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治意识是政治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政治与法治”模块有丰富的法治知识,能为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提供助力。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以“政治与法治”模块为工具,采用多样策略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如开发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开辟第二课堂等。文章将对这些策略进行详细论述,助推高中政治教师培养学生法治意识,使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落地。
关键词:高中政治;“政治与法治”;法治意识;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09-0079-03
引 言
众所周知,高中“政治与法治”模块以法治知识为主,重在引导学生建立法治认知,形成法治意识。同时,《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凝练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将法治意识作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因此,在高中“政治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法治意识为重。法治意识是公民在具有符合当前社会要求的法治认知的情况下,能站在法的角度,利用法的价值和准则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指引自身行为的思想意识和心理活动状态。一般情况下,法治教育方法、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是影响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因素。基于法治意识培养目标,教师可以如此实施高中“政治与法治”教学。
一、开发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形成法治意识
课程资源是“政治与法治”教学的依托,亦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支撑[1]。所以,在“政治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具体内容,从不同方面入手,开发相关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形成法治意识。
(一)开发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师实施“政治与法治”教学的“工具”,是学生建立法治认知,形成法治意识的基本材料[2]。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不乏法治内容。教师要精读教材,依据该课程特性,深入钻研,挖掘法理资源,灵活运用,帮助学生理解法治内容。
例如,“法治中国建设”与法治教育关系密切,借助“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这三个框题,介绍了法治国家的内涵、法治国家的建设意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方法等。基于此,教师可以挖掘有关资源——各
项法律建设历程,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法律体系建设过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在丰富的法治内容的作用下,学生会开阔视野,增强法治认知,感受到我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决心,形成法治意识,为投身法治中國建设做好准备。
(二)开发乡土资源
乡土资源丰富多彩,且具有育人价值。学生在体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能够与乡土资源进行“互动”,建立感性认知。此外,乡土资源中不乏法治元素,将乡土资源融入“政治与法治”课堂,可以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建构良好认知,形成乡土情怀和法治情感。因此,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开发乡土资源。
例如,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借助多样渠道,了解了本地的优秀党员及其动人故事。于是,在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主题的课堂教学前,教师引导学生收集党员故事。经过一番努力,学生收集了多样的故事,如爱岗敬业,默默奉献——杜元春;星儿,我们想你!——杨星等。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讲述、阅读故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借助党员同志们的一言一行,感受其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实事求是的精神,便于向榜样学习,形成法治意识,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三)开发时政资源
时政资源具有时代性、政治性、时效性,是反映党和国家意志的重要资源。有效的时政资源便于将学生带入社会现实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3]。在“政治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法治教育因素,利用网络渠道,开发时政资源,灵活运用,助推学生发展。
例如,2022年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降暴雨,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本地(辽宁阜新市)也遭受了暴雨袭击,导致多座桥梁受损,多地道路坍塌。面对此情况,本地有关部门及时做出响应,如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防汛Ⅱ级应急响应,消防紧急救援被困人员等。此外,党中央面对各地暴雨险情,做出批示,着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一点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由此可见,在“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时政资源,在课堂上展示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真实情境中思考、探究,使其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建立法治认同感和政治认同感,为形成法治意识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发展法治意识
(一)应用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依据课堂教学需要,使用适宜的手段,创设的某种情境[4]。一般情况下,教学情境具有趣味性、生活性,很容易使学生建构积极情感。尤其,学生在积极情感的作用下,会投身情境中体验、探究,了解法治内容,掌握法治知识,发展法治意识。因此,教师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政治与法治”
教学。
例如,在“法治社会”这节课上,教师可创设生活情境。具体而言,教师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视频,展现真实事件——一条狗引发的一场“血案”。学生看到,一居民在遛狗时没有拴狗绳。小狗在看到一个小朋友后,急匆匆地扑到小朋友身上。小朋友受到惊吓。小朋友的父母找狗主人理论,双方一言不合,大打出手。在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后,学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如有的学生认为狗主人做得不对;有的学生认为小朋友家长不该先出手伤人。针对此情况,教师可顺势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要求各组成员分别饰演不同的角色——狗主人、小朋友的家长、调解员(两名)。在体验场景中,“调解员”大都先安抚狗主人和小朋友家长的情绪,接着站在法律的角度分析他们的行为。如有“调解员”认为要根据《养犬管理》的规定,为大型犬只挂牌、上牵引绳、戴嘴套,要注意主动避开人群。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有“调解员”认为要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以殴打他人、故意伤害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在“调解员”普法下,狗主人和小朋友家长都认识到了自身的问题,由此改正自身不良行为。
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法律法规的权威,学习了不同的法律法规,便于建构良好的法律认知,自觉地学法、遵法、守法、用法。
(二)应用议题式教学法
议题式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多样方式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5]。有效的议题式教学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尤其,学生通过积极探究,可以扎实掌握重难点内容,同时发展多样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意识。所以,在“政治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应用议题式教学法。
例如,在“公正司法”课堂上,教師研读内容,设定议题:“为什么说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
围绕此议题,教师组织了模拟法庭活动,引导学生走进庭审中,借助亲身体验,感知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意义,拓展法治思维,发展法治意识。具体而言,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先为学生呈现真实案例——某
公司拖欠员工工资。在学生了解案例内容后,教师引导其抽签,决定各自要扮演的角色,如审判长、审判员、被告及店员等,其他学生充当观众。在参加表演的学生进行准备时,教师和其他学生将教室改造为法庭,并布置相关物品,试着营造真实的环境。之后,正式开始模拟法庭活动,进行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评议和宣判—闭庭。在进行法庭辩论时,各方表述了不同的辩论意见,如“《劳动合同法》第30条规定: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的补充规定,‘用人单位遇到非人力所能抗拒的自然灾害、战争等原因,无法按时支付工资,不在拖欠工资范围内。本案例中的公司因自然灾害,无法向员工支付工资。”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审判长宣判:“受自然灾害影响的民事合同主体可依法适用不可抗力条款,但劳动合同主体则不适用,并不得因此中止履行劳动合同。判决公司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员工工资。”
学生通过体验这样的议题式活动,不但应用法律知识解决了真实问题,深刻认知了“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防线”,还切实地丰富了法治知识储备,发展了法治意识,有利于在现实生活中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开辟第二课堂,帮助学生强化法治意识
(一)巧设校园实践
校园实践是开辟第二课堂的具体表现。校园法治教育与“政治与法治”课堂法治教育互为补充,相互影响,有效开展校园法治教育可以使学生增强课堂认知。所以,在“政治与法治”课堂教学后,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巧妙设置相关的校园实践活动,使学生迁移已有认知,强化法治意识。
例如,在学习“全民守法”后,大部分学生了解了全民守法的内涵和要求,形成了法治意识,能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立足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利用政治晚自习时间,组织案例探究活动。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向学生呈现真实案例——张某总是在晚上邀请朋友在家聚会,歌唱到深夜,严重影响了其他居民的正常生活。其他居民在屡屡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将张某告上法庭。但张某认为聚会、唱歌是自己的合法权益,他人无权干涉。针对此案例,教师提出问题:“张某的如此说法是否正确?他的行为是否真的侵害了邻居的合法权益?如果你是张某的邻居,你会怎样做?”在提出问题后,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不少学生联系自身亲身经历,阐述了社区噪声污染的危害,同时,这些学生试着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维护自己的正当合法权益”等角度分析案例,回答问题。经过一番体验,学生深入认知了全民守法的具体要求,增强了法治意识。之后,教师利用第二天的大课间活动时间,随机选择几名学生,鼓励他们走进校园广播室,以此案例为抓手,进行普法教育。如此活动便于学生做到理论结合实践,增强法治认知,践行良好行为。同时,校园法治教育也会因此得以推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
(二)拓展校外实践
校外实践是开辟第二课堂的具体方式,也是学生体验生活的具体方式,包括多样形式,如做志愿者,进行社会服务,参观访问等。有效的校外实践活动,可以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使其理论结合实践,提升法治意识。因此,在“政治与法治”课堂教学后,教师要拓展校外实践,引导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中。
例如,在学习“科学立法”后,大部分学生了解了科学立法的内涵以及国家立法的一般程序,形成了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对此,在课后阶段,教师可与当地有关部门合作,携手组织“旁听地方立法听证会”活动。在此活动中,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展现具体场景,同时用清晰、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讲述相关内容,如公民参与立法的原因、渠道等。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认真倾听、思考,可以迁移课堂认知,加深对课堂所学的理解。同时,学生也因此积累了真实经验,便于将来在社会生活中参与立法,行使自身的权力。
结 语
综上所述,“政治与法治”模块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沃土”。在高中“政治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该模块的特点及核心素养培养要求,高度重视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尤其以日常教学为依托,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方式挖掘相关资源,如教材资源、乡土资源、时政资源等。同时,要以此为基础,
使同时,要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探究,使其掌握法治知识,自觉体验第二课堂活动,将认知转化为行动,由此增强认知,切实发展法治意识,积极体验现实生活。
[参考文献]
叶晓雯.高中《政治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22.
马秀梅.探讨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J].家长,2021(26):115-116.
陈丽君.加强法治教育,培养法治意识: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法治意识的培养[J].教师,2021(04):67-68.
张如祥.在高中政治互动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0):98-99.
张彦平.高中《政治与法治》模块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策略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作者简介:范玉梅(1970.11-),女,吉林长春人,任教于辽宁省阜新市高级中学,党委副书记,高级教师(副高五级),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