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教学价值

2023-06-05 01:03王祥富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3年4期
关键词:大观园景物小说

王祥富

一、在小说阅读教学中,需要足夠重视环境描写

笔者做过访谈交流和问卷调查,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比起诗歌、戏剧、散文,大多数学生更喜欢阅读小说。因为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命运扣人心弦,庞大的内容体量更容易反映社会生活种种情景,使读者产生共鸣。

教师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往往会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但在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中对环境描写内容与环境描写手法的作用研讨分析较少,精力主要花在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了。教师需要布置学生在课外仔细品味小说文本中的环境描写。

要理解小说的文学形象与思想内涵,我们绕不开环境,因为环境与人物、主旨意蕴是紧密联系的。我们阅读的很多小说作品是以环境描写的内容开始的,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一章的开头:“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这一段自然景物描写十分精彩,仿佛把读者带到了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的生活情境之中。春寒料峭,真正春回大地尚需时日,仍需等待,但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结合“一九七五年”这一时间点,这里隐喻了中国改革潮流的涌动。这样关联着作品主旨意蕴的环境描写,我们一定要重视。

再如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中的鲁迅小说《祝福》,小说中“雪”的内容出现四次,引人关注。第2自然段中“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写雪花的大而乱,描写出祝福前夕鲁镇忙乱的场景,渲染了阴暗惨淡的氛围。第32自然段中“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这里的雪景描写,烘托了当时“我”听闻祥林嫂死讯后的悲愤的心情。在第88自然段中有一处简略地写雪——“微雪点点的下来了”,点明冬天的时节,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小说最后一段中“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再次描写冬雪的大而猛,寓情于景,表达了“我”对祥林嫂的沉重哀思,深化了小说的悲剧意味。这四处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命运、情节发展及作品主旨等息息相关,不容忽视,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二、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如何把环境描写的作用讲清楚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的常见作用有:点明时间、地点、季节和环境特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或心理,推动情节发展以及深化主旨等。社会环境的常见作用有:交代人物活动与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复杂的社会关系,影响或决定人物的性格或命运,以及揭示作品主题等。

熟记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是必要的,而且在具体运用时不能机械照搬。比较好的做法是我们要研读上下文语句,把握整体语境,这样有助于回答准确。例如,在对《祝福》中“雪”的作用的解析中,单就雪景描写本身看,不联系上下文,则无法说清与人物、情节及主题等方面的关联。这个雪景关键看小说文本中谁在看,谁在什么情况下关注,谁有直接的心理感受。我们必须重视语境,从而准确理解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我们对于反复出现的环境描写不能等闲视之,应当认识到作者刻意为之的道理,如《祝福》中关于“祝福”的所谓迎接福神的民间祭祀活动,属于社会环境,共描写五次:开头写鲁镇的“祝福”风俗,中间三次写鲁四老爷家的“祝福”风俗,还有小说结尾再现“祝福”。为什么要反复写“祝福”风俗活动呢?在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风俗习惯没有变化,人们的封建迷信思想依旧,这就意味着生活在这样保守的社会环境中的农村妇女祥林嫂,在丧夫失子的不幸遭遇下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同情和尊重,反而受到精神上的巨大损害,而这种损害就充分表现在鲁镇的“祝福”风俗活动中。可见,小说中的社会环境与小说的人物命运、作品的主旨等方面有着鲜明的因果逻辑。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备课中回溯到多次反复描写的环境,是我们在小说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抓手和教学切入点。

再如经典名著《红楼梦》,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大观园的环境作用。试想如果没有大观园这样的独特环境,小说中的那些动人故事该如何上演?这里的环境对于作者引入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的性格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怎么让学生充分领会大观园环境的作用呢?重视环境与人物活动的关联。大观园是小说主要人物活动的空间。教师提问:大观园为什么修建,建后有什么用途?可见,由环境关联到重要的故事情节。可以说,环境、情节与人物这三要素,是三位一体的,是一个有机整体。促使学生认识到这一点,环境描写的作用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大观园有“潇湘馆”“蘅芜院”“怡红院”“稻香村”“秋爽斋”等处所,如果能把空间方位图展示出来,更便于学生直观了解与感知。学习《林黛玉进贾府》,选文展示了荣国府的具体环境,我们通过林黛玉的视角,了解了荣国府的气派与奢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绘制荣国府的布局示意图,学生仿佛就有了一张细致详尽的导游图。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荣国府中发生的重要事件,还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三、环境描写在诗歌、散文作品中的应用价值

环境描写作用不是静态的、孤立的,不局限于解决小说阅读中环境描写方面的理解与评析问题。熟悉并理解了小说的环境描写,可以触类旁通,灵活迁移到诗歌、散文等作品里的环境描写的理解中去。

我们阅读《诗经》中的一些作品,如学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氓》时,其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通过景物桑叶起兴,并以桑叶的润泽比喻女子的容貌艳丽,以桑叶的枯黄飘零,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衰老。又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庆贺新婚的诗歌,起兴的诗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不仅渲染了新婚的喜庆欢乐气氛,而且描写的艳丽的桃花象征新婚女子的青春。这些关于景物作用的理解与分析,和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以景衬情、渲染气氛等作用是相通的。

阅读学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中北宋柳永的词作《望海潮》后,可拓展阅读其《雨霖铃》。该词写的是词人与恋人分别的情景,开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和季节,融情于景,渲染了凄冷感伤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情感基调。这些理解与分析也是和小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相通的,不过景物描写的作用还与所在文本中的位置有关联,如奠定情感基调的作用通常是就文本开头的景物描写而言的。

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掌握除可应用于诗歌中的环境描写,与散文的环境描写作用也是相通的。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中的《我与地坛》,是身残志坚的著名作家史铁生思考人生、叩问灵魂的代表作。文中的景物描写耐人寻味。第一处描写地坛荒芜的景物,寄托了作者内心的苦楚和无助,某种程度上地坛的“剥蚀”“淡褪”“坍圮”,正是身体残疾的作者的写照。第二处写了“蜂儿”“蚂蚁”“瓢虫”等小动物的活动,作者观察到它们的活力,感受到生命的希望和韧性。第三处是六个“譬如”开始,描写地坛景物与环境的句子,表现了逆境之中的抗争与奋斗,具体阐释了“怎样活”的问题,表现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景物描写作用的分析,与小说的环境描写作用有很多相似之处,明显不同的是散文中的景物更鲜明地打上了作者的行为与思想的烙印。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我们在分析与理解环境描写,特别是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问题时,不能撇开作者或抒情主人公。我们应当以文本中的“我”的视角,找到“我”看到了什么,思考自然景物带给人的主观感受,发现景物与上下文语境中活动主体行为表现的联系,从而理解环境描写的手法与作用,读懂环境描写,进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丰富意蕴。※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淳辉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大观园景物小说
四时景物皆成趣
写写冬天的景物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景物描写要准确
大观园
大观园
大观园
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