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玛才旦
语文教学作为一个与生活、文化有着紧密关联的人文性学科,在农村小学教学系统中,需要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特色,融合农村优势教学资源,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实现教学突破与创新。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的教学要求
(一)“雙减”政策的教育导向
“双减”政策于2021年7月正式实施,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双减”政策对于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创新优化要求,强调中小学校需要严格按照标准要求,降低学生的作业负担,同时不断优化教学机制和教学活动模式,构建全新的教育格局,切实可行地将全面育人、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新时代,农村小学教学工作同样需要以“双减”政策为标杆,坚定不移地执行“双减”政策减负提质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情况、现有的各种学习资源,将“双减”政策落到实处,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双减”政策下的减负提效目标
“双减”政策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想要高质量地开展教学工作,就必须深刻理解现代化教学当中减负提质的教育培养目标。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十分关键的成长阶段,他们对于周边生活拥有较强的好奇心。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首先要以环境建构为主要手段,帮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且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带领学生形成对周边生活的关注和探索兴趣,以此来培养学生从生活出发理解语文、从语文出发认知生活的能力习惯,使学生在健康的学习环境当中获得成长。同时,“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切实解决减负和提质的矛盾问题。减轻负担不是降低教学质量,而是要在减负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质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理解语文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结合学生素养的提升,制定更高效的学习方案,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投入热情,将语文学习作为自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终提升学习效果,使学生在愉悦、畅快的氛围下,收获比以往更高的语文成就。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方式相对陈旧
在农村教学当中,教师所能够采取的教学方法缺少及时有效的更新换代,大部分从事一线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年龄偏大,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不足,教学中仍然存在“严师出高徒”等错误教学理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十分传统的“填鸭式”灌输教学。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遭到了严重的压制,大部分学生只能被动地进行学习,对于语文的理解不够深入,缺少语文学习兴趣。部分教师为了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开展题海战术,要求学生通过大规模的习题练习来培养解题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适应考试节奏,但是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素养的培养,百害而无一利。学生难以真正感受到语文之美,也无法理解语文本身的人文精华。现阶段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与“双减”政策下的减负提质、核心素养培养等要求存在较为严重的背离。
(二)教学目标定位不够清晰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基本目标。对于学生来说,语文学习除了帮助他们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感悟语文学习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和文化素养。但就目前教学情况来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仍然坚持陈旧的教学认知,认为语文教学应当把快速提高学生的成绩作为根本任务,进而将习题训练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以解题能力作为主要目标。学生更多是进行机械式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学生极少能够主动参与思考,不会从感知、体验出发理解语文,导致他们在语文学习当中收效甚微,通过语文学习也难以达到理想的能力提升的目标。
(三)教育资源投入不足
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是高质量教学工作开展的前提和保证,教学资源越丰富,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就越强烈,教师能够组织开展教学设计的空间和选择也就越多。教学资源与最终的教学质量之间呈正相关的作用关系。在城乡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学环境十分令人担忧。一方面是农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空心化的村社生活导致农村小学教育存在小班额情况。另一方面是缺少外部资源投入,最终导致农村教学工作的开展捉襟见肘。语文教学是一项与生活、文化、积累紧密相关的课程教学,学生最终的语文素养,除了表现在他们课堂学习的态度上,也表现在日常的文化积累上。而文化积累离不开丰富的资源投入,如图书馆、互联网资源等,都是当前高质量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资源。近年来兴起的融合教学模式、“1+x”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等,都需要通过引入线上资源、课外资源来与线下资源和课内资源进行配套,凸显教学价值。但是,从当前农村教学资源情况来看,缺少外部资金投入,农村小学教学资源十分匮乏,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无法落实,学生所能够接触到的语文内容局限在了教材层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无法进行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学生难以实现视野的拓宽,最终导致“双减”政策下减负提质的教学难以真正在农村小学环境当中得以全面落实。
三、“双减”政策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应遵循的创新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小学阶段的学生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天性,对于学科课程学习,更多的时候需要以兴趣为主要引导。语文教学受限于当前资源匮乏的影响,学生难以长时间保持学习专注度,同时部分教师的陈旧教学方式,也容易造成学生出现厌烦情绪。“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积极寻求趣味性教学的突破点,通过挖掘各种趣味教学元素,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巧妙地融入学生学习环境当中,完成对学生兴趣的吸引,带领学生快速产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在学习当中的参与热情。
(二)主体性原则
农村小学在开展语文教学的创新工作中,同样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教师在教学当中需要充分调研并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基础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学生的状态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学习当中形成更加强烈的自主学习的参与动力,积极主动地与教师进行配合,实现能力素养的提升。
(三)资源开发原则
教学资源在教学质量当中的影响作用不言而喻,农村小学教学中现有的现代化教学资源严重匮乏,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寻求农村特色资源,通过变廢为宝、不断发现的方式,找寻到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多样化资源,为学生搭建高质量的语文课堂,弥补以往资源不足的缺陷问题。
四、“双减”政策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发设计与升级优化
(一)结合农村实际进行教学资源开发
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强烈的人文特点,大量的语文知识、语文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作用于社会生活,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结合农村地区的乡土社会文化环境,进行优秀的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同时结合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开发,通过挖掘、整合乡土文化资源来弥补当前农村语文学科教学资源的不足。农村地区的乡土文化十分丰富,教师群体可以通过图片记录、走访调研等方式进行搜集。例如,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关于节日部分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农村地区节庆活动、非遗文化等角度进行内容开发,为学生提供“阅读+社会活动”的课程体验,引导学生在感受作者描绘的春节、腊八节的同时,通过参与乡村节庆活动,进行节日共性和个性的对比,理解节日文化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而体会作品中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文学之美。
(二)引入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打破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限制,激发学生的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
首先,教师要设计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好奇心的课堂导入环节,使学生产生一探究竟的欲望和冲动。备课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对具体课程内容的深度挖掘,以紧扣课文主旨为基本原则,通过网络对相关视频、图片资料进行全面搜集,再通过创设疑问的方式,将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巧妙融入导学课件当中,形成极为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引导。同时,教师将此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尝试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对预设的问题、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最终的答案,进行过程分解,再充分运用各种教学素材,增强学生的视听感官体验,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发散自己的思维,增强感悟力和理解力,形成学习兴趣。
其次,在开展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拉进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通过情感代入和情感映射,来形成感知、理解和价值认同。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形式,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合作小组。同时结合课程内容,给出某一个具体主题,引导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研讨,根据讨论结果,进行图画创作或者文字创作;小组委派一名成员,通过口语叙述的方式,编创更为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向其他同学进行讲述,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思考、联想、创作和表达的能力,同时强化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深度思考能力,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引入多样化的作业形式
“双减”政策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十分明确的作业总量限制,作业作为学生实践的主要载体,在教学当中,需要教师重新进行设计优化,在突出其实践效能的同时,进行形式、总量的优化。对于农村小学教学工作来说,教师可以设计分层、实践性强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参与、投入、不断创新的实际要求。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要综合考虑各类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对课后作业进行合理的分层布置,对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设置基础训练作业,夯实其语文基础;对于语文基础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布置拓展性作业,拓宽其语文视野,从而实现作业形式与作业对象之间的融合,达到作业优化的最终目标。在作业内容设置方面,教师则可以结合农村生活环境,组织学生开展从语文主题出发的采风、调研、观察等非标准化的作业形式,作业评价也不再以学生最终作业完成情况为唯一标杆,而是将学生的作业参与过程、学生在面对问题时的解决方法等作为评价对象,使评价更加全面,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
语文教学作为一个与生活、文化有着紧密关联的人文性学科,在农村小学教学系统中,需要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特色,融合农村优势教学资源,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实现教学突破与创新。
作者单位:甘肃省碌曲县西仓镇中心小学