会在内心深处升腾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责任感。在开展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青年志愿者以主人翁的姿态热情地投入到各项工作中,不仅承担着提供专业优质服务的基本职责,还发挥着文化使者和沟通桥梁的作用,也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言说主体。在带领来自世界各国的友人了解中国、感知中国的同时,青年也会以更加全面的视角和广阔的视野来重新审视脚下的这片土地,其自身对祖国的认知和认同也会更加深刻。而且,对于传统礼仪之邦的中国而言,承办重大国际性赛会是国之大事,举国关注且得到各方资源的支持,这在客观上为青年成就出彩人生创造了难得的际遇,青年志愿者得以在服务“国之大者”的生动实践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砥砺报国志、涵养报国情、书写报国行,从而于无形之中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课。

(三)激发集体主义精神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独特基底。就宏观层面而言,重大国际性赛会的筹办本身就是需要集中力量、群策群力的系统工程,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力动员和整合下,全国上下的资源得以汇聚并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 年北京冬奥会等重大国际性赛会筹办工作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这其中便闪耀着集体主义精神的光辉。就微观层面而言,重大国际性赛会的志愿者群体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集体,每一个个体都要按照程式化的安排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从而保障志愿服务整个环节的有序运行,因此青年参与志愿服务也是一种集体生活的复归。青年志愿者通过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为赛会的顺利举办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会自然构成个人努力与集体成果的直观映射,从而使个体获得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而且,重大国际性赛会所取得的成果以及来自媒体、社会大众等外界的积极评价也会对青年产生正向的情感反馈。在这一过程中青年会更加深刻地体悟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将“小我”融入“大我”的成就感和获得感会油然而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10]重大国际性赛会志愿服务的经历能够让青年对此有切身感受。

(四)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作为社会实践的典型形态,志愿服务是实践育人的鲜活载体。重大国际性赛会具有文化环境多元、服务对象多变等特征,在客观上对志愿者的素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通常单一能力难以胜任志愿服务的现实需要,往往需要志愿者具备复合型能力。经过重大国际性赛会志愿服务的实践锻炼,青年志愿者的综合素质能力会得到全方位提升,包括文字能力、语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工作岗位业务需要的基础能力,以及青年开展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所必需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尤其是在我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语境下,新时代青年的跨文化能力塑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跨文化能力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包括多语言能力,也包括文化理解能力、文化整合能力以及开放包容的精神与合作的态度。”[11]重大国际性赛会为青年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机遇,以此为媒介,青年得以沉浸在多语言共存的真实文化环境中,以志愿服务为桥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服务对象进行直接的对话交流和合作共事,从而在互动中增进自身的文化理解能力和全球胜任力,拓展自身国际视野,这无疑是对青年跨文化交流能力最好的训练。青年在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涵养文化自信,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积极建构力量。

四、实践进路:重大国际性赛会志愿服务的育人路径

作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之一,杭州亚运会无疑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国际性赛会。“小青荷”是杭州亚运会志愿者的统称,这一称呼也是2016 年G20 杭州峰会志愿服务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取自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杭州亚运会举办期间共有3.76 万名志愿者参与到亚运会的保障服务工作中,其中大学生为主要群体。因此,杭州亚运会志愿者的管理运行工作对重大国际性赛会志愿服务育人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参照价值。

(一)实施系统培训,提升志愿者胜任力

立足工作岗位提供专业优质的志愿服务是对志愿者的基本要求,这也与志愿者渴望成长发展的诉求相契合。因此,根据重大国际性赛会志愿服务的需要,面向志愿者群体实施系统化培训,全方位提升志愿者胜任力,既符合客观要求,也具备主观条件。杭州亚运会积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志愿者培训工作格局,充分整合高校、场馆、社会专业人士等各方力量和培训资源,通过专题报告、情景教学、测试演练等多种形式载体,打造了涵盖通用培训、场馆培训、岗位培训在内的多个培训模块。通用培训依托高校开展,主要包括关于亚运会、主办城市、志愿服务等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知识和技能培训,“为做好赛会志愿者通用培训,杭州亚组委志愿者部对教学方案进行了精心设计,围绕心理健康、礼仪规范、上岗纪律、服务技巧、应急处理、助残技能等内容,开发了8 门志愿服务素养类课程、3 门管理类课程”[12];场馆培训以场馆侧(志愿者使用方)为主体,主要包括场馆运行架构、主要工作任务等内容,旨在帮助志愿者全局性了解服务场馆的整体概况;岗位培训以具体业务领域的志愿者使用者为主体,聚焦特定业务领域的具体岗位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专业培训。三者层层递进、内容互补,共同构成了志愿者培训的丰富内容体系。

(二)开展特色活动,激发志愿服务热情

在志愿服务运行期间,充分利用志愿者的闲暇时间,依托重大国际性赛会所创设的独特情境,打造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活动,既是帮助志愿者保持服务热情的重要手段,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载体。杭州亚运会创新性建设志愿者换岗休整空间,致力于打造集换岗休整、集体活动、文化建设、心理疏导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体场景,使志愿者得以浸润在亚运文化、志愿服务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包裹而成的空间场域,并且在沉浸式体验中受教育、长才干。在志愿者换岗休整空间建设过程中,不同场馆可以有机融入自身特色,同时积极发挥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号召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创意设计、空间布置、文化建设等各个环节,提升志愿者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以此为阵地,紧抓重要时间节点,通过适时开展集体生日会、纪念徽章交换、主题快闪、创意作品征集等活动,志愿者既能够在实施集体行动、塑造集体记忆的过程中提升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还能够在与中外来宾的友好互动中加强彼此的文化理解、增进文明交流互鉴、拓宽国际视野。例如,杭州亚运会举办期间先后迎来了中秋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为面向志愿者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提供了宝贵时机,各场馆以此为契机开展了精彩纷呈的主题特色活动。

(三)选树先进典型,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树典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一个好典型可以发挥出带动一大片的积极作用。在重大国际性赛会的赛时和赛后,及时发现、选树表现突出的青年志愿者,可以为全体志愿者起到树榜样、立标杆的模范引领效应,从而营造出先进典型竞相涌现的生动局面。选树先进典型的方法在杭州亚运会志愿者工作中得到了有效运用,一方面注重运用制度化的手段选树典型,例如以场馆侧(志愿者使用方)为主体在赛时开展“每日之星”评选,以高校侧(志愿者派出方)为主体在赛后开展各具特色的优秀志愿者评选等,在塑造一批青年朋辈榜样的同时,可以形成一股激励先进的结构化力量;另一方面,积极探索非制度化的方式塑造典型,依托重大国际性赛会所建构的强大舆论场,发挥中外媒体等宣传渠道的叙事主体作用,围绕志愿者通过为中外来宾提供优质服务促进文化交流、文明对话和民心相通等方面主动设置话题,讲述赛场内外志愿服务的好故事,助力青年志愿者“出圈”,以青年志愿者为媒介展现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形象,也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青年窗口,有助于在更大的范围内汇聚青春正能量。

(四)嵌入德育元素,讲好“大思政课”

重大国际性赛会举办本身就是“国之大者”的生动体现,而志愿服务为面向青年志愿者讲好“大思政课”提供了宝贵的窗口,适时适当地在志愿服务有序运行的各个环节有机融入德育元素,不仅可以丰富志愿服务工作内涵,还可以借助外部环境创造的独特际遇实现事半功倍的成效。杭州亚运会青年志愿者专门成立了临时党团组织,以党日团日活动为载体,通过理论宣讲、世界青年对话互动等鲜活形式,以赛会的空间场景为课堂,以助力赛会成功举办的各方力量为主体,以赛会举办过程中涌现出的具有教育意义的人和事为素材,引领青年志愿者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活场景中厚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置身于运动员用奋斗创造奇迹、成就梦想的热烈景象中体悟奋斗之美,在亲身经历一场成功的盛会中读懂中国之治的独特优势,深刻理解重大国际性赛会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自觉成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积极弘扬者和践行者,将爱国之情和奋斗之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猜你喜欢
国际性赛会志愿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赛会制视角下中超联赛不同水平球队位置球员跑动表现分析
我志愿……
县级融媒体国际性大会报道创新探索
传媒评论(2019年1期)2019-03-25 13:49:24
全球变暖形势下相关政策工具运用研究
中国名城(2017年1期)2017-01-16 09:04:29
鸟的赛会
快乐语文(2016年17期)2016-08-31 08:11:10
电子商务企业CEO的形象管理策划
戏剧之家(2016年14期)2016-08-02 13:14:55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26
国际性 历史性 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