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性 历史性 现实性

2015-11-02 18:16吴志功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国际性现代大学制度现实性

摘 要:现代大学制度是一个融合现代大学的历史与现实、具体与抽象、问题与方法的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加快构建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推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既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保障和有效途径。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在理论层面不断加强对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理性思索,并在实践层面积极探寻有效路径,以制度建设推动中国高校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国际性;历史性;现实性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三性”之思

1.国际性: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应具有国际视阈,借鉴国际前沿理论,体现国际竞争力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求我们必须拥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大学制度。它必然是面向高等教育的未来,面向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体现全球化时代世界高等教育管理高度、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的制度。

先进的制度可以解放人性、释放潜力、提高效率。不可否认的是,现代大学制度是伴随着西方教育体制改革兴起的,更有观点认为,现代大学制度肇源于西方现代企业制度。在现代教育理论和制度创新方面,国外的一些大学走在世界前列,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这些值得我们以开放的胸怀和国际化的视野加以学习、借鉴、吸收和转化,并在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同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之所以被当今大学奉为圭臬,就在于它是世界高等教育不断适应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汲取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精华,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当前,我国大学自主权的扩大为大学创新制度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国家也提出从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大学尤其应该站在世界及本国需求的战略高度,开拓眼界,创新求索,跟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做好有利于世界、有利于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有利于学校自身发展的顶层设计,使学校在国际竞争中显现制度优势。

2.历史性: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需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体现出历史延续性与发展性

首先,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应该扎根于历史的土壤。大学不能没有自己的历史,大学制度同样要珍视和传承历史。一方面,现代大学制度所尊崇的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传统与生俱来,是现代大学的精神内核,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这一精神内核始终为众多大学矢志追求和全力捍卫,这种特质是现代大学制度的灵魂,任何时候都不能舍弃;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经过一代代中国高教学人的探索实践,所取得的经验和共识同样值得承继。从清末开始,以蔡元培、郭秉文等教育家的探索为发端,中国的现代大学制度历经民国时期高教改革的初步探索、建国后的全面学苏、文革时期的干扰,终于在改革开放后迎来其发展和完善的全新阶段,形成了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主要表征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大学制度要与所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才能焕发活力。中国高等教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与大学制度建设是分不开的,有许多优秀的制度成果和制度文化需要我们继续传承。

其次,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要在历史的继承中得以发展。毋庸讳言的是,大学制度一经形成,也就拥有了自己的惯性,并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大学的保守性。大学的保守性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双重的价值,既维护了大学的精神和传统,也曾阻碍了大学的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新的社会转型时期,影响大学制度的因素和力量在发生变化,大学的职能和属性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规模的急剧扩张加剧了大学制度的裂变,引发了大学制度与社会转型的矛盾。现有大学制度的部分内容已经明显地表现出对社会转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不适应,必须有所扬弃。面对世界竞争逐渐进入以科技为核心的竞争态势,中国大学的改革要适应社会发展进程,就必须坚持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打破惯性思维,创新制度模式,以有效激发高等教育发展活力。

3.现实性: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应该扎根中国现实,更好地面向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拿来主义的例子很多,但都没有成功。事实证明:世界任何大学的成功经验都不可复制,都无法全盘移植过来解决中国大学的现实问题,自己的问题归根结底需要自己来解决。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应该是立足于中国实际建立起来的一套理论体系和发展道路,既要把对学术自由的尊崇和当代中国大学的具体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学术自由、探求真理的现代大学核心特质,也要根据时代发展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使其成为理论、道路和制度体系的有机统一,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应该看到的是,现代大学功能的多元化、面临形势的复杂化决定了学校面临的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这就要求大学制度和政策具有一定的张力和活力,切实扎根本国发展实际,做到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用不同的方式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问题,用多样灵活的方法破解制约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以及学科发展中的难题和瓶颈。作为高教管理者,尤其需要根据学校的发展实际和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制度设计,改革创新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体系和内涵建设,同时,要通过深化改革,真正把现代大学制度的理论精髓体现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中,以高等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践行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从国际性、历史性、现实性出发,积极探索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有效路径

1.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四个重点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没有现成的模式,必须坚持国际比较、历史比较的视角,根据中国的现实和中国大学发展的阶段,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笔者以为,现阶段我国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有以下四个重点:

一是要制定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一整套规章制度。现代大学制度的世界共识是法治精神、依法治校。章程体现大学的使命和治理结构,是大学运行遵循的“宪法”。制定章程既要体现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体现依法办学的要求,也要站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高度,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大学,形成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以往大学的管理往往难以保持一以贯之的连续性,包括在目标定位、理念规划、制度政策等方面,经常是换一个校长、换一个领导就换一种说法。以章程的形式对大学的管理进行规范和固化,将有利于形成学校的集体共识,让学校保持发展战略及自身文脉的延续,保持目标政策和文化特色的持久性。同时,以大学章程为依据,进一步在人才培养、人事管理、科研管理和院系改革等方面建立一套细密完善、科学高效的规范管理体系,也将为大学依法自主办学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要构建学校各项工作的标准体系。工作标准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国际标准与国内标准是有区别的,它也体现着一所大学的规划和定位。为此,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都应该制定切合学校发展实际的标准。例如:构建与时代要求、办学目标一致的高校党建标准和干部考核标准,集录用标准、考核标准、奖惩标准于一体的教师衡量体系,以及包括学分标准、体质标准、论文标准的学生衡量体系,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制定相关的学科标准、课程标准等。一个好的标准体系不仅会规范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也会促使教学和科研人员不断自我学习、自我完善,实现教学质量和科研质量的双提升。

三是要围绕学校现实存在的重大问题、群众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分类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主要解决大学管理体制和治理结构的相关问题。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很多,必须历史地看待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去解决问题。通过制度建设抓住主要矛盾,紧密围绕制约学校发展、事关学校全局的、能够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大问题实施改革创新,切实围绕广大教职员工利益相关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实施改革创新。例如:切实提高学术性组织的地位、明确划分不同权力组织的权力界限、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深化人事聘任制度改革等。

四是建立讲效果、讲效益的干部问责制度。现代大学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相似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效果、效益的关注,并映射到管理实践中。问责制是对现代大学管理者的一种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它强调让责任“归位”,使监督“强硬”,对失职和渎职的管理干部一律追究责任,以正确处理大学管理中权与责的关系。因此,实施问责制,一方面要划分清晰的权责,合理地配置和划分管理权力,以及制定合理的进退制度;另一方面要把各项规划和任务都严格落实到相关的职能部门,在责任和责任人之间建立一个比较稳固的映射关系,强化责任意识。在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伟大变革中,学校管理应从传统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模式向有权必有责、权责相统一的问责绩效模式转换,以激发内部创造活力。

2.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六个要素

一是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Problem),把世界、国家、行业、区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大学开展人才培养和学术探究工作的逻辑起点,作为制度设计的基本前提。今日的大学不同于以往,已经从社会的边缘逐渐进入社会的中心,随着大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大学在推动经济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使命,解决社会急需的重大问题已经成为现代大学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大学的人才和智力资源成为科技竞争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大学在做好制度规划时亦不能脱离社会实际与社会需求。

二是要把问题意识转化和凝练成可以操作的项目(Project)。项目是对现实问题的学术性转换,是解决问题的抓手和途径。制约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学术转换,分解为不同层面的问题,如制约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一般问题和常规问题,据此相应地凝练成重大项目、一般项目和常规项目。凝练项目,要立足于世界标准、中国特色、学校实际这三个维度,着眼于前瞻性与现实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把既定的奋斗目标转变为各级管理者的工作任务,进而推动大学实施项目化管理,突出效率、效益、效果。

三是要围绕解决重大项目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People)。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研究学问、探求真理的大学而言,人才重要,合理的人才结构更加重要。要根据学校事业发展的需求有步骤、有计划地引进,建立合理的人才格局。人才引进不能盲目,要看他是否有助于学校完成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是否有助于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人才价值的体现与大学目标、项目的实现,应该体现高度的契合性。只有共赢,才能实现人才与大学的共同发展。

四是要设计科学的模式(Pattern)。设计模式要结合世界的和历史的经验,探索出实施项目的路径,模式对一个项目能否实现、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模式具有多样性,同样的一个项目,会有多种不同的模式。例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和英国的沃里克大学,都被认为是创业型大学的典范,但是采取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不同,最后形成了两种鲜明的发展路径。科学合理的模式应该是尊重每个合作者的利益诉求,力争使各利益主体实现共赢的模式。

五是要制定具有竞争性的政策(Policy)。现代管理科学对管理者的政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切实制定出具有竞争性的政策,才能有效激发师生员工的创造活力,保障学校各项目标、任务按照整体发展战略推进和实现,凸显大学的制度优势。

六是以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Product)为制度检验标准。成果是检验项目、模式和政策这个综合体系是否科学的根本标准,也是解决制约学校发展难题的关键。作为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是否能够推动学校发展,正在于以管理工作的成果化,推动大学软硬实力的全面提升。

总之,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诉求。只有面向世界、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紧紧围绕中国现代大学的发展实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抓住重点,创新模式,最大限度释放学校的发展潜力,才能构建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参考文献:

[1]邬大光.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J]. 中国高等教育, 2006(19).

[2]吴志功.构建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推进高校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7).

[3]陈立鹏,杨阳.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4).

(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国际性现代大学制度现实性
浅谈小学英语口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努力构建高效英语课堂
全球变暖形势下相关政策工具运用研究
关于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探析
小学数学概念形成三部曲
现代大学制度视角下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研究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现代大学制度下高校体育教学误区与对策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