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国精神”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路径探究

2023-06-04 04:49申琳李润昌路剑杨莼莼
知识窗·教师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大学生

申琳 李润昌 路剑 杨莼莼

摘要:“李保国精神”蕴含了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将“李保国精神”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有助于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文章阐述“李保国精神”的核心内涵,分析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观能动性匮乏、实习实践不足等问题,从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科学设置相关课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着手,探索“李保国精神”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李保国精神”;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李保国精神”与大学生核心素养解析

(一)“李保国精神”的内涵及其价值意蕴

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是扎根群众、可敬可学的先进典型,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精神”以李保国同志的光荣事迹为载体,是李保国先进事迹的理性延伸。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和教育、科技工作者学习李保国同志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心系群众是时刻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心中始终装着群众;扎实苦干是坚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奋发作为是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始终对工作充满激情与斗志;无私奉献就是大公无私、忘却自我,始终将党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李保国精神”彰显信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奋进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

核心素养是大学生根据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接受适当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关键能力,是以培养全面发展为核心,关乎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需求的综合体系。它改变了传统的成果导向,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能力和感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稳定性、开放性和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自我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精髓在于时代与育人相结合,“以人为本”与课程建设相结合,教师队伍与学生角色相结合。时代与育人相结合,是中国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与课程建设相结合,是实现学生价值观培养和新时代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教师队伍与学生角色相结合,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当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与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庞大,覆盖了学习、生活实践等维度,体现在高效学习、健康生活、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方面。将“李保国精神”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为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校有必要将“李保国精神”体现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国为民等品质,以及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或内容具体化、细分化,并过渡到不同的学术阶段,从而融入不同学科。

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有利于新时代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促进现代教育和现代教学方法的改革。新时代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同时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服务社会的质量,完成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

(一)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质素的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以顺应时代的发展。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与重要动力,人才素质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水平。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的主阵地,全国高校应更加重视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随着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增长、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理念的转变和创新思维的增强,大学生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看法和理解,需要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创新思维等方面,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实力,以适应新时代国家建设的需要。

(二)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问题与不足

第一,大学生存在文理偏科的问题,有悖于综合发展的要求。由于文理分科的制度存在,大学生存在文理科知识储备均衡不一的问题。文科生缺乏对理工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而理科生缺乏文学素养的培育,不利于落实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第二,大学阶段的管理特点与学习特点决定学生需具备一定的主动性。然而,目前大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匮乏,缺乏自我认知的意识和动力,难以形成自我发展的个性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心理、智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第三,高校对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支撑度有待提高。参与社会认知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深度认识社会,并进行自我锻炼的有效路径,也是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课程与方式。部分高校由于资金、课程设置、地理因素等主观和客观因素的限制,制约了大学生参与社会认知活动的机会,导致部分大学生毕业后,社會适应性差,服务社会意识不足,难以有效发挥自身潜能。

三、“李保国精神”影响下的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路径

“李保国精神”蕴含了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诠释了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核心与内涵,为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指明了精神方向。在经济形势严峻、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将“李保国精神”有效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和国家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自主发展意识与能力

高等教育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大学生自主发展意识与能力的培育,突出人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的客体是大学生,而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在于突出他们的主体意识,强调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自主性。

现代教育哲学强调“以人为本”。教师应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评价、引导大学生,在教学中给予大学生充分的认同感和尊重感,从而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当代大学生的个体意识虽然有了显著发展,但是自主意识有所欠缺。个体的主体意识与发展能力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研究显示,个体的主体意识程度与个体的发展能力呈现高度正相关,主体意识是能力培养的首要前提。因此,在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理论体系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正确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义务感。这是提高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前提,也是建设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科学设置课程,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要求大学生具备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与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还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核心素养培育必须与学科教育、课堂教学有效配合,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但是在教学中,高校的教学活动容易忽视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协调作用,使得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足,原有的课程规划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阻碍了课程培育作用的发挥,无法实现有效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

要想提高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质量,教师必须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建立系统严谨的理论课程体系与丰富有效的实践课程体系,注重大学生爱国情怀、创新创业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为例,每门专业课程均要求教师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逻辑学、专业前沿与论文写作等课程的设置,强调大学生审辩性思维的培养,强化逻辑思维能力;创新创业基础、创业管理等课程与大学生创新类比赛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管理沟通、商务谈判等课程的设置,对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提供有效支撑。

(三)健全管理体制,提倡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进入新时代,我国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但其重要接班人是大学生,因此培育大学生的核心素养至关重要。在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时,高校应积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健全完善高校的社会实践保障机制,高校要清楚认识到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在社会实践中,高校应将“李保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精神等相结合,促使大学生在接受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思想的熏陶,进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水平,从而提高核心素养。

举办社会实践活动是高等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充分依托校外实训基地、专业素质拓展团队、校内劳动教育项目等实践环节,丰富实践内容,在真实情景中测评核心素养涵盖的内容,通过动态化的评价过程,全方位地监督与反馈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从而培育大学生的核心素养。

首先,完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根据大学生的不同专业和社会需求,聘请指导专业教师或专家参与培训和讲解,并采取各种有效、积极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社会参与所需的能力。其次,丰富校内综合创新实践平台,结合国家耕读教育、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打造融劳动教育、专业教育、思政教育、“双创”教育为一体的教育实践创新基地,促进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后,建立社会参与实践基地。实践基地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其选取标准应符合各年级、各专业的实际需要。在实践基地中,大学生表现出的自主意识、文化素质等核心素养,是真正检验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环节。

“李保国精神”与大学生核心素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潜力与动力,推动我国青年一代良性发展。

参考文獻:

[1]李亚青,孙佳艺.李保国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3]刘琅,桂苓.大学的精神[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

[4]何丽英,卢振启,杨胜勇,等.李保国精神有效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J].农家参谋,2019(15).

基金项目:河北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强化文科人才核心素养培育的‘双通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1GJXWK079;河北农业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项目《项目管理学》。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