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凤兰 赵秋平 鲁显玉 郑敏 段志光
Keywords family intergenerational solidarity;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resistance; influencing factors; nursing
摘要 目的:了解家庭代际团结对唐山市中高龄老年人抗逆力的影响。方法:从河北省唐山市市区1所三级甲等医院直属的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取537名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高龄老年人一般情况调查表、抗逆力量表(CD?RISC)、家庭代际团结问卷进行调查。结果:537名中高龄老年人CD?RISC得分为16~88(58.35±14.43)分,处于中等水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月收入、性格类型、团结A得分、接受帮助得分和规范性团结得分为中高龄老年人抗逆力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河北省唐山市中高龄老年人抗逆力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建议加强代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以提高老年人的抗逆力水平。
关键词 家庭代际团结;中高龄老年人;抗逆力;影响因素;护理
doi:10.12102/j.issn.1009-6493.2023.06.026
当前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已有数据显示,预计到2050年我国高龄老年人年平均增长率将为4.4%,是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的6.1倍[1?2]。中高龄老年人常面临躯体功能下降和社会交往减少的情况,更容易发生心理状况改变。抗逆力(resilience)是个体在遭受逆境、威胁、创伤、其他重大压力时生理及心理能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3]。家庭关系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4]。家庭代际团结是指子女成年且有自己的职业和家庭后,父母和成年子女代际之间的凝聚力[5]。目前,我国研究者较少从代际视角关注中高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通过了解家庭代际团结对中高龄老年人抗逆力的影响,旨在提高中高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制定老年人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20年10月—2021年5月从河北省唐山市市区抽取1所三级甲等医院(唐山市工人医院),再从这所医院直属的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机抽取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团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鹤祥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和平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中高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75岁;②在社区内居住≥6个月;③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病情危重;②存在严重的认知障碍无法接受调查;③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④无子女。
1.2 调查工具 ①中高龄老年人一般情况调查表:自行设计,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月收入、性格类型等。②抗逆力量表(CD?RISC):由Connor等[6]编制、于肖楠等[7]修订,共25个条目,分为坚韧、力量、乐观3个维度,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评分,总分越高表示抗逆力水平越高。③家庭代际团结问卷:从Lowenstein[8]编制、王晓静[9]翻译修订的中文版家庭代际关系问卷中提取代际团结部分,共18个条目,分为团结S(包括结构性团结和联系性团结2个方面条目)、团结A(包括情感性团结和一致性团结2个方面条目)、规范性团结3个维度及功能性团结(包括提供帮助和接受帮助2个方面条目)。其中,结构性团结用于评估父母与子女居住距离的远近,联系性团结用于评估父母与子女打电话、发邮件的频率,情感性团结用于评估家庭成员的情感亲密度,一致性团结用于评估家庭成员价值观的共识度,均采用1~6分评分。规范性团结用于评估照顾父母和养育成年子女的责任,采用1~5分评分。功能性团结不出现在因子结构里,用于评估老年父母提供或者接收到帮助的频次。经检验,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70~0.84[9]。
1.3 调查方法 于2020年10月—2021年5月采用统一问卷对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社区中高龄老年人进行面对面访谈式问卷调查。调查前统一对调查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要求调查人员发放问卷前对中高龄老年人解释说明调查目的和意义,取得同意方可实施调查。以调查人员代填的方式收集资料,所有问卷当场审核,及时检查和填补缺漏项。共调查548名中高龄老年人,有效问卷537份,问卷有效率为97.99%。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定性资料以频数表示,得分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采用逐步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高龄老年人抗逆力情况 537名中高龄老年人CD?RISC得分为16~88(58.35±14.43)分,处于中等水平。不同特征中高龄老年人CD?RISC得分比较结果见表1。
2.2 中高龄老年人家庭代际团结情况及其与抗逆力水平的相关性 537名中高龄老年人团结S得分为(4.82±1.17)分,团结A得分为(3.78±0.89)分,规范性团结得分为(3.40±1.13)分,功能性团结中的提供帮助得分为(1.97±0.95)分,功能性团结中的接受帮助得分为(4.53±1.53)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团结S得分、团结A得分、规范性团结得分及功能性团结中的接受帮助得分与CD?RISC得分均呈正相关(P<0.05)。
2.3 中高龄老年人抗逆力水平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将不同特征中高龄老年人CD?RISC得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及家庭代际团结中的团结S得分、团结A得分、规范性团结得分及功能性团结中的接受帮助得分作为自变量,将CD?RISC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月收入、性格类型、团结A得分、接受帮助得分和规范性团结得分为中高龄老年人抗逆力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自变量赋值方式见表2,中高龄老年人抗逆力水平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见表3。
3 讨论
3.1 中高龄老年人抗逆力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高龄老年人CD?RISC得分为(58.35±14.43)分,低于焦娜娜[4]对社区老年人的调查结果[(62.33±11.45)分],可能与此次调查的老年人属于中高龄老年人,老年人日常活动和人际交往减少有关。随着年龄增高,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社会交际也较以往下降,心理会出现较大落差[10]。而亲人和挚友离开,会导致老年人缺乏足够的社会和家庭支持[11],使老年人面对压力、困难时难以应对。
3.2 中高龄老年人家庭代际团结现状 本研究中,中高龄老年人家庭代际团结中的团结S得分、团结A得分、规范性团结得分及功能性团结中的提供帮助得分和接受帮助得分均高于Katz[12]的研究结果。这可能与我国独特的家文化和养老照护观念有关[13]。当前,我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家庭核心化、小型化以及家庭职能开始发生改变,从而使家庭代际关系改变,对中高龄老年人和子女的关系和相处形式带来一定影响[14?15]。
3.3 中高龄老年人抗逆力水平的影响因素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月收入、性格类型、团结A得分、接受帮助得分和规范性团结得分为中高龄老年人抗逆力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月收入较高的中高龄老年人抗逆力水平高于月收入較低的中高龄老年人,收入较高的中高龄老年人经济负担较小,医疗保障较好,生活满意度较高;性格内向的中高龄老年人抗逆力水平低于性格外向或适中的中高龄老年人,内向型中高龄老年人社交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失落和抑郁情绪[16]。在家庭代际团结中,接受帮助能显著提高抗逆力水平,中高龄老年人主要依赖子女照顾,子女经常性帮助老年人,加强了老年人自身安全感和社会价值感,有利于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17]。团结A能显著影响抗逆力水平,其中的情感性团结是老年人与子女保持密切联系的纽带,情感联系会给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精神寄托,子女关心、照顾老年人并积极主动融入老年人的生活,有利于促使老年人的情感朝积极的方向发展[18];而一致性程度较高的家庭成员间相互包容,家庭氛围处于和谐状态[9],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在规范性团结中,孝道的传承要求子女孝顺、尊重和爱护老年人,及时了解老年人需求,会促进代际和睦,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使老年人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危机和困难[19]。政府应进一步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家庭养老政策,加强代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关注老年人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蒋义,刘淼.中国高龄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转化医学杂志,2020,9(1):21-25.
[2] 姜向群,魏蒙.中国高龄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变化情况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5,21(2):92-100.
[3] BONANNO G A.Loss,trauma,and human resilience:have we underestimated the human capacity to thrive after extremely aversive events?[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4,59(1):20-28.
[4] 焦娜娜.社区老年人抗逆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唐山:华北理工大学,2020.
[5] 马春华.中国城市家庭亲子关系结构及社会阶层的影响[J].社会发展研究,2016,3(3):44-70;243.
[6] CONNOR K M,DAVIDSON J R T.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J].Depression and Anxiety,2003,18(2):76-82.
[7] 于肖楠,张建新.自我韧性量表与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的应用比较[J].心理科学,2007,30(5):1169-1171.
[8] LOWENSTEIN A.Solidarity-conflict and ambivalence:testing two conceptual frameworks and their impact on quality of life for older family members[J].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2007,62(2):100-107.
[9] 王晓静.中文版家庭代际关系问卷的信效度研究及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D].蚌埠:蚌埠医学院,2017.
[10] COLL-PLANAS L,NYQVIST F,PUIG T,et al.Social capital interventions targeting older people and their impact on health:a systematic review[J].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2017,71(7):663-672.
[11] 张皓妍,陈长香,张敏,等.家庭亲子支持对中高龄老年人孤独感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8,34(2):167-171.
[12] KATZ R.Intergenerational family relations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three elderly population groups in transition in the Israeli multi-cultural society[J].Cross Cult Gerontol,2009,24(1):77-91.
[13] 李启明.社会转型背景下孝道观念的代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青年研究,2020(3):15;23-31.
[14] 李连友,李磊,邓依伊.中国家庭养老公共政策的重构——基于家庭养老功能变迁与发展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9(10):112-119.
[15] 朱震宇.中国长期照护服务政策演变与发展逻辑[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9,12(10):15-22.
[16] 闵洋璐,陶琳瑾,蒋京川.老年人性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0):5966-5969.
[17] 孙靖凯,王仪思,汪晓凡,等.双向代际支持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4):504-508.
[18] TEH J K L,TEY N P,NG S T.Family support and loneliness among older persons in multiethnic Malaysia[J].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2014,2014:654382.
[19] 杨晶晶,郑涌.代际关系:老年心理健康研究的新视角[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9):2875-2878.
(收稿日期:2022-02-08;修回日期:2023-01-15)
(本文编辑 陈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