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童话审美功能的教学策略初探

2023-06-05 01:03张丹丹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3年4期
关键词:红头童话想象

张丹丹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特有样式,作家洪汛涛认为“童话是一种以幻想、夸张、拟人为表现特征的儿童文学样式。”[1]它以生动的语言和曲折的情节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深受儿童喜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其感知美、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积极探索总结出实现童话教学审美功能的五种教学策略。

一、品味语言,朗读感知美

品味语言,是学生感受童话之美的一把钥匙。学生要想感受童话故事的语言之美,走进童话的美好世界,就需要进行充分的朗读。

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朗读方法。比如,学生刚接触到童话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对于篇幅较长的童话,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主阅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讲解课文重点情节时,教师要多花时间并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如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青头和红头对话时的心情,读出相应的语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进行了如下教学实践。

师:请大家读一读第 7~12 自然段,关注它们的对话,你们从哪儿感受到红头这次旅行的可怕、刺激和惊险?边读边拿笔圈画出来。

生:“‘救命啊!救命啊!红头拼命地叫起来。”我从“拼命”一词中感受到红头心里特别害怕,它使出全身力气在呼喊。

师:红头是拼命叫起来的,你关注到了文中的提示语,真会读书!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除了文字,我们还可以关注标点符号。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句话里连用了两个感叹号,说明红头心里可着急了。

师:小眼睛真亮!感叹号的语气更强烈,你们能把这种语气讀出来吗?(生齐读)

童话故事需要通过不同语言来展现各个角色的心情和性格,因此,朗读是让学生品味童话语言的好方法。我引导学生抓住对话的提示语和标点学习朗读,体会红头着急、紧张和害怕的心理。再通过个别读、同桌读、教师范读、给动画配音读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童话故事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有感情地读出童话故事的味道,体会到红头的旅行是一场险象环生的历程。

二、创设情境,想象理解美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进入文本的意义在于对文本进行丰富的联想、想象去填补作者的空白。[2]其中有一种文本召唤结构,是指读者被吸引到文本中,会不自觉地对文本中的空白之处进行填补、想象,这是读者的具体化过程。童话故事中的情节有很多留白之处,教师要善于发现,充分挖掘,有效利用。在教学《那一定会很好》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的。

师:种子变成大树、推车、椅子、木板,都是因为心中的心愿——“那一定会很好”。你能不能走进它的内心,想象它为什么觉得“那一定会很好”。

生:种子想,我冲出泥土就可以自由呼吸,再也不用待在地下。我能见到阳光,我能长得更高。那一定会很好!

生:大树想,我要是成了一棵会跑的树,就可以在田间穿梭,和每一棵植物打招呼。那一定会很快乐!

生:小推车想,如果我成了一把椅子,就可以在家里等候主人回来,为主人扫除疲惫。那一定会很好!

生:椅子想,如果我能如愿以偿地躺下,就可以舒展腰肢,好好休息。那一定会很好!

师:是啊,每次大树心生梦想,有新的追求时,都会满怀憧憬地说——(学生齐读:那一定会很好!)

这个教学片段中,我紧扣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的单元目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想象理解美。教学活动中,既有基于故事角色心理活动的想象,又有进一步拓展基于角色功能的想象。真正实现了基于童话特点,有效地进行童话教学。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走近故事的情境,丰富故事的内容,言语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想象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活化课堂,表演表现美

儿童对游戏和表演有着天然的兴趣,且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常常以童话情境为背景,以童话人物为伙伴,将自己想象为主人公,经历一次次有趣的冒险,攻克一个个难关。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创造表演情境,精心挑选内容,设计表演环节,鼓励学生走近人物,演绎故事,融入故事情境。学生通过表演和角色对话,和作者对话,感受作者传达的情感,体会童话故事中蕴含的美。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再带领学生分角色读对话,排练动作。通过表演,故事中难以理解的词也会变得生动直观,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也会爱上童话故事,爱上语文学习。

四、引发思辨,拓展鉴赏美

童话充满童趣,但这并非意味着童话教学只能与活泼有趣的故事情节相关联。有些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道理,教师可以开展讨论,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其发现童话中的思辨之美。如学习二年级下册《大象的耳朵》这一课,学生可以通过读童话明白“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道理,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找例子证明这一观点。学生在思考的同时,会在反复阅读中寻找线索,支撑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同时也加深了其对童话蕴含的人文精神的理解。

语文的阅读教学还要重视阅读范围的拓展,教师须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推荐优秀的书目供学生阅读,从教材中几篇童话的阅读到整本书的阅读,是教师实现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理念的有效策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童话观照现实,对现实生活有更深刻的认知与理解。

五、提供支架,编写创造美

对童话进行改编、续编是学生学习创造美的有效途径。学生要想编好童话故事,首先要把握好原作品的内容,再放飞思维,积极创作。教师在教学中也要适当提供支架,帮助学生编写创造美。

童话中有很多的故事情节会反复出现,属于“反复结构”。如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一共划着了五次火柴,出现了不同的幻象。这些丰富又合理的想象,写出了小女孩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也反映了她现实生活的痛苦,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反复结构”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编写童話,并启发学生学会迁移运用到自己的童话创作中。

很多童话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属于“起伏结构”。比如《在牛肚子里旅行》,虽然只是一次“旅行”,但故事中红头的处境随着情节的发展越来越危险,甚至面临死亡。最终故事的结局峰回路转,在青头的帮助下,红头得以成功脱险。学生改编时也可以模仿这种起伏结构,设计扣人心弦的有趣情节,给人物设置困难,再让其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创作之前,教师可以提供“情节梯”的支架让学生先设计好故事的大体走向。故事框架建好后,学生再动笔编写对应的童话情节,让故事情节如爬楼梯般逐步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鼓励学生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并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从而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在此基础上,我开展了多元化的阅读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之美。如,在教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我还鼓励学生进行《安徒生童话》整本书的阅读,并设置了手绘书中精彩画面、一句话好书推荐、写写读后感、读读动听故事等环节,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去呈现自己的阅读收获。学生在读故事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理解,为书中的情节画插图,并把故事录成音频,以二维码的方式分享。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阅读美、鉴赏美、创造美、分享美。

在童话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朗读感知美;创设情境,想象理解美;活化课堂,表演表现美;引发思辨,拓展鉴赏美;提供支架,编写创造美。教师要高瞻远瞩、与时俱进,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引导学生由感知到理解再到创造,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以美的心态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洪汛涛.童话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8:21.

[2]童庆炳.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8.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猜你喜欢
红头童话想象
快乐的想象
对话——推动情节 彰显情意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童话镇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午夜童话镇
红头船:海上的吉运
海边“水枪手”
在牛肚子里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