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初探

2023-06-05 01:03丁静雅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3年4期
关键词:文本情感评价

丁静雅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必须重视朗读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字情感,读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读出文字背后的浓浓情味。

一、明确目标,尊重个体

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朗读教学中,首先要明确的是,朗读教学不是教朗读,而是把朗读当成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朗读的知识和技巧,还要通过朗读对文字产生更深的理解和体验,最终通过朗读达到朗读教学的目标,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是学生学习文本的重要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然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朗读不仅指大声地读,还应是个体表达自己对文字理解的一种方式。曾祥琴先生曾提出:“朗读就是试读和听读的结合,吸收和表达的统一。”不同的学生因为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的不同,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也是不同的,所以朗读表达的方式会有一定的差异。

特级教师王崧舟对朗读有这样的理解:“朗读不仅仅是出声地读出文本,朗读更是读者的表达和创作,是深入读者内心的情感流露,是读者对生命的探索和领悟。”因此,朗读教学需要尊重学生个体,教师应该通过引导学生个性化朗读,让学生更好地去体会、探究文本深层次的情感和内涵,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终极目标。

二、巧用策略,读为情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每个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应在朗读中通过品读文字,去体会作者及文本背后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从而深化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应该是学生在理解文本后的自然表达,是抒发个人情感的一种方式,切忌矫揉造作的腔调。

1.紧扣课文标题。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往往会特别关注课文的标题。标题是作者和教材编者的第一声呼唤,同文本内容地位相当,是作者心血的产物。教师引导学生深挖标题的内涵,能初步为朗读教学奠定情感的基调。学生在找准情感基调之后,在朗读时可以更快进入状态,将情感融入朗读表达。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可以从标题入手,首先让学生设疑,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再引导学生关注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困境,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情感的充分铺垫下,学生能更深入地去挖掘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在民族自尊心的感召下,学生对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壮志的理解更加透彻,在朗读时语气也愈发坚定,声音也更加铿锵有力,让强烈的爱国情流淌于朗读之中。

2.联系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因时代环境的不同和生活经验的不足,在体会文本情感时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先将文学作品生活化,让学生感受文本中的生活气息,在朗读时,学生自然能入情入境。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祖父的园子》“浇菜”这一片段时,学生结合自己幼时的回忆和生活实际,重新拾起那一份无忧无虑的快乐,从而体会作者萧红对童年生活的深深怀念。学生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融入朗读,从而变化出多样的朗读方式:有的是“下——雨——啰!下——雨——啰!”,有的是“下雨啰——!下雨啰——!”。学生从生活经验入手,用个性化的朗读方式去再现作者童年的快乐时光,让朗读更加充满情趣。

学生因为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的不同,所以对文本的解读也可能不同,自然会有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用朗读去表现作者及其作品背后隐藏的情感。

3.巧用多媒体资源。小学生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营造阅读氛围,让语文课堂更具真实感,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四季》时,教师可以先出示春天的嫩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的插图,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体会诗歌中四季的不同情趣。教师再引导学生代入不同的形象角色去朗读,让朗读充满童趣。

多媒体资源还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文本的陌生感,营造良好的朗读环境。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由于学生对西沙群岛比较陌生,教师可以播放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对这片美丽而富饶的群岛的赞叹,让绚烂多姿的风光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高年级学生随着学习能力的提升,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高年级的语文课堂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多媒体资源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但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因此,在使用媒体资源时,教师需要深思熟虑。

例如,在教學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中描写乐曲美妙动听的片段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想象画面。在学生自主理解文本之后,教师再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让学生借助音乐,再去想象月光下静谧的海面,从而对文字背后隐藏的音乐之美有更深层次的体验。适时地利用多媒体资源,可以让学生体会文字的美妙,让朗读充满韵味。

三、优化评价,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中,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状况。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评价应重视主体的多元互动,教师应重视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

1.评价角度多样化。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发音咬字、语音语调的准确性,情感的把握程度等角度来具体地评价学生。例如,“你把主人公的愤怒之情读得恰到好处”“你的语调非常激昂,让我感受到了你内心丰富的情感”,从而做到评价有针对性、指向性。

再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时,教师可以这样点评学生的朗读:“这位‘蔺相如的声音非常洪亮,但是气势还是欠缺了一些。能不能再试一次,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位不畏强暴的外交家。”学生再读时,果然语气更加强烈。用多角度的评价语言去引导学生优化朗读方式,更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评价语言个性化。教师在朗读评价时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差异化表现,思考出精准的、个性化的评价语言。例如,对于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高要求,抓住细节去进行精细化指导;对于朗读表现欲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分角色朗读、小组合作朗读等多种形式,向其渗透互帮互助的合作学习理念;对于不敢当众朗读的学生,教师应多用激励性的评价去鼓励学生的每一次微小的进步。

在课堂上,教师应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朗读的权利,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去设计评价语言,让每一位学生的朗读能力都能有所提升。

3.评价主体多元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成为单一的评价主体。学生可以对自己的朗读情况进行评价:“语音语调是否符合文本情境?哪里读得比较顺畅?哪里还需要改进?”学生能够认识自己的不足,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能够充分发挥“同伴效应”—— 学生在清晰认识自己的同时,还能够自发地去学习别人的长处。例如,“我认为这位同学表现人物时语气读得很到位,如果声音能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同伴之间的评价更易于让学生接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教师应创设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甚至可以给学生评议教师朗读水平的机会。这样的评价不但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能提高教师的朗读水平,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江北新区分校)

猜你喜欢
文本情感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