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进与拓展: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定位分析及教学策略

2023-06-04 13:49:49陈龙刘凡毓
中学历史教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必修课程外交概念

陈龙 刘凡毓

“递进与拓展”[1]是高中历史选必课程的功能定位,是其存在基础和本质特征的体现。

分析课标要求、教材呈现、学业质量等方面(表1[2]),选必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递进与拓展”功能体现充分。

基于功能定位,选必课程“引领学生从不同视角深入探究历史,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3]。

《当代中国的外交》是选必1第14课。本课部分内容在《中外历史纲要》(上)有涉及,分析如表2:

内容呈现。选必1第14课以专题史形式依时序编排建国后的外交政策、成就;必修课程相关内容分散在26—29课,作为建国后全面发展的体现在教材中呈现。

课程标准。第14课要求为“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处交政策的主要成就”;必修课程相关课标要求为“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理解外交领域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4]。可知,必修课程和选必1中均涉及相关内容,但必修课程的课标要求明显高于选必课程。

基于高中历史课程结构,从选必课程的功能定位出发,我们对《当代中国的外交》一课设计如下:

1. 在必修课程基础上凝练选必课程的大概念

学生在必修课程已学过当代中国外交所涉的事实性知识。学习选必课程,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事实层面的思考与概念层面的思考结合起来”[5],在大概念引导下将分散的知识结构化,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磨课时,我们提出了两个大概念:

概念1:外交政策是国家内政和国际形势共同作用的产物。

概念2:如何评价大国关系下当代中国的外交智慧?

概念1能整合外交政策与国际形势、国家内政、外交活动、成就等事实性知识,为学生理解外交政策提供可迁移的方法性概念。

概念2更具统摄性,学生需在整体认知的基础上概括外交智慧并进行评价。概念2能整合事实、方法和价值观层面的思考,促进学生的深层理解和实现知识更大范围迁移;概念2能勾联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自我发展,赋予学习以意义,有超越课堂的可持续价值。

最终,我们将概念2定为本课的大概念,并构建了本课的概念结构图(图1)。

2.在学生已有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必修和选必教材,按时序列表归纳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活动和成就,将学生已有的零散的、碎片式的信息变成有逻辑、有体系、有结构的知识。

我们以时政热点的中美关系为主线来串联学习过程。

导入环节。教师以“佩洛希窜访台湾”的新闻图片导入,让学习内容与学生经验、情感建立联系,奠定学生学习投入的基础。

新课环节。教师选取中美关系发展的关键节点,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包。

资源包1:1次夭折的北平之行

1949年3月初,杜鲁门总统基本接受了这种建议,即“试图审慎地避免表现出干涉的同时,……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加剧中国共产党和苏联之间、中国共产主义组织内外的斯大林主义者与其他分子之间的一切不和。”

——袁明《中美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

司徒雷登一再强调美国在华利益的合法性,要中共履行其国际义务,遵守国际条约,……而黄华一再申明:“美国如愿意恢复中国人民好感,打开两方外交关系,首先必须撤退一切在华武装力量,断绝与国民党政府关系,放弃一切有损中国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政策。”

……

司徒雷登“北平之行”夭折后,中共与美国方面的接触基本结束,双方关系不断恶化。

——孙凡河《从司徒雷登北平之行夭折透视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资源包1后概括建国前后中美关系的变化及双方诉求,并结合新中国的诉求,评价建国初期外交方针的合理性。

学生需调动必修课程所学知识,重组事实性概念,融会贯通方能对外交方针合理性进行评价。

资源包2:3个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相互侵犯、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双方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

——中美“上海公报”(1972)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商定自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起互相承認并建立外交关系。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重申上海公报中双方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

——中美“建交公报”(1979)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美双方决心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加强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其他方面的联系,为继续发展中美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共同作出重大努力。

——中美“八一七公报”(1982)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七八十年代,中美之间为什么能够相继出台3个联合公报?

学生需激活所学知识,从七八十年代国际形势、中美两国内政等方面分析三个联合公报出台的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国际形势与国家内政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外交政策是国家内政与国际形势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一方法性概念。

学生阅读表格,教师以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原因设问,引导学生联想、激活必修课程所学,迁移运用上一环节所得的方法性概念,把具体的外交事件放到具体历史时期理解,进一步从中美关系变化中感悟到外交活动中应遵循的原则、方针。

总结环节,教师以问题链引导学生突破“如何评价当代中国的外交智慧?”。

问题1:根据表格,概括新中国的外交原则、方针。

该问引导学生概括新中国外交的原则、方针,即独立自主是出发点和根本点,和平共处是维护独立自主的手段和方针。

问题2:你是如何评价新中国在处理大国关系时的外交智慧?

该问要求学生从事实性概念、方法性概念进一步递进和拓展至大概念。学生首先梳理中国外交的智慧,即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灵活务实地处理以大国关系为核心的国家关系。其次,学生要立足时代背景、外交行为评价中国外交智慧,实现价值观层面的認可和突破。此问中,概念的抽象性、统摄性提升,对学生素养要求明显提高。

问题3:运用中国外交智慧分析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该问是对问题2的递进拓展,即运用问题2梳理的中国外交智慧分析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与“大国外交”两个关键概念。

问题4:当前中美关系处于又一个关键节点,请运用外交智慧为中国外交出谋献策。

该问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是对本课大概念迁移与应用的话题,呼应导入,激发学生关注时政的家国情怀,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本课内容。

选必课程的教学应考虑课程定位,实现课程价值。

第一,内容上,充分挖掘与必修课程的关联。选必课程的内容在必修课程或有所呈现,或有所涉及。必修课程所学内容是选必课程学习的基础,教师教学中应以专题形式引发学生联想、调动和激活已学知识,帮助学生将相对分散、零散、杂乱的知识按一定的逻辑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实现在必修课程内容基础上的“递进和拓展”。

第二,素养上,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提升。选必课程“整合意识强、知识内容新、现实结合紧”[6],有利于“引导学生从知识整体性、学科交叉性、认知多元性、思维发散性的视角,观察分析人类历史的发展与变迁”[7]。教师应以学业水平4的标准组织教学,实现在必修课程素养基础上的“递进和拓展”。

第三,教学时,关注核心概念的凝练与形成。“选择性必修课不是基础课,而是带有探究性质的课程”[8],教师在核心概念统摄下,帮助学生实现在点状知识基础上建构理解、发展能力,引导学生由碎片化的知识状态转向学科大概念,培养学生对真实问题情境的探究、分析能力及迁移应用能力。

课程的功能定位对课程实施具有决定性作用。正确理解课程结构,明确课程功能定位对教师提升课程意识、把握教学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2][4]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0、9—10、23、14—15页。

[3]郑林、陈龙:《多角度深入探究历史,提升学科核心素养——选择性必修教材的编写与使用》,《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0年第4期,第5页。

[5][美]林恩·埃里克林、洛伊斯·兰宁著,鲁效孔译:《以概念为本的课堂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93页。

[6]朱可:《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教科书解读与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1年第19期,第50—51页。

[7]周飞:《高中历史教学跨学科知识整合的思考——以“法律与教化”为例》,《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1年第12期,第31页。

[8]王豪、李帆:《〈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编写立意及相关问题的思考——李帆教授访谈录》,《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0年第10期,第5页。

猜你喜欢
必修课程外交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 13:47:32
幾樣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44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创新课程设计 实现快乐军训
独立学院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高中必修课程“夏商西周政治制度”教学分析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